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口语传播时代 ◆文字传播时代 ◆印刷传播时代 ◆电子传播时代 传播与传播学 ◆传播与信息 ◆信息社会 ◆传播学的性质与对象 传播学研究的演化 ◆三大来源 ◆四大先驱与施拉姆 ◆两大学派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 ◆交往与传播 ◆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 1. 人类传播活动的四个阶段及主要特征; 2. 信息、传播和信息社会等概念; 3. 传播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4. 传播学理论的三大来源; 5.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与施拉姆的主要贡献; 6. 传播学两大学派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特征及差别; 7.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 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及大众传播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基本理论是什么?它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学习这些课程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是每个初学者都会遇到的,而本章即针对这些疑惑,逐一进行解说,算是为后面的章节提供一个导读。 本章讨论的内容,涉及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线索的勾勒,如人类传播活动的演化,传播工具也就是本学科所说的“媒介”的进步,以及传播研究逐渐形成一门当代显学的过程等等。理清了这条线索,对大众传播学是怎么一回事,它是怎么来的,干什么的,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整体框架。二是基本概念的辨析,这些概念虽然乍一看平淡无奇,但它们却构成了本学科巍峨大厦的基石,如信息、传播、媒介、信息社会、大众传播等。大众传播学的一切探讨、一切理论、一切功用,说到底都落脚在这些基本概念上,所以把握它们至关重要。三是传播研究的概述,包括传播学以及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领域,不同的研究学派及其特征,科学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等。总之,搞清楚这些问题,将有助于大家学习后面章节的内容。 第一节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清代大儒章学诚,在其历史哲学的巨著《文史通义》 里,开篇就写下一句名言——“六经皆史”,意思是所有的学问都是历史。这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只有一门学问即历史学,可谓不谋而合,殊途同归。那么,他们为什么这样说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前后相继的时间上发展的,也就是说在历史的平台上或舞台上进行的,传播活动以及对传播活动所做的理论研究自然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这么说,大众传播学乃是人类传播活动演进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所以,让我们先从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讲起。 就其本质而言,人类传播活动是个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如同物质的流动一样,社会信息的流动也得借助一定的方式如演讲,通过一定的渠道如网络,有时还得依托一定的机构如媒体进行,这些方式、渠道或机构在传播学里统称为媒介。媒介就是传播活动赖以进行的方式方法或工具手段,任何 传播都离不开媒介,同样任何媒介也都服务于传播。由此说来,人类传播活动的 发展历史,其实也就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正是依据媒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变革,我们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划分成四个历史阶段: 一是口语传播时代; 二是文字传播时代; 三是印刷传播时代; 四是电子传播时代。目前也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电子传播时代”已经不足以概括当下媒介与传播体系的特征。“数字传播时代”的概念能更准确地描绘近二十年来该领域的变化。“这个过程,是人类使用的传播媒介不断丰富的历史,也是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不断趋于复杂化的历史。”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2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一、 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是人类传播所使用的第一个媒介,口语传播时代也就成为人类传播历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大致是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原始状态并组成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 图11 出现。简单地说,就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样一个漫长时期。美国学者威廉斯(F.Williams), 在其《传播革命》一书里绘制了一个传播史表盘,直观地显示了这个时期在人类传播历史上所占的时间比例(图11)。 这个表盘上的24小时,代表着西方晚期智人即克罗马农人以来的360个世纪,故被称为“一天等于360个世纪”。在这个折射人类传播活动历史全程的时间表盘上,从00:00的语言产生直到20:00的文字出现,都属于我们所说的口语传播时代,差不多占了这一天的5/6。其余的4个小时里,文字传播时代约占2个半小时,即从20:00到22:38印刷的问世; 印刷传播时代只有不足1个半小时,即从22:38到23:57; 至于我们现在 所处的电子传播时代,则仅限于最后的3分钟。口语传播时代的漫长,由此可见一斑。 按照这个传播史表盘,人类的语言出现在约36000年前。这一时间不仅标志着人类传播时代的开始,也是人类真正成为智慧生物的起点。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名著《全球通史》里写道: 人类祖先在距今约35000年时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整个进化过程, 而转变为人类——“能进行思维的人类”。 从各方面看,这一转变可视作地球上事态发展的第二个大转折点; 而生命 从无机物中脱胎而出则是第一个大转折点。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吴象婴译,66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事实上,对人类何时开口说话这个问题,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而且看起来也不可能有什么明确的答案。就像德国当代哲学家伽达默尔所精辟比喻的那样,追问语言起源于何时,无异于追问儿童何时首次认出自己的母亲。而亚里士多德的描述,更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点。他说,这同一支军队逃跑的情况相似,起初他们由于恐慌而逃跑,后来不知是谁停下来看看敌人是否还在紧追,最后发现危险解除全军终于都停了下来。这里,我们不能说全军是在某个士兵停步时停住的,同样不能说是由于另一个士兵的停步,或某几个士兵的停步而停住的。那么,这支军队究竟何时停住的 呢?伽达默尔把它归结为一个“普遍性何时产生的问题”。 [德]伽达默尔: 《哲学解释学》,夏镇平、 宋建平译,14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语言何时产生的问题也是如此。 关于语言的产生,至今人们比较确定的只有一点,那就是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因为所谓社会,无非就是人与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或联合体,其中第一位的事情就是彼此间的交往,也就是信息的传播。没有交往,没有传播,这个共同体就无法存在,更无法运行。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探讨国际传播的著名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里也曾论述道: 这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流(即传播—— 引者注)时刻发生、延续不断,其重要性是无与伦比的,在一个小小的社会单位范围内尤其如此。在过去,这种交流无疑有助于加强互相之间的友爱合作关系,以抗衡由于受制于外来势力而形成的分散局面。不管怎样,它总是起着一种社会化的作用: 鼓励人们工作、协调群体生活、团结一致来和大自然作斗争,并促进作出集体性的决定。它今天仍然是人类交流中无以取代的一个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 《多种声音,一个世界》,6页,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出版,1981。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则把人类传播形象地比做“社会这个建筑物得以黏合在一起的混凝土”[美]N.维纳: 《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陈步译,1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更是生动地揭示了人类传播与人类社会这种血肉相连的关系。 当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必须得借助一定的工具与手段,通过一定的 方式和方法——也就是所谓的媒介进行。对人类传播活动来说,最便利、最通用的媒介自然是语言即口语了,用列宁的话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种重要性即使在通信卫星上天、网络媒介入户的今天,也不曾有丝毫的减弱,对此我们只需设想一下电视里的人都不说话会怎么样就清楚了。另外,语言不仅是最初始、最重要的媒介,而且也是最基本的媒介。也就是说只有语言是独立的、自主的,其他任何媒介——无论是古代的烽火还是当代的网络,无不以语言为基础,都是语言媒介的变形与延伸。举例来说,文字仿佛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媒介,但实际上文字不过是语言的代表,是代表语言在表达,人们总是先有要说的什么话,然后才能写下来。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曾用过一个比喻,十分恰当地阐明了语言与文字的相互关系。他说,语言是货真价实的商品,而文字只是便利商品买卖和流通的货币。进而言之,除了文字,其他的媒介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们只是不同的货币,代表的却是同一种商品——语言,用萨丕尔的话说: 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得出这样的结论: 除了正常言语之外,其他一切自主的传达观念的方式,总是从口到耳的典型语言符号的直接或间接的转移,或至少也要用 真正的语言符号做媒介。 爱德华·萨丕尔: 《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陆卓元译,第2版,1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所以,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概括的,人实际上是有语言的生物。 人之所以为人首先就在于他能开口说话。 也因为此,马克思才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人类语言机制是人类 思维的现实表现,也是人类从事任何社会实践包括传播 交流的必要前提。 口头传播的特点注定了它传之不远、不广,但是这丝毫不意味着口语传播的笨拙 与落后。相比时下很多迷信现代传媒技术的人,处在口语传播 阶段的人们的传播技能可能更为健全,而处在其他 传播阶段的人们由于有所凭 借而使某种机能日趋退化,正如有空调暖气的人远不如自然环境中的人强健一样。当今电视屏幕上连篇累牍、俗不可耐的肥皂剧,同口耳相传、 含蕴深广的远古史诗相差霄壤,就是颇具象征意味的例证。 语言或口语的重要性虽然无与伦比,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口语 只能直接依靠人体自身的发声功能,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便在空间上受到限制; 而由于口语随说随逝,除了依靠人们的记忆就再也无迹可求,于是人类 的传播活动又在时间上受到限制。在小国寡民的时代, 在一个生活原始的社会,这些限制并不构成什么障碍。而随着人类文明的 日趋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信息系统的日趋复杂, 仅仅依靠口语媒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交往的现实需要,于是一种新的 媒介就应运而生了,这就是文字。 二、 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它标志着人类传播活动进入了 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从文字的发明延续 到印刷的兴起。 文字是继语言之后的第二种媒介, 它的发明使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发生了意义重大的突破。如果说语言的出现,使我们的祖先最终实现了从动物到人类的转变; 那么文字的发明,就使人类社会 得以实现从原始到文明 的飞跃。没有语言,“人类” 就只能生活在动物世界; 没有文字,社会就只能停留在原始水平。 一句话,语言是人类的证明,文字是文明的标志。 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在其主编的《 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里写道: 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文字发明,是文明发展中的根本 性的重大事件。它使人们能够把行政文献保存下来, 把消息传播到遥远的地方,也就使中央政府能够把大量的人口组织起来,它还提供了记载知识并使之世代相传的手段。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编: 《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中文版编辑邓蜀生,53页,北京,三联书店,1985。 从传播的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这就是使信息在空间中传之广远和在时间上传之久远,从而弥补了口语媒介的两大缺陷。才学 渊博的德国思想家斯宾格勒, 在其皇皇巨著《西方的没落》中曾写道: 书写是有关远方的重大象征,所谓远方不仅指扩张距离,而首先地是指持续、 未来和追求永恒的意志。说话和听话只发生在近处和现在,但通过文字则一个人可以向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人,甚至还没有出生出来的人说话; 一个人的声音在他死后数世纪还可以被人听到。 [德]奥斯瓦尔德· 斯宾格勒: 《西方的没落》,齐世荣等译,28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图12 (资料来源: Shanghai Students Post,p.106,1987) 文字起源于绘画,所谓“书画同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世界几大文明发祥地,最初的文字都是从绘画演变来的,如象形字。这里让我们看一幅印第安人的绘画(图12)。这幅画与其说是供人欣赏的美术作品,不如说是一组含义确定的图画文字。画面上边的半圆形,代表地平线上初升的朝阳,意为“清晨”; 三个 人体草图表示“三人”; 接下来的图画代表“三人离开了住的棚屋”, 棚屋旁边有他们留下的一串脚印; 棚屋边上有个湖泊, 说明他们住处所在的方位; 他们离开棚屋是去猎鹿, 这个意思用一支箭射向鹿来表示的; 而猎鹿 的原因,是“肚子饿了”,即下面那个人体的肚子上画了一道线。把这幅画的意思 连贯起来就是: “清晨,三位印第安人离开湖边的棚屋去猎鹿, 因为他们肚子饿了。” 上面这幅图画文字表示的是具体的意思,而下面这组印第安人的图画(图13)文字则表达的是抽象的概念, 如生命、死亡、爱情、战争等。 [苏联]B.A.伊斯特休: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左少兴译,7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图13 1. 生命(神话中有角的蛇)2. 死亡(头朝下的动物或人)3. 幸福、成功 (龟)4. 灵巧(双翼代替两手的人)5. 战争(带箭的弓)6. 和平(插着羽毛的和解烟斗)7. 讲和(人吸和解烟斗)8. 友谊(连在一起的手)9. 爱情(连在一起的心) 10. 注意、听(两耳边有波形线的头) 11. 危险(两条蛇)12. 保卫(狗)13. 祈祷(举手朝向天及诸神) 此处的这些东西其实已经从具象的图画演变到抽象的符号,成为一种负载 信息的传播媒介——文字,其作用就像中国人看到“山”这个字只会想到山峦之类的意思,而不会意识到这个字原来所具有的山的形状。 文字的习得不同于语言,后者是自然的过程,而前者是人为的过程。这样一来,文字传播时代就由于种种人为条件而形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社会阶层,如王公大臣、祭司神甫、文人士子等。由于他们垄断着文字媒介,因而也控制着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话语。而从传播的角度看,统治权直接表现为话语权。按照加拿大传播学家英尼斯的理论,古代帝国之所以能够跨越辽阔的地域建立自己的统治,原因就在于拥有以文字为核心的、轻便易携的所谓“空间媒介”。如我们所熟悉的、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车同轨,书同文”。 这一局面直到印刷媒介的出现才开始被打破,此后文字及其 负载的文明思想才逐渐进入千家万户,从而在进一步促进社会信息系统趋向发达的同时,也一层层瓦解了大一统的社会格局,正如英国思想家卡莱尔在《英雄与英雄崇拜》里所言: “发明了印刷,民主就是不可避免的。” [英]卡莱尔: 《英雄与英雄崇拜》,张峰、吕霞译,269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三、 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传播时代,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三个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而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从技术上讲,印刷媒介有两大硬件: 一为纸张; 一为印刷机。而这两个条件,均在文艺复兴前后出现于欧洲,正如科学史权威W.C.丹皮尔所描述的: 大约在公元1世纪末,中国已经发明了纸,据说这是蔡伦的功绩,而木版 印刷则出现于8世纪。造纸的技术随着后期十字军输入欧洲, 约100年后活字版的发明就 使旧式模板印刷变成了实际而有用的技术, 因而取代了在羊皮纸上抄写的笨拙方法,使书籍得以广泛流行。 [英]W.C.丹皮尔: 《科学史》,李珩译,15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众所周知,造纸术和印刷术是我国对人类文明的两大贡献。 在造纸术传入欧洲之前,人们所用的书写材料先后有泥板、木板、纸莎草或羊 皮纸等。纸莎草又叫纸草,是一种生长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水生植物。公元前 3000年,古埃及人发明了加工纸草的技术。 他们把纸草的茎剖开,边接在一起压平, 晒干后即成光滑的“纸张”。公元前47年,亚历山大图书馆 失火,当时馆内据说藏有70万卷的纸草读物。英语的“纸张” (paper)一词,就是出自“纸草” (papyrus)。后来,纸草被阿拉伯人发明的羊皮纸所取代,从此羊皮 纸又成为通用的书写材料。 显而易见,纸莎草也好,羊皮纸也罢,都不适用于印刷。 所以,假如没有中国人发明的纸张,即使有了印刷机 也无济于事,正如没有石油的开采,即使有了汽车有了飞机也只能是摆设。 我国的造纸术,是从唐代开始经由阿拉伯人而逐渐西传的,“1150年在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 开设欧洲第一个造纸厂……法国、意大利在13世纪,德国在14世纪,英国在15世纪末,荷兰在16世纪,美国费城(当时英属)在1609年先后造纸。” 闵大洪: 《传播科技纵横》,14页,北京, 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近代印刷术是在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基础上产生的。15世纪中叶,德国美因兹的一位工匠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发明了一套包括铸字盒、冲压字模、铅活字、油墨、木制印刷机等工艺的金属活字印刷术。他,就是象征着人类进入印刷传播时代的人物——约翰·古登堡(又译古腾贝格)。《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古登堡及其印刷术做了这样的评价: 印刷术被称为德国对文明的伟大贡献; 在其发明之初曾以德国技艺而著 称。它是由美因兹的一位金匠约翰·古登堡发明于1400—1450年之间, 此后便伴随着传教热情以及精明的商业意识而传播开来, 其间主要是由德国人并主要是沿德国人的贸易路线进行传播。古登堡本人, 则以其印行的42行版《圣经》(1456)、36行版《圣经》和一部畅销的百科全书而知名当时。 见英文版《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5版,第26卷,462页。 印刷术发明的直接意义,在于使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以书籍为例,以前都是手抄本,得来不易,据说13世纪有人曾用相当于今天3000美元的高价, 买了1部手抄本的书送给法国公主作为生日礼物。那时的情形,正如前苏联 学者B.A.伊斯特休所描绘的: 由于羊皮纸造价高,加之手抄本抄写复杂, 耗时很多,所以中世纪的书十分昂贵。书价昂贵,使得许多图书馆用锁把书锁 在书架上; 书的主人往往在遗嘱中除了房屋、土地或者手工艺品 之外还要指定唯一的一本书的占有人。 [苏联]B.A.伊斯特休: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左少兴译,39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而古登堡的印刷术发明后,情况大为改观, 仅仅半个世纪欧洲的书籍总量 便激增了将近1000倍,即从15世纪中叶的约1万册达到1500年的900 万册。 比如,在古登堡发明印刷术之前, 《圣经》用的是平民难以读懂的拉丁文手抄而成, 不仅文字古奥,而且数量极其有限。 信教的平民只能从教堂神甫口中聆听上帝的旨意, 用宗教的礼仪规范全部的生活。在16世纪,天主教会禁止 用人们看得懂的语言印刷《圣经》, 英国教会甚至禁止那些知识水平低下、 易受影响的群体—— 妇女、学徒、农夫 阅读《圣经》。 古登堡印刷术使得原先被教会垄断的《圣经》 得以普及,《圣经》用各种语言广为印刷, 仅1522—1546年之间出版的《圣经》版本就不下450个。 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 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 一方面,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用美国传播学教授J.赫伯特·阿特休尔的话来说: 正是印刷术的发明(而不是别的) 使历史从中世纪发展到近代; 这期间, 能够阅读的大众日益增多导致了思想的广泛传播, 思想的广泛传播又推动了哲学与科技的变革。这些变革最终推翻了 教士和贵族的统治,从而产生了崭新的政治、 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制度。 [美]阿特休尔: 《权力的媒介》,黄煜、 裘志康译,4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又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比如, 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需要吸纳和传播大量的知识与信息,这就促进了 报刊业和出版业的繁荣; 同时劳动者所需具备的素质与 技能越来越高,又带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普及,而这些 都构成了印刷媒介广泛的社会需求。 正如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所描述的: 书籍和报刊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 报纸和政治小册子参与了17世纪和18世纪 所有的政治运动和人民革命。 正当人们越来越渴求知识的时候,教科书使得举办大规模的公共教育成为可能。正当人们对权利分配普遍感到不满的时候,先是报纸,后来是电子媒介使普通平民有可能了解政治和参与政府。 [美]施拉姆: 《传播学概论》,周立方等译,18页,北京, 新华出版社,1985。 所以,现代文明与印刷媒介之间的关系有时颇似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不管怎么说,它们的相互作用使整个社会信息系统的运动变得更加活跃,更加多姿多彩。 在印刷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的一项显著进展就是新闻事业的 兴起。大略说来,15、16世纪,新闻事业尚处在似有若无的萌芽状态, 可谓“草色遥看近却无”。到了17、18世纪,新闻事业开始发育成长, 特别是在以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中,新兴 的报业启迪民智、 影响舆论、登高一呼、四方响应, 发挥了引人瞩目的作用, 让人觉得“乱花渐欲迷人眼”了。19世纪 后,随着生产的工业化、生活的都市化、教育的普及化和社会的民主化,又出现 了以赢利为目的、 以普通读者为对象、以各种新闻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大众报业, 其代表就是美国19世纪30年代的三大廉价报纸—— 《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 与此同时,与大众报业相辅相成的通讯社随之诞生。 世界上的第一家通讯社, 是法新社的前身、1835年创办于巴黎的哈瓦斯通讯社,不久美联社(1848)、路 透社(1851)也相继成立。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美国报业大王普利策和赫斯特竞相掀动“黄色新闻”浪潮时,大众新闻事业已是一片“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繁盛景象了。用《纽约时报》名记者詹姆斯·赖斯顿的话说,19世纪是文字作家的时代,20世纪则是新闻记者的时代,而20世纪正好也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四个发展阶段——电子传播时代。 四、 电子传播时代 首先应该说明,所谓电子传播时代并不是电子媒介一手遮天的时代, 它不过是在既有的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和印刷媒介上面又叠加了一个电子 媒介而已。事实上,整个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 都可视为这样一种新兴媒介叠加而非取代既有媒介 的复线发展过程。 电子媒介有广狭两义。 广义是指一切依靠电流或电波传播信息的媒介, 既包括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 电报,又包括公共性的媒介如广播、电视。而狭义的电子媒介,则专指公共性的媒介,传播学里通常用的是狭义。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电子媒介都大大 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使“千里眼”、“顺风耳”不再是神话传说,“天涯若比邻”不再是诗人的美丽幻想,地球村也正在成为现实。 “如果说印刷传播实现了文字信息 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那么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 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播。”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3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在电子媒介的发展历程上,发生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 其中每一件在某种意义上都有资格 为电子传播时代开幕剪彩。举其要者如下: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电子时代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1837年,美国画家莫尔斯受电磁理论的启发而研制成有线电报机,1844年又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的第一条电报线路上,成功地拍发了第一封电报,内容是《圣经》里的一句话: “上帝,你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1858年,第一条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铺设完成,沟通了欧美两大洲的电讯联系; ——1865年,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的研究基础上,确立了现代电磁波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