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绪 论
第一章 传播学的孕育 2
第一节 传播及传播学 2
第二节 催生传播学的外在条件 7
第三节 孕育传播学的内在动因 9
第四节 四个先驱 21
第二章 传播学的创立 35
第一节 施拉姆:传播学科集大成 35
第二节 危机与转机 40
第三节 自西徂东 44
第二讲 传统理论
第三章 符号——人类传播的基因 52
第一节 语言符号 52
第二节 非语言符号 66
第三节 符号功能 72
第四章 符号互动 76
第一节 编码与译码 76
第二节 左右认知的心理机制 78
第三节 选择性定律 85
第四节 人际传播 90
第五节 人际影响与媒介效应 92
第五章 控制分析:谁在说什么 100
第一节 大众传播及其控制 100
第二节 把关人与把关 102
第三节 深层控制 108
第六章 媒介分析:经何渠道 114
第一节 微观研究与媒介特性 114
第二节 拟剧论与游戏论 117
第三节 功能分析 119
第四节 议程设置 124
第五节 隐性功能 127
第六节 媒介生态 133
第七章 受众分析:对谁传播 150
第一节 中弹即倒的受众 151
第二节 联合御敌的受众 156
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论 159
第八章 效果分析(上):劝服艺术 165
第一节 霍夫兰与耶鲁研究 166
第二节 从传播来源看劝服 167
第三节 从传播方式看劝服 171
第四节 从传播对象看劝服 174
第九章 效果分析(下):态度改变 179
第一节 平衡论与和谐论 180
第二节 均衡论与 ABX 模式 183
第三节 认知不协调论 186
第四节 群体压力与从众 191
第三讲 批判理论
第十章 鸟瞰 200
第一节 三个层面 200
第二节 三路研究 205
第三节 中国回响 225
第十一章 透视 229
第一节 历史沿革 229
第二节 研究内容 237
第三节 差异比较 258
第四讲 中国理论
第十二章 缘起 270
第一节 新旧“十六字方针” 270
第二节 从梁士纯到斯迈思 272
第三节 反思冷战传播学 276
第四节 超越美国传播学 278
第五节 破立并举觅新路 282
第十三章 崛起(上) 285
第一节 重构中国传播学 285
第二节 新时代 新探索 295
第十四章 崛起(下) 311
第一节 赵月枝:中国理论先行者 311
第二节 宣传、新闻、传播 321
第三节 精神交往论 323
第十五章 结语 环球同此凉热 329
第一版后记 341
增补版后记 343
第三版后记 345
第三版跋 349
第四版后记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