前言
本书第1版自1999年出版以来,以其鲜明的特色受到有关专家和同行的广泛关注,先后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短短几年,已连续印刷10余次,被众多高等学校作为教材使用,受到使用者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并于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其编写体系和教材内容已被近年来新出版的若干同类教材所借鉴。
本书是在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修订时,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4年最新制定的“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参考了课程指导分委员会提出的“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建议”,并吸取了近几年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同行专家及广大使用者的意见。
本次修订,保持了第1版的以下重要特色并加以完善:
(1) “以设计为主线,分析为设计服务,落脚点是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是本书第1版编写时建立的机械原理课程新体系。近年来,该体系已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和同行的肯定。本次修订,仍坚持这一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新体系,教材内容仍由机构的运动设计、机械的动力设计、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3篇共15章组成。同时,根据新的教学基本要求,对某些内容作了新增和删减,例如: 在第2章中删除了空间连杆机构的分析与设计,代之以空间连杆机构的应用实例;在第7章中增加了其他物理效应的机构简介;在第15章中删除了机械控制系统简介等。同时,为了满足不同学时的教学需要,对某些扩充性内容加注了*号,以供选用。
(2) 在教材各章后编写“文献阅读指南”是本书第1版编写时在国内大学教材中所做的首次尝试。实践证明这一尝试是成功的,它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提高,也方便了学生自学和扩大知识视野。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内外同行和专家的赞赏,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本次修订,仍坚持这一做法,并根据科技发展做了进一步完善,以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方便各校研究型教学的开展。
(3) 书后附录中编写的“机械原理重要名词术语中英文对照表”是本书第1版的另一特色,它方便了读者阅读有关国外参考书和科技文献资料,同时为教育部倡导的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方便。本次修订仍保持这一做法。
(4) 与《机械原理教程》配套编写的《机械原理辅导与习题》一书,方便了读者自学,也为目前倡导的研究型学习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合适的载体。本次在对《机械原理教程》一书修订的同时,也对《机械原理辅导与习题》一书进行了同步修订。
(5) 编写立体化教材是本书第1版编写时就提出并加以实施的教材建设理念。几年来,作者研制的“机械原理多媒体教学系统”已被国内众多高校使用,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本次结合文字教材的修订,也将对多媒体教学系统加以修订,以方便教师教学,并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环境,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本次修订过程中,在坚持本书第1版的基本体系和特色的基础上,作者对各章的结构和基本概念都做了认真反复的推敲,力求严谨准确。同时,注意到国内各高校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情况,对传统内容做了适度精简,增加了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的应用实例,力求使教材更便于教学与学习。
参加本书修订的人员有: 申永胜(绪论,第3章,第5章,第8章,第9章,第11章,第14章,第15章的一部分,附录),翁海珊(第1章,第6章,第13章,第15章的一部分),郝智秀(第2章,第12章),阎绍泽(第4章直齿圆柱齿轮部分),贾晓红(第4章其他齿轮部分),于晓红(第7章,第10章)。本书由申永胜任主编,负责全书的统稿、修改和定稿。
值此第2版出版之际,对为本书第1版编写做出贡献的人员表示深情感谢。本书在修订过程中,参考了一些同类著作,特向其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误漏欠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