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经络的数字化研究 第1节筋膜学的学术背景 经穴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千百年来的临床运用,有力地证实了经穴的有效性,其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环节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穴位实质和其治疗机制的研究仍然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课题,而经穴的物质基础的揭示势必会给经络研究乃至整个中医理论带来一场革命。 1985年开始,我国经络研究的重点从197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开始的“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逐渐转向了对于经穴实质的揭示和生理功能的探讨。通过核素循经迁移现象发现了迁移路线上存在着循经低流阻通道,并且发现经穴上存在平行分布的毛细血管,它可能是组织液的循经流动的原动力,而后者的循经流动可能是经脉气血运行的物质基础; 另外,还有人发现经穴存在着钙元素富集的钙库、经穴皮下筋膜肥大细胞增加以及经络和穴位表皮是丰富的缝隙连接等。 近年来,筋膜结缔组织与腧穴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日益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通过磁共振显像(MRI)、断层扫描(CT)、组织解剖和数字人解剖等途径对这种相关性进行了验证。党瑞山等观察到手太阴肺经全部穴位与结缔组织的密切相关性[1]。费伦等揭示了穴位都处于各种不同的结缔组织中[2]。郑利岩等用声测经络技术证实了经脉线的物质基础为筋膜组织[3]。Helene M. Langevin提出针灸经穴网络是间质结缔组织网络表象的假说,并应用虚拟人体数据,推断结缔组织与针灸发挥作用机制有关,间隙结缔组织在人体可能起到潜在的重要整合作用[4]。 近年来,国际生命科学界对人体非特异性结缔组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结缔组织作为细胞外基质的遗传和分子等微观层面,如成纤维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细胞生物学领域,涉及免疫应答及创伤修复、成纤维细胞分化机制、细胞骨架的重塑、生化物质的释放、上皮细胞增殖反应机制、肿瘤细胞增殖与细胞外基质关系等。但从生命整体角度对人体结缔组织网络开展研究在国际上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外对筋膜的专门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荷兰等为数不多的几个科研机构中,所开展的研究仅仅将筋膜作为一种生物组织,并未将其提升到系统的高度。但已有部分学者提出了全身筋膜是“力学网络”、“信号转导网络”等假说[5],更深入的研究还远远没有展开。 在探索筋膜网络生物学新机制的驱动下,基于长期的结缔组织微观研究基础,国际生命科学界对筋膜结缔组织的研究迅速升温,吸引了来自生物医学和传统医学领域的大量学者参与,研究群体不断壮大,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科学研究工作。2007年德国乌尔姆(Ulm)大学、英国Westminster大学等8家知名科研机构联合主办了第一届国际筋膜研究大会(First International Fascia Research Congress),并于2009年举办了第二届国际筋膜研究大会(Second International Fascia Research Congress)。这两届会议不仅规模不断壮大,而且形成了连续举办和定期交流的机制,充分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与盛况。 第一届国际筋膜研究大会于2007年10月4—5日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会议中心举行。这次国际会议共有来自28个国家的650位研究人员参加,这次大会尝试在筋膜研究的基础与应用研究领域实现良好的沟通交流; 第二届国际筋膜研究大会于2009年10月26—31日在荷兰Vrije大学举行,会议代表来自40个国家共计900多人。在这次大会上,筋膜支架或称结缔组织网络成为会议的主要焦点。 这两次会议以“常规与替代医疗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为主题,研究领域涵盖了筋膜解剖学、筋膜生物力学及生理学、筋膜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筋膜病理学及治疗学、替代疗法的筋膜机制等几乎所有现代医学领域。两次大会分别出版筋膜专题的论文集Fascia Research、Fascia Research Ⅱ。2007年11月Science杂志在第318卷对国际筋膜研究大会及研究情况进行报道,特别指出,不同的研究人员尝试通过整合关于筋膜与肌肉的认识建立一个崭新的学科。 根据两次学术会议所做的初步统计显示,目前国际上长期开展筋膜研究的机构大约在200家以上,涉及40多个国家,主要来自欧美知名医学院校,其中以美国佛蒙特大学医学院、哈佛大学医学院,德国乌尔姆大学医学院、荷兰Vrije大学等人体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最为引人注目。在这些机构中,不同领域的学者正在有计划地开展系统的筋膜专题研究,这意味着筋膜学术影响在不断扩大,一个以筋膜为研究对象的新学科初具规模。 南方医科大学课题组利用数字解剖学技术,首次将全身的结缔组织通过计算机标记和重建,成功地构建出与传统“经络-穴位”记载有很强对应性的一类影像结构,并通过CT、MRI、超声等医学放射影像学手段,配合计算机软件处理,能够在人体内重建与数字解剖学技术类似的结缔组织连线,其中部分连线与中医书籍所记载的经络走行与分布非常相近。同时根据中医经典理论对经络的描述,我们也发现经络与筋膜在形态和功能上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路径; 而人体的筋膜系统,同样也内联脏腑、外系皮肤,联络内外、遍布全身。 所以,对于这种筋膜结缔组织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方向: 一是筋膜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定向干细胞、进而分化为功能细胞; 二是筋膜在神经和免疫系统的参与下调节细胞和机体的功能状态。针刺对于机体的作用多是通过对于穴位的刺激来调节人体的功能状态,从筋膜层面如何看待针刺对于机体的影响,将是筋膜解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于针刺产生的机械力信号是如何被细胞感知并转化为生物学信号,以及筋膜结缔组织在这些信号转导中有什么作用,尚是一个较新的课题。但对于针刺力学信号在筋膜中传导途径的研究无疑会对长期困扰人们的针灸机制的揭示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形态学、生理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系统研究了在体或离体状态下针刺或机械应力作用下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变化,取得了一定成果。 E.E.Konofagou在体内超声显像中观察到在针刺捻转过程中,组织位移可扩大5倍[6,7]。在针体提插运动中,捻转也可对组织位移产生显著的影响。而组织体外牵拉导致了成纤维细胞在周长和横断面积会发生显著的时间依赖性增长。牵拉2h时,位于牵拉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横断面是未牵拉的201%。被牵拉的成纤维细胞突起更短,“片状”细胞体积更大。体内组织牵拉30min和体外的实验相似。在共聚焦显微镜下,30%的成纤维细胞的突起在一个细胞到另一个细胞是连续的。电子显微镜显示,毗邻细胞的突触相互之间紧密对合,但没有发现缝隙连接。所以,实施针刺操作时,对胶原的牵拉可能导致针体周围大量成纤维细胞的可逆性收缩,成纤维细胞收缩本身可以导致对于胶原纤维的进一步牵拉,进而导致基质变形的“波浪”式传导,最终细胞收缩通过针体传导到整个间隙结缔组织。因此推测: ①得气在于针体和结缔组织的偶合和组织对于针体的缠绕; ②行针经机械传导将机械信号传导到结缔组织内部; ③这个机制既可以解释针灸的远期效应,又是局部和远端取穴的依据。 机械应力在细胞生长、分化、凋亡以及基因表达等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细胞通过特殊的分子通道将力信号传递到胞内不同结构部件上,实现力化学转化,从而调节细胞的生理功能。陈波等通过体外培养“足三里”穴及穴旁区域的筋膜结缔组织细胞,对细胞进行形态学鉴定后,采用气压传导压力加载装置刺激并检测细胞外培养液中前列腺素E2(PGE2)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结果发现,压力刺激均能够促进细胞PGE2和IL-6合成和释放的增加[8]。由此看来,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感受刺激后能把机械信号转化为生物化学信号。Duncan、Turner认为,可将机械负荷的细胞转导分为4个不同阶段: ①机械偶联阶段: 机械负荷引起组织发生形变; ②生化偶联阶段: 将细胞表面信号转化为细胞内生化信号途径,关键结构可能包括细胞骨架-核基层、细胞内应力激活通道、G-蛋白依赖途径; ③细胞内信号转导阶段; ④效应细胞产生反应阶段[9,10]。而目前对于结缔组织对针刺机械应力的反应研究仍多集中于前两个阶段,对于后两个阶段的研究仍较少。 研究表明,丝裂酶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在细胞力学传导中有重要作用,其被活化后可磷酸化核转录因子和其他蛋白激酶等多种底物,调节相关基因的转录,进而参与细胞生长、发育、分裂及细胞间的功能同步等多种生理过程,并在细胞恶性转化等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MAPK途径参与多种反应来影响细胞最终的反应,包括细胞增殖和分化、适应环境应激以及细胞凋亡。初步研究发现,P38、MAPK参与了机械力在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并且与压力值大小有关,包括成骨细胞,这也为研究机械应力影响结缔组织的信号转导途径提供了思路。 非特异性疏松结缔组织组成了一个遍布全身的信号网络,通过对针刺结缔组织的影响的研究,我们知道针刺可引起成纤维细胞形态学发生变化,并且引起细胞骨架中成纤维细胞的变形,最终可引起细胞外液的生化改变。但对于针刺信号如何通过特殊的分子通道将力信号传递到胞内不同结构部件上,并且通过怎样的信号途径在细胞内转导,进而实现力化学转化,最终达到调节细胞的生理功能的研究尚不深入。 第2节经络的数字研究 一、 数字虚拟人的研究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虚拟人”技术,是在人体解剖研究基础上,将人体图像数据、生物物理及其他模型以计算法整合成一个研究环境,研究人体对外界环境的反应。将数字化虚拟人体的高精度数字模型与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和需求相结合,可产生具有行业特色的应用模型。有了这一技术,不但可以使人体解剖结构达到可视化效果,而且可以将生理学、生物力学等学科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应用其来指导临床研究。 美国早在1993 年就已经开展了“可视人计划”(visible human project,VHP)。VHP 采用的是冷冻创切后的断层照相重建技术,其断面间距精度达0.33mm 和0.20mm。VHP 面世后,立即引起多个领域专家的广泛重视,并已经在实际应用方面产生巨大价值,该数据已在教学、诊断、治疗、虚拟现实、艺术、数字及工业方面获得应用。美国的VHP已经初步从几何学角度定量描绘人体的结构,即“解剖人”。继美国之后,韩国亚洲大学医学院在韩国科技信息研究院的资助下,也于2000 年开展了“可视韩国人”(visible korean human,VKH) 的项目,在没有信息损失及组织切片为0.2mm厚度的条件下完成切片数据的获取。此后,中、德、法、英、日也相继开展了自己的虚拟人体的研究。 2001—2002年,科技部经过第174次和第183次香山科学会议的充分论证,启动了针对“数字虚拟人”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01年启动的“数字人关键技术的研究”由中科院计算所牵头,主要工作由第一军医大学完成。其后2002年启动的“数字化虚拟中国人的数据集构建与海量数据库系统”项目由原林教授(第一军医大学,现为南方医科大学),牵头联合其他3个单位承担。 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课题组不仅掌握了“虚拟中国人”切片建模和数据集获取等关键性技术问题,而且还采用高精度冷冻切削、数码照相的方法获取了正常人体的整体形态学信息,并利用人体图像数据库实现了整个人体特异组织成分的选择性图像分割和三维重建(见图1-1),其中对人体结缔组织等特定组织进行整体分割、标记和三维重建为研究筋膜学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手段和前提。 图1-1863计划——虚拟人研究的人体图像 图1-2人体组织与器官的三维重建 图1-2显示我们所取得的数字人部分图像和重建的结果,数字人技术的最大优势是可以一次性地把研究中所关注的结构提取出来,例如,血管、骨骼、脏器,当然也包括本项研究的关键内容——结缔组织。 筋膜学是在国内外密切跟踪中医关键性科学问题——人体经络的解剖学实质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学术基础在于经过大约50年的探索,对于经络与穴位的解剖学、组织学定位基本上达成了共识——经络和穴位与人体结缔组织关系密切。但以往的研究在理论上未取得关键性的突破,并且在方法学上亦存在研究手段的局限。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一谈到探索未知结构(如经络),总是一味追求研究手段的先进、用尽各种尽可能精密的仪器和设备向细微结构探索,如德国人发现的所谓结缔组织中的细微缝隙; 韩国人一直追踪研究的“凤汉系统”以及近年国内学者提出的胶原纤维的网络、红外想象等。总之,一定要找出现有生物学发现以外的结构。而我们在研究手段上采用数字人技术,本质上是逆着以往向细微结构探索的思路,将整个人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不是利用显微镜,而是利用缩小镜进行研究。如果说以往的研究是“盲人摸象”,数字人技术则是将大象缩小成一个模型,然后再摸,其全貌可一目了然,有了这样一个“模型”才有进一步科学理论推理的物质基础。因此,数字人技术的应用对揭示经络的解剖学实质功不可没。 二、 经络物质基础研究的学术积淀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大海内外中医工作者做了大量关于经穴实质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提出了大量假说,包括神经说、血管说、神经血管说、神经免疫说、淋巴管说、细胞间隙说、结缔组织说、场能量说等。目前研究概括起来基本上可以分为四大类: (1) 神经论: 主张经络现象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功能表现,并无独立的经络结构。神经论目前已涉及从皮质、脊髓到外周传入的各个神经层次以及自主神经。 (2) 体液论: 认为经络就是已知的脉管或间隙性结构,包括早期的血脉论、淋巴管论、间隙体液论等,以细胞内液为递质的细胞缝隙连接假说也可包括其中。 (3) 能量论: 认为经络是某种电磁波或电子能量的优势传递渠道。 (4) 结缔组织论: 认为经络穴位包含在结缔组织及其相关立体结构中,结缔组织作为针灸发挥作用的载质,有其各种特殊的理化性质。其相关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正逐渐成为近年经穴实质研究的热点。 王永炎院士指出: 中西医现都已认识到,人体这样一个复杂系统应该是非线性的,而且应把它当做一个自组织自调节自稳态的系统来切入研究。祝总骧教授也认为经络不是一条简单的细线,也不是由一种单一的形态学结构构成,他提出经络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立体结构的观点。而在人体,分布广泛的筋膜结缔组织恰恰符合这些特性,并能包含各种有关经络实质的假说所涉及的相关解剖学结构。 近年来,研究者也通过实验观察到经脉与结缔组织在结构上关系密切。上海复旦大学与第二军医大学等单位联合组成的多学科研究课题组,首次证明了穴位的形态学基础是以结缔组织为基础,连带其中的血管、神经丛和淋巴管等交织而成的复杂体系。谢浩然观察肺经循行线的组织结构时发现,“肉之大会为谷”是“分肉之间”,即皮肤与肌肉和骨骼之间的筋膜间隙; “肉之小会为溪”是肉分之间,即肌束与肌束之间的肌膜间隙。党瑞山等通过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说法,他们观察了手太阴肺经全部穴位和相关结缔组织结构,结果11个肺经穴位中与骨膜相关者有9个,与神经鞘膜和动脉壁相关者各1个[1]。他们在对胃经自人迎至历兑37个穴位的观察中发现,所涉及的结缔组织结构中,与穴位最相关的是筋膜(22穴),其次是骨膜(8穴),最后是关节囊(1穴)[11]。在胆经的观察中也获得了相同的效果[12]。费伦等以磁共振成像、X射线、断层扫描及组织解剖方法,对健康人体和尸体的观察表明,穴位都处于各种不同的结缔组织中[13]。谢浩然还用尸体解剖观察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 “分肉之间”在肌肉丰厚处是肌肉之间,在体表“分肉之间”与体内“脏腑之间”等器官间隙中,有疏松结缔组织富集带区[14]。郑利岩用声测经络技术测定家兔膀胱经体表循行线,在此基础上分层切断皮下组织,记录经脉线导声状态的变化,结果切断皮肤、皮下浅筋膜对经脉线导声状态无影响,切断深筋膜声波传导几乎消失[15]。从而得出结论: 经脉线的物质基础为筋膜组织。 国外学者近年也注意到筋膜和针灸经络的关系并做了多项相关研究。德国Staubesand的一项有关筋膜的电镜研究表明,筋膜层的表面有无数以静脉、动脉和神经穿过为特征的穿孔,Staubesand鉴定出这些穿过的神经是无髓的自主神经[16~18]。几乎同时,Heine的一项研究报告也表明在筋膜表层有这些穿孔点。Heine发现大部分(82%)穿孔点在位置上与中国针灸学中的361个经穴相一致[19]。并且,在颈肩或者肩臂痛的患者身上研究了这些筋膜穿孔点,发现这些穿孔点特别不规则,穿孔血管被一异常增厚的环状胶原纤维在穿孔的正上方缠绕和束缚。在这些点上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松解缠绕并使得那些血管获得自由出入,可使病人的情况明显改善。以美国佛蒙特州立大学医学院Helene M. Langevin教授为首的研究组在一项获得美国NIH资助的课题中,提出针灸经穴网络是间质结缔组织网络的表象的假设,该假设得到Elisa E. Konofagou等在正常人体上针灸穴位处结缔组织分裂位面的超声影像显示实验的支持[7]。为验证该理论,Langevin进一步应用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提供的虚拟人体数据,取上肢连续大体解剖切片断面标记针灸穴位,发现尸体组织切片上针灸穴位处与肌间或肌内结缔组织位面有80%的符合率。进而推断针灸经穴与结缔组织的解剖学关联与针灸发挥作用的机制有关,间隙结缔组织在人体可能起到潜在的重要的整合作用[20]。Langevin在其后继的关于结缔组织内纤维原细胞晶格结构机械信号传导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为该论点提供了理论支持。 学术界对经络长期不倦的研究,很多学者为此投入了毕生的精力乃至生命(如朝鲜的金凤汉博士)。这其中经历了高潮和低潮,一些人放弃了,更多的人依旧坚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相信支持整个中医理论框架的基石——经络一定在身体中存在,而且也坚信经络研究的突破将对整个生物医学产生巨大的影响,促进医学研究的巨大进步,毕竟在世界医学史上,中医使中国和整个东亚的医学曾经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在学术上虽然没有产生根本性的突破,但是众多研究成果实际上也逐渐向揭示经络的本来面目一步一步地靠近,其中最为关键的积淀是近年来的研究大都指向经络的实质——结缔组织。 三、 古代经典著作对经络的启示 郑利岩综合《灵枢》有关经脉的论述并结合自身针灸临床体会认为,经脉不是独立的系统及组织,不是单一组织的功能体系,而是借助于“筋膜类”组织产生特殊物质,具有多种功能的调节体系[21]。筋膜遍布全身,包括所有包被在肌、肌腱或血管、神经及某些脏器外或之间的结缔组织,它又分为浅筋膜、深筋膜及脏筋膜。《灵枢·经脉》指出: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张介宾注: “分肉,言肉中之分理也”,“大肉深处,各有分理,是谓分肉间也。”可见,古人描述的经脉路线主要分布在人体深部位的肌肉分理中。《素问·气穴论》中描述穴位所处的“溪谷”是指肌肉筋膜间的缝隙。《素问·气穴论》还认为“溪谷”是针刺时针芒所及腧穴之处。古人描述经脉所循行的“分肉间”和穴位所处的“溪谷”与结缔组织结构恰好相符。这是把络和腧穴形态学研究定位于结缔组织结构的主要依据。 在中医学经典文献中,对经脉腧穴的记载非常详尽。《灵枢·经脉》曰: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灵枢·海论》又有: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这些论述说明古人对经脉在人体的循行路线及穴位的精确定位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记载。然而,由于受到当时解剖学等学科发展的限制,没有以和现代解剖学名词相对应的描述明确揭示经穴的解剖学结构,这也为后代研究者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难题。 现代中医学教科书对经络的描述是“经络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借以运行精、气、血、津液输布全身,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根据本书中表述的我们对人体经络的认识,我们深深感受到其实古人对经络的描述已经非常清晰,只是用词稍有区别。我们现在对经络的解剖学描述定位在人体结缔组织支架,对它的描述简略为“结缔组织(经膜的主要成分)广泛分布于器官之间和组织之间,分布到全身各个部位,位于皮下浅筋膜、肌肉表面深筋膜、肌肉之间的间隔,以及肌肉、血管、神经的被膜和束膜、内膜以及内脏器官的被膜、系膜、隔膜等,神经、血管、淋巴管行走其中。”从功能上讲,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生存之本,是主导人体功能的基础,治疗上从调整经络入手治疗各种疾病。这些基本认识也与我们把筋膜作为一个基本功能系统的现代生物学结论相符。 因此,我们从两系统理论的角度越是深入进行研究,越是认为古代学者对于中医经络的认识非常透彻,也越是发现我们现在的研究不过只是对古人的理解和诠释,而并非创新。为此,我们也经常反思,为何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才理解了古代学者为我们提供的这个重要的宝库呢?分析可能因素如下: 现代医学生物学的基础是人体解剖学,目前研究人体结构的解剖学方法(anatomy approach)遵循着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研究模式,也就是两维视角。从局部研究的角度对经络、穴位进行形态学研究也有收获,那就是如前面所述,这种研究揭示了结缔组织与其密切相关,但是还不能解释经络的真实全貌,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筋膜中找经络、在经络中找经络可以作为这些年工作偏差的一种写照。我们相信,中医理论和实践是经过几千年提炼的智慧的结晶,经得起时间和科学的考验。 第3节提出筋膜学的实验背景和理论的完善 〖*1〗一、 从数字经络影像到筋膜结缔组织支架 2002年初,我们受Helene M. Langevin[4,22~24]和 Jason A. Yandow[22]工作的启发,用数字人图像重建人体经络,在肢体和躯干的筋膜组织聚集处进行标记,通过三维重建和透明化处理,在重建人体模型内呈现出与经穴记载走行一致的串珠样影像结构,其中串珠的“珠”相当于经穴的“穴”,联系串珠的“线”相当于经穴的“经”。基于这一工作,我们又在此后的两年内利用CT和MRI等技术手段获取活体数据。通过计算机自动识别重建获取图像进行反复验证,均得到了同样的结果。鉴于标记和重建的部位随着所选条件的放宽,出现更多的条形图像,考虑到经络的条数和穴位的个数在各个版本的中医著作中记载不一,数量众多,我们将标记点扩展到全身所有的结缔组织,从而展现出一个完整的结缔组织筋膜支架。我们将这个支架作为研究的个体进行科学分析。 二、 理论分析——从单胚层生物到人体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整个结缔组织筋膜支架进行发育生物学分析,追溯从多细胞生物到三胚层生物再到高等动物的筋膜进化过程和个体胚胎的发育过程,我们发现从单胚层生物的细胞外液演化而来的遍布全身的结缔组织筋膜支架是以干细胞为核心,在传统的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参与下构成的一个新的独立的功能系统——支持与储备系统。该系统基本功能是使生物维持较长的生命周期并通过细胞信号传导、分子扩散、神经反射调节、神经内分泌调节、自身免疫调节和细胞组织修复等环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因此,结合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筋膜学。同时提出,人体筋膜支架是经络的物质基础,穴位是在行针时能够产生较强生物学信息的部位。 三、 理论的完善 最早的几篇文章是在2003—2006年,我们将由筋膜结缔组织支架所构成的结构作为一个新的功能系统提出了自我调控系统或第十个功能系统,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觉得这种命名实际上还是没有跳出原有系统解剖学的分科的范围,没有跳出这个框框,不能反映问题的实质。从2009年开始,我们关于该理论的定位逐渐明确和清晰: 提出人体结构的两系统理论,采用筋膜解剖学和筋膜学,完全以一个新的视角研究人体。 四、 理论的验证 在理论完善和逐渐成熟的同时,我们的主要精力是通过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对由此理论延伸的功能学进行研究,通过尸体解剖对经络穴位的局部解剖等手段对该理论进行验证,均取得预想的结果。同时也发现,现代医学生物学研究确实存在理论上的缺陷,中医理论的突破将会导致整个生物医学研究模式的重大进步。 在医学研究中医学生物学的基本知识非常重要,作为现代医学的奠基知识,从古希腊对人体解剖学的描述到中医对经络和人体解剖学的描述都是很有价值的。最大的启示来自现代生物进化的知识理论体系,当我们构建出与人体经络走行接近的影像结构并扩展建立全身的结缔组织支架时,当时我们反复思索这个结构与经络的关系: 这些结构只是提示与经络关系密切,如果说它就是经络则还需要有一套理论支持。因此,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向低等生物追踪,人→草食类动物→爬行类动物→两栖类动物→鱼类→软体鱼→肠腔动物→水母→海胆(胚囊期),一直到此才豁然开朗,原来这个结缔组织支架不过是这个球体内部细胞外基质的演变,所有的高等动物不过是这个简单结构的不断变形,海胆(胚囊期)、水母……一直到人都可以用两个基本的功能系统来概括。这就像一白一红两张纸的重叠,如果简单的两张A4纸相叠加,我们很容易看出是两张纸,如果是两张足球场大小的纸重叠、揉成一团,我们就很难看明白。实际上,我们人体等高等动物也就是这两层纸的反复折叠、延伸、迁移,结构越来越复杂。生物进化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把复杂的结构简单化,对于人体来讲就是将其简化成两个基本的功能系统。这样经络的问题就一目了然,在该理论框架下我们就可以有序地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也很自然地会扩展到生物医学的其他领域,带动整个生物医学的科技进步,真正体现出经络的真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