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国际贸易概述 本章介绍国际贸易的含义,国际贸易发生的动因,国际贸易的作用,国际贸易的分类以及与国际贸易有关的概念。通过学习,学生应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含义,认识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区别,国际贸易发生的动因,国际贸易的作用,理解并掌握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 国际贸易 贸易条件 贸易地理方向 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依存度 1.1 国际贸易的含义 1.1.1 国际贸易的含义 1. 国际贸易的含义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又称世界贸易(world trade),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映了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与联系。 若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该国(或地区)与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则称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由于这种交换活动是由商品和劳务的进口和出口两部分构成,所以对外贸易又称为进出口贸易或输出入贸易(import and export trade)。有一些海岛国家(或地区)或者对外贸易活动主要依靠海运的国家(或地区),如英国、日本、中国台湾等,还将对外贸易称为海外贸易(overseas trade).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这两个概念紧密相连又有所区别,是不能被等同起来的。它们都是国际的商品交换活动,不过就其涵盖的范围而言,任何一国的对外贸易都远远不及国际贸易,它只是后者这个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占着其中较小的份额(如我国对外贸易额目前仅为世界贸易额的3%左右). 传统的国际贸易,仅指有形商品贸易,它是由商品进口和商品出口构成。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交换方式的改进,无形贸易也随着有形贸易的发展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除传统的商品贸易外,构成现代国际贸易重要内容的无形贸易也日益发展,它使生产领域的要素与流通领域的要素,经济要素与科学技术要素交织在一起,进一步丰富和扩大了国际贸易活动的内容和范围。 2.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异同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相比较,既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别。 其共同性表现为: 第一,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相同。第二,有共同的商品运动方式。第三,基本职能一样,都受商品经济规律的影响和制约。 区别主要表现为: 第一,语言、法律及风俗习惯不同。第二,各国间货币、度量衡、海关等制度不同。第三,各国的经济政策不同。第四,国际贸易的风险大于国内贸易。第五,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的贸易行为,要受WTO规则的制约。 1.1.2 国际贸易的动因 国际贸易之所以发生,主要原因是: 第一,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不同。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原因,有的国家拥有广阔而肥沃的土地,有的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资本,有的国家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还有的国家则拥有领先的技术。而各种产品生产所需投入的要素比例又存在差异,有的产品需要集中使用土地,有的产品需要密集使用资本,有的产品需要大量使用劳动,还有些产品则需要高技术含量。因此,土地丰富的国家,在生产土地密集型产品上拥有优势;资本和技术丰富的国家,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拥有优势;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则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优势。若各国依据其相对优势所在参与国际分工,然后开展贸易,则不仅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而且能够促进生产要素有效利用,增加产品总量,提高本国居民的福利水平。 第二,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缺乏流动性。如果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能够自由流动,或许能以生产要素的移动来取代货物和劳务的贸易。然而,在国家存在的前提下,由于自然、政治和社会的原因,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不像在一国内部那样能够自由移动,所以需要通过货物和劳务的国际贸易,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流动性的不足。 1.1.3 国际贸易的作用 国际贸易对参与贸易的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 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互通有无始终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功能。世界各国由于受生产水平、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分布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生产能力和市场供求状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各国国内既存在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又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产品过剩状况。而通过国际贸易不仅可以增加国内短缺产品的市场供给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还为各国国内市场的过剩产品提供了新的出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供求的矛盾,从而调节了各国的市场供求关系。 2. 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获得规模经济利益 在当今世界上,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各个国家的分布往往是不平衡的。如果没有国际贸易,这些国家国内生产规模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会受到其短缺的生产要素的制约,一部分生产要素将闲置或浪费,生产潜力得不到发挥。通过国际贸易,这些国家就可以采取国际劳务贸易、资本转移、土地租赁、技术贸易等方式,将国内富余的生产要素与其他国家交换国内短缺的生产要素,一方面可以缓解或消除短缺生产要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富余生产要素,扩大生产规模,获得规模经济利益。总之,生产要素借助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这一载体在世界各国之间流动,从而使各国的生产要素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实现规模经济利益。 3. 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利润水平 各国利用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高利润水平的作用机制为: 一国企业在产品生产时,通过进口廉价的生产投入品可以降低产品成本,当产品售价不变时,使利润率得到提高;或者产品生产成本不变,通过使用高质量的进口投入品,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使利润率提高;当一国生产某商品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国际平均劳动生产率,该商品按照国际市场价格出售时,并不作为技术较高的劳动来支付报酬,在国际市场上却作为技术较高的劳动来出售了,使该商品生产者获得超额利润。 4. 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在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通过国际贸易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以提高国内的生产力水平,加快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国际贸易,使国内的产业结构逐步协调和完善,促使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5. 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 国际贸易的发展,可为一国政府开辟财政收入的来源。政府可从对过往关境的货物征收关税、对进出口货物征收国内税、为过境货物提供各种服务等方面获得大量财政收入。在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初期,关税收入曾占联邦财政收入的90%。关税收入是我国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近年来约占中央财政收入的10%。至今,关税和涉外税收仍然是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国际贸易还可以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它可以通过进口国内短缺而又是国内迫切需要的商品,或者进口比国内商品价格更低廉、质量更好、式样更新颖、特色更突出的商品,来使国内消费者获得更多的福利。此外,国际贸易的扩大,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长,将为国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间接增进国民福利。 6. 加强各国经济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在现代,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国际贸易活动,这不仅把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互相联系起来,而且也把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卷入国际经济生活之中。国际市场的竞争活动,也促使世界总体的生产力发展进一步加快。这不仅促进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1.2 国际贸易基本概念 1.2.1 国际贸易的分类 国际贸易范围广泛,性质复杂,为更好地把握国际贸易的内涵,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考察,以不同的标准对国际贸易进行分类。 1. 按商品(含各种劳务)的移动方向划分: 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 (1) 出口贸易 出口贸易(export trade)是指一国把自己生产的商品输往国外市场销售,又称输出贸易。如果商品不是因外销而输往国外,则不计入出口贸易的统计之中,如运往境外使馆、驻外机构的物品,或者携带个人使用物品到境外等。 (2) 进口贸易 进口贸易(import trade)是指一国从国外市场购进用以生产或消费的商品,又称输入贸易。如果商品不是因对内销售而输入国内,则不计入进口贸易,如外国使、领馆运进自用的货物,以及旅客携带个人使用物品进入国内等。 (3) 过境贸易 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是指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进行的商品买卖活动,其实物运输过程必须要通过第三国的国境,但第三国居民并不取得货物所有权,对第三国来说,是过境贸易。一些内陆国家同非邻国的贸易,其货物运输必须经过第三国国境。 2. 按贸易有无第三者参加划分: 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 (1) 直接贸易 直接贸易(direct trade)是指商品直接从生产国(出口国)销往消费国(进口国),不通过第三国转手而进行的贸易,这两国之间的贸易称为直接贸易。 (2) 间接贸易 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是指商品从生产国销往消费国中通过第三国转手的贸易。对生产国和消费国来说,开展的是间接贸易,其中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而对于第三国来说,则进行的是转口贸易。 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的区别是以货物所有权转移是否经过第三国(中间国)商人为标准,而与运输方式无关。直接贸易可以是生产国的商品通过第三国转运至消费国,间接贸易可以是生产国的商品直接运往消费国。 (3) 转口贸易 转口贸易,指生产国与消费国不直接买卖商品,而是通过第三国商人进行的商品买卖。第三国商人通过买进卖出,从中获取转口利润。从事转口贸易的大多是运输便利、贸易限制较少的国家和地区。如伦敦、鹿特丹、新加坡、中国香港等港口,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集散,所以转口贸易很发达。 3. 按国境与关境划分: 总贸易、专门贸易 (1) 总贸易 总贸易(general trade)是以国境为标准统计的进出口贸易。凡因购买输入国境的商品一律计入进口,凡因外销输出国境的商品一律计入出口。总贸易可以分为总进口和总出口。总进口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内)跨国境进口的总额。总出口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内)跨国境出口的总额。将这两者的总额相加,即总进口和总出口之和,称作总贸易额。世界上某些国家,如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采用总贸易方式来统计进出口。 (2) 专门贸易 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是以关境为标准统计的进出口贸易。凡因购买输入关境的商品一律计入进口,凡因外销输出关境的商品一律计入出口。专门贸易可以分为专门进口和专门出口。专门进口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内)跨关境进口的总额。专门出口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内)跨关境出口的总额。专门贸易额就是专门进口额与出口额的总和。这样,外国商品直接存入保税仓库(区)的一类贸易活动不再列入进口贸易项目之中。显然,专门贸易与总贸易在数额上不可能相等,但两者都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时(如一年)对外贸易的总额。世界上某些国家,如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瑞士等,采用专门贸易方式来统计进出口。 各国都按自己的统计标准公布对外贸易的统计数据,并向联合国报告。联合国公布的国际贸易统计数据一般注明总贸易或专门贸易。过境贸易列入总贸易,不列入专门贸易。 4. 按交易对象的性质划分: 有形商品贸易、无形商品贸易 (1) 有形商品贸易 有形商品贸易(tangible goods trade)是指在进出口贸易中进行的实物商品的交易,也叫商品贸易。《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 (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把有形商品分为10大类(section) 、67章(division)、261组(group)、1033个分组(sub-group)和3118个项目(item),表1-1列出了该分类标准中的商品大类,其中0~4类商品称为初级产品,5~8类商品称为制成品。SITC几乎包括了所有的有形贸易商品。每种商品都有一个五位数的目录编号。第一位数表示类,前两位数表示章,前三位数表示组,前四位数表示分组,五位数一起表示某个商品项目。例如,活山羊的标准分类编号为001.22。其中,0表示类,名称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0表示章,名称为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01表示组,名称为主要供食用;001.2表示分组,名称为活绵羊及山羊;001.22表示项目,名称为活山羊。表1-1 《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中商品大类 大类编号类 别 名 称大类编号类 别 名 称0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5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1饮料及烟草6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2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7机械及运输设备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8杂项制品4动植物油脂9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 (2) 无形商品贸易 无形商品贸易(intangible goods trade)是指在国际贸易中所进行的不具备物质形态的商品交易,主要是指劳务、技术、旅游、运输、金融、保险、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提供和接受。 无形贸易可以分为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服务贸易(trade in services)是指提供活劳动(非物化劳动)以满足服务接受者的需要并获取报酬的活动。为了便于统计,世界贸易组织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把服务贸易定义为四种方式: ①过境交付,即从一国境内向另一国境内提供服务; ②境外消费,即在一国境内向来自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③自然人流动,即一国的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的方式在其他国家境内提供服务; ④商业存在,即一国的服务提供者在其他国家境内以各种形式的商业或专业机构提供服务。 技术贸易(technology trade)是指技术供应方通过签订技术合同或协议,将技术有偿转让给技术接受方使用。 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有一个鲜明的区别,即有形贸易均需办理海关手续,其贸易额总是列入海关的贸易统计,而无形贸易尽管也是一国国际收支的构成部分,但由于无须办理海关手续,一般不反映在海关资料上。但是,对形成国际收支来讲,这两种贸易是完全相同的。无形贸易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已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的贸易额在最近几年接近于国际商品贸易额的1/4。不少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额已占其出口贸易额的相当比重,有的(如美国)已达一半左右。近年来,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有形贸易的增长速度,且继续保持着十分强劲的势头。特别是乌拉圭回合通过的《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把服务贸易纳入国际贸易的规范轨道,逐步实现自由化,促使各国进一步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我国提出的发展大经贸的工作思路,实际上就强调了发展无形贸易的重要意义。 5. 按贸易关系分: 直接贸易、间接贸易 (1) 直接贸易 直接贸易(direct trade)是指商品直接从生产国(出口国)销往消费国(进口国),不通过第三国转手而进行的贸易,这两国之间的贸易称为直接贸易。 (2) 间接贸易 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是指商品从生产国销往消费国中通过第三国转手的贸易。对生产国和消费国来说,开展的是间接贸易;而对于第三国来说,则进行的是转口贸易。 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的区别是以货物所有权转移是否经过第三国(中间国)商人为标准,而与运输方式无关。直接贸易可以是生产国的商品通过第三国转运至消费国,间接贸易也可以是生产国的商品直接运往消费国。 6. 按参与贸易国家的多少划分: 双边贸易、多边贸易 (1) 双边贸易 双边贸易(bilateral trade)是指两国之间通过协议在双边结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贸易。这种贸易,双方各以一方的出口支付从另一方的进口。这种方式多适用于外汇管制国家。另外,双边贸易也泛指两国间的贸易往来。 (2) 多边贸易 多边贸易(multilateral trade)也称多角贸易,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家通过协议在多边结算的基础上进行互有买卖的贸易。通过吸收第三国或更多的国家参加协议,建立多边贸易关系,可以使参加国之间的收支互相冲销,彼此都能达到出口平衡。 7. 按清偿方式不同划分: 自由结汇贸易、易货方式贸易 (1) 自由结汇贸易 自由结汇贸易(free-liquidation trade)指的是以国际货币作为清偿手段的国际贸易,又称现汇贸易。能够充当国际支付手段的国际货币,主要是美元、英镑、马克、法郎和日元这些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 (2) 易货方式贸易 易货方式贸易(barter trade)是指以经过计价的商品作为清偿手段的国际贸易,或叫换货贸易。它的特点是,进口与出口直接相联系,以货换货,进出基本平衡,可以不用现汇支付。这就解决了那些外汇匮乏国家开展对外贸易的困难。加上现在各国之间经济依赖性加强,有支付能力的国家有时也不得不接受这种贸易方式,因此,易货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十分兴盛,大致已接近世界贸易额的1/3. 必须注意,倘若两国间签订了贸易支付协定,规定双方贸易经由清算账户收付款,则一般不允许进行现汇贸易。因此,从清偿工具的角度看,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际贸易。 8. 按交易方式的性质划分: 商品贸易、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租赁贸易 (1) 商品贸易 商品贸易(trade in goods)是指以商品买卖为目的的纯商业方式所进行的贸易活动。商品贸易包含经销、代理、寄售、拍卖、投标及展卖等贸易方式。 (2) 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processing trade)是指利用本国的人力、物力或技术优势,从国外输入原材料、半成品、样品或图纸,在本国内加工制造或装配成成品后再向国外输出的,以生产加工性质为主的一种贸易方式。加工贸易包括来料加工、来样加工和来样装配。 (3) 补偿贸易 补偿贸易(compensation trade)是指买方在信贷的基础上,从国外厂商进口机器、设备、技术,以及某些原料,约定在一定期限内,用产品或劳务等偿还的一种贸易方式。对缺乏外汇和技术的国家,利用这种贸易方式可以用外资买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加速国家的经济发展,增强出口能力。 (4) 租赁贸易 租赁贸易(renting trade)是指由出租方以租赁形式将商品交付给承租方使用,按期收取租金的一种贸易方式。这种贸易方式的特点是: 出租的商品一般是价格昂贵的设备或交通工具;出租方享有该商品的所有权,并可按期收回稳定的资金;承租方能够避免积压设备资金,并可及时更新、使用更新的技术。 9. 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 水平贸易、垂直贸易 (1) 水平贸易 水平贸易(horizontal trade)是指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国家之间开展贸易活动。例如,北北之间、南南之间以及区域性集团内的国际贸易,一般都是水平贸易。 (2) 垂直贸易 垂直贸易(vertical trade)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贸易,称为垂直贸易。这两类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相去甚远,其贸易往来有着许多与水平贸易大不一样的特点。南北之间贸易一般就属此类。区分和研究这两者的差异,对一国确定其对外贸易的政策和策略具有重要作用。 1.2.2 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1. 国际货物贸易额(值)和国际货物贸易量 (1) 国际货物贸易额 国际货物贸易额(value of international goods trade)理论上是世界所有国家的货物进口或出口总额按同一种货币单位换算后加总。实际上通常指用美元表示的世界各国货物出口贸易额之和。本应该: 世界货物进口总额=世界货物出口总额,但由于各国一般都按离岸价(FOB)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CIF)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货物进口总额>世界货物出口总额。 例: 中国出口衬衣100件,出厂价为50元/件,国内运费100元,海外运费100元,保险费10元, FOB价: 50+1=51(元/件); CIF价: 50+1+1+0.1=52.1(元/件). 用国际贸易额来反映贸易的规模和水平,简洁明了,因而它最为通用。但是,如果有关货币的价值发生变动,这个指标就可能会有虚假的反映。例如,由于本国货币或者美元的汇率发生变动,同样数量的出口商品就表现为不同的出口贸易额,有时这个差额还相当巨大。 (2) 国际货物贸易量 国际货物贸易量(quantum of international goods trade)用某时期的不变价格表示的国际货物贸易额,即以某时期的国际货物贸易值除以该时期的出口价格指数。因为该指标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可较确切地反映出贸易的规模。 2. 对外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量 (1) 对外贸易额 对外贸易额(value of foreign trade)是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 (2) 对外贸易量 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是以货币所表示的对外贸易额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确切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不同时期对外贸易额是不能直接比较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要用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去除当时的进口额或出口额,通过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对外贸易额已经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单纯反映对外贸易的量,所以又称为对外贸易量。 例如,某国2000年的出口为980亿美元,2008年为1680亿美元;出口价格指数2000年为100%, 2008年为180%,试计算该国2008年的出口值和出口贸易量相对于2000年的增长变化。2008年出口贸易量=1680180%=933.33(亿美元) 2008年出口贸易量指数=933.33980×100%=95.24% 2008年出口额2000年出口额=1680980=1.71(倍) 通过以上计算可以看出: 按贸易额计算,该国2008年的出口规模比2000年是扩大了;但按贸易量计算,该国2008年的出口规模比2000年并没有扩大,而是缩小了。 3. 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称贸易差额。贸易差额用以表明一国对外贸易的收支状况,当出口总额超过进口总额时称为贸易顺差,也称为出超;反之当进口总额超过出口总额时称为贸易逆差,也称为入超。如果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等则称为贸易平衡。 4. 净出口、净进口、复进口、复出口 (1) 净出口 净出口(net export)一国在某种商品上既有出口又有进口,在一定时期内将该种商品的出口数量与进口数量进行比较,如果出口大于进口,我们说这一国家为某种商品的净出口国,它反映一国在某种商品贸易上所处的地位以及这个国家对该种商品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 (2) 净进口 净进口(net import)如果一国在某种商品上进口大于出口,则这一国家为某种商品的净进口国。 (3) 复进口 复进口( re-import trade)是指将本国商品售往他国后,在国外未经加工又重新购进输入国内市场的活动。 (4) 复出口 复出口(re-export trade)是指买进外国商品后,未经加工又输出到外国的贸易活动。 5. 贸易地理方向 (1)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用它们在该国进、出口额或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 计算公式: ① (该国对某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出口额/该国出口总额)×100% ② (该国对某国家或国家集团的进口额/该国进口总额)×100% 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说明该国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来自哪些国家或地区。该指标反映了一国同世界各国或各地区的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以中国为例,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排名前四位的是欧盟(16.61%) 、美国(13.03%) 、日本(10.41%) 、东盟(9.02%) 。这表明,我国同欧盟、美国、日本、东盟的对外贸易额所占比重很大,而同拉美国家的贸易交往相对就较少。 (2)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指一定时期内世界各洲、各区域、各国或各个国家经济集团的对外商品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即在世界贸易额上所占份额的比例。 WTO统计显示,2008年世界贸易总额为15.77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5%. 其中,德国以1.47万亿美元出口总额跃居首位(9.31%) ,中国以1.43万亿美元列第二(9.06%) , 美国以1.30万亿美元列第三(8.24%) . 日本、荷兰、法国、意大利、比利时、俄罗斯和英国依次排名第4至10位。国际贸易地区分布=某国出口(进口)额世界出口(进口)额×100%6. 贸易的商品结构 (1)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 (2)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 商品的种类繁多,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商品的加工程度,把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前者是指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农、林、牧、渔和矿藏的产品,如食品、工业原料、燃料等。后者是指经过机器完全加工的产品,如机器设备、化学制品和其他工业品等。联合国正式采用的《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 (SITC)把贸易商品分为10大类,其中前五类即为初级产品,后五类是工业制成品。联合国的《国际贸易统计年鉴》就是采用该标准对贸易商品进行分类的。一国出口商品构成取决于它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状况以及对外经济政策等因素。 必须指出,不断提高外贸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是一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一国出口制成品所占的比重越大,反映它的生产力水平越高,从而它在国际分工的优势地位越明显。由于大多数初级产品的国际需求难以大幅度上升,增加它们的出口量并非易事,并且初级产品的相对价格一般呈现下跌趋势,其贸易利益明显不及工业制成品。总的来说,发达国家主要出口制成品和进口初级产品,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和进口制成品。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构成已有较大变化,但尚未根本改变上述的基本状况。同时,一国出口商品构成还应力求多元化。出口商品的种类越是多样化,越从多方面适应国际市场的广泛需求,就越能抵御国际市场大起大落的猛烈冲击,从而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就相对有利。 7. 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指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换回多少单位的外国商品。换回的外国商品越多,称为贸易条件好转;换回的外国商品越少,称为贸易条件恶化。在以货币为媒介、以价格表示交换价值的条件下,贸易条件一般以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所以贸易条件又叫“进出口交换比价”,或简称“交换比价”。这里涉及的是所有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而一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种类又很多,因此通常用一国在一定时期(如一年)里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对比进行计算。其具体公式是: 贸易条件指数(TOT) =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TOT的计算值有三种情况: ①TOT大于100,即贸易条件好转; ②TOT小于1,即贸易条件恶化; ③TOT等于1,即贸易条件不变。 例如现以2007年为基准年,其进出口价格指数均是100,而2008年出口价格上涨6%,进口价格下降2%。这样,该年出口价格指数为106,进口价格指数为98,那么贸易条件指数就是108.16 (106/98×100) 。可见贸易条件改善了8.16%。贸易条件改善或有利,就是指交换比价上升,即同等数量的出口商品能换回比以前更多的进口商品。反之则称贸易条件恶化。必须注意,这种改善或恶化只是就进出口时期与基期相比较而言的,因而完全是相对的。应该看到,随着我国外贸活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贸易条件和其他一些反映外贸效益的概念(如换汇成本等)将越来越为我国外贸界人士所普遍重视。 一般来说,在TOT小于1的情况下,出口越多越不利。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以改变对外贸易的不利状况。但是,孤立地考察贸易条件并不能很好地计量福利或贸易利益变动。比如,在出口价格下降而进口价格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只有当生产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在没有一定程度提高的情况下,才能判断出贸易对本国福利的不利影响。假设美国找到一种成本更低的种植小麦的方法,则美国供给出口的小麦增多,降低了小麦价格和美国的贸易条件,这就不能认为美国的经济变坏了或是美国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减少了,因为美国可以从出口成本的降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8. 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dependency on foreign trade)是指一个国家商品与劳务进出口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若以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则外贸依存度的公式为: X+MGDP 外贸依存度表明一国的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也可表明一国经济国际化的程度。由于进口值不是该国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使外贸依存度表现得较高,因此,很多人使用出口依存度这个概念。出口依存度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出口依存度的公式为: XGDP. 另外,可以把进口额在GDP中的比重称为进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的公式为: MGDP。进口依存度可以用来表示一国的市场开放度。 【本章重要概念】 1.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 2.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指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换回多少单位的外国商品。换回的外国商品越多,称为贸易条件好转;换回的外国商品越少,称为贸易条件恶化。在以货币为媒介、以价格表示交换价值的条件下,贸易条件一般以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所以贸易条件又叫“进出口交换比价”,或简称“交换比价”。这里涉及的是所有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而一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种类又很多,因此通常用一国在一定时期(如一年)里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对比进行计算。其具体公式是: 贸易条件指数(TOT) =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3. 对外贸易依存度(dependency on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商品与劳务进出口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海关总署: 2010年前5月进出口1.1万亿美元海关总署6月10日发布2010年1至5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据海关统计,前5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1000.9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下同)增长44%。其中出口5677.4亿美元,增长33.2%;进口5323.5亿美元,增长57.5%;贸易顺差为353.9亿美元,下降59.9%. 海关统计显示,2010年5月份我国进出口值2439.9亿美元,增长48.4%。其中出口1317.6亿美元,增长48.5%,比上月加快18.1个百分点;进口1122.3亿美元,增长48.3%。与2008年5月份相比,进出口增加10.2%;其中出口增加9.2%,进口增加11.4%. 2010年前5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5504.3亿美元,增长46.9%,高出同期全国进出口增速2.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561.5亿美元,增长32.5%;进口2942.8亿美元,增长62.2%,高于同期全国进口总体增速4.7个百分点。一般贸易项下出现贸易逆差381.3亿美元,而2009年同期则为顺差119.6亿美元。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4297.6亿美元,增长39.4%。其中出口2699.2亿美元,增长32.9%;进口1598.4亿美元,增长51.8%。加工贸易项下贸易顺差1100.8亿美元,增长12.6%,相当于同期总体顺差规模的3.1倍。 在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中,2010年前5个月,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总值1774.9亿美元,增长37.4%。同期,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1386.8亿美元,增长28.2%。东盟以微弱优势超过日本成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据海关统计,2010年前5个月,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1118亿美元,增长57.5%。其中,我国对东盟出口527亿美元,增长46.2%;自东盟进口591亿美元,增长69.1%;对东盟贸易逆差64亿美元,而2009年同期为贸易顺差10.9亿美元。同期,我国与日本双边贸易总值为1115.6亿美元,增长38.8%。其中,我国对日本出口449.6亿美元,增长22.8%;自日本进口666亿美元,增长52.3%;对日本贸易逆差216.4亿美元,增长2倍。 从国内来看,2010年前5个月,广东进出口总值2793.7亿美元,增长34%。同期,江苏、上海和北京进出口值分别为1742.9亿、1393.3亿和1194.7亿美元,分别增长50.1%、43.6%和65.7%。此外,浙江、山东和福建进出口值分别为947.5亿、699亿和405.9亿美元,分别增长41.4%、42.5%和45.6%。上述7省市进出口值合计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83.4%. 在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速普遍加快。海关统计显示,2010年前5个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3374.3亿美元,增长34.6%,高出同期我国总体出口增速1.4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59.4%。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1371.8亿美元,增长36%;机械设备出口1141.7亿美元,增长33.9%。同期,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平稳增长,增速普遍较前4个月有所加快,其中服装出口416.5亿美元,增长13.1%;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285.6亿美元,增长29.7%;家具出口126.9亿美元,增长26.6%. 在进口商品中,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进口均价普遍出现明显回升。据海关统计,2010年前5个月铁矿砂进口2.6亿吨,增长8.4%,进口均价为每吨106美元,上涨36.6%;大豆进口1960万吨,增长12.8%,进口均价为每吨447.4美元,上涨11%。此外,进口机电产品2467亿美元,增长48.7%,其中汽车进口31.9万辆,增长1.7倍。 资料来源: http://www.chinacustomsstat.com/aspx/1/Information/Infor_Detail.aspx?t=1&Id=2363 试对我国对外贸易做出总结。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叫国际贸易?它与对外贸易有何区别? 2. 国际贸易主要有哪些分类?试举例说明。 3. 如何理解一个国家的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 4. 直接、间接、转口贸易有何区别? 5. 你怎样认识国际贸易的作用。 阅读资料: 1. 国际贸易. 薛荣久主编. 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2. 国际贸易学(第二版). 张二震 马野青著.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 新编国际贸易. 何元贵主编.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实务(第二版). 贾金思主编. 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5.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陈岩编著.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 国际贸易(第二版). 逯宇铎主编.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第2章 国际贸易理论 了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及主要观点。主要涉及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和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与罗伯津斯基定理;里昂惕夫之谜;“贫困化增长”;规模经济;新新贸易理论;产品内分工。 2.1 古典贸易理论 2.1.1 重商主义及其贸易观点 重商主义是在15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发展起来的,反映了新兴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当时,货币主要是金、银等贵重金属,一国拥有的贵重金属越多,就越富有。重商主义认为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对外贸易是财富的重要来源。因而,为了使国家富强,政府就应该干预对外贸易,鼓励本国商品出口,限制外国商品进口,以此保证本国对外贸易出超。 重商主义理论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15世纪-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也被称为“货币差额论”,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海尔斯和斯坦福德等。早期重商主义主张采取行政手段,禁止金银输出,而在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以积累尽量多的货币,甚至要求外国人来本国进行交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货物。16世纪下半叶-18世纪中叶是晚期重商主义,也被称为“贸易差额论”,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与早期重商主义不同,晚期重商主义反对国家限制货币输出,认为这样做不仅徒劳,而且有害,因为如果对方国家也采取相同措施的话,便会损害本国的对外贸易。理想的做法是,一国应该将货币输出国外,以便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购买,但须保证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从而保证有更多的货币流入国内。 2.1.2 古典贸易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1.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是从劳动生产率角度来衡量的。如果某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则称该国在这一商品上拥有绝对优势,反之,则处于绝对劣势。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在两国均能生产两种相同商品的情况下,两国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占绝对优势的商品,并通过国际贸易,使两国受益。 绝对优势理论的理论假设包括: 两国都能生产两种同样的商品,都使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两国的劳动生产率不同;劳动供给不变;劳动在一国之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两国的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商品和劳动市场完全竞争;规模收益不变;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在以上假设的基础上,以葡萄牙和英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为例,绝对优势理论的机理是这样的: 在封闭状态下,英国生产单位葡萄酒需要投入劳动100个单位,劳动生产率为1/100, 而葡萄牙生产单位葡萄酒需要投入劳动80个单位,劳动生产率为1/80,由于1/80>1/100,可见,葡萄牙在生产葡萄酒上拥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同时,英国生产单位毛呢需要投入劳动90个单位,劳动生产率为1/90,而葡萄牙生产单位毛呢需要投入劳动110个单位,劳动生产率为1/110,由于1/90>1/110,可见,英国在毛呢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开展贸易后,两国专门生产自己占绝对优势的商品,英国专门生产毛呢,葡萄牙专门生产葡萄酒。英国将放弃生产单位葡萄酒的劳动投入到生产毛呢上,则总劳动为(100+90=190),可生产2.1单位毛呢(190/90≈2.1);葡萄牙将放弃生产单位毛呢的劳动投入到生产葡萄酒上,则总劳动为(110+80=190),可生产2.4单位葡萄酒(190/80≈2.1)。可见,专业化生产之后,在两国投入生产要素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总量得到了增加(获得2.4单位葡萄酒和2.1单位毛呢)。假设两国以的比例进行商品交换,那么英国最终可以获得1.1单位毛呢和1单位葡萄酒,比贸易前多得0.1单位毛呢;葡萄牙最终获得1单位毛呢和1.4单位葡萄酒,比贸易前多得0.4单位葡萄酒,从而使双方都得到了好处。 2. 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给出了开展国际贸易的双赢效果,但局限在于该理论仅适用于各国家均拥有绝对优势时的情况,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国家并不具备绝对优势,也即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国家似乎难以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好处了。而大卫·李嘉图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每种商品时的劳动生产率都高,另一个国家在生产每种商品时劳动生产率都低,它们仍可以从贸易中获利。这就是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前提和绝对优势的一致。仍以葡萄牙和英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为例说明比较优势理论。封闭状态下,英国生产单位葡萄酒需要投入劳动120个单位,劳动生产率为1/120,而葡萄牙生产单位葡萄酒需要投入劳动80个单位,劳动生产率为1/80;英国生产单位毛呢需要投入劳动100个单位,劳动生产率为1/100, 而葡萄牙生产单位毛呢需要投入劳动90个单位,劳动生产率为1/90。很明显,由于1/120<1/80, 1/100<1/90,可见英国无论在毛呢生产上,还是在葡萄酒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低于葡萄牙。也就是说,英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然而,葡萄牙在生产两种商品上的拥有绝对优势强度并不相同,在葡萄酒生产上,葡萄牙的劳动生产率是英国的3/2倍,而在毛呢生产上,是英国的10/9倍,可见葡萄牙在葡萄酒的生产上拥有的优势更大一些。反过来说,英国虽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与葡萄牙相比均处于劣势,但相对而言,在毛呢生产上的劣势小一些。在这样的情况下,葡萄牙在葡萄酒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英国在毛呢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开展贸易后,两国专门生产自己占比较优势的产品,英国专门生产毛呢,葡萄牙专门生产葡萄酒。英国用放弃单位葡萄酒生产的劳动投入到毛呢生产上,总劳动为220(120+100=220),可生产2.2单位毛呢(220/100=2.2),同时,葡萄牙用放弃单位毛呢生产的劳动投入到葡萄酒生产上,则总劳动为170 (90+80=170) ,可生产2.1单位葡萄酒(170/80≈2.1) 。可见,专业化生产之后,在两国投入要素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得到了增加(2.1单位葡萄酒和2.2单位毛呢)。假设两国以的比例进行交换,那么英国最终可以获得1.2单位毛呢和1单位葡萄酒,比贸易前多得0.2单位毛呢;葡萄牙最终获得1单位毛呢和1.1单位葡萄酒,比贸易前多得0.1单位葡萄酒,可见,英国虽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没有绝对优势,但只要发挥自身在生产毛呢上的比较优势,便可以与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占绝对优势的葡萄牙通过分工和贸易使双方都获益。 大卫·李嘉图证明了相对优势也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但与斯密一样,两种理论都是从供给方面来分析,而忽略了需求方面的影响,所以无法解释各国开展贸易时,商品交换比例的变动范围、交换比例的确定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此后,穆勒提出的相互需求理论将需求纳入了分析之中,指出一国愿意提供的出口商品的数量正好等于其贸易伙伴国在同一贸易条件下所愿意购买的进口商品的数量,从而对比较优势论的不足作了重要的补充和说明。而马歇尔用几何方法对穆勒的相互需求论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和分析。 2.2 要素禀赋理论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仅从劳动生产率差异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然而,商品生产不仅需要劳力,而且还需要其他生产要素,如资本和土地等。以下以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为例,分析要素禀赋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2.1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与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不同,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并未假设贸易伙伴之间存在技术差异,而提出了要素禀赋差异与要素密集差异的概念。要素禀赋差异由要素充裕度衡量,而要素充裕度是指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关系。商品的要素密集度差异是指生产某种商品时所投入的生产要素比例的不同。该定理的基本假设如下: ① 两个国家(分别为A国和B国)使用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生产两种商品(X与Y) ; ② A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B国是劳动充裕的国家;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③ 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技术相同; ④ 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⑤ 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⑥ 规模收益不变; ⑦ 两国要素供给不变; ⑧ 要素在一国之内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⑨ 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 在以上假设的基础上,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指出,由于生产要素充裕意味着该种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便宜,因而,一国出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的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商品。比如劳动资源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力密集型商品;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2.2.2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是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重要推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认为各国要素禀赋差异导致商品价格出现差异,从而产生贸易,贸易使得商品价格出现均等化,而在技术相同的情况下(也即两国生产同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一致),商品价格的均等化必然带来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与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紧密相关的是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该定理给出了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规律。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指出,由于使用本国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A生产的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高于国内价格,因而开放时,生产要素被吸引进入本国出口部门,而在要素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意味着必须由本国其他产业向出口部门释放生产要素A及与生产要素A配套的生产要素B,而在出口部门并非密集使用生产要素B的情况下,生产要素B便会出现闲置,价格随之下降。 2.2.3 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里昂惕夫试图证明要素禀赋理论的正确性。他利用美国1947年的投入-产出表,对美国当年的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进行了测算。测算之前,他推断美国和其他国家相比,应该是资本丰富、劳动稀缺的国家。而根据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的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然而,里昂惕夫的测算结果却是,美国进口商品资本劳动之比是出口商品资本劳动之比的1.3倍。这意味着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从而与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相悖,故称之为里昂惕夫之谜。 1. 有效劳动论 里昂惕夫认为,由于美国企业具有科学的管理、高水平的教育、优良的培训等等优势,所以跟其他国家比较起来,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约是其他国家的3倍。如果以其他国家的劳动为标准,美国的有效劳动数量应该是实际劳动数量的3倍,那么,美国便成为劳动丰富、资本稀缺的国家,因此应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2. 人力资本论 人力资本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凯南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劳动是不同质的,可以区分为熟练劳动和简单劳动。熟练劳动是通过一定的教育、培训等手段,积累起来的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它归根结底是一种投资的结果,可以称之为人力资本。由于美国人力资本投入较多,因而拥有较多的熟练劳动,这样美国出口商品当中就包含了较多的熟练劳动。如果把熟练劳动收入高于简单劳动的部分,算作人力资本收益,那么,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便得到提高。 3. 自然资源论 自然资源论认为,在考虑商品密集度时,不能只考虑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还要考虑到其他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比如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往往与资本是互补的,如采矿业、钢铁业等不仅需要实物资本,而且还需要自然资源。由于在两要素模型中,往往把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归入到资本密集型产品,从而会高估进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 4. 要素密度逆转论 要素密度逆转指的是,由于要素价格的不同,从而导致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排序发生逆转。例如农产品,在劳动丰富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的,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又是资本密集型的。而由于美国在衡量进口商品要素密集度时是以本国为标准的,进口的农产品在国外是劳动密集型商品,但在美国统计时却归为资本密集型商品,从而导致美国进口商品中资本与劳动之比较高。 5. 消费偏好论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是建立在两国消费者偏好完全相同的基础上的,但实际上,各国消费者的偏好是存在差异的。如果两国消费者都对本国拥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具有特别的偏好,以至于本国生产不能满足本国的消费,需要从他国进口时,需求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将强于其他因素的影响,甚至出现由本国充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价格高于国外同种商品价格的情况,而这将使贸易方向发生改变。 2.3 生产要素增长、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前两节介绍的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在理论阐释中没有考虑时间因素,因而属于静态国际贸易理论。而由于生产要素的供给、收入水平、需求结构和规模、技术水平等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因而本节将这些因素的变化考虑在内,介绍动态的贸易理论。 2.3.1 生产要素增长与国际贸易 一般来说,生产要素的供给不会长期不变。例如,劳动力会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增长,资本也会随着新建厂房或机器设备的生产而增加,土地供应量也会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原因而发生增减。所有这些都会导致生产要素供给发生变动,而变动的形式不同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不同。本节仍以资本和劳动两要素为例进行分析。 1. 生产要素均衡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生产要素均衡增长是指一国两种生产要素同比例增长,没有造成要素禀赋的变化。在两国生产要素同时均衡增长的条件下,国际贸易的规模和水平会相应扩张。也即生产可能性边界平行地向远离原点的方向移动。这种移动不会改变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价,从而也不会改变两国的生产结构及贸易品的流向,改变的只是生产的规模和贸易的规模,即生产规模和贸易规模比过去扩大了。由于这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仅带来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贸易规模的扩大,因而将该种生产要素增长称为生产要素的中性增长。必须指出的是,生产要素的中性增长仅存在于抽象的理论分析中,现实的生产要素增长常常是有偏向性的。 2. 生产要素非均衡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 罗伯津斯基定理 罗伯津斯基指出,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长会使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密集使用另一种要素部门的生产下降。比如,当一国资本要素增长,而劳动要素总量不变时,密集使用资本的部门在扩张的过程中,需要劳动要素与新增的资本相配套,而这将导致劳动密集型部门收缩。而若劳动要素增长,则劳动密集型部门扩张,资本密集型部门收缩。 (2)生产要素非均衡增长与贸易条件 在开放条件下,如果一国出现了偏向出口的要素增长,即出口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增加,那么该国出口商品供给增加,而由于其他国家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不变,因而导致该国出口商品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而如果一国出现了偏向进口的增长,即进口替代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增加,那么该国对其他国家的商品进口需求减少,从而有利于降低进口商品价格,改善该国的贸易条件。 3. “贫困化增长” 在开放条件下,如果某一国出现了偏向出口的增长,那么经济增长后该国福利水平是否提高并不确定。一方面,经济增长可以提供更多的产品,国民福利得到改善;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又会使贸易条件恶化,使国民福利水平下降。最终经济增长的净福利取决于上述两方面力量的对比。如果经济增长引起贸易条件严重恶化,以至社会福利水平下降的程度远远高于产量增加对社会福利的改善程度,从而导致社会福利水平出现绝对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贫困化的增长” 或“悲惨的增长”. “贫困化增长”一般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①该国为大国,且出现了偏向出口的增长,经济增长后,产品供给增加,世界市场上此产品价格下降,贸易条件严重恶化; ②该国是出口导向型国家,且出口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非常低,该国出口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但并不会带来需求大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