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近几年来中国大学双语教学的呼声很高,各高校也都相继开展了双语教学工作。但是目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适合的双语教材。现在各高校推荐使用的是又贵又厚的国外影印版教材,其中有些书的外文词汇难懂且内容与我国现行的教学大纲不太相符。

那么究竟什么样形式的教材作为双语课教材最为合适?什么样的编译原理双语教材最好?这是作者和出版社的编辑们在编写和出版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想:首先双语教材要有中国特色,就是说既要吸收国外教材的精华又不能距离中国已有的教学内容太远。其次,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在不知不觉中将相关的英文专业词也介绍给学生。最后针对本门课的特点,应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因此在编写本书时,我们坚持做到: 

 不使用对中国学生来说太生僻的英文单词和句子。为实现这个要求,本书的作者由中国教授担任,在英文语法和基本句式上请外国教授帮助审查,由此促进中国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和理解。

 做到既简单易学,又符合国际教材通用规范。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既学到了编译原理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又掌握了相关的英文知识。这对扩大广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中国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大有帮助。

 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作者感到在讲授编译原理的时候,给学生讲解一些局部的小编译程序实例,是学生非常需要且深受学生欢迎的。

全书共10章,分别讲解编译器的各组成部分的原理和编译小程序的设计方法。第1章介绍编译程序的组成结构,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通过一套完整的编译程序,使读者对编译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第2章重点回顾与编译器有关的一些基础知识,为以后各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第3章介绍编译器的前端——词法分析部分。第4章和第5章讲解自顶向下语法分析和自底向上的语法分析部分。第6章讲述符号表的组成。第7章是存储器的分配。第8章讲述中间代码的生成过程。第9章是编译器的出口部分,讲述目标代码的生成问题。第10章介绍代码优化的问题。

本书是作者在总结多年来编译原理双语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参考各种国外资料以及国内的资料完成的,在此谨向这些参考文献的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和衷心的感谢。同时,非常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谢清华大学黄维通博士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Baikunth Nath 博士对本书的审阅,也感谢我的学生对本书的关心和支持。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诚挚地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