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内容提要 第二章介绍了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基本特征,但没有说明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是什么。本章将采用效用论分析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并从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需求曲线。 学习目标与重点 ◆ 掌握效用的内涵,理解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的概念,理解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    ◆ 重点掌握基数效用论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条件和消费者剩余。    ◆ 重点掌握序数效用论的无差异曲线、预算线、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以及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 关键术语效用基数效用序数效用边际效用消费者均衡无差异曲线 预算线 “最好吃的东西”   兔子和猫争论,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兔子说:“世界上萝卜最好吃。萝卜又甜又脆又解渴,我一想起萝卜就流口水。”猫不同意,说:“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老鼠。老鼠的肉非常嫩,嚼起来又酥又松,味道美极了!”兔子和猫争论不休、相持不下,跑去请猴子评理。猴子听了,不由得大笑起来:“瞧你们这两个傻瓜蛋,连这点儿常识都不懂!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是桃子!桃子不仅美味可口,而且长得漂亮。我每天做梦都梦见吃桃子。”兔子和猫听了,全都直摇头。那么,世界上到底什么东西最好吃?这就要从效用说起了。 摘自:doc88com/p77232918501html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微观经济学 第一节效用论概述 一、 效用的概念   效用(utility):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是消费者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消费者需求某种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满足。满足程度高,效用大;满足程度低,效用小。一种商品是否具有效用,不仅在于商品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物质属性,还取决于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它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效用大小因人而异,同一物品对于不同消费者的效用是不同的。   第二,商品的效用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例如一块面包,在一个人饥饿的时候其效用就比较大,不饿的时候其效用就比较小;只有冬季才使用的商品,如棉衣,在夏季对于人们来说就没有效用。   效用本身不具有伦理学的意义。只要能够满足人们的欲望或需要,即使这种欲望是坏的,这种商品也是具有效用的,例如吸毒,当然从法律的角度是被禁止的。此外,效用还有正负之分。负效用是指某种物品所具有的引起人的不舒适或痛苦的能力。例如,烟对于那些不抽烟的人来说,具有负效应。  请同学们自己举例说明效用的特征。 个案研究31 “幸福方程式”与“阿Q精神”   萨缪尔森提出:幸福=效用/欲望。使幸福增加的有效方法:①欲望不变而提高效用;②清心寡欲。 我们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满足,或曰幸福。对于什么是幸福,美国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用 “幸福方程式”来概括。这个“幸福方程式”就是: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但我们知道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那么多大的效用不也等于零吗?因此我们在分析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时候我们假定人的欲望是一定的。抛开效用论,我们再来思考萨缪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他对幸福与欲望关系的阐述太精辟了,难怪他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政治家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作为最大的幸福;企业家把赚到更多的钱当做最大的幸福;我们教书匠把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作为最大的幸福;老百姓往往觉得平平淡淡、衣食无忧是最大的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反之,就越幸福。“幸福方程式”使我想起了“阿Q精神”。   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是用来唤醒中国老百姓那种逆来顺受的劣根性。而我要说的是人生如果一点阿Q精神都没有,会感到不幸福,因此“阿Q精神”在一定条件下是人生获取幸福的手段。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如果穷人欲望过高,那只会给自己增加痛苦。倒不如“知足者常乐”,用“阿Q精神”来降低自己的欲望,使自己虽穷却也获得幸福自在。富人比穷人更看重财富,他会追求更富,如果得不到他也会感到不幸福。 “知足常乐”、“适可而止”、“随遇而安”、“退一步海阔天空”、该“阿Q时就阿Q”,这些说法有着深刻的经济含义,我们要为自己最大化的幸福做出理性的选择。 摘自:梁小民微观经济学纵横谈[M]第3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二、 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   西方经济学家对于度量效用的大小,先后提出了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两种方法: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   基数效用的基本观点是: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例如吃一片面包20个效用单位,看一场3D电影100个效用单位,这两种消费的效用之和是120个效用单位,并且看一场3D电影的效用是吃一片面包的效用的5倍。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却无法明确衡量一个物品的效用大小。到了20世纪30年代,序数效用的概念被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所使用。在现代微观经济学里,序数效用论的分析方法占主导地位。   序数效用的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用数字具体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即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拿上例来说,消费者只需要回答偏好哪一种消费,如果是吃一片面包,则吃一片面包的效用大于看一场3D电影的效用。也就是说,消费者宁愿吃一片面包,也不去看一场3D电影。 【知识链接31】 效用理论的来源   现代效用理论渊源于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近两个世纪以来西方理性思潮的一大主流。1700年数理概论学的基本理论开始发展后不久,效用这一概念便产生了。例如,一位聪明的瑞士数学家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在1738年观察到,人们似乎是在按下列方式行动:在一场公平的赌博中,他们认为所赢到的1美元的价值小于他们所输掉的1美元的价值。这就意味着:人们厌恶风险,并且,相继增加的新的美元财富给他们带来的是越来越少的真实效用。   早期将效用概念引入社会科学的人是英国的哲学家吉米·边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他建议,社会应该按“效用原则”组织起来,他把效用原则定义为:“任何客体所具有的可以产生满足、好处或幸福,或者防止痛苦、邪恶或不幸的性质。”   随着效用理论的发展,出现了新古典经济学家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推广边际的效用概念,用以解释消费者行为。他认为理性的人应以每一物品所能增添的或边际效用为基础来做他们的消费决策。   摘自:【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M]第18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三、 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偏好属于序数效用论的概念,所谓消费者偏好是指所有消费组合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排序。如上面所说的消费者宁愿吃一片面包,也不去看一场3D电影。   序数效用论者提出了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四个基本假定:   第一,偏好的完全性。偏好的完全性是指消费者总是可以比较和排列所有消费组合。如对两个消费组合A和B,消费者总可以做出,也仅可以做出以下三种判断中的一种,即A>B,A的效用大于B;A<B,A的效用小于B;A=B,A的效用与B相同。不存在无法比较和选择的情况。   第二,偏好的可传递性。可传递性是指对于任何商品组合,消费者的效用排序不发生矛盾,消费者偏好保持一致。例如,在看一场足球比赛和吃一顿大餐中进行选择,消费者选择看一场足球比赛。而在看一场足球比赛和听一场音乐会中进行选择时,消费者选择听一场音乐会,那么对于这名消费者而言,听一场音乐会的效用一定高于吃一顿大餐。即A>B,B>C,则A>C。   第三,偏好的非饱和性。非饱和性是指对每一种商品的消费都没有达到饱和点。对任何商品,总认为多比少好。   第四,偏好的稳定性。稳定性是指在所给定时期内消费者的偏好是稳定的。如果消费者偏好看电影,那么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会保持这种偏好。 个案研究32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乎?”   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曾风靡神州大地。女主人公信子和他父亲大岛茂的故事使不少人感动得流泪。精明的商家从中看出了市场机遇。上海一家服装厂推出了信子裙,北京一家服装厂推出了大岛茂风衣。但结果很不一样。上海的厂家大获其利,北京的厂家却亏本了。其原因就在于不同消费者有不同的消费行为。   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从消费这种物品中得到物质或精神的满足,这种满足被称为效用。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效用不同于物品本身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产生于物品的属性,是客观的。效用是消费者消费某物品时的感受,是主观的。某种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因人而异,效用大小完全取决于个人偏好,没有客观标准。   庄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乎?形象地说明了效用的主观性。鱼在水中畅游是苦不堪言的,还是悠然自得其乐无穷,只能由鱼自己的感受来决定。同样,都是根据《血疑》而开发的衣服却有不同的命运就是因为女中学生与中年男子从衣服中得到的效用不同。女中学生崇尚信子,认为穿信子裙可以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中年男子虽然尊敬大岛茂这样的父亲,但并不以穿同样的衣服为荣,大岛茂风衣对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效用。   女中学生认为信子裙带来的效用大,即主观评价高,所以,愿意用高价购买,厂家当然获利。但中年男子并不认为大岛茂风衣有什么效用,即主观评价低,所以,不愿意出高价,当厂家的定价高于他们的需求价格时卖不出去,只能赔本。可见,能否对消费者心理做出深度分析和准确判断是商家成败的重要因素。 摘自:郭万超,辛向阳轻松学经济[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第二节基数效用论 一、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基数效用论者将效用区分为总效用(total utility)和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简写为TU和MU。总效用,从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即效用量的总和。边际效用,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所增加的满足程度,即增加的效用量的增量。   假定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为Q,则总效用函数为 TU= f(Q)(31) 相应的边际效用函数为: MU= ΔTU(Q)/Δ(Q) (32)   当商品的增加量趋于无穷小,即ΔQ→0时有 MU=limΔQ→0ΔTUQΔQ=dTUQdQ(33)   下面举例说明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   在一个人很饿的时候,吃第一个馒头增加的效用量是10,总效用由0变为10;当吃第二个馒头时增加的效用量降为8,总效用由10变为18;以此类推,当吃第六个馒头时,人已经饱了,增加的效用量为0,总效用量仍维持30。再吃就撑着了,人会变得不舒服,增加的效用量为-2,总效用由30降为28。   表31清楚地显示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关系。总效用即为边际效用的累加。按照表31中提供的数据资料,还可以画出总效用曲线和边际效用曲线,如图31所示。 表31某商品的效用表 货币的边际效用λ=2   商品数量   总效用   边际效用   价格   0   1   2   3   4   5   6   7   0   10   18   24   28   30   30   28      10   8   6   4   2   0   -2   5   4   3   2   1   0   图31的横轴表示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效用量,TU曲线和MU曲线分别为总效用曲线和边际效用曲线。从图31中可看出总效用曲线和边际效用曲线有以下几点关系: 图31某商品的效用曲线 (1) 当MU>0, TU↑;即当边际效用为正值时,总效用水平不断增加。   (2) 当MU=0, TU为最高点,即直到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水平达到最大值。   (3) 当MU<0, TU↓;即当边际效用为负值时,总效用水平开始下降。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基本内容: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人们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个消费单位中得到的满足程度逐渐下降,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MU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正如上面所说的,一个人在极度饥饿的时候吃下一个馒头是最解燃眉之急的,但随着吃下馒头数量的连续增加,饥饿程度不断降低,对下一个馒头的渴望值也不断减少。当他完全吃饱的时候,也就是总效用最大的时候,他就不想再吃馒头了。如果继续吃下去,那么就会越来越感到不适。   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消费者所能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如果一种商品具有几种用途时,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第二单位用在次要用途上。   在炎热的夏天,当你吃第一根冰棍时感觉最好,吃得越多感觉越不好,如果一次吃十几根冰棍就会痛苦。请用边际效用递减解释这种现象。 【知识链接32】 价 值 悖 论   必需品(水)的市场价值很低,很少能交换到任何东西。奢侈品(钻石)使用价值很小,但市场价格很高,可以交换到大量其他物品。   在西方经济学史上,曾出现过所谓的“价值悖论”(value paradox),即为什么有些用处很大的物品(如水)价值很小,而有些用处很小的物品(如钻石)价值却很大。19世纪70年代奥国学派的门格尔、庞巴维克等人用边际效用来解释价值的决定,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其有用性与稀缺性,价值量的大小由边际效用决定,越是稀缺的东西,边际效用越大,其价值量就越高;反之,越是数量多的东西,边际效用越小,其价值量越低,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效用价值论。价格不反映一件商品的总效用,而是反映它的边际效用。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边际效用价值论解决了所谓的价值的矛盾。 摘自:卜洪运微观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52 3货币的边际效用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货币如同商品一样,也具有效用。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于货币也同样适用。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随着货币收入量的不断增加,每增加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越来越小。   但是,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基数效用论者又通常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因为消费者的收入在一定时期内是给定的,而单位商品的价格只占消费者总收入中的很小部分,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购买量发生很小的变化时,所支出的货币边际效用的变化是非常小的,可以忽略不计。这样,货币的边际效用通常用一个不变的常数λ来表示。 个案研究33 吃三个面包的感觉 美国总统罗斯福连任三届后,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面包让记者吃,这位记者不明白总统的用意,又不便问,只好吃了。接着总统拿出第二块,记者还是勉强吃了。紧接着总统拿出第三块,记者为了不撑破肚皮,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总统微微一笑:“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了吧。”这个故事揭示了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原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比如,水是非常宝贵的,没有水,人们就会死亡,但是你连续喝超过了你能饮用的数量时,那么多余的水就没有什么用途了,再喝边际价值几乎为零,或是在零以下。现在我们的生活富裕了,我们都有体验“天天吃着山珍海味也吃不出当年饺子的香味”。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设想如果不是递减而是递增会是什么结果,吃一万个面包也不饱。所以说,幸亏我们生活在效用递减的世界里,在购买消费达到一定数量后因效用递减就会停止下来。   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效用最大化,而且,物品的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根据效用理论,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时首先要考虑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效用。   企业要使自己生产出的产品能卖出去,而且能卖高价,就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能满足消费者的偏好。一个企业要成功,不仅要了解当前的消费时尚,还要善于发现未来的消费时尚。这样才能从消费时尚中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及变动,并及时开发出能满足这种偏好的产品。同时,消费时尚也受广告的影响。一种成功的广告会引导着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左右消费者的偏好。所以说,企业行为从广告开始。   消费者连续消费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如果企业连续只生产一种产品,它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低了。因此,企业的产品要不断创造出多样化的产品,即使是同类产品,只要不相同,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例如,同类服装做成不同式样,就成为不同产品,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如果是完全相同,则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不会多购买。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告诉我们,企业要进行创新,生产不同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减少和阻碍边际效用递减。 摘自:http://onlinenjtvucom 二、 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研究的是单个消费者如何在既定的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当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时,将不能也不愿意改变任何商品的购买数量。   基数效用论关于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1) 把全部收入用完。   (2) 每一元钱都花在刀刃上。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即消费者应该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用公式表示如下: P1X1+P2X2+…+PnXn=I(34) MU1/P1= MU2/P2= …=MUn/Pn=λ(35)   其中,Pn表示第n种商品的既定价格,Xn表示第n种商品的数量,MUn表示第n种商品的边际效用,λ表示不变的货币的边际效用,I表示消费者的既定收入。式(34)是实现消费者均衡的预算约束,消费者购买商品组合的花费不能大于既定的收入水平。式(35)是在预算约束下实现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我们以下面的例题来进一步具体说明消费者的均衡条件。 [例题31]   一位大学生即将参加三门课的期终考试,他能够用来复习功课的时间只有6天。假设每门功课占用的复习时间和相应会有的成绩见下表32,每门课复习一天的成本是相同的。试运用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该同学怎样分配复习时间才能使三门课的总成绩最高? 表32某大学生复习三门课程的天数与分数表   天数   0   1   2   3   4   5   6   经济学分数   30   44   65   75   83   88   90   管理学分数   40   52   62   70   77   83   88   统计学分数   70   80   88   90   91   92   93   解首先将各门课程占用的时间与相应的边际效用计算出来,并列成下表33。 表33某大学生复习三门课程的边际效用表   天数   0   1   2   3   4   5   6   经济学      14   11   10   8   5   2   管理学      12   10   8   7   6   5  统计学   10   8   2   1   1   1   我们分别用X1、X2、X3表示复习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学占用的时间,分别用MU1、MU2、MU3表示复习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学的边际效用,我们用I表示该同学可以复习的总天数,用P表示复习一天的成本,P>0,那么该同学的预算约束为:PX1+ PX2+ PX3=PI=6P。   在预算约束下的均衡条件是:MU1/P= MU2/p= MU3/P=λ,则MU1= MU2= MU3=10,此时X1=3,X2=2,X3=1。   由上表33可以看出,经济学用3天,其边际效用是10分;管理学用2天,其边际效用是10分;统计学用一天,其边际效用也是10分。而且3门课程所用的时间正好是6天。该同学把6天时间做如上的分配时,总分最高,总分=经济学75分+管理学62分+统计学80分=217分。   如果该学生将时间分配为经济学4天,管理学1天,统计学1天,就会出现(8/P=MU1/P)<(MU3/P=10/P)<(MU2/P=12/P)的情况,同样的一天用来复习经济学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小于复习统计学和管理学的边际效用,那么该同学就会调整三门课程的复习时间,将减少经济学的复习时间,同时相应增加管理学和统计学的复习时间,直至它们的边际效用相等为止,此时,该同学获得了最大的效用,即最高的总分。 摘自:http://bbspingguorg/thread54743511html 个案研究34 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消费者均衡就是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边际效用与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这就是说消费者的每一元钱的边际效用和用一元钱买到的商品边际效用相等。假定一元钱的边际效用是5个效用单位,一件上衣的边际效用是50个效用单位,消费者愿意用10元钱购买这件上衣,因为这时的一元钱的边际效用与用在一件上衣的一元钱边际效用相等。此时消费者实现了消费者均衡,也可以说实现了消费(满足)的最大化。低于或大于10元钱,都没有实现消费者均衡。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在你收入既定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情况下,花钱最少得到的满足程度最大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我们前面讲到商品的连续消费边际效用递减,其实货币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你存货币越多,购买物品就越少,这时货币的边际效用下降,而物品的边际效用在增加,明智的消费者就应该把一部分货币用于购物,增加他的总效用;反过来,消费者则卖出商品,增加货币的持有,也能提高他的总效用。通俗地说,假定你有稳定的职业收入,你银行存款有50万元,但你非常节俭,吃、穿、住都处于温饱水平。实际上这50万元足以使你实现小康生活。要想实现消费者均衡,你应该用这50万元的一部分去购房、用一部分去买一些档次高的服装,银行也要有一些积蓄;相反如果你没有积蓄,购物欲望非常强,见到新的服装款式,甚至借钱去买,买的服装很多,而效用降低,如遇到一些家庭风险,没有一点积蓄,使生活陷入困境。   经济学家的消费者均衡的理论看似难懂,其实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他的消费行为已经遵循了消费者均衡的理论。比如你在现有的收入和储蓄下是买房还是买车,你会做出合理的选择。你走进超市,见到如此之多的琳琅满目的物品,你会选择你最需要的。你去买服装肯定不会买回你已有的服装。所以说经济学是选择的经济学,而选择就是在你资源(货币)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消费满足的最大化,使每1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这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摘自:http://onlinenjtvucom   两种商品均衡条件的解释(经济含义): 若MU1P1>MU2P2   说明:对于消费者,同样的一元钱购买商品1的边际效用小于商品2的边际效用。   这样,理性消费者就会调整这两种商品的购买量:减少商品1,增加商品2。   意味着总效用会增加。 直到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相等时,MU1P1=MU2P2,便获得最大效用。   反之亦然。 三、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对于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大总价格与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由于消费者对于每一单位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这一单位的边际效用,所以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是逐步下降的。   下面以表34为例,进一步说明消费者剩余的内容。 表34某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表 消费者愿付的价格/元 茶叶数量/两 实际支付的市场价格/元 消费者剩余   8   1   4   4   7   2   4   3   6   3   4   2   5   4   4   1   4   5   4   0  如表34所示,消费者按价格4元购买5两茶叶,总效用为30单位(8+7+6+5+4),而为此实际支出了20单位(4×5=20);消费者剩余为10个单位。对某个消费者来说,他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对该物品效用的评价。边际效用递减决定了他所愿意付出的价格是随着该物品数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由此可见,消费者剩余是边际效用递减的直接结果。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评价,它反映消费者通过购买和消费商品所感受到的状态的改善,通常被用来度量和分析社会福利问题。 四、 对需求曲线的推导   基数效用论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建立在该规律上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基础推导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随着消费者对某一种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相应地,消费者为购买这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即需求价格也是越来越低的,即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考虑消费者购买一种商品的情况,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 MU/P=λ (36)   该式意味着,随着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边际效用MU是递减的,为了保证式(36)均衡条件的实现,在货币的边际效用λ不变的前提下,商品的需求价格P必然应同比例于MU的递减而递减。   基数效用论在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中,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假定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推导出了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图32),同时,解释了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图32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图32中的横轴表示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商品的价格,需求由线 Qd=f(P)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它表示:商品的需求量随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增加。即商品的需求量与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 第三节序数效用论   第二节中,我们用基数效用论分析了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并推导出需求曲线。但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是一种心理活动或感觉,无法用具体数字衡量,只能用顺序或等级来表示。本节我们就用序数效用论的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来讨论消费者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推导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一、 无差异曲线 1无差异曲线的含义   无差异曲线:是指X1、X2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却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的一条曲线,即处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两个点:两种商品的组合不同,但效用水平相同。   无差异曲线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在消费两种可相互替代的商品X1和X2时,可以多消费一点X1而少消费一点X2,或少消费一点X1而多消费一点X2,但得到的总效用水平不变。例如在对猪肉和羊肉、苹果和梨、咖啡和牛奶等替代品进行消费时,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现在我们假定消费者消费苹果和梨。该消费者原来消费10单位的梨和1单位的苹果,若梨的价格因某种原因上升而苹果的价格不变甚至下降时,该消费者会多买些苹果而少买些梨,但仍可得到同样程度的满足。假定苹果和梨有如表35所示的不同的组合。 表35梨和苹果的不同组合 组合 梨(X2) 苹果(X1) A 10 1 B 6 2 C 4 3 D 25 4   表35给出了梨和苹果两种商品有A、B、C、D等四种数量不同的组合,但是它们所提供的效用水平是相等的。我们把表35中所反映的内容在一坐标图上表现出来,即可得到一条无差异曲线,如图33所示。 图33无差异曲线   可见,无差异曲线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的曲线,即线上任何一点X1与X2的不同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相同。U0是个常数,表示某个效用水平。 2无差异曲线的基本特征   (1) 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该特征表明为实现同样的满足程度,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   (2) 凸向原点。无差异曲线不仅向右下方倾斜,而且是以凸向原点的形状向右下方倾斜。图33即显现出了这一点,图34更明显。   (3) 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高。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曲线代表相同的效用,不同的曲线代表不同的效用。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   简单说明如下:如图34所示,在U1、U2、U3三条无差异曲线的a、b、c三点上,所消费的X2商品数量是相等的,X1的商品数量却是逐步递增的,根据非饱和性假定,效用水平也应该是逐步递增的。 图34某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   (4) 无差异曲线不相交。在偏好的完全性假定和非饱和性假定下,同一坐标平面图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会相交。   假设两条无差异曲线相交,那么交点同时在两条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上。由于不同的无差异曲线表示不同的满足程度,这就意味着交点所代表的同一个商品组合对于同一个消费者来说有不同的满足程度,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所以,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3无差异曲线的特殊形状   无差异曲线的形状表明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一种商品对另一种商品的替代程度。一般情况下,无差异曲线的形状是凸向原点的,但有时也存在一些极端情况,此时无差异曲线有着特殊的形状。   (1) 完全替代品的情况。完全替代品指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是固定不变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两种商品的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不变的直线。例如,在某消费者看来,一杯牛奶和一杯咖啡之间是无差异的,两者总是可以以1∶1的比例相互替代,相应的无差异曲线如图35所示。 图35完全替代品的无差异曲线   (2) 完全互补品的情况。两种商品必须按固定不变的比例同时使用,它们之间完全不可以替代。因此,为了维持满足程度不变,就不能增加一种商品的数量以取代另一种商品,即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此时,无差异曲线呈直角形状。例如,一副眼镜架必须和两片镜片同时配合,才能构成一副可使用的眼镜,则相应的无差异曲线如图36所示。 图36完全互补品的无差异曲线 4边际替代率   一般情况下,无差异曲线总是凸向原点的,这是由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的,那么什么是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呢? 1)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边际替代率(MRS)是指为了保持同等的效用水平,消费者要增加1单位的X1物品就必须放弃一定数量的X2物品。X1对X2的边际替代率定义公式为 MRS12 =-ΔΧ2ΔΧ1(37) 式中,ΔX1和ΔX2分别为X1物品和X2物品的变化量。由于ΔX1是增加量,ΔX2是减少量,两者符号肯定是相反的,所以,为了使MRS12的计算结果是正值以便于比较,就在公式中增加了一个负号。 当商品数量的变化趋于无穷小时,则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公式为 MRS12 =limΔΧ1→0-ΔΧ2ΔΧ1=-dΧ2dΧ1(38)   显然,无差异曲线上某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效用的关系(一般规律):   任意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该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即MRS12=MU1MU2(39) 2)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量逐步增加,消费者想要获得更多的这种商品的愿望就会递减,从而,为了多获得一单位的这种商品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少。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1)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属于基数效用论的范畴。   (2)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属于序数效用论的范畴。   (3) 二者都反映出了这一消费本质,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量逐步增加,消费者在单位消费量上获得的效用降低,想要获得更多的这种商品的愿望也会降低。 二、 预算线 1预算线的含义   预算线又称为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和价格线。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最大数量的各种组合的轨迹。   预算线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对某一消费者来说,在一定时期内的收入水平和他所面对的两种物品的价格都是一定的,他不可能超越这一现实而任意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也就是说,他的购买受到收入和价格的制约。   假定某消费者的一笔收入为120元,全部用来购买商品1和商品2,其中,商品1的价格P1=4元,商品2的价格P2=3元。那么,全部收入都用来购买商品1可得30单位,全部收入用来购买商品2可得40单位。由此作出的预算线为图37中的线段AB。 图37预算线   如以I表示消费者的货币收入,P1和P2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价格,以X1和X2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那么,相应的预算线的公式为 P1X1+P2X2=I (310)   该式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等于他购买商品1和商品2的总支出。 预算线的斜率为-P1P2。   从图37中可以看到,预算线AB把平面坐标图划分为三个区域:预算线AB以外的区域中的任何一点,如a点,是消费者利用全部收入都不可能实现的商品购买组合;AB以内的区域中的任何一点,如b点,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在购买该点的商品组合以后还有剩余。唯有预算线AB上的任何一点,才是消费者的全部收入刚好花完所能购买到的商品组合点。 2预算线的变动   预算线是在收入和价格一定的条件下消费可能性曲线,如果收入或价格变了,预算线将发生变动。   预算线的变动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两商品的价格P1和P2不变,消费者的收入I发生变化。这时,相应的预算线的位置会发生平移,收入增加往右移,收入减少往左移。其理由是,P1和P2不变,意味着预算线的斜率-P1/P2保持不变。于是,I的变化只能使得预算线的横、纵截距发生变化。如图38所示。 第二种情况:消费者的收入I不变,两种商品的价格P1和P2同比例同方向发生变化。这时,相应的预算线的位置也会发生平移,价格下降往右移,价格上升往左移。其理由是,P1和P2同比例同方向的变化,并不影响预算线的斜率-P1/P2,而只能使预算线的横、纵截距发生变化。仍如图38所示。 第三种情况:消费者的收入I不变,商品1的价格P1发生变化而商品2的价格P2保持不变。这时,预算线的斜线-P1/P2会发生变化,预算线的横截距I/P1也会发生变化,但是,预算线的纵截距I/P2保持不变。那么仅由商品1价格的下降与提高,分别引起预算线由AB移至AB1和AB2,如图39所示。类似情况,商品1的价格P1保持不变而商品2的价格P2发生变化,预算线的变化如图310所示。 图38预算线的平移 图39预算线的旋转 图310预算线的旋转 第四种情况:消费者的收入I与两种商品的价格P1和P2三者都同比例同方向发生变化。这时预算线不发生变化。其理由是,此时预算线的斜率-P1/P2,以及预算线的横截距和纵截距都不会发生变化。它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用来购买任何一种商品的数量都未发生变化。 三、 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   序数效用论关于消费者均衡研究的是单个消费者如何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商品价格和偏好程度下进行商品组合的选择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序数效用论关于消费者均衡的假设前提:   (1) 消费者的偏好(嗜好)既定;   (2) 消费者的收入既定;   (3) 商品的价格既定。   消费者均衡的基本情况(条件):   (1) 把全部收入用完,即最优的商品组合必须位于给定的预算线上。   (2) 效用最大化,即最优的商品组合必须是能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   具体的做法:把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在一起,来分析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购买选择行为。   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既定,意味着给定了该消费者的一条预算线。同时,该消费者的偏好一定,意味着给定了一组(无数条)效用水平不同的无差异曲线。当把消费者的预算线置于无差异曲线图里,它与无差异曲线的关系有以下三种情况,见图311。 图311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 第一,U1<U2,浪费了。预算线AB与无差异曲线U1相交于a、b两点。这两点虽代表着消费者一定的满足程度,但它们并没有达到消费者支出允许的范围内所获取的最大效用水平,因a、b点相向移动到E点,可以获得比a、b点更大的效用。 第二,U3>U2,但无法实现。预算线AB与无差异曲线U3既不相交,也不相切,虽然此时有较高的效用水平,但对消费者来说,已经超越其财力许可的范围。 第三,预算线AB与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E点。E点同时在预算线AB及无差异曲线U2上,意味着它所代表的商品组合是消费者在既定的收入可以实现的,同时能给消费者带来最高水平的满足。显然,只要E点沿着预算线偏离原来的位置,它所代表的满足程度都将低于U2水平。   综上所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发生在一条给定的预算线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的切点E上,该点是在既定收入下能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此时预算线的斜率等于无差异曲线在该点切线的斜率。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就是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12,预算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可以用两商品的价格之比P1/P2来表示。 由此,在均衡点E有 MRS12=P1P2(311)   这就是序数效用论关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它表示: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用,消费者应该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也等于两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 由于MRS12一般性地等于MU1MU2(39),因此在均衡点有 MRS12=P1P2=MU1MU2(312) 四、 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及对需求曲线的推导   令一种商品价格变化可以得到价格消费曲线。价格消费曲线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图312(a)说明了价格消费曲线的形成。 在图312中,当商品1的价格从P11逐步下降到P21和P31,预算线AB将绕A点向外逆时针方向转动到AB1和AB2,并分别和三条无差异曲线相切,把这些切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价格消费曲线。 由消费者的价格消费曲线可以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分析图312(a)中价格消费曲线上的三个均衡点E1、E2和E3,可以看出,在每一个均衡点上,都存在着商品1的价格与商品1的需求量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当价格由P11下降到P31时,均衡点由E1到E3,随之商品1的需求量由X11增加到X31。 根据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和相应的最优消费量即需求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把每一个P1数值和相应的均衡点上的X1数值描绘在同一坐标平面上,就可以得到需求曲线图312(b)。   显然,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它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化。需求曲线上与每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商品需求量都是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均衡数量。 图312价格消费曲线和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五、 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而仅有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发生变化时,也会改变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量的位置,并由此可以得到收入消费曲线。收入消费曲线是在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图313说明了收入消费曲线的形成。   在图313中,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预算线由AB移至A1B1,再移至A2B2,于是,形成了三个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E1、E2和E3。如果收入水平的变化是连续的,则可以得到无数个这样的均衡点的轨迹,这便是图中的收入消费曲线。图(313)中的收入消费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对商品1和商品2的需求量都是上升的,说明这两种商品都是正常品。   也存在另外一种情况,随着收入水平的连续增加,可以描绘出另一条收入消费曲线,它是向后弯曲的,它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量开始是增加的,但当收入上升到一定水平之后,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量反而减少了。这说明,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上,商品1由正常品变成了劣等品。我们可以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找到这样的例子。譬如,对某些消费者来说,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土豆是正常品;而在收入水平较高时,土豆就有可能成为劣等品。因为,当他们变得较富裕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减少对土豆的消费量,而增加对其他肉类与食物的消费量。 图313收入消费曲线 【知识扩展31】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一种商品价格变动会引起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其中,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被称为收入效应。收入效应引起效用水平变化,表现为均衡点从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移动到另一条无差异曲线上。   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发生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被称为替代效应。替代效应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   对于正常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正常物品的总效应必然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所以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对于低档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而且,在大多数的场合,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所以,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但是,在少数的场合,某些低档物品的收入效应的作用会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于是,就会出现违反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现象。这类物品就是吉芬物品。   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随着价格的上升,消费者对吉芬商品的需求量不减反增。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则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   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的原因。   不同商品的价格变化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关系见表36。 表36不同商品的价格变化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相互关系 商品类别 价格的关系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总效应 需求曲线形状   正常物品   反向变化   反向变化   反向变化   右下方倾斜   低档物品   反向变化   同向变化   反向变化   右下方倾斜   吉芬物品   反向变化   同向变化   同向变化   右上方倾斜 本章小结 效用是消费者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基数效用论,另一种是序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用边际效用分析消费者行为,序数效用论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消费者行为。   边际效用指某商品消费量改变一单位所引起的总效用的改变量。在一定时期内,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消费者均衡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价格和偏好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效用。   基数效用论中,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 MU1P1=MU2P2=…=MUnPn=λ   即每一单位货币所购买到的任何商品的边际效用相等,并且都等于这一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   无差异曲线指消费者在一定的偏好、技术和资源条件下,满足程度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   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时,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够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序数效用论中,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 MRS12=MU1MU2=P1P 2   即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价格比率。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之间的异同:   (1) 假设不同。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可以用数字进行计量和比较的,而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无法用具体数字表示,只能有大小次序的区别。   (2) 分析方法不同。基数效用论采用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论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3) 均衡条件形式不同。基数效用论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得到消费者均衡条件,而序数效用论根据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得到消费者均衡条件。   一种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的总效应可被分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以及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需求曲线总是向右下方倾斜。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需求曲线一般也是向右下方倾斜。吉芬商品是特殊的低档物品,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使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 本章内容结构 效用论基数效用论效用、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消费者均衡条件:MU1P1=MU2P2=…=MUnPn=λ 消费者剩余 序数效用论 无差异曲线 预算线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消费者均衡条件:MRS12=MU1MU2=P1P2 综 合 练 习 一、 名词解释   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无差异曲线 预算线消费者均衡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二、 选择题 1 若消费者张某只准备买两种商品X和Y,X的价格为10,Y的价格为2。若张某买了7个单位X和3个单位Y,所获得的边际效用值分别为30和20个单位,则()。 A张某获得了最大效用 B张某应当增加X的购买,减少Y的购买 C张某应当增加Y的购买,减少X的购买 D张某要想获得最大效用,需要借钱 2若某消费者消费了两单位某物品之后,得知边际效用为零,则此时()。 A消费者获得了最大平均效用 B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最大 C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最小 D消费者所获得的总效用为负 3 如果商品X对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MRSXY小于X和Y的价格之比PX /PY,则()。 A该消费者获得了最大效用 B该消费者应该增加X的消费,减少Y的消费 C该消费者应该增加Y的消费,减少X的消费 D该消费者要想获得最大效用,需要借钱 4 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 A效用水平不同,但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相同 B效用水平不同,两种商品的组合比例也不相同 C效用水平相同,但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的组合比例不同   D效用水平相同,两种商品的组合比例也相同 5 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 A消费X获得的总效用等于消费Y获得的总效用 B消费X获得的边际效用等于消费Y获得的边际效用 C曲线上任两点对应的消费品组合(X,Y)所能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 D曲线上任两点对应的消费品组合(X,Y)所能带来的总效用相等 三、 计算题 1 已知某消费者每年用于商品1和商品2的收入为540元,两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1=20元和P2=30元,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3X1X22,该消费者每年购买这两种商品的数量应各是多少?每年从中获得的总效用是多少?   2 若某人的效用函数为U=4X+Y,原来他消费9单位X,8单位Y,现在X减少到4单位,问需消费多少单位Y才能与以前的满足相同?   3若消费者张某的收入为270元,他在商品X和Y的无差异曲线上的斜率为dY/dX= -20/Y的点上实现均衡。已知X和Y的价格分别为PX=2,PY=5,那么此时张某将消费X和Y各多少? 四、 分析讨论题   1 如果你有一辆需要四个轮子才能开动的车子的三个轮子,那么当你有第四个轮子时,这第四个轮子的边际效用似乎超过了第三个轮子的边际效用,这是不是违反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钻石用处极小而价格昂贵,生命必不可少的水却非常便宜。请用边际效用的概念加以解释。 阅读书目 1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五版)》第三章 效用论,2011。 2 卜洪运主编《微观经济学》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2009。 3 朱中彬等编著《微观经济学》第三章 效用理论,2007。 4 尹伯成主编《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七版)》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2011。 5厉以宁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三版)》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2010。 6 郭万超,辛向阳编著《轻松学经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7 梁小民著《微观经济学纵横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