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自从1994年7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作者主编的《新编8/16/32位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以来,1997年7月和2001年7月又先后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两个版本的《新编16/32位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这一套不断动态更新的教材,反映了计算机硬件教学与教材同步改革的最新方向与成果,特别是配有《微型计算机原理CAl》多媒体教学光盘的《新编16/32位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2版)教材,以其合理的结构和丰富的内容,受到全国许多高等学校师生和广大读者的欢迎,教材的使用面正逐步扩大。    

为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和读者的教学与培训需要,我们根据本教材在全国各地的使用情况,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历时两年对本教材进行了更全面、更细致的修订;特别是在已有多媒体光盘配套教学的基础上,又及时研制开发了适合于远程教学需要的开放式交互电子教案和网络教学平台。本书除保留了原书的基本结构与风格之外,主要做了以下修订工作:    

(1) 细化了指令系统的使用说明,增加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调试举例,详细补充了对可编程中断控制器8259A芯片、I-32微处理器结构(以80386为主)的关键技术等重点与难点内容的原理性阐述。新增了新型通用I/O接口标准(SCSI、USB和IEEE 1394)等内容。   

(2) 删减了多处理器系统、8位存储器与CPU的接口、盒式磁带存储器、对称多处理(SMP)对今后PC机发展方向的影响、80286在保护方式下的寻址过程举例以及P5总线与80486总线的主要区别等内容。   

(3) 对指令的编码格式和操作过程、光盘存储器的一般知识和80486微处理器等也做了适当精简。    

(4) 全面调整与充实了习题,使其更好地与教材的内容相衔接,以利于学生通过训练进一步掌握教材内容。    

(5) 仔细地改正了编校与印刷中出现的一些疏漏,进一步提高了编排质量。    

(6) 本书的一个重要更新是配备了可供教师进行交互教学与自行修改以及便于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阅读与交流的电子教案和网络教学平台光盘。    

通过以上多方面的更新与调整,进一步优化了结构,充实了教材的基本核心内容,增加了教材的先进性和可读性。这些不仅会更加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而且,对探讨如何进一步深化计算机硬件教学与教材的同步改革,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全书共分8章。第1、第2章介绍了微型计算机的公共基础知识与运算基础;第3章详细介绍了8086/8088微处理器及其系统;第4章介绍8086/8088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加强了软件调试技术;第5章除详细介绍半导体存储器以外,还简要介绍了磁表面存储器、光盘存储器以及一些新型的存储器技术;第6章为输入输出接口电路与中断技术,重点介绍了接口的基本概念,8086/8088中断系统及其处理方法;第7章为可编程接口芯片及应用,主要介绍Intel系列的典型接口芯片及其应用技术,同时,还介绍了USB、SCSI与IEEE1394等几种新型通用I/O接口标准;最后的第8章为Intel系列高档微处理器的技术发展,重点介绍IA-32结构的关键技术,包括以全32位的80386为代表的段页式管理、Pentium的体系结构特点、Pentium系列以及Itanium(安腾)64位微处理器的技术特征。    

本书由李继灿教授策划并负责全书的大纲拟定、编著与统稿。参与本书部分章节文字修订与审校工作的有沈疆海、张红民、程世旭、赵立辉等。本书配套的电子教案与网络教学平台光盘由李继灿负责总策划与总制作,参与该光盘开发与制作的有章红(博士)、邓绍金、闫洪珞以及陈经纬、吴俊、肖义、鲁开枝、李爱琚等。此外,该光盘中还包含有由章红负责策划与开发的Windows环境下的汇编调试软件工具等重要资源。在本书的编著与修订工作中,得到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克义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工电子中心硕土生导师于守谦教授的大力支持与指点,并对改进本书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此外,长江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硕士生导师李华贵教授、郭麦成副教授曾参与了本书第2版部分章节的编著工作。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晓明教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生导师周祖成教授对本系列教材及其远程网络教学平台(WWW.tokenedu.com)的建设给予了特别关注与热情的支持。在此,作者谨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使用本书的各校师生和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今后再版时予以补充和修正。 

李继灿    

200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