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本书的起因 充满神秘感的创新禁区 创新的话题,现在在中国和全世界都被提到很高的位置。创新是发现新的方法满足社会和商业的需求。一个社会和国家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高低,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很多人都明白,不会创新,就只能步创新者的后尘,失去科学发现的主导地位和产业先发制人的机会。 社会上流传的创新观点、英雄、故事、轶事不可谓不多。 科学是创新,科学家是创新。例子包括爱因斯坦、袁隆平以及诸多的诺贝尔奖得主。很多人认可他们做的是创新工作。可是,这些人对世界的主要贡献是增加世人对世界的理解。科学家一般不直接参与产业和产生产值。 企业家和创业者可以是创新。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 、联想的柳传志、星巴克的创始人舒尔茨(Howard Schultz) 、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Bill Gates)、谷歌公司的创始人Sergey Brin和Larry Page、百度公司的李彦宏,中关村或其他技术孵化中心的创业者是很多人公认的创新者。他们在一个历史赋予的技术和商业舞台,演绎了新的技术、资本和社会元素。 发明家是创新。典型的例子包括美国发明家爱迪生(Thomas Edison)和美国西屋公司的创始人乔治·西屋(George Westinghouse). 发明家凭想象、推理和实践,为人类创造出新的工程元素。 象牙塔里的科学家或大学教授可以创新。比如北大方正的创始人王选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高通公司的创始人雅各布(Irwin Jacobs)等,他们对社会、对产业的贡献巨大。 看似涉世未深,甚至没有接受过正式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可以创新。爱迪生就是一个一天正式学校也没上过的孩子。全世界学子们崇拜的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脸谱公司(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戴尔电脑的总裁戴尔(Michael Dell) ,都是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典范。这些人为了创新和创业,甚至可以停学、退学。 低科技或没有科技的创新也有很多。比如苹果iPhone手机上著名的“愤怒的小鸟”游戏,就是在苹果智能手机的平台上建立的商业成功。这种设计创新,显然与科学创新在方法和思路上截然不同。 创新是一个充满挑战但是会为创新者带来个人的喜悦和满足感的工作。创新为个人带来的满足,是知识的增加,是处理复杂的情况和挑战的机会,还有一种为世界作出贡献的精神享受,当然还有很多人从创新事业中得到个人的荣誉和财富。 虽然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存在,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创新好像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不知如何下手。打个体育方面的比方,很多人不知道球门在哪里,不知道禁区如何突破,甚至不知道如何开球。 我想本书的读者对创新是有兴趣的。读者可能会问一连串的问题,比如: -前面讲的这些故事,都是所谓的创新吗? -创新是一个泛泛的词汇吗?是一个空泛的口号吗?一个东西看起来有点新意,或者没有被别人做过就算创新吗? -到底什么是新?要多新、怎样新才是创新? -什么是最高层次的创新? -什么是中国最需要的创新? -创新难吗?创新容易吗?新是哪里来的?为什么产生新的东西很难? -创新行为的诱因是什么?如何开始和走完创新的过程? -创新是每个人都能做的吗?创新的起点在哪里?创新有秘诀和高效率的路径吗? -科学研究和创新是什么关系?做科学或研究工作就是自动在创新吗?如果是这样,中国有很多科学技术人员,我们培养了世界上数量第一的大学毕业生,为什么我们国家会担心创新力不够? -引进、消化、改进和提高--这些是创新吗? -什么是原创?怎样原创? -西方国家的创新是如何进行的?西方国家的创新概念是怎样来的?他们的创新竞争力是如何培养的?中国要向西方学什么?如何让中国的创新质量更高、影响更大? -爱迪生的创新秘诀是什么?美国硅谷的创新秘诀是什么?中国的中关村,以及遍布全国的高科技园,和美国的硅谷有什么区别? -创新是要每天刻意做的事情,还是每天过平常的日子,等待好主意突然跳到你的脑子里? -我很聪明,脑子快,充满想象力,点子很多。我是创新人才吗?我在创新方面有优势吗? -发明家爱迪生说: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我努力工作,就能创新吗? -我是年轻人,我想创新。我要如何准备?这么多的成功例子,我要选择哪个轨迹走?是拿博士,当教授,做科学家,当企业家,做员工,还是马上辍学开公司? -我想做乔布斯、爱迪生、王选这样的创新者,我要如何行动?如何选择和抓住机会? -我是大学教授,我想创新?我要如何准备?如何执行? -我是企业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我要我的企业做世界级的创新。我要怎样做才能最好地增加成功的机会? -我不想赚钱。我对钱没有兴趣,也对赚钱的创新精英没有兴趣。创新都是为了钱吗?我只想造福世界。我应该怎样创新? -我只在乎思想和理想,只在乎科学。我如何创新?写科学论文是不是自动就算创新? -我只在乎钱。我想创业。创业是创新吗?创业是不是自动就算创新? -现在的很多创新,比如互联网上沸沸扬扬的社交网站和微博,都搞不清到底有什么用。这是创新,还是一种时尚风潮?这样的创新社会真的需要吗? -创新是可以教的吗?还是与生俱来的?一个社会如何系统地、可持续地培养会创新的人? 对创意和发明有些经验和了解的读者可能会问一些技术性更强的问题: -创新就是为世界提供新的、更好的东西吗?创新就是开发崭新的技术或科学领域吗?我怎样知道世界最需要什么? -创新和以下词汇有什么区别和共性: 想象力,发明,创意,点子,科研,研究,原创,创造? -什么是创新性思维?什么是头脑风暴?创新思维和思想自由是一回事吗?原创的思维是怎么遇到、找到、推理或捕捉到的? -灵感是什么?灵感怎么才能产生?是坐在一个地方静思(比如苹果树下),还是像阿基米德一样坐在澡盆里?乔布斯、爱因斯坦、爱迪生的灵感是怎样来的?他们创新发明的诱因是什么? -我可以像苹果的乔布斯一样“发明”需求吗? -“山寨”是不是创新?“本土化”是不是创新?提高和改造算不算创新? 社会上传播的创新故事很多,可谓五花八门。浅浅地、泛泛地了解这些创新的人和故事,并不能提高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相反可能会降低人的创新能力,误导人的创新思维)。很遗憾的是,很多人头脑中的创新概念和创新故事都是不对的。很多人都想创新,但读不懂创新,不得要领,不知如何入手。 有的人觉得创新很难,很高深,所以不敢去试,也不想去试。 有的人觉得创新很容易,取得一点粗犷的创意就自我陶醉,或故步自封,或浅尝辄止。 有更多的人,没有精确包容的创新思维体系。这些人,有的盲目试验,不得要领;有的犯叶公好龙的错误,遇到困难就知难而退;有的把精力花在低端创新上。 创新者需要头脑“软件升级” 创新是一个难度不小的事业。要创新,先要承认创新是件很复杂、很难、成功几率有限的事情。世界上弹钢琴的人很多,但只有一个朗朗;打篮球的很多,但只有一个乔丹。提创新的人很多,但能突破创新禁区的人很少。 创新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个人能力、团队、需求、商机和时机等。创新需要很多书本以外的能力,包括自纠正能力、自学习能力、综合能力、交往能力、锲而不舍的意念和强烈的好奇心。创新的成功需要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包括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工业知识、商业知识、社会知识,以及领导力和亲和力。这些知识基于一个人对社会的全方位的成熟的理解。创新也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创新者需要团队,需要与别人配合。打个体育的比方,一个常胜的球队既需要球星也需要全体的配合,缺一不可。 在钢琴、体育和绘画这些领域中,没有一个人可以希望在没有任何正式训练、没有教练的基础上就凭运气、想象力、主观意志、自然观察学习和个人能力成功。创新也是一样。创新不是心想事成、无师自通的。 如果把创新比作一个体育运动,那这个运动的规则手册和训练手册现在是不存在的。很多对创新成功有深刻影响的想法和知识,散布各处,没有得到很好的综合和提升。在这本书里,作者会对这些统称为“创新智商”的知识加以系统的诠释。 作者通过长期的实践,认为创新最重要的屏障是人头脑中的定式。这些定式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社会环境影响的。很多不好的定式,连人们自己都不知道,或不认同。这些思维定式,使得社会上的整体创新力很低,使创新成为很多人可想不可即的禁区。 创新不是高不可攀的,不是可遇不可求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创新需要正确的思维习惯。正确的概念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力。创新的概念是可以教的。一个人要提高创新力,就要对自己的头脑进行升级。这就像计算机和手机的硬件不变,但需要加装新的软件,提升能力。 为什么创新要讲规则? 和科研、技术、体育一样,创新也是有规则的,或者说是有规矩可循的。有的人不相信或者不愿意承认创新有规则。这里原因可能很多。有人认为没有规则更适合个人发挥,更容易。有人认为规则会抑制创新。其实这些都是不对的。 不同意创新需要讲规则的人大致持有以下几种看法。首先,制定规则好像是束缚手脚,有悖于自由精神。其次,任何的规则都有反例、特例。有的人说: “不要把规则讲出来,因为有很多特例。”再次,很多创新的规则是不能像数学公式一样证明的。有的人说: “你讲的规则,如果不能证明,那最好不要讲。”最后,还可能有人会说: “不要把规则讲出来,这样会让有些人失望。" 我认为规则是要讲的。规则的第一条,就是任何规则都有例外。但这些例外的概率很小。如果顾忌这些例外就不去讲规则,很多涉世不深的年轻人会对创新产生曲解。这样的害处是很大的。鼓励人去自由发挥,把特例当规则,盲目去效仿某人某事的成功,会降低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把小概率的成功当作成功的模板去效仿,就会陷入泥潭,永远攻不进禁区。 任何规则都有例外。比如说买彩票中奖是一件概率极低的事件。可以说,从统计学的角度上讲,中奖概率就是零。所以我们可以对读者说,任何人都不能靠每天买彩票去谋生。但是特例是有的。如果一个人看到电视里报道一个人第一次试手买彩票就中了千万大奖,这个事件就是一个特例,不是惯例。如果哪个读者看到这则报道决定明天就开始买彩票,相信自己会成功,那这个特例就会误人子弟。有关特例和规则的关系,我们在以后的章节中还会细讲。我在这本书里采取的策略是讲规则,但是让读者了解广义的事例和背景。 有人担心规则会束缚人的思维。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些典故,包括逆向思维、头脑风暴和出奇制胜,这些故事的特点就是让人觉得创新是一种靠聪明智慧的即兴发挥。创新的生力军是年轻人。 但很多年轻人认为奇思异想、随意解放的思维就是创新,认为“新”就是创新的真髓,认为改变世界是创新的目的,认为需求和好的技术是遍地可拾的,认为创新是不费一点资源和些许时间就可以一蹴而就的。这种想法使很多人在创新几率很低的思维定式中徘徊不前,顾此失彼,但是对影响大、高效的创新正路不知道、不相信,或者不感兴趣。读者请相信,创新得法不会限制你的创造力,只会增加你创新成功的几率和影响,会让你在别人看不到路的地方找到路。 创新不是靠发散思维迸发的火花。创新不是创意,也不是创异。创新是有规可循的。创新不需要爱因斯坦式的智商,不需要大学教授级的知识。但是必须强调,简单的所谓的“聪明”、“机灵”、“灵机一动”、“拍脑袋”和“脑子快”对创新没有效力。 我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和科研,发现不仅创新很难,就连传授创新的概念都很难。如果学校里有“创新工程”这个专业的话,那比单纯的机械工程或电子工程都要复杂。同时,坐而论道并不能带给读者真实的切身的理解。因此,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实例进行解说。这些实例,类似于商学院的案例,但和商学院的案例有本质的不同。本书的实例从技术、创新、投资、竞争和过程方面用多角度解读。即使是读者比较熟悉的人和事,本书也会引用新的、很重要但经常被忽略的信息。这些故事,不是简单地重复社会上的浅显了解,也不是像商学院案例一样只讲商业层面的信息。这些故事包含了不少重要的技术细节、个人细节和时代细节。很多短故事散布在书中,同时很多比较长的故事集中在第五章。书末附录中有所有案例的索引。 很可惜的是,对世界和社会的看法是很难教的,需要用生活经验去理解。为帮助读者在读书过程中对一些重要的问题产生思考,对重要的概念予以巩固,本书提供了一些练习题和思考题。这些题目包含很多方面,如技术、商业、工业、财经、发明和社会等。 我衷心希望这本书对创新者、对年轻人、对科学技术研究人员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本书不是讲技术的,而是讲看世界的方法。我给自己提的一个标准,就是如果我自己二十年前看到这本书,一定会因为这本书改变我的一生。我自己认为达到了目标,希望读者喜欢。 创新不易。创新有道。创新不是一个自由思考、天马行空的过程。读者要知道,任何创新都有规则和特例。但是不承认规律存在,想自由发挥和盲目模仿别人的特例,只会将创新的能力降为零,自废武功。 一段有关创新的对话 我想写这本书的想法可以说由来已久。我本人就是一个喜欢创新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人。我在中国接受的是经典的理工科教育,在美国做了15年的教授工作,使我对中国、美国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有近距离的观察。在加州理工学院这个小而精的世界顶尖学府的5年研究生经历,使我近距离接触了基础科学大师、应用科学的鼻祖和应用工程的巨匠。后来我在美国工程学院的一流学府--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做了十年的教学、科研和成果转化的工作。这些经历,使我对中国、美国的科学家,工程师,工程教育、技术人员,工业企业,创新企业和成果转化的过程有了深入细致而系统的第一手了解。 我在美国西北大学工学院教授一门全新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课程,和30个学生共处3个月,体会很多。他们的反馈以及同事、友人的反馈,对我写这本书也有很多的启发。我在书里,有时会结合课堂上学生给我的问题和反馈进行评论。我想这样比我空口说教、自说自话要更有说服力。 没有两个人对创新的解释是完全相同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创新的理解和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家庭影响、感情因素、性格因素以及教育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关于创新,确实存在很多的不同意见,很多疑惑,很多不同或不好的思维定式与习惯。 比如: -很多人认为创新就是想出一个别人从没有想过的好点子,做别人没做过的工作。 -很多有工程技术背景的人以为技术优越就是一切,产生好的、新的技术指标和功能就是创新。这些人认为提供技术改良和性能提高就是创新。 -有的有科学背景的人不喜欢应用和赚钱,崇尚科学的自由精神和思想的创新。这些人更热衷于开创新的思想领地。 -有些大众或媒体把所有的听起来新的东西都叫做“创新”,有的企业乐于给自己加上“创新”的桂冠。 创新的第一步,就是要知道创新到底是什么。在西北大学学期开始的时候,我向班里学生列举了几个熟知的人和事,然后让他们选择是否同意这些人和事是创新。以下简单介绍一下我的数据统计和发现。我给的几个例子中,包括发明家爱迪生、科学家爱因斯坦、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高通公司(Qualcomm)的创始人雅各布、脸谱的年轻创始人扎克伯格和星巴克公司的创始人舒尔茨。 我给学生们的提示和简介如下: -爱因斯坦,理论物理学家,教授,博士,相对论和光伏效应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 -爱迪生,美国发明家,无正式学历,发明实用电灯泡、留声机、电影放映机,一生拥有1000项以上的发明专利。 -史蒂夫·乔布斯,无大学学历,和合作者伍兹尼亚克(Wozniak)创立了苹果电脑公司,并经营电脑动画公司,开创了电影业的新篇章。 -雅各布,博士,前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创立手机通信的数学模型,离职开创高通公司,成为全球手机芯片的领跑者。 -扎克伯格,哈佛大学计算机专业退学,创立脸谱公司,全球用户超过6亿(2011年1月统计),是世界上最年轻的账面亿万富翁。 -星巴克公司的舒尔茨,中学成绩平平,大学体育特长生,销售专业毕业,以对用户习惯的独特观察力,把西雅图的一家小咖啡店办成史上第一、全球领先的连锁店。 我问学生一个问题: “你同意某某是创新者吗?" 学生的回答是匿名的。我把他们的回答统计如下。爱因斯坦爱迪生史蒂夫·乔布斯雅各布扎克伯格舒尔茨是创新者 67%100%75%82%50%64%不是创新者33%0%25%18%50%36% 在学生投票之后,我又进一步让他们把最重要三个创新者列出来。他们选择的是: ①爱迪生; ②乔布斯; ③爱因斯坦。 这三个答案和以上的单项数据排列稍有出入,但是也不奇怪。比如高通的雅各布被认为是很强的创新者,单项得分(82%)比乔布斯还高,但是最后大家还是觉得乔布斯更熟悉,也许学生们觉得乔布斯的影响更大。 我觉得这些学生的答案很有意思,耐人寻味。读者也一定会提出很多的疑问: -爱因斯坦是创新者吗?他不是一个科学家,教授吗?爱因斯坦没有任何重要的发明,也没有因为任何重大发明赚过钱。他的最大贡献,在于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星巴克和高通公司都是很创新的公司,改变了人们对特种咖啡和手机的看法。为什么这么多人(36%和18%)不同意他们是创新者? -脸谱创始人扎克伯格在2011年是个十足的风云人物。虽然在脸谱之前,已经有类似的互联网产业,但脸谱是一个新潮流的领跑者。为什么如此多的年轻人(50%)认为他不是创新者? 当然这些只是一个小的取样,而且是从一所美国工学院的研究生中产生的。美国的创新模式和中国不同。这些答案,只是反映了一部分人对创新的认识,只是一种粗浅的认同和意见。但是我们对这些结果也不能轻视。值得一提的是,我没有给学生作长篇累牍的介绍,以免他们受我的思想影响太多,学生们的回答基本表现了他们原始的认知状态。可以肯定地说,学生们都不是完全了解每一个人和例子,但这些数据对想要创新的人、对决策者很有参考价值(我建议每一个教创新的老师也先从本班学生搜集信息). 在世界各个地方,不同背景的人的想法不会完全一致。2011年4月,通用电气对近900名即将毕业的英国工程学大学生调查后评出的“十大工程学人物”中,现代人熟悉的苹果公司前总裁史蒂夫·乔布斯排名第三,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位居第五。排名首位的是伊萨姆巴德·金顿·布鲁内尔(Isambard Kingdom Brunel, 1806-1859),他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土木工程师,设计了英国第一条铁路,以及很多的桥梁和隧道。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 1947- )位居第二,戴森因发明不用吸尘袋的真空吸尘器而闻名。发明了交流电的美籍塞尔维亚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排名第四。第六至第十位依次为航空涡轮喷气发动机之父弗兰克·惠特尔(Frank Whittle)、牛顿(Isaac Newton)、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发明早期引擎技术的亨利·罗伊斯(Henry Royce)和查尔斯·罗尔斯(Charles Rolls)二人组,以及爱迪生。 同样的对话,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地球的各个地方同时进行着。定义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世人对什么是创新存在很大的分歧。即使在教育领域、科技领域、投资领域和工业界,对创新创业的评价也都很不一致,可以说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看法。最好的一群朋友,也会发现自己对创新的认识差别很大,甚至完全对立。这是完全正常的,说明社会上对创新的认识很肤浅。很多人评论创新,都要加上个人的好恶,很多对创新的错误解读,来自于知识的不完整。对于创新这样大的事情,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第二章的目的,就是直面社会上对创新的不同理解,诠释创新的定义。 思考和练习题 1. 你最认可的创新者是谁?将以下人物按顺序排列。 在互联网或书上读一篇有关以下人物的介绍,了解这些人的简单生平: 爱因斯坦、爱迪生、史蒂夫·乔布斯、扎克伯格(脸谱)、舒尔茨(星巴克)、雅各布(高通公司)、李彦宏(百度公司)和张茵(九龙纸业),将他们按你对创新的标准排序,最符合创新者条件的排在前面。写一篇两页的短文,描述这些人在创新方面的成就,并简单评论你为什么作这样的排序决定。 2. 你知道爱迪生吗? 爱迪生是我们班里学生最认同的一个创新者和发明家,但是很少有人对他的生平有真正仔细、正确、全面的了解。很多人对爱迪生的了解都是来源于书上的只言片语。读第五章的案例(case 28),并在互联网的百科全书栏目查询如下关键词: "Thomas Edison" (“托马斯·爱迪生”) , "Nikola Tesla" (“尼古拉·特斯拉”) , "George Westinghouse" (“乔治·威斯丁豪斯”,或“西屋”) , "War of currents" (“电流之战”) 读者可以用中文或外文同时查询信息。有英文功底的读者可以读外文的介绍。在读完这些故事后,写一篇一页的读后感。如果有机会、兴趣和时间,我建议读者可以在图书馆或书店找更深入的资料。 3. 你了解爱因斯坦吗? 爱因斯坦是世界上最家喻户晓的科学家,是一个基础研究学者。他的科学发现是对世界和宇宙已知规律的理解。即使在强手如林的物理领域,他的成就也是如此显赫,以至于很多物理界的科学家说他是“科学的创新者”。你同意他是创新者吗?在互联网的百科栏目找到关于爱因斯坦的词条,详细阅读,写一篇两页纸的短文,回答如下问题: (1) 爱因斯坦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和对世界的贡献是什么? (2) 爱因斯坦做的工作,对一个普通个人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3) 爱因斯坦最重要的成功要素是什么? (4) 你觉得爱因斯坦是创新者吗?为什么? 4. 你了解乔布斯和苹果公司吗? 乔布斯和爱迪生生于不同的时代,可是乔布斯的生平和爱迪生有很多相似之处。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把音乐带进千家万户。世界之所以喜欢爱迪生,是从他的留声机发明开始的。乔布斯的公司发明了iPod和iTunes等产品,把数字音乐广泛带给了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乔布斯没有正式的大学学历。爱迪生也没有正式的学历。 你了解乔布斯吗?你知道创建苹果公司的另一个史蒂夫吗?你知道和乔布斯同年诞生的另一个电脑业巨头是谁吗?你知道这个人和苹果的另一个史蒂夫是同一年从大学退学创业的吗?乔布斯开发原始的苹果机、NeXT计算机、Pixar数字电影制作公司、苹果牛顿(Newton)的故事你知道吗?你知道哪一个诺贝尔科学奖和苹果iPod的产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你知道乔布斯在产生iPod的想法之后,是谁在技术上帮他实现的吗? 仔细阅读本书第六章的案例介绍,并在互联网搜索或互联网百科中查询以下词条(如果读者不熟悉英文,可以只查中文): "Steve Jobs" (“史蒂夫· 乔布斯”) , "Steve Woziniak" (“史蒂夫·伍兹尼亚克”) , "William Gates Microsoft" (“比尔·盖茨”, “微软公司”) , "Apple Computer" (“苹果公司”), "NeXT computer" ( "NeXT计算机”), "Apple Newton" (“苹果牛顿”), "iPod" , "iTunes" , "Digital Music" (“数字音乐”) 对科学技术感兴趣的读者,还可以查找更多的词条,比如: “巨磁阻效应”( "Giant Magnetoresistance" ), “硬盘存储”( "hard disk" ) 写一篇一页纸的读后感,写出自己受到的启发和感到意外的事情。 5. 你了解数字计算机的创新吗? 2011年是IBM公司成立100周年。在网上的百科栏目中搜索有关IBM公司的历史。本题的目的在于引导读者发现在所有熟知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之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但非常重要的历史。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搜索以下中英文条目: "IBM公司” ( "IBM" ) --了解著名企业IBM的开创和成长历史; “数字计算机” ( "digital computer" ) --了解计算机发展的过程; “微型计算机” ( "micro computer" ) --了解个人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写一篇两页纸的读后感, 回答以下问题: (1) 你认为IBM公司最重要的创新是哪一项? (2) IBM公司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曲折?承担过哪些风险? 第二章 创新的定义 什么是新? 对初涉创新的人,一定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简单通俗到很多人都不好意思问或不屑于问,这个问题就是: “到底什么是新?" 中文是一种含义丰富的语言,“新”字的含义很多。新是“旧”的反义词,同时,新也是“新奇”、“新颖”、“新潮”、“新锐”、“更新”、“革新”的部分。这些定义是比较模糊的,有的甚至互相矛盾。比如说,把一个50年前的概念拿到现在,也会有人觉得新奇,如果这样,为什么一个“旧”的东西又会“新”起来? 想创新的人可能会有更多的问题,比如: 要有多“新”才算“创新”?让我们先来静下心思考一下这个“新”字。新有不同的表相。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甲公司开发出一种红色的塑料健身球,定价大约200元,放到高档体育用品店,生意很好。 乙公司快速跟进,但“创意”是卖蓝色的塑料球。 后来丙公司又做了一套球,表面喷涂彩虹的七种颜色。 丁公司发明一项技术,把彩球的制造工艺变化了,使得彩球的造价降低10倍(定价可以降到20元), 一下子把这个产品从高端产品变成大众产品。 之后,戊公司又再接再厉,改进了制造工艺,使得造价变成15元。 之后,己公司受丁公司启发,发明一个新的加工方法,把球的价格再次降低。同时,己公司在球上打上赞助商标,免费把球送给消费者,靠广告收入赚钱。己公司生意如此之好,不仅在创业板上了市,而且竟然收购了甲公司。 之后,庚公司发明一项技术,做了5000元一个的带特殊光泽的球,专门卖给精品消费者。虽然销量小,但是售价高。 另一个国家的A公司,受己公司的启发,把这种球引进了自己的国家。 另一个国家的B公司,把球里装上传感器和嵌入式微机,使得球变成了新的互动健身游戏操作系统的一部分。 另一个国家的C公司,受到己公司的启发,在邮寄货物的包装箱上放上广告,为顾客免费运送商品,而向广告商收取费用。 亲爱的读者,你觉得这里面哪个公司做的是创新工作?以上几个例子,哪个是新?哪个最新?哪个是模仿?哪个是你最欣赏的创新境界?(注: 这里没有标准答案。)这个球只是一个比喻。这个球可以是一个计算机,一个手机,一个新的信用卡,一个新的慈善机构,一个新的电视节目,或一个新的互联网赚钱模式。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具体例子,比如: -2001年,英国电视台首创唱歌选星的节目Pop Idol. 2002年,美国福克斯电视台推出“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节目,在美国持续轰动10年以上。2004年,中国的湖南卫视推出该节目的中国版--“超级女声”。这三个节目,哪个是创新?还是都是创新? -1769年,法国人Nicolas-Joseph Cugnot发明第一个由蒸汽机推动的自动车。1885年,德国人奔驰(Benz)发明现代汽车的最早原型。1902年,美国人Ransom Olds发明了现代流水线的汽车加工手段。1914年,美国人福特把Olds的技术加以大幅改进,开始把汽车大批量廉价制造。 -1997年,MP3声音文件格式开始在计算机领域流行,mp3.com网站开始免费提供上千首歌。1999年,加拿大的一家公司推出黑莓手机,把电子邮件和手机第一次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2001年,微软公司正式推出平板手提电脑(tablet PC)的操作系统。2001年,苹果公司iPod问世,把MP3音乐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007年,苹果公司iPhone问世,把手机上网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010年,苹果公司iPad问世,又把平板电脑带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世界上第一个社交网站Friendster.com,是由一个硅谷的工程师无意间偶然创造的。之后,另一家公司MySpace.com如法炮制,很快把Friendster的用户都吸引到自己帐下。之后一年,另一个小公司Facebook,又在校园内开发了新的社交网,发展迅速,又把MySpace的风头压了过去。 社会对创新的认识是多样性的。也许有人说: “管他呢?我做我的就行了,只要我觉得是创新就行了。”有的读者可能想,新与不新,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必细究。但我认为,有关“到底什么是新”这个问题,不是一个模棱两可、各持己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有答案、有说法的。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新,也就掌握了创新学1/2的深意。对“新”这个词的理解,决定一个人、一个企业和一个国家在创新的路上能走多远。如果把不新的东西当作新的,就会浅尝辄止、沾沾自喜,放弃进一步的努力,创新就会夭折。如果对自己的一点创意、一个点子视如掌上明珠,爱不释手,那就会陷入故步自封的僵局,在棋局的第一步就被自己缴械了。 新不是“新奇”,不是“新颖”,不是不同,不是改进 创新里的“新”字比以上这些词汇的内涵要更深一层。在我的工作中,有机会接触很多人,包括学生和科技研究人员。我发现,很多的人,尤其是涉世不深但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学生,都把和别人“不同”、“新颖”当作一种炫耀的资本,认为不同就是新。甚至有人创造出“创异”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