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1章概论 第2章企业社会责任 第3章企业道德推理 第1章概论 本章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您应该能够:  理解伦理伦理、道德道德的含义  区分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不道德行为不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非道德行为  区分广泛性道德要求广泛性道德要求与先进性道德要求先进性道德要求  理解企业伦理企业伦理、企业道德企业道德的内涵  了解企业伦理学的任务  认识学习企业伦理学的意义 1.1企业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一系列企业经营中的丑闻,包括受贿、规定垄断价格、欺诈交易、环境污染等。公众对此反应强烈,要求政府对此进行调查,1962年,美国政府公布了一个报告——《对企业伦理及相应行动的声明》(A Statement on Business Ethics and a Call for Action),此举表达了公众对企业中的伦理问题的极大关注。同年,威廉·洛德(William Ruder)在美国商学院联合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iate School of Business)成员中发起了一项有关开设企业伦理学必要性的调查,被调查者认为企业伦理学应该成为工商管理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当时,大多数学校没有在这个领域开设专门的课程。1963年,T.M.加瑞特(T.M.Garrett)等人编写了《企业伦理案例》一书,搜集了形形色色的企业伦理案例,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1968年,美国天主教大学原校长C.沃尔顿(C.Walton)在其《公司的社会责任》一书中,倡导公司之间的竞争要以道德目的为本。 20世纪70年代初期,企业伦理问题引起了美国公司更为广泛的关注。美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卷入了非法政治捐款、非法股票交易、行贿受贿、弄虚作假、窃取商业机密等活动,人们感叹企业中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已到了道德沦丧的地步。针对这种现状,学术界就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伦理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1974年11月,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召开了第一届企业伦理学讨论会,这次会议不仅深化了此前人们对企业伦理问题的研讨,而且标志着企业伦理学的正式确立。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学术界就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并由此引发了“利润先于伦理”与“伦理先于利润”之争。另外,对日本的企业伦理模式也开始予以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丸山敏雄创立的日本伦理研究所大力倡导伦理实践,企业伦理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日本的企业伦理模式是对日本家庭伦理传统的拓展和应用,它把日本传统的伦理观念如忠诚、仁义、感恩、爱和、喜劳等融入企业经营活动之中,并通过确立社是、社训、员工培训、做朝礼、举行庆典等方式强化这些观念,从而使伦理道德成了日本企业调节企业内外关系、处理利益冲突利益冲突的主要手段。美国人对这种企业伦理模式很感兴趣,并视其为日本企业的成功之道而加以借鉴。 在经验研究方面,20世纪70年代的工作主要是围绕对管理者的伦理道德观和企业伦理现状的了解而展开的。 在实践应用方面,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部分企业和管理者中兴起了“道德生成运动”(moral genesis movement)。该运动倡导伦理因素和利润因素融为一体的企业活动模式,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寻求旨在促进企业和企业中个人的道德行为的具体办法,建立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雇员、企业与顾客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外企业伦理学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第一,企业伦理学从美国和日本扩展到了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第二,企业伦理学开始进入大学的课堂,各种企业伦理学的刊物和研究机构纷纷问世。美国、加拿大和西欧有近30所大学建立了企业伦理学的专门学术机构或以企业伦理为重要研究课题的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第三,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学者们就公司的道德地位问题、伦理道德与企业活动能否相容问题、企业伦理学的理论基础问题等展开了讨论。此外,学者们还构建了企业决策的伦理分析决策的伦理分析模式,为企业伦理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应用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途径。第四,在企业伦理的实践方面,20世纪80年代,企业伦理规范在美国大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企业也开始引入书面的企业伦理规范。少数企业开始设立伦理委员会和负责处理企业伦理问题的经理。 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了一批企业伦理与管理结合方面有影响的著作,如美国密执安大学拉鲁·托尼·霍斯曼(LaRue Tone Hosmer)的《管理伦理》(1987年); 弗吉尼亚大学R.爱德华·弗里曼(R.Edward Freeman)和伯克奈尔大学(Bucknell University)丹尼尔·R.小吉尔伯特(Daniel R.Gilbert,Jr.)的《公司战略与企业伦理》(1988年); 畅销书《一分钟经理》的作者肯尼斯·布兰查德(Kenneth Blanchard)和诺曼· V.皮尔(Norman V.Peale)的《道德管理道德管理的力量》(1988年); 美国学院(the American College)克莱伦斯·C.沃顿(Clarence C.Walton)的《道德管理者》(1988年); 哈佛大学商学院肯尼斯·R.安德鲁(Kennth R.Andrews)编的《实践中的伦理: 管理道德企业》(1989年); 佐治亚大学阿基·B.卡罗(Archie B.Carroll)的《企业与社会: 伦理和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管理》(1989年)。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伦理学领域的著作更是层出不穷,如劳拉·L.纳什(Laura L.Nash)的《仅仅有良好愿望是不够的》(1990年),理查德·T.德·乔治的《国际商务中的诚信诚信竞争》(1993年),约瑟夫·A.佩特里克(Joseph A.Petrick)和约翰·F.奎因(John F.Quinn)的《管理伦理》(1997年),缪尔·卡普塔(Muel Kaptein)的《道德管理: 组织的道德审计和发展》(1998年)等。 截至1993年,美国90%以上的管理学院开设了企业伦理学方面的课程。1993年,美国的史蒂文·西尔比格(Steven Silbiger)出版了《MBA十日读》一书,到1997年,已译成7种文字。在该书中,西尔比格概括了美国10家著名商学院的课程精要,列出了9门核心课程,“企业伦理学”榜上有名。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几乎所有的西方管理学(Management)教科书都辟专章讨论“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企业伦理不仅仅成为管理学的新的构成内容,而且还向市场营销学、战略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国际企业学、会计会计学、谈判学等课程渗透。例如,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在1997年版的《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实施和控制》(第7版)前言中把“重视伦理营销”视为营销管理的发展趋势之一。 美国一流商学院纷纷成立企业伦理研究中心(所)。沃顿商学院于1997年成立了企业伦理研究中心(Carol and Lawrence Zicklin Center for Business Ethics Research),圣母大学门多萨商学院于2001年成立了“全球道德经营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Ethical Business Worldwide),卡内基梅隆大学商学院于2002年成立了“国际企业责任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于2003年成立了“领导与伦理研究中心”(the Sanford C.Bernstein & Co.Center for Leadership and Ethics)。可以看出,依托研究中心开展企业伦理教学与研究,扩大在社会上的影响,树立良好形象,已成为一流商学院在竞争中谋求发展的新的重大战略举措。 从2003年起,在《商业周刊》对商学院的排名中,新增了对商业道德的评价,毕业生根据学院对企业伦理学教学的重视程度,对学院进行评分。招聘人员要评出哪所学院的毕业生具有商业道德。在排名时,还对每所商学院的知识资本进行评分,评分方法是计算其在18种出版物上刊登的学术文章,《企业伦理学刊》(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是18种出版物之一。企业伦理学教学与研究在商学院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实践中的伦理万向用诚信提升企业价值 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认为:“企业管理,总是随着环境的变化与实践的变化,不断地得到丰富与升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把将成本降至最低作为企业管理的追求。随着经济的发展,追求成本降至最低,逐步转化为追求价值增至最高。降低成本毕竟空间有限,而价值的提升,则不可限量。如何提升?首要的是以诚信树商德。” “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20世纪80年代初,万向集团通过经销商开拓了出口市场,随着海外公司的建立,很多客户找到万向集团要求直接供货,万向集团都没有答应。因为万向集团和经销商有约定,经销商开拓的客户,由他们经营。并且,给经营商和万向集团自己的营销公司同样的价格,以确保他们的利益。后来万向集团海外营销体系已日臻完善,但和经销商的关系与合作仍然十分密切。 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一位东南亚客户请求万向集团帮助,在旧货款还未支付的情况下,要求发新货,时间还特别急。万向集团不仅加班加点,按时为这位东南亚客户发去了产品,还让利给他,这位客户很受感动。后来,这位东南亚客户的形势好了,不仅还清了贷款,还把原来在其他国家采购的产品,也到万向集团来采购,两家的合作非常愉快。从某种意义上说,以“信誉”为基础的合作,比以资金为基础的合作更为高级、更为持久、更为深入,也更为有效益。 企业内部也是一样。比如,万向集团要执行一项决策,首先要让员工相信,这个决策有利于大家的共同利益; 同时,经营者也要相信员工所采取的行动,对决策的执行是最佳的或是最有益的。双方互相信任,行动的速度才可以加快,速度加快了,执行的成本也就降低了。万向集团在20世纪80年代作出规定,每月16 日发工资,遇到节假日要提前发,一天也不可以推后。直到现在,集团下属的每一家企业,都在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一规定。哪家企业16日发不出工资,老总的位置就危险了。90年代,万向集团向员工承诺,月收入不低于1000元,年增长也不低于1000元。这个承诺,每年都兑现,而且,每年的增长,都远远超过这些。 一次,上级一个考察团来到万向集团,鲁冠球带着考察团的成员参观了各个车间后,回到接待室座谈时,其中一个老同志跟鲁冠球说:“过去几年里,你们的减免税都是我批的,但我来万向,现在还是第一次,主要是萧山市局对你们的反映好,年年照章纳税,没有过偷漏税现象,所以看到万向的材料就比较放心,今天一看,果真如此。”说到这里,鲁冠球开心地笑了,“纳税意识强,形象好,有时得到的实惠也就会多一些。” 万向集团在国外收购了好几家公司,在收购过程中,这些企业都到国内来咨询过。当它们了解到,万向集团在中国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企业后,这些企业才愿意被收购。万向集团现在用银行的钱就凭信誉,不用抵押,不用担保,这省了很多成本。企业需要的钱,马上就可以拿出来。 正是由于万向集团一直以来坚持以诚待人,以德服人,“为顾客创造价值,为股东创造利益,为员工创造前途,为社会创造繁荣”,企业实现了30多年持续、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正如鲁冠球所说:“诚实是做人之本,守信是立事之根。诚实守信,对自己,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 对他人,是一种交往的道德,是一种气魄和自信; 对企业发展,则是一种精神,是无形资产,更是管理价值的有效提升。” 1.2企业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企业伦理学是一门研究企业道德的学科,是对企业道德现象进行分析、归类、描述和解释的学科。它告诉我们这些现象是什么,并把这些现象分为不同的组成部分,并找出这些部分所依赖的前提或条件; 它寻找这些现象所依据的原则和支配它们的规律,解释它们的根源,并追溯它们的发展。〔美〕弗兰克·梯利.伦理学导论.何意译.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在阐述企业道德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伦理、道德、利益相关者等相关概念。 1.2.1伦理与道德 企业伦理学研究企业道德现象,而要认识企业道德,有必要首先了解更基础的两个概念——伦理、道德。 “伦”是指人、群体、社会、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包括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群体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群体与社会的关系、群体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等。“理”即道理、规则和原则。“伦”与“理”合起来就是处理人、群体、社会、自然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 那么,什么是道德呢?“道者,路也”,“道”的本来含义是道路,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德”是指人们内心的情感和信念,指人们坚持行为准则的“道”所形成的品质或境界。“道者,人之所共由; 德者,人之所自得。”焦竑.老子冀·卷七引。朱熹:“德者,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四书集注·论语注。东汉学者许慎《说文解字》的释义则是“惪,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惪,通“德”。所谓“外得于人”就是“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得其益”。所谓“内得于己”,就是“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可见,“道”是指规范,“德”则是对该种规范的认识、情感、意志、信仰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和一贯的行为。 “道”是“德”的前提,没有“人所共由”的规范,就不可能有对规范的内心感悟; 而“德”则是“道”的归宿,规范只有通过“内得于心”才能接受并发挥作用,即只有认识了道,内得于心,又外施于人,才能称为“有德之人”。张应杭.伦理学.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2。而要把外部的规范转化成自觉要求的并体现在行动中的规范,需要包括社会舆论、内心信念、道德教育和自身修养等活动在内的长期努力。所以,道德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道——(道德)规范; 德——对规范有所得,表现为(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仰和习惯等; 以及由“道”转化为“德”的途径与方法,即(道德)评价、教育、修养等。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后来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根据mores一词创造了一个形容词moralis,指社会的道德风俗和人们的道德个性。以后英文的道德morality一词则沿袭了这一含义。可见,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道德一词都包含了社会的道德原则和个人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两方面的内容。 “道德”与“伦理”这两个概念,一般并不作很严格的区分,它们经常可以互换使用,特别是作为“规范”讲时,更是如此。例如,“应该讲道德”与“应该讲伦理”是同一个意思,“道德规范”与“伦理规范”也是等同的。 曼纽·G.维拉斯奎(Manuel G.Velasquez)指出道德规范有以下特点: 第一,道德规范处理的是我们认为会对人类带来利益或造成伤害的事情。 第二,道德规范的建立和改变不取决于某个权威机构的决定,道德规范的有效性取决于它的合理性。 第三,道德规范应该优先于自身利益,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有道德义务做某件事,那么,即使与自身利益相冲突他也应该做。当然,这不是说,追求自身利益总是错的,而是说不能把自身利益置于道德之上。 第四,道德规范是建立在公正、不带偏见的基础之上的。我们不能根据对特定的个人或群体有利或有害来评价道德规范,而是从普遍的立场,即把每一个人的利益都公正地考虑进去。 第五,道德规范与特定的情感和词汇联系在一起,例如,一个人的行为违背道德规范,就会感到内疚、羞耻、悔恨,就会把这种行为说成是“不道德”或“错的”。Manuel G.Velasquez.Business Ethics: Concepts and Cases.4th ed.Upper Saddle River,NJ: PrenticeHall,1998,pp.9~11. 但是,无论在日常用法还是在其语源和历史用法中,“伦理”与“道德”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的。比如说,我们会说某个人“有道德”,或者说是“有道德的人”,但一般不会说这个人“有伦理”,是“有伦理的人”。而另一方面,我们一般都用“伦理学”,甚至可直接用“伦理”来指称这门学问,而较少用“道德学”来指称。换句话说,在日常用法中,如果我们细细体会,就会发现“道德”更多地或更有可能用于人,更含主观、主体、个人、个体意味; 而“伦理”更具客观、客体、社会、团体的意味。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 1.2.2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 从道德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人类行为划分为两大类: 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指的是具有道德意义、能够进行善恶评价的行为。何怀宏认为,“某些人们的行为、品性乃至社会制度之所以可以从道德上被评价、被视为道德现象,是因为它关系到善恶正邪”。并指出了辨别是否涉及“善恶正邪”内容的两个形式要件,“首先,它一般是关涉到他人,关涉到社会的; 其次,它还必须是以一种外在的、实际可见的、会对他人产生影响的行为方式关涉到他人和社会的”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道德评价的结果可能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不合乎道德的行为,即不道德行为。 非道德行为是指不受一定的意识支配或不涉及有害或有利于他人或社会的无道德意义、不能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精神病患者或者无辨别是非能力的儿童,即使偶尔在个别场合和在某种程度上作出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也不能被看做是道德行为,而是非道德行为。 不道德行为是指伦理上不可以接受的行为,一般地说,是有害于他人、社会的行为。 因此,“道德的”(moral)既和“非道德的”(amoral)相对立,这时它的意思是“属于道德的”; 也和“不道德的”(immoral)相对立,这时它的意思是“有道德的”或者“合乎道德的”。同上,20。 企业的几乎所有行为都是道德行为,即是具有道德意义、能够进行善恶评价的行为。 1.2.3广泛性道德要求与先进性道德要求 在看待道德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偏见: 一是把道德与先公后私、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等同起来; 二是否认高尚道德的存在。 这两种偏见都是有危害的: 如果我们把道德看做是高而又高、纯而又纯的东西,只把先公后私、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看做是合乎道德的话,那么,我们不是在密切而是在疏远道德与普通人的关系,我们不是在强化而是在削弱道德的作用; 相反,如果我们否认高尚道德的存在,就看不到人性的光辉,就会迷失努力的方向。 实际上,道德是可以分层次的: 利己不损人、利己利人、为己利人是广泛性的道德要求; 先人后己和无私利他是先进性的道德要求。如果达不到广泛性的道德要求,不能履行基本的道德义务,则应遭到道德上的谴责; 如果仅仅做到广泛性要求,履行了最基本的道德义务,则既不应遭到谴责,也不应获得额外的赞扬; 如果能够超越基本的道德义务,满足了先进性的道德要求,则应得到社会的称赞。 把道德要求分为广泛性和先进性两个层次是有意义的,它既使道德与普通人息息相关,同时又维护了道德理想的存在。 1.2.4利益相关者 企业是一个利益相关体,企业经营是一种合作活动。企业要有所有者,没有所有者的初始投入,就不可能有企业。企业要有顾客,产品或服务得有足够数量的人按足够高的价格购买才行,购买的人越多,愿意出的价格越高,企业便越能获得利润。企业要有员工,员工的素质越高,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越高,便越能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企业要有供应者,企业不可能所有原材料、零部件都自己生产,不可能所有技术都自己开发,不可能自备所有的资金,故需要原材料、零部件、技术、资金供应者。原材料、技术、资金的供应越是稳定可靠,企业经营就越顺利。企业要有竞争者。企业通常不喜欢有竞争,不喜欢竞争者,但没有了竞争者,就成了垄断,而垄断是法律所不容的。企业还要有政府、社区、公众的理解、合作和支持。反过来说,所有者、顾客、员工、供应者、竞争者、政府、社区、公众也能从与企业的合作中获得好处,他们也离不开企业。可见,企业有许多利益相关者,而且与他们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企业的任何决策、任何行为都会对利益相关者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换句话说,怎样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是企业不可避免的、每时每刻都面临的问题。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是指可能对组织的决策和活动施加影响或可能受组织的决策和活动影响的所有个人、群体与组织。 戴维·韦勒(David Wheeler)和玛丽亚·西拉帕(Maria Sillanpaa)把利益相关者分为直接利益相关者(primary stakeholder)和间接利益相关者(secondary stakeholder)。直接利益相关者包括所有者、普通员工和管理者、顾客、社区、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间接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公共组织、社会压力团体、新闻界和学术界、工会、竞争者。David Wheeler,Maria Sillanpaa.The Stakeholder Corporation: A Blueprint for Maximizing Stakeholder Value.London: Pitman Publishing,1997,p.167.由于直接利益相关者与组织有直接的利益关系,所以往往更受重视。而实际上,有时间接利益相关者也能对组织产生重大的影响。就讨论问题而言,静态分类是有帮助的,但对企业的决策则作用有限,因为这一分类没有揭示利益相关者施加影响或受影响的程度大小,因而对企业决策无法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1.2.5企业伦理 企业伦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企业伦理是关于企业及其成员行为的规范。虽然企业是由个人组成的,但企业的行为却不能简单地表述为单个成员的行为之和,企业具有自己的目标、利益和行为方式。当一个人问企业应该做什么、企业的道德责任是什么时,就意味着企业本身被看成一个“道德角色”或“道德个人”。然而,具体工作毕竟是由企业成员来做的,在讨论企业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时,实际上也提出了单个成员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如管理者、技术人员、生产人员、营销人员、财务人员、后勤人员等的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