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引论(第四版)
一本畅销30年的传播学经典教材。

作者:李彬

定价:78元

印次:1-1

ISBN:9787302666707

出版日期:2024.10.01

印刷日期:2024.09.27

图书责编:纪海虹

图书分类:教材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传播学引论》作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屈指可数的经典教材之一,已经更新至第四版,内容上加强了中国视角和中国传播学理论创新的分量。书中对传播与传播研究进行全景式的论述,系统讲解传播学的历史沿革、学术思想、经典研究,并融会中国视角与中国风格,深入浅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著作。论及古今中外的丰富案例,作者旁征博引,论述才情纵横,笔调引人入胜。除了用作高等院校传播学基础课教材,《传播学引论》还历来被列为新闻传播学科考研的重要复习参考书之一。

李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

第 一 版 序 经过十余年的交流、消化和创造,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被我国新闻界所接受,被我国民族文化所认同了。 只要是揭示某类事物深层本质和某种领域基本规律的学问,哪怕一开始还显粗糙,哪怕刚一诞生难免带有某种东方文化或西方文化的独特色彩,但它终究要日渐精细,一步步跨越国界,被世界各民族所共享。产生于西方的传播学,是有它的科学内涵的,无论是它贯穿的科学方法论,还是它所贡奉的众多科学结论,都有很强的普适性。大家都承认,信息论是通行于世界的地地道道的科学了,而信息论的奠基作——《通信的数学理论》,在传播学里被称为《传播的数学理论》,也被尊为传播学的奠基之作。仅这一点便可说明,传播学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与现代科学是相近相像的。当然,“舶来品”是需要介绍才有销路的,传播学需要经由中国人的研究和宣传,才能真正“拿过来”为我所用。十余年间,国内已形成虽不算浩大但却初具规模的传播学研究队伍和教学队伍,涌现出一批虽非壮观但也可观的研究成果。这支队伍是年轻有为的队伍,李彬同志不愧是其中的一员;这些成果堪称开拓性的著述,李彬的《传播学引论》是问世较晚却饶有特色的一部。 毋庸讳言,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学科,总是带有某种意识形态色彩,美国的传统学派如此,欧洲的批判学派也不例外。这就注定了,西方传播学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在诸多研究结论中,总有其不尽科学的成分,总会有与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相逆反的内容。这是不足为奇的现象,不能成为把传播学视为“资产阶级货色”而弃之门外的理由。但是,在研究和介绍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坚持对传播学已有...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第一讲    绪    论

第一章    传播学的孕育    2

第一节   传播及传播学     2

第二节   催生传播学的外在条件     7

第三节   孕育传播学的内在动因     9

第四节   四个先驱    21

第二章    传播学的创立 35

第一节   施拉姆:传播学科集大成    35

第二节   危机与转机    40

第三节   自西徂东    44

第二讲    传统理论

第三章    符号——人类传播的基因 52

第一节   语言符号    52

第二节   非语言符号    66

第三节   符号功能    72

第四章    符号互动 76

第一节   编码与译码    76

第二节   左右认知的心理机制    78

第三节   选择性定律    85

第四节   人际传播     90

第五节   人际影响与媒介效应     92

第五章    控制分析:谁在说什么   100

第一节   大众传播及其控制    100

第二节   把关人与把关    102

第三节   深层控制    108

第六章    媒介分析:经何渠道   114

第一节   微观研究与媒介特性    114

第二节   拟剧论与游戏论    117

第三节   功能分析    119

第四节   议程设置    124

第五节   隐性功能    127

第六节   媒介生态    133

第七章    受众分析:对谁传播   150

第一节   中弹即倒的受众    151

第二节 ... 查看详情

《传播学引论》已经畅销30年,历久弥新,此书是少有的能把学术理论阐释得既条理清晰又文采斐然、引人入胜的著作。本次推出的第四版大篇幅增加了中国视角、中国理论的内容,适合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