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模拟题一 (50题,每题2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一、 选 择 题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踊跃 始作勇者 优异 怨天尤人 B. 追溯 溯流求源 聪慧 拾人牙慧 C. 伧促 沧海桑田 恻隐 侧目而视 D. 澄澈 重蹈覆辙 震荡 振耳欲聋 2.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或词,字形、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觥(指酒杯)筹交错 赫赫(非常显著的样子)有名 横征暴敛(征税、搜刮) 良莠(恶草,比喻坏人)不齐 B. 明察秋毫(比喻极细微的东西) 励精图制(制度) 乔(做假)装打扮 虚(谦虚)怀若谷 C. 强(勉强)弩之末 无耻之尤(特别突出的) 无的放矢(箭) 我行我素(平素,素常) D. 身(身体)先士卒 揠(拔)苗助长 睚眦必报(报复) 严于律(约束)己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上级两袖清风,下级就会廉洁自律,如此上行下效,我们的社会风气就会好转起来。 B. 代表们认为研究汉字信息输入方法是我国推广应用计算机的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C. 小时候,父亲对我们兄弟俩从没有好脸色,有时耳提面命,甚至棍棒相加。 D. 第49届NBA东部联盟全明星赛将于明天在三藩市举行,届时球迷们所熟识的奥尼尔、邓肯等将粉墨登场. 4.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由于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增长,老人生活、学习用品的需求也将不断增长。 B. 本届“挑战杯”竞赛,从参赛高校数及参赛作品都有了明显提高。 C. 有人说他的落选与个人恩怨有关,但他反驳时非常肯定地否认不是与个人恩怨有关。 D. 复试是在一星期后举行的,录取与否将决定他的终生事业。 G C T 语 文 模 拟 试 题 与 解 析 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模拟题一 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 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 5. 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① 路挺滑,我差点儿没摔倒。 ② 路挺滑,我差点儿摔倒了。 B. ① 饭馆卖的饭,四两和二两一样多。 ② 饭馆卖的饭,二两和四两一样多。 C. ① 办完事,我花了一小时才到家。 ② 办完事,我到家才花了一小时。 D. ① 这段路,一般不发生重大交通事故。 ② 重大交通事故,一般不发生在这段路上。 6.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运用得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我决心拿起手中的笔坚持写下去,给越来越多的人以爱心慰藉,我感到文学是那样的神圣,它擦亮了多少人的眼睛,驱散了多少人旅途的迷雾。 B. 那正是过苦日子的时期。穷困,就像雨蒙蒙的秋天,笼罩在他的头上。 C. 核桃林散发出苹果般的清香,油润的叶子上,反射出点点灯光。警戒的战士游动着,刺刀尖上一明一暗的亮光,就像一只追绕他的萤火虫。 D. 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做个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7. 下列八首古诗都描述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选出描写同一节日的一组是: ①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②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③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④ 看龙舟,看龙舟,雨堤未斗水悠悠。 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 ⑤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⑥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瑶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⑦ 杳杳长空敛雾烟,冰轮都胜别时圆。 风传漏报开将晓,惆怅婵娟又一年。 ⑧ 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 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A. ①③⑧ B. ②⑥⑧ C. ②⑤⑦ D. ③⑥⑦ 8.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名称,《诗经》、《三国志》、《孙子兵法》、《楚辞》分别属于这四类。 B. 明清是我国小说成就最辉煌的历史时期。明代极具影响的小说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清代的《儒林外史》、《聊斋志异》、《老残游记》、《官场现形记》等在我国小说史上都颇有地位。 C. 巴金的《家》、《春》、《秋》被称为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则被称为激流三部曲。 D. 巴尔扎克、莫泊桑、都德和果戈理、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分别是法国和俄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9. 产品召回制度是指产品的生产商、销售商或进口商对于其生产、销售或进口的产品存在危及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缺陷的,依法将该产品从市场上收回,并免费对其进行修理或更换的制度。中国第一部正式明确召回制度的法律是: A. 《产品质量法》 B.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C. 《食品安全法》 D.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 10. 下列关于民事权利的表述哪一个是错误的? A. 抵销权是一种形成权 B. 知识产权是一种支配权 C. 债权请求权不具有排他性 D. 支配权不存在对应义务 11. 下列关于皮肤与散失水分的关系,正确的是: A. 人体在寒冷的冬季不能通过皮肤散失水分 B. 人体在寒冷的冬季也能通过皮肤散失水分 C. 人体皮肤只有在出汗的情况下才散失水分 D. 出汗的目的是为了排泄 12. 政府对市场的调控主要体现在: A. 微观经济政策的制定B. 宏观经济总量的控制 C. 市场价格的制定D. 规范市场的发展 13.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 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2008年从美国爆发进而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可能的影响,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主要影响我国部分企业的生产和出口 B. 我国将面临经济增长趋缓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 C. 将加大我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 D. 对我国经济基本没有影响,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机会 14. 以下属于我国南方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是: ① 我国南方河流多于北方 ② 南方大多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水量充盈 ③ 南方大多地处亚热带,河流终年不冻 ④ 南方河流流向便于地区联系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5.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B.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C. 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 D. 强调经济发展,增加国民财富 二、 填 空 题 16.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 这家报社花八亿元引进一套切纸、印刷、分装全自动设备,此举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性。 ② 领导干部应该廉洁奉公,决不职权,谋取私利。 ③ 去陈言不容易,要做到既新鲜又自然则更难。 A. 实效 滥用 虽然B. 实效 乱用 固然 C. 时效 乱用 虽然D. 时效 滥用 固然 17. 下面一段话有两种标点法,请指出哪一种是完全正确的: 让我们捧起一把泥土来仔细端详吧( )这是我们的土地呵( )怎样保卫每一寸土地呢( )怎样使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它的巨大潜力( )一天天更加美好起来呢( )党正在领导着我们前进( )青春的大地好像发出巨大的声音( )要求全国人民都作出回答( ) A. , . ?, ?. , . B. !!?, ?. , . C. !. ?, ?, , . D. !!?, ?, , . 18.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 水利事业的发展,加快了我们地区农业改造的步伐。 ② 许多政府部门虽无权提出法案,但它们往往承担法律或法规草案起草工作,也可以对立法施以影响。 ③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的作用,最终总是使认识不断纠正自身的偏差,与实践发展的状况和要求相适应。 A. 从而 因而 进而B. 进而 因而 从而 C. 进而 从而 因而D. 因而 进而 从而 19. 填入下面句子的横线处,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浑身雅艳,遍体娇香,. ①一对眼明秋水润。②脸如莲萼,③两弯眉画远山青,④分明卓氏文君,⑤何减白家樊素,⑥唇似樱桃。 A. ③①②④⑥⑤B. ⑥②①③④⑤ C. ④⑤③①②⑥D. ②④⑥⑤①③ 20. 在文言文中“社稷”一般指代,其中“社”指、“稷”指. A. 祖先 水神 谷神B. 国家 山神 谷神 C. 祖先 社日神 土地神D. 国家 土地神 谷神 21. 秦汉以后,中央职官多为三省六部制,唐代诗人杜甫曾在供职,而管理科举、学校等事务的则是. A. 刑部 吏部B. 工部 礼部 C. 礼部 工部D. 工部 吏部 22. 清末首任内阁总理大臣是;最后一任内阁总理大臣是. A. 奕劻 翁同龢 B. 李鸿章 张之洞 C. 奕劻 袁世凯 D. 翁同龢 袁世凯 23.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是《》。世界上第一位测量子午线的人是. A. 石氏星经 邹衍 B. 论衡 祖冲之 C. 开元占经 张衡 D. 甘石星经 僧一行 24. 是财务管理区别于其它管理的特点。 A. 资金管理 B. 财务关系处理 C. 价值管理 D. 资金运动 25. 引起商品价格提高的因素是. A.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B. 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 纸币的发行量增多D. 通货膨胀 26. 现代教育是以为基础,以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为教育内容,以现代技术为教育手段。 A. 市场化的充分发展B. 社会化机器大工业生产 C. 现代信息社会的形成D. 国家民主制度的建立 2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人身权(亦称人身非财产权)包括和. A. 名称权 身份权B. 姓名权 财产继承权 C. 人格权 身份权D. 姓名权 婚姻自主权 2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包括: 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财产租赁所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A. 利息、股息所得B.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C. 稿酬所得D. 遗产所得29. 我国的黄土高原,根据历史记载和埋藏的土壤证明,这里过去不仅有肥沃的草原,而且有茂密的森林,大量的野生动物在那里繁衍、栖息。然而经过几百年的掠夺式开发,滥伐森林,超载放牧,破坏了生态平衡,因而造成了现在这一片荒山秃岭,水土严重流失的情况,要恢复昔日的面貌已经十分困难了,据此事实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以上事实说明,造成世界范围的许多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人为因素之一就是. A. 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B. 滥伐森林 C. 开采石油和矿山 D. 超载放牧 30. 陆地自然带纬度地带性的产生是以为基础的,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条件影响较大,在中纬度地区较明显。 A. 热量 地质 B. 板块张裂 水分 C. 热量 水分 D. 板块张裂 温度 三、 阅读理解题(一)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5题。 鲁迅笔下的阿Q,对于自己进监牢并不烦恼,而以为“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不仅如此,鲁迅用一百多字详尽描写“阿Q立志要画得圆”却未能如愿的过程,其用心又是什么? 鲁迅在《阿Q正传》中并没有解答的问题却在杂文中显示了解答的钥匙。鲁迅认为,圆滑是中国国民性的特征之一,大团圆是中国小说戏曲的重要特征,甚至自然景观的欣赏也有“十景病”的圆满心理。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也就是原地不动地画圆圈" . 阿Q所画的圆圈,不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国民希求圆满的象征。阿Q的地位一降再降,面对种种不幸,心理上仍能够圆满,精神上仍能够胜利,就典型而近乎夸张地突现了国民希求圆满的心态。 阿Q的“革命”是传统的画圆圈式的“革命”的翻版。阿Q式的革命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另换了一个皇帝甚至暴君, "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 。因此,不能简单地在阿Q革命与辛亥革命之间画上等号。 具有团圆心理的国民,只能演出一场圆圈式的革命,结尾也应该是大团圆才对,所以鲁迅为小说的最后一章命题为“大团圆”。当然,它没有重复传统小说和戏曲的大团圆,而是以具有象征意味的反语技巧,来打破大团圆。阿Q所希望画圆的圆圈,将阿Q送上了杀头示众的路。鲁迅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控诉是最令人惊心动魄的,在小说中只有《狂人日记》中的古旧传统“吃人”,可以与之相比。 31. 第一段“其用心”所指的,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鲁迅详尽描写阿Q画圆圈,是为了突出表现圆圈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B. 鲁迅详尽描写阿Q画圆圈,正是要写出他的精神胜利法已使他走上了死路。 C. 阿Q努力把圆圈画得圆满,正是在追求心理上的圆满。 D. 阿Q努力把圆圈画得圆满,正是为了表现希求圆满的国民心态。 32. 第二段“却在杂文中显示了解答的钥匙”这句中的“钥匙”所指的一项是: A. 阿Q式的革命 B. 阿Q的精神胜利法 C. 鲁迅的杂文 D. 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33. 下面列举的历史变革,不属于“原地不动地画圆圈”的一项是: A. 秦末农民起义--汉政权建立 B. 汉末军阀割据--三国鼎立 C. 元末农民起义--朱元璋当皇帝 D.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 34. 第五段“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阿Q的革命即使成功,他的政治、经济地位也不会改变。 B. 阿Q的革命如果成功,他的政治、经济地位就能够改变。 C. 阿Q的革命即使成功,也只是推翻一个皇帝,另立一个新皇帝。 D. 阿Q的革命即使成功,也只是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不能建设一个新世界。 35. 以下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阿Q画的圆是中国文化中大团圆的象征符号。 B. 阿Q本人是中国国民的一个典型代表。 C. 阿Q的“革命”象征着辛亥革命,是圆圈式的“革命”. D. 鲁迅借阿Q画圆对封建传统文化进行了极力批判。 (二) 阅读下面一段说明文,完成下列5题。 什么是星云?过去人们往往把天空中一切云雾状的天体都说成是星云。其实, 离我们非常遥远的位于银河系以外的云雾状天体,并不是星云,而是与银河系类似的庞大的恒星系统。根据它们的外貌,人们有时也称其为河外星云,即银河系以外的星云。不过,实际上还是应当如实地把它们称为河外星系。河外星系的发现使我们知道,在天文学史上早期所发现的“星云”中,只有一部分是真正的星云。星云不但应当看起来是云雾状的,而且应当是真正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雾状物质。这样的星云广泛地存在于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之中。而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只局限于银河系的星云,即所谓银河星云。它的类型不同。形状不一,大小不等。其中有一种叫弥漫星云,具有不规则的形状,一般没有明确的边界。我们的太阳系就是在弥漫星云中形成的。但是,直接形成太阳系的,并不是整个的弥漫星云,而是由弥漫星云分解而成的星云块,即所谓球状体。形成太阳系的那个球状体,我们称它为太阳星云。 36. 文中“人们也称其为河外星云”的“其”字指代的是: A. 银河系以外的云雾状天体 B. 庞大的恒星系统 C. 银河系以外的星云D. 河外星系 37. 下列说法中的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过去把天空中一切云雾状的天体都说成是星云,现在只把真正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称做星云。 B. 过去把天空中一切云雾状的天体都说成是星云,其实离我们非常遥远的银河系以外并没有星云,那只是些恒星, 只因为距离遥远,看起来呈云雾状罢了。 C. 天文学史上早期发现的星云,其实并不是星云,而是与银河系类似的庞大的恒星系统。 D. 弥漫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具有不规则的形状,一般没有明确的边界,外貌呈云雾状的物质。 38. 将下列概念按其范围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 太阳星云 ② 太阳系 ③ 天文学史上早期发现的星云④ 弥漫星云 ⑤ 银河星云⑥ 星云 A. ⑥③④⑤①② B. ⑥③⑤④②① C. ③⑥⑤④①② D. ③⑤⑥④②① 39. 根据文章,下列“星云”的定义中,哪个是正确的? A. 星云是在银河系中广泛存在的,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雾状物质。 B. 星云是在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中广泛存在的,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雾状物质。 C. 星云是在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中广泛存在的,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球状物质。 D. 星云是在银河系中广泛存在的,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球状物质。 40. 根据文意,直接形成太阳系的是: A. 银河星云 B. 太阳星云C. 弥漫星云 D. 星云块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5题。 身为一半的江南人,第一次看见莲,却在植物园的小莲池畔。那是十月中旬,夏末秋初,已凉未寒,迷迷蒙蒙的雨丝,①沾湿了满地的香红,但不曾淋熄荧荧的烛焰,那景象,豪艳之中别有一派凄清。那天独冲烟雨,原要去破庙中寻访画家刘国松,画家不在,画在,我迷失在画中,到现在还没有回来。 没有找到画家,找到了画,该是一种意外的发现。从那时起,一个绰约的意象,出现在我的诗中。在那以前,我当然早见过莲,但睁开的只是睫瓣,不是心瓣,而莲,当然也未曾向我展开她的灵魂。在那以前,我是纳息塞斯,心中供的是一朵水仙,水中映的也是一朵水仙。那年十月,那朵自恋死了,心田空廓者久之,演成数重沙草,万顷江田。那天,苍茫告退,嘉祥滋生,水中的倒影是水上的华美和冷隽。 对于一位诗人,发现了个新意象,等于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中,泛起一闪尚待命名的光辉。一位诗人,一生也只追求几个中心的意象而已。塞尚的苹果是冷的,梵高的向日葵是热的,我的莲既冷且热。宛在水中央,②莲在清凉的琉璃中擎一枝炽烈的红焰,不远不近,不即不离,宛在梦中央。莲有许多小名,许多美得凄楚的联想。对我而言,莲的小名应为水仙,水生的花没有比她更为飘逸,更富灵气的了,一花一世界;没有什么花比莲更自成世界了。对我而言,莲是美、爱和神的综合象征。莲的美是不容否认的。美国画家佛瑞塞有一次对我说: “来台以前,我只听说过莲;现在真见到了,比我想象的更美。”玫瑰的美也是不容否认的,但它燃烧着西方的爽朗,似乎在说: "Look at me!" ③莲只赧然低语: "Don't stare, please. ”次及爱情,“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方面的联想太多了。由于水生,她令人联想巫峡和洛水,联想华清池的“芙蓉如面”, 联想来自水乡而终隐于水的西子。青钱千张,香浮波上,嗅之如无,忽焉如有,恍兮惚兮,令人神移,正是东方女孩的含蓄。至于宗教,则莲即是怜。莲经,莲台,莲邦,莲宗,④何一非莲?艺术、宗教、爱情,到了顶点,实在只是一种境界,今乃皆备于莲的一身。 (节选自余光中散文《莲恋莲》) 41. 文中编号的句子,对其修辞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① 为比喻 ② 为夸张 ③ 为拟人 ④ 为设问 B. ① 为借代 ② 为比喻 ③ 为拟人 ④ 为反问 C. ① 为比喻 ② 为夸张 ③ 为拟物 ④ 为反问 D. ① 为借代 ② 为比喻 ③ 为拟物 ④ 为设问 42. 第二自然段开头说: “没有找到画家,找到了画。”这里的“画”指的是 A. 但不曾淋熄荧荧的烛焰,那景象,豪艳之中别有一派凄清。 B. 迷迷蒙蒙的雨丝,沾湿了满地的香红,美丽如画。 C. 身为一半的江南人,第一次看见莲,却在植物园的小莲池畔。 D. 小莲池中的莲花,在迷蒙的烟雨中,豪艳而又冷隽,美丽如画。 43. 第三自然段中使用了三个“联想”,这样写目的是什么: A. 以水仙比喻莲,水生的花没有比她更为飘逸,更富灵气的了。 B. 借引神话传说中的美女形象,盛赞莲是美、爱和神综合的象征。 C. 说明莲的美是不容否认的,一花一世界,没有什么花比莲更自成世界了。 D. 说明莲的美实在只是一种境界,今乃皆备于莲的一身。 44. 第一自然段中说“第一次看见莲”,次段中又说“我当然早见过莲”,这样写是否是矛盾的: A. 完全矛盾 B. 不矛盾 C. 有点矛盾 D. 不完全矛盾 45.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① 文章首句着一“却”字,以作为江南人对莲本该不生疏却生疏来突出小莲池中莲的神韵美。 ② “我迷失在画中,到现在还没有回来”这句让人感悟到,观察事物只要用心专一,仔细琢磨,了解规律,就会流连忘返。 ③ “意象”即境界,作者发现的莲的“绰约”意象,就是“水中的倒影是水上的华美和冷隽”. ④ “我的莲既冷且热”,是说诗人笔下的莲,不同于画家画的苹果、向日葵那样冷暖有别,而是华美与冷隽的和谐统一。 ⑤ 文章借助对比,以玫瑰“燃烧着西方的爽朗”,来突出莲“赧然低语”,如同东方女孩的含蓄美,褒贬适中,表达得体。 ⑥ 作者认为莲的小名应为水仙,因为她和水仙花一样同为水中仙子,飘逸而富于灵气,在水中都自成世界。 A. ①③④B. ①②④C. ③④⑤D. ②④⑥ (四)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5题。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而言。他们把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南宋诗人就说: “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麻城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 “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爱民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国忧民”看作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人所遵循的原则。这些都说明对后世人士影响之深。 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古代学子平常接触最多当属杜诗。因为杜诗中规矩井然,所以,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当以杜甫写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甫以后,很少再有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五排”了)。对杜诗的广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给模仿者以便利。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因此,杜诗中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词。 中国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感情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杜甫诗发扬了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施之于今日的教育之中,也当有积极的意义。 46. 对文中第二段加粗的“此”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杜诗“忧国忧民”的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 B. 提倡诗人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忧国忧民”. C. “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 D. 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 47. 下列叙述中,属于称杜甫“圣于诗者”的根据一项是: A. 杜甫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 B. 在诗歌创作上,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方面,杜甫为后代诗人做出了榜样。 C. “忧国爱民”的思想确立了杜甫的地位。 D. 杜诗中充满了儒学思想内涵。 48. 对文章第二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中可以看出袁宏道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 B. 南宋诗人大多数在诗歌创作中仍遵循“忧国忧民”是诗人职分的原则。 C. “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忧民成儿戏”这句诗表明袁宏道认为杜甫以后诗歌多为儿戏之作。 D. 明代大多数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仍遵循“忧国忧民”的原则,袁宏道认为这也是事实。 49. 对古代文士积极学习杜诗的根本原因,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就是要学习诗歌创作。 B. 杜诗合乎格律诗的要求,平仄押韵,规范合理,质量高,数量足。 C. 书商们把杜诗分类编排,便利了古代文士们模仿各类杜诗。 D. 通过阅读,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容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 50. 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杜诗对后人思想感情的陶冶力量是巨大的。 B. 明清时代读书人在社交应酬活动中,必须吟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以显其风雅。 C. 科举考试要求写“排律”形式的试帖诗,这是模仿杜诗中的“五排”而产生的。 D. 文士的性格是由杜甫思想塑造起来的,即使在今天,杜甫的思想也有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附解析) 一、 选择题 1. B(详解: 本题考查错别字。A“始作勇者”应为“始作俑者”; C“伧促”应为“仓促”; D“振耳欲聋”应为“震耳欲聋”. ) 2. A[详解: 本题考查字义知识。B励精图制(制度)应为励精图治(治理); C强弩之末中的“强”应为“强大”; D身先士卒中的“身”应为“自己、本身”的意思。\] 3. B (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A“上行下效”为贬义词;C“耳提面命”的意思是形容恳切地教导;D“粉墨登场”是贬义词。) 4. D(详解: 本题考查语法知识。A老龄化不能说增长,词汇搭配不当;B应是参赛作品的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词汇搭配不当;C“否认不是”双重否定即为肯定,整句意思相反。) 5. A(详解: 本题考查歧义句。B前一句形容饭少,后一句形容饭多;C前一句形容时间长,后一句形容时间短;D两句肯定的语气有差别,前一句几乎肯定这段路不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后一句则不十分肯定,留有余地。) 6. C(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知识。比喻不恰当。) 7. C(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①描述春节;②描述中秋节;③描述寒食节;④描述端午节;⑤描述中秋节;⑥描述七夕节;⑦描述中秋节;⑧描述重阳节。) 8. A(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知识。B《红楼梦》为清代小说;C巴金的《家》、《春》、《秋》应为激流三部曲,《雾》、《雨》、《电》应为爱情三部曲;D都德为现实主义作家,不能称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9. C(详解: 本题考查法律知识。2009年2月28日《食品安全法》正式出台并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食品安全法》第一次用法律形式明确了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发现其生产、经营的食品不安全,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停止生产经营该食品、消费者停止使用该食品,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并记录召回情况。2004年10月1日实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是中国第一个明确召回制度的规定。注意“法律”和“规定”是不同的形式的法规,本题问的是“法律”。另,《食品安全法》应是今年考试法律部分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 10. D(详解: 本题考查民法知识。依据民事权利的不同效力,可将民事权利分为: 支配权、形成权、请求权、抗辩权。支配权是对权利客体进行直接的排他性支配并享有其利益的权利。D项错误。支配权的实现不需要对应人的积极义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支配权不存在对应义务,只是这种义务是不作为义务,即容忍义务。所以,“支配权不存在对应义务”的说法是错误的。) 11. B (详解: 本题考查生物学知识。皮肤散失水分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由皮肤表层蒸发的水汽,通过这种形式,正常成年人每天散失约500mL水;另一种是汗液,肌体在需要增加散热量时分泌。人体各种排出水的途径中,只有由皮肤表层蒸发的水汽(也叫不显汗)排出的水不易察觉,也容易忽视,其实它一年四季,白天黑夜都要排出,而且量还不少。) 12. B(详解: 本题考查经济学知识。A政府不可能控制微观经济;C商品的价格由市场决定,政府不可能制定市场价格;D规范市场的发展是政府的职责,但只是局部行为,不能影响市场的调控。) 13. D(详解: 本题考查经济学知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与世界经济高度一体化,并且中国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出口,所以金融危机不可能对中国没有影响,选择D项。) 14. A(详解: 本题考查中国地理知识。影响河流航运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方面是自然条件,包括了河网的密度、河流的水量和冰情等水文状况。另一方面是人文条件,主要是经济状况,经济的发达有利于交通运输的发展。选项①②③表达了南方河运发达的自然因素。) 15. D(详解: 本题考查政治常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有: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D项片面强调发展经济,增加国民财富,因此是错误的。) 二、 填空题 16. D(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①新闻应填“时效”, A、B两项错;②“乱用”有混乱、没有条理的意思,“滥用”则有过度使用的意思,领导干部谋取私利,应为过度地使用职权;③“虽然”和“固然”都是连词,都有肯定某个事实以引起下文转折的意思,但细辨,固然语气更为肯定。) 17. B(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前两句是感叹句,应填感叹号;“党正在领导着我们前进”后应为句号,故选B项。) 18. B(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A①句为递进关系,应填“进而”, ③句没有递进关系,应填连词“从而”; C②句为因果关系,应填“因而”; D①句递进关系不能填“因而”. ) 19. A(详解: 解题时既要考虑句子的对仗关系,又要考虑从细节到整体的印象。) 20. D(详解: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知识。古代社稷就是指国家,或指皇权;“社”“稷”从字面来看是土地神和五谷神。由于古时的君王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21. D(详解: 本题考查中国文学史知识。杜甫有别号为杜工部,意为杜甫曾在工部任职。) 22. C(详解: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史知识。1884年(光绪十年),慈禧太后罢斥恭亲王奕䜣,奕劻接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主持外交,并进封庆郡王。1911年10月(宣统三年八月)武昌起义爆发,汉阳、汉口相继被革命军攻占。载沣被迫重新启用袁世凯,于10月27日任钦差大臣,11月1日又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此后清廷灭亡,中华民国成立,因此袁世凯成为清朝最后一任总理大臣。) 23. D (详解: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在长期观测天象的基础上,战国时期楚人甘德、魏人石申各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僧一行发起和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活动。测量内容包括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冬至、夏至)正午时分八尺之竿(表)的日影长、北极高度(天球北极的仰角)以及昼夜的长短等等。根据测量数据,一行还计算出: 北极高度差一度,南北两地相隔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合现代的长度是151.07公里。这个数据实质上就是地球子午线(就是经线)上一度的长,虽然不十分精确,却是世界上大规模测量子午线的开端。) 24. C(详解:本题考查管理学知识。财务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价值管理,即对企业再生产过程中价值运动所进行的管理。财务管理利用资金、成本、收入等价值指标来组织企业价值的形成、实现和分配,并处理这种价值运动中的经济关系。其目的是千方百计使资金释放出最大的能量,实现价值增值,提高资金效益。资金管理、财务关系处理是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资金运动则是资金的形态变化或位移,不是财务管理的特点。) 25. D(详解: 商品价格是由其价值决定的,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国家出现通货膨胀等都会引起商品价格上升,选项A说法错误;选项B与商品价格无关;选项C情况不定,纸币发行量增多可能引起商品价格上升。故A、B、C均不选,只能选D. ) 26. B(详解: 本题考查教育学知识。社会化机器大工业生产既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也提出了客观要求,因为社会化机器大工业生产需要大批受过教育的劳动者。“市场化的充分发展”不是现代教育的必要条件;“现代信息社会的形成”, “国家民主制度的建立”是随着现代教育的形成而逐步发展的,因而不是现代教育的基础。) 27. C(详解: 本题考查法律知识。A名称权为人格权的一项;B姓名权为人格权的一项,财产继承权为身份权的一项;D姓名权是人格权的一项,婚姻自主权为身份权的一项。因此,人身权应分解为人格权和身份权。) 28. B(详解: 本题考查法律知识。A缺红利所得;C稿酬为劳务报酬; D我国暂无遗产税。) 29. A(详解: 本题是一道环境保护知识题,考查环保知识。滥伐森林、超载放牧、开采石油和矿山都是破坏生态系统的具体行为,因此应填为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0. C(详解: 本题考查地理学知识地带性差异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不均匀,产生了沿纬向分布的热量带。热量分布的地带性,又影响着水分的分布,各个地带不同热量和水分的条件,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特征。) 三、 阅读理解题 (一) 31. A(详解: 答案在第二自然段: 鲁迅认为,圆滑是中国国民性的特征之一,大团圆是中国小说戏曲的重要特征,甚至自然景观的欣赏也有“十景病”的圆满心理,甚至历史的“一治一乱”也就是原地不动地画圆圈。因此要选A,鲁迅详尽描写阿Q画圆圈,是为了突出表现圆圈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32. D(详解: 此题可以和上题结合起来答。) 33. D(详解: A、B、C三项都是在封建体制内“一乱一治”的历史循环,属于原地画圆圈;中华民国却是建立了共和制,推翻了封建统治制度,因此选D. ) 34. B(详解: 阿Q的“革命”是传统的画圆圈式的“革命”的翻版。阿Q式的革命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另换了一个皇帝甚至暴君,“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因此,阿Q的革命是不可能改变他的政治、经济地位的。) 35. C(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A项正确,文中有“阿Q所画的圆圈,不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的内容;B项正确,文中有“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国民希求圆满的象征。”的内容;C项错误,文中有“不能简单地在阿Q革命与辛亥革命之间画上等号”的内容;D项正确,文中有“鲁迅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控诉是最令人惊心动魄的,在小说中只有《狂人日记》中的古旧传统‘吃人’,可以与之相比。”的内容。) (二) 36. A(详解: 判断本句时,重点注意“根据它们的外貌”一句,特别是“外貌”一词可以断定B是错的,因为B是本质,不是“外貌”. C、D均是“其”之后出现的答案,在逻辑上不成立。) 37. D (说明: 对照原文,A项说星云是“云雾状天体”不确切;B项说法有误,银河系以外, 并非“没有星云”; C项说法笼统,早期发现的星云,有一部分是“真正的星云”. ) 38. C(说明: 对照原文比较各种天体的范围大小,依次排列的正确顺序只能是C项。) 39. B(详解: 根据上下文,星云是在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中广泛存在的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雾状物质。故答案是B. ) 40. B(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文中最后一句有“形成太阳系的那个球状体,我们称它为太阳星云。”的内容。其他三项均不直接形成太阳系。) (三) 41. B(详解: 本题考查对修辞的理解。①句用“香红”指代被雨打落的花朵,为借代手法;②句把莲比喻为“红焰”,为比喻手法;③句把莲比作东方女孩“赧然低语”为拟人手法;④用“何一非莲?”表达凡此皆莲的意思,为反问手法。) 42. D(详解: 此文是写莲,A、B两项只是莲的画面的背景,C项只是交待过程,不是画面,因此选D. ) 43. B(详解: “由于水生,她令人联想巫峡和洛水”,借巫峡的女神和洛水的洛神赞莲为神和爱的象征; "联想华清池的‘芙蓉如面’, 联想来自水乡而终隐于水的西子”,则是借引杨贵妃和西施的形象赞莲之美。因此选B. ) 44. B(详解: 不矛盾,因为以前是用眼看,“只是睫瓣,不是心瓣”,而这次用了心灵,感知到了莲的灵魂。) 45. A(详解: ②句“我迷失在画中,到现在还没有回来”不是观察事物用心专一,而是情感的投入。⑤句文中没有贬低玫瑰的意思,只是对比玫瑰的直爽与莲的含蓄;⑥句“莲的小名应为水仙”水仙不是指水仙花,而是指水中仙子。) (四) 46. D(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意的理解。“此”字只能是指代前文的主体。根据对文意的理解,“此”字是指代前文“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的观点。A、B、C三项均错误。) 47. A(详解: 诗圣主要是指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而言。杜甫是一位集大成者和承前启后的诗人,汉魏的浑朴古雅,六朝的藻丽纤秾、淡远韶秀杜甫无一不备。杜甫之后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B、C、D都是从思想性上着眼的,因此选A. ) 48. C(详解: “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忧民成儿戏”意思是,老杜以后诗中忧国忧民的情绪写滥了,不是指认为杜甫以后诗歌多为儿戏之作。) 49. B(详解: 前面所说,杜甫是一位集大成者和承前启后的诗人,同样,他的诗歌的艺术成就对后代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是古代文士积极学习杜诗的根本原因,因此选B. ) 50. C(详解: 从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可以作出选择。) 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模拟题二 (50题,每题2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一、 选 择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寥落(liào) 着力(zháo) 睚眦必报(zì) 妄自菲薄(fēi) B. 租赁 (lìn) 攲侧(qí) 众口铄金(shuò) 毛骨悚然(sǒng) C. 桀骜 (ào) 端倪 (ní) 言简意赅 (gāi) 摧山坼地(chè) D. 游说 (shuì) 繁冗 (róng) 长歌当哭(dāng) 生杀予夺(yù) 2.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举措(举动、措施) 举棋不定(比喻做事犹豫不决) 举止(姿态、风度) 举手之劳(形容轻微的劳动) B. 开禁(解除禁令) 开源节流(增加收入,减少开支) 开拓(开辟、扩展) 开门见山(说话写文章直截了当) C. 民选(由人民群众选举) 民不聊生(人民没办法生活) 顺民(安分守己的人) 祸国殃民(使国家受害,人民遭殃) D. 文才(写作诗文的才能) 文不加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文思(文章的主题) 繁文缛节(过分地讲究文采和礼节) 3.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戳穿 力挽狂澜 暧昧 食不果腹 B. 震撼 融汇贯通 喧嚣 响彻云霄 C. 深奥 死不瞑目 气慨 雍容华贵 D. 凋蔽 哗众取宠 辍学 愤世嫉俗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世纪之交,我们回顾民族屈辱的历史,瞻望时代的挑战,不由生出多难兴邦的历史感怀。 B. 近年来由于纸张价格上涨,报纸杂志竞相提价,让学子们惊呼,洛阳纸贵今又来。 C. 仿制古画还有一种情形,那就是绝不署自己的姓名,以假乱真,鱼龙混杂,骗取黑钱。 D. 我们要坚持“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决不能做与之南辕北辙的事情。 G C T 语 文 模 拟 试 题 与 解 析 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模拟题二 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 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大熊猫受到病饿威胁,当地群众对遇到的病饿熊猫喂食、治疗,减少了死亡率。 B. 两行晶莹的泪水,沿着她美丽的脸颊,无声地慢慢地淌下来。 C. 通过这次交流,中、日两国科学家认为,“地震云”确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地震预报方法。 D. 构思好不好,关系到作品好不好,它能显示出作家艺术本领的高超。 6. 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 (1) 非经批准不能动用流动资金。 (2) 非得经过批准才能动用流动资金。 B. (1) 除非你去请,他才会来。 (2) 除非你去请,他是不会来的。 C. (1) 这样的事,我何尝愿意做? (2) 这样的事,我何尝不愿意做? D. (1) 他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 (2) 他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不出现一些差错。 7. 下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这种白光不像闪电,更不像电灯,有点像刚出炉的钢水,不过比钢水还要白,也比钢水更耀眼。 A. 排比 B. 对偶 C. 比喻 D. 隐喻 8. 下列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 草木皆兵 ② 东窗事发 ③ 指鹿为马 ④ 四面楚歌 A. 苻坚 岳飞 赵括 项羽 B. 韩信 岳飞 赵高 刘邦 C. 韩信 秦桧 赵括 刘邦 D. 苻坚 秦桧 赵高 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