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硒 的 概 述 著名科学家欧德弗博士曾这样评价硒: “硒像一颗原子弹,量很小很小,作用和威力却很大很大,一旦被人们认识,将对人类健康产生深刻的影响。" 美国康奈尔大学著名营养学家Comds在他的著作中写道: 过去30年,营养界最重要的发现就是认识了硒的重要性。 1.1 硒的发现与认识过程 1817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西北约60km的法龙镇,一家硫酸工厂的工人发现这里的黄铁矿所含有的硫黄在制取硫酸时总会在铅室的底部凝结有红色粉末状物质。瑞典化学家永斯·雅各布·贝采里乌斯(Jons Jakob Berzelius)在研究这种红色粉末状物质的性质时,发现它是一种性质与碲相似的新元素,将其加热可闻到一股类似烂萝卜的臭味,确认这是一种新的化学元素。参照碲(tellurium--元素符号Te,意为地球的意思)的命名,以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塞勒涅(Selene)的名字将其命名为“硒”(selenium),意为月亮一样的元素,元素符号为Se. 1915年,科学家首次发现硒对肿瘤有抑制作用。 1949年,硒的抗癌作用被进一步证实,并取得动物实验成功。 1953年,美国营养学家G.N.Schwarz发现“因子3”能预防大鼠营养性肝坏死,并鉴定出“因子3”含硒,是活性最好的硒形式之一。 1957年,G.N.Schwarz发现硒对肝脏有很强的保护作用。 1966年,第一届“硒在生物和医学中的研究和进展”国际讨论会在美国召开。这也是最早的一个以单一元素作为议题而举行的国际讨论会。 1969-1971年,Shamberger等经过一系列流行病实验及临床研究后指出,低硒地区及血硒低的人群中癌症发病率高,消化道及乳腺癌尤为显著。这是最早的有关硒与癌症关系的研究。 1972年,John Rotruck博士等人在第56届FASEB(美国实验生物学会联合会)年会上提出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分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分子酶中含有4个硒原子),该酶与免疫、衰老、抗氧化、抗癌密切相关,从而在分子机制上确立了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并且全文发表于1973年的《科学》杂志上。John Rotruck博士等人的研究结果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硒元素在人体内的重要性,并带动了对相关含硒酶的研究。在随后的研究中,先后发现了至少25种在人体内起重要作用的含硒酶,其中包括硫氧还蛋白还原酶、碘甲腺原氨酸脱碘酶(5′ID)、硒蛋白-P、硒蛋白-W、硒代磷酸盐合成酶。 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 硒是人类和动物生命活动中必需的微量元素。 1978年,美国Forstrom和Tappel鉴别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中心是硒半胱氨酸(Se-Cys),由于其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硒半胱氨酸被称为第21个氨基酸。 克山病是一种地方性心肌病,1935年在黑龙江克山县发现,此病在东北地区发生率非常高。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我国营养学及微量元素研究专家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克山病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发现缺硒是诱发克山病的主要原因。他们对10多个省区310个病区进行补硒,使流行于缺硒地区的克山病得到控制,这一研究第一次充分证实了硒与克山病的关系,同时也奠定了我国科学界在国际硒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1982年,中科院地理所环境与地方病组在《营养学报》上首次报道: 我国有72%地区属于缺硒或低硒地区,2/3的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硒摄入不足。 1987年,Frost发表论文,说明了人类的食品链中硒含量在不断下降,并解释了食品链中硒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一、由于工业污染、酸雨等原因,大量的二氧化硫与硒化合物反应,形成不利于植物吸收的元素硒,从而使食品链中硒不断下降;二、某些现代化种植方式,使食品链中硒不断下降,造成人体缺硒。 1982-1990年,我国科学家杨光圻教授等在低硒的克山病地区和高硒的湖北恩施地区进行了硒的需要量和安全摄入量的研究工作。研究结果如下: 硒的生理需要量为40μg/d,硒的界限中毒量为800μg/d,由此推荐膳食硒供给量范围为50~250μg/d,最高硒的安全摄入量为400μg/d。以上数据已为FAO、WHO、IAEA 3个国际组织所采用。 1983-1996年,中美两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食管癌、贲门癌最高发,居民又存在营养素不足的河南省林县进行了两项随机、双盲和以安慰剂作对照的人群干预试验。其中一项为普通人群试验,受试者29584名成年人,使用析因设计,随机分为8组,补以4种复方维生素、矿物质药丸或安慰剂,为期5年3个月。结果为: 补充β-胡萝卜素、维生素E、硒酵母可显著降低受试对象的总死亡率9%、总癌亡13%,其中尤以胃癌(死亡降低20%)最为明显。 1986-1994年,中国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于树玉等人在江苏省启东县肝癌高发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肝癌高发区的居民血液中的硒含量均低于肝癌低发区,肝癌的发生率与硒水平呈负相关。在饲料中补硒使鸭子的乙肝病毒感染率及肝癌癌前病变下降77%;在13万居民中进行补硒预防肝癌实验证实,补硒可使肝炎发生率下降35%;使有肝癌家庭史者发病率下降50%;此外,还观察到补硒可增强人体免疫力,阻抗人群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 1988年,世界著名科学家克莱门特进行了震惊世界的迈阿密实验,对59名濒临死亡的癌症患者实验者进行硒药效实验,4个月后,41名患者肿瘤缩小60%以上;3年后,49名患者依然存活。 1988年,中国营养学会修改我国成人每日膳食营养素供应的品种时把硒列为15种营养元素之一,每日必须摄取50~250μg硒。 1983-1996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亚利桑那癌症中心”Clark教授进行了为期13年的补硒双盲干预试验,受试者为1312名患者,其中653人每天服硒。结果表明,每日补充200μg硒,总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降低了37%和50%,其中硒对前列腺癌、肺癌和直肠癌防治十分明显,其发生率分别降低了63%、46%、58%。此项开拓性的研究被称为“硒防癌里程碑” 研究。 1984年和1996年,在北京分别举行了第三届和第六届“硒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研究与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1994-1997年,Taylor等根据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结果,总结出“病毒硒蛋白”理论,其主要内容为: 一些由病毒(艾滋病病毒、感冒病毒、埃博拉病毒、肝炎病毒)引发的疾病患者体内存在硒缺乏的情况,补硒有利于抑制病毒的复制,其原因不仅仅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来起到保护作用,更重要的是硒可以直接作用于病毒。这一理论也同时解释了硒预防和治疗肝炎、克山病(克萨其病毒病)、口腔溃疡(多数为病毒性侵染所致)的机理。 继Clark的有关硒的开拓性试验之后,多国合作进行了2项大规模的人群试验,以进一步验证硒与癌症之间的关系。 第一项,PRECISE试验: 其目的是验证NPC(Clark 1312人试验)试验的结果能否被重复,以及对于在一般人群中通过补充硒可以降低总的癌症发病率和局部癌症发病率这一假说的检验。因此,它是一个随机双盲安慰剂控制的癌症预防试验,总共有40000名受试者,分别来自美国、英国、丹麦、瑞典以及芬兰等5国。此试验也被称为“硒将改变世界”的试验。 第二项,SELECT试验: 超过32000人参加本次试验,主要是验证硒和维生素E是否能够防止人前列腺癌的高发。 2010年5月31日-6月4日,由日本京都大学主办的“第九届硒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应用”(The 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elenium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Selenium 2010)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来自全球的200多位硒研究领域的专家与会交流,内容包括硒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营养学、生殖与遗传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大会特邀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美国国家疾控中心、瑞典Karolinska研究所、英国Newcastle Univ、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德国汉堡大学、韩国庆熙大学、中国吉林大学等26位专家作大会报告,介绍“硒代半胱氨酸的基因组学”、“硒的基因表达调控”、“硒蛋白基因的遗传多态性”、“硒与甲状腺素轴”、“硒蛋白合成机制”、“硒代半胱氨酸的生物合成与人类疾病”以及“硒与糖尿病”、“硒与癌症”、“硒与过敏性哮喘”等最新研究进展。 2011年9月19-24日,第十四届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大会(TEMA14)在恩施举行,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250多位微量元素研究专家出席会议,其中20多位研究硒的顶级专家亲临渔塘坝硒矿床实地踏勘,TEMA决定授予恩施市“世界硒都”荣誉称号。 1.2 硒的分布、性质及主要作用 硒是地壳中含量极微的稀有元素,呈分散状态,常与天然硫共生,主要以重金属的硒化物存在,没有集中的天然硒矿可供工业开采。硒是一种典型的光敏半导体材料,它的化学性质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是典型的半金属。硒的原子序数为34,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它由6个天然存在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在已知的6种固体同位素异形体中,3种晶体(α单斜体、β单斜体和灰色三角晶)是最重要的,也以3种非晶态固体形式存在。 硒遍布于人体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肾中硒浓度最高,肝脏次之,血液中相对低些。肌肉中的硒占人体总硒量的一半。肌肉、肾脏、肝脏和血液是硒的组织储存库。硒在人体中构成含硒蛋白与含硒酶的成分,具有抗氧化,维持正常免疫功能,维持正常生殖功能等诸多作用。 硒是抗氧化酶GSH-Px等多种酶的活性中心,至少有25种动物蛋白质的活性与硒有关;硒被称为第21种氨基酸,参与人和动物DNA、辅酶等遗传物质及蛋白质的合成;硒是与维生素、β-胡萝卜素等生化物质同等重要的生命营养素,也是与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水等一样需要每天补充的必需营养素。 1.3 硒的代谢与吸收 硒在体内的吸收、转运、排出、储存和分布会受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主要是膳食中硒的化学形式和量。另外,性别、年龄、健康状况,以及食物中是否存在硫、重金属、维生素等也有影响。动物实验表明,硒主要在十二指肠被吸收,空肠和回肠也稍有吸收,胃不吸收。经尿排出的硒占硒排出量的50%~60%,在摄入高膳食硒时,尿硒排出量会增加;反之减少,肾脏起着调节作用。 1.4 硒的生物学功能 (1) 构成人和动物至少25种含硒蛋白与含硒酶的成分(活性中心),硒代半胱氨酸是遗传物质DNA的组成成分,被称为第21种氨基酸。 25种含硒蛋白如下(引自夏弈明教授在“2009·恩施·中国硒资源开发利用研讨会上”的报告): 5种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1、2、3、4、6) 3种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1、2、3) 3种碘甲腺原氨酸脱碘酶(ID1、2、3) 硒代磷酸盐合成酶(SPS2) 15KDa硒蛋白(Sep15) 硒蛋白-P(Se-P) 硒蛋白-W(Se-W) 硒蛋白-N(Se1-N) 硒蛋白-T(Se1-T) 硒蛋白-R(Se1-R) 硒蛋白-M(Se1-M) 硒蛋白-H(Se1-H) 硒蛋白-I(Se1-I) 硒蛋白-K(Se1-K) 硒蛋白-O(Se1-O) 硒蛋白-S(Se1-S) 硒蛋白-V(Se1-V) (2) 抗氧化作用: 硒是若干抗氧化酶的必需组分,它通过消除脂质过氧化物,阻断活性氧等自由基的致病作用而延缓衰老乃至预防某些慢性病的发生。硒是食物源抗氧化剂,硒能清除人体内过多的氧自由基,防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的破坏,硒与维生素E协同的抗自由基作用是单独维生素E和维生素C的300~500倍。 (3) 对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作用: 硒是脱碘酶的活性中心,与碘共同作用,维持甲状腺素的稳态。 (4) 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 适宜硒水平对于保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必需的。硒能促进T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增殖和杀伤作用,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增强人体抗病毒的能力,抑制病毒活化。 (5) 预防多种与缺硒相关的疾病: 如克山病、大骨节病、克汀病等地方病;硒能预防心血管病,减低血脂、血压,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减少血栓形成,缩小心肌梗塞面积;硒能防止肝脏病毒性疾病、肝硬化、肝脏癌变、脂肪肝、酒精肝等;硒是微量元素中的胰岛素,激活并保护胰岛细胞正常工作;硒能提高前列腺局部抗感染能力,控制炎症和增生;硒能保护视力、预防白内障;防止男女不育不孕;保养皮肤、清除老年斑、抗衰老。 (6) 抗肿瘤作用: 硒通过提高免疫力、改变致癌物的代谢方向、阻断肿瘤的能量供应、调节硫氧还蛋白还原酶系统等功能,发挥抗肿瘤作用。硒还具有抗黄曲霉毒素B1和苯并蒽、亚硝胺等的致癌作用,减轻放疗、化疗的毒副作用。 (7) 抗艾滋病作用: 补硒可减缓艾滋病进程和死亡的机制大致有三方面--抗氧化作用、控制HIV病毒出现和演变、调节细胞和体液免疫以增加抵抗感染能力。 (8) 维持正常生育功能: 硒是精子硒蛋白的组成成分,有维持精子活力与健康的功能。 (9) 对重金属元素有解毒作用: 硒蛋白与重金属元素结合成复合物并排出体外。 1.5 需要补硒的人群 严重缺硒区的人群、各种癌症高发区人群、心血管病与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老人、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孕妇、癌症放疗化疗期病人、大病初愈恢复期病人,以及生活在高污染地区的居民都是需要及时补硒的人群。 国外一位致力于微量元素研究的专家说: 由于我们以往缺少对硒的认识,多少人用生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对于人类来说,在过去的时间里,最大的悲哀不是缺硒本身,而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硒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Comds也多次指出: 现行硒摄入量标准是从满足人体基本生理需要考虑的,但不是防癌、防病,若从防癌、防病考虑,有必要进一步提高标准和摄入量,这意味着全球绝大多数人需要补硒。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硒营养研究专家夏弈明教授2009年在“中国硒资源开发利用研讨会(恩施)”上指出: “现在硒的摄入量标准是以满足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或G Px)的活性制定的,要满足已经发现的25种硒蛋白的活性要求,硒的摄入量可能还应有所提高,还有必要作更细致、更深入的研究。" 1.6 生理需要量(引自杨光圻“硒的人体最大安全摄入量 研究”) 硒在人体中的含量为14~21mg,以肝脏、胰脏、肾脏以及眼球含量最高。硒的安全摄入量的研究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并已被FAO、WHO、IAEA 3个国际组织所采用,具体指标是: (1) 最低需要量(以预防克山病发生为界限)17μg/d(全血硒约0.05μg/mL); (2) 生理需要量(以GPx达到饱和为正常生理功能指标)40μg/d(全血硒01μg/mL); (3) 界限中毒剂量(指甲变形)800μg/d(全血硒1.0μg/mL); (4) 膳食硒供给量50~250μg/d(全血硒0.1~0.4μg/mL,最佳生理状态); (5) 膳食硒最高安全摄入量400μg/d(全血硒0.6μg/mL,建立硒储备,不发生任何毒副作用). (6) 最高界限中毒剂量800μg/d. 若有脱发等硒中毒表现,只需脱离高硒环境(减少膳食硒或停服补硒药品),即可自行痊愈。 有实验表明,人必须终身从饮食中获得足够的硒,才能有效地控制与缺硒相关疾病的发生。 在2000年制订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推荐摄入量为0岁15μg/d, 0.5~3岁20μg/d, 4~6岁25μg/d, 7~10岁35μg/d, 11~13岁45μg/d, 14岁以上50μg/d,孕妇50μg/d,乳母65μg/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400μg/d. 1.7 硒的人体作用及安全需要量 营养保健: 50~250μg/d 硒最高安全摄入量: 400μg/d 预防辅助治疗肝病: 250~400μg/d 肿瘤放化疗期间: 600~800μg/d 肿瘤恢复期: 300~400μg/d 病人长期维持量: 250~300μg/d 1.8 硒过量的症状 硒过量的症状有: 指甲红肿发炎、增厚、脱落,毛发脱落,贫血等,严重者肢端麻木,若不及时控制硒的摄入量,可发生肢体麻痹甚至瘫痪。硒中毒并不是像农药中毒那样可怕,发现有急、慢性脱发或指(趾)甲红肿、甲根痛等症状时,离开高硒环境、避免高硒食品,10天左右即可自愈。增加蛋白质,如鸡蛋蛋白的摄入可降低硒的毒性,蛋氨酸、维生素E可促进硒的排泄,减轻硒的毒副作用。 1.9 硒缺乏症 缺乏硒会导致未老先衰,精神萎靡不振,衰老及长老年斑,免疫力差,易患感冒、肝炎等病毒性疾病。因缺硒可致精子活力下降,导致男性不育,严重缺硒会引发心肌病及心肌衰竭。在严重缺硒区可发生克山病、大骨节病流行。 1.10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重点人群补硒标准 据调查我国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中,硒的成年人摄入量在20~40μg/d范围,离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推荐值50~250μg/d相差甚远。因此,专家们提倡补硒,以提高居民硒的摄入量,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1988年中国营养学会已将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硒列为15种每日膳食营养素之一。这就是说,人应该像每天摄取淀粉、蛋白质一样,也必须摄取适量的硒。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重点人群补硒参考摄入量如下: 癌症患者200~400μg/d,能抑制癌细胞生长,阻断癌细胞的能量供应,减轻抗癌药物的毒副作用。 接受放化疗的癌症患者400~900μg/d,减轻放化疗及抗癌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食欲,保护白细胞。 肝病、肾病患者250~350μg/d,帮助肝脏分解与排出毒素,及时清除肝脏内的有害代谢产物,保护肝细胞,补硒同时对肾小管、肾小球有保护和修复作用。 心血管病患者250~300μg/d,可保护缺氧的心肌细胞,保护血管内壁细胞,减少外周血管的阻力,防止心肌纤维化,缩小心肌梗塞面积;改善心室收缩和舒张的功能,调整心律,防止心肌缺血缺氧性损伤。 糖尿病患者300~400μg/d,保护和改善胰腺功能,防止胰岛细胞被破坏。尤其对糖尿病的并发症(白内障、皮肤病变、下肢浮肿、心血管病、肾功能损害等)有很好的作用。 久病不愈者100~200μg/d,提高免疫力,修复受损细胞,恢复其正常功能,增强自愈力。 孕妇、乳母50~100μg/d,提高免疫力,防止感染疾病,保证胎儿、乳儿的硒摄入量(牛奶的含硒量仅为母乳的一半). 儿童25~50μg/d,促进儿童生长及智力发育,改善营养不良状态,保护视力,提高抗病能力。 从事有毒、有害工作者100~200μg/d,排出体内有毒、有害物质,修复损伤。 使用手机、操作计算机者50~150μg/d,减轻辐射损伤,保护脾脏、肝脏。 交警、司机100~200μg/d,清除尾气、粉尘对人体的污染,降低铅蓄积的毒性,修复损伤,形成细胞抗氧化保护。 长期吸烟、饮酒者100μg/d,清理毒素,修复损伤,保护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增强免疫功能。 被动吸烟者50~100μg/d,清理毒素,修复损伤,保护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增强免疫功能。 运动员比赛时250μg/d,增强红细胞携氧能力,尽快消除高应激能力,增强体能。 亚健康状态者50~100μg/d,改善精力不足、疲乏无力、周身不适、内分泌失调等症状,形成细胞抗氧化保护。 第2章 恩施硒资源简介 2.1 从原因不明的疾病到硒资源的发现 据湖北省《卫生志》记载: 1958-1963年期间,恩施沙地、双河一带发现一批原因不明的人畜脱发(毛)、脱甲(蹄)症,在国内尚未见报告。 1966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从湖北省卫生防疫站送检的恩施产玉米中发现硒含量高达44mg/kg,并证实脱发脱甲症是摄入高硒粮食(主要是用高硒石煤烘炕的玉米)而引起的地方性硒中毒,发病与当地煤系有密切关系。实验室分析证实,粮食中的硒主要来源于土壤和石煤,这种煤属含碳硅质泥岩。据当时调查,双河渔塘坝煤中硒的含量为235.0~3632.0mg/kg,平均为1009.0mg/kg;土壤的含硒量为0.78~12.88mg/kg,平均为6.32mg/kg;玉米的含硒量为23.0~43.95mg/kg,平均为34.89/kg;洋芋含硒量为8.32mg/kg;大米含硒量为385mg/kg;油菜籽含硒量为268.10mg/kg。在野生植物中以青苔(7380mg/kg)、紫云英(132.5mg/kg)和鹅儿肠(1150mg/kg)含硒较高。水中硒含量为0075mg/L。据5例患者发硒检查,硒含量为27.60~100.60mg/kg,平均为6438mg/kg. 1981年,杨光圻研究员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上发表研究资料,并称恩施高硒区是“中国第一高硒区”. 1984年第三届“硒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应用”国际讨论会议上,杨光圻就恩施高硒区和地方性硒中毒的报告,引起与会者极大关注,会后不少专家先后来恩施现场考察。2006年6月,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邵树勋等在《矿物学报》第二期发表论文,称在恩施高硒区发现的一种叫遏蓝菜的植物含硒量达816mg/kg,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含硒量最高的植物,是超富集硒的植物。 地方性硒中毒被证实以后,当地政府相继采取了移民搬迁、封山育林、关闭“五小工业”和改变耕作方式与生活习惯等措施,到1969年前后,地方性硒中毒得到有效控制,1987年后再无硒中毒病人发生。2007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营养与安全研究所吴永宁、朴建华、荫士安等专家受卫生部的派遣,来恩施高硒区进行了现场考察,经采样分析,高硒区的土壤、植物、水中硒都已大幅降低,达不到使人畜中毒的剂量,人血硒也已恢复到正常水平,确认已无硒中毒发生。调查组返京后即向卫生部写出了专题报告,并附湖北省恩施市人民政府给卫生部的“关于取消GB 2762-2005中硒限量标准的请示(恩市政文\123号)" ,卫生部已于2008年9月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并于2011年1月决定废除GB 2762中关于硒的限量标准,硒从此不再被视为食品污染物。 2.2 从高硒石煤的发现到独立硒矿床的证实 1991年9月和1992年5月,“恩施硒资源综合开发研讨会”先后在武汉和恩施召开,来自全国的50多位专家联名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立项开发恩施硒资源。1992年下半年,国家计委对上述建议审查批复,决定按地矿部门《拼盘项目管理办法》开展恩施硒矿详查工作。 双河硒矿区位于湖北省恩施市东南73km处,是湖北省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大队(原第十一地质队)勘查的一个规模可观的独立硒矿床。1988年提交了《湖北省恩施双河渔塘坝硒矿普查报告》, 1990年又提交了《湖北省恩施双河硒矿及其外围普查地质报告》。该矿床的发现和勘查,不仅填补了全球无独立硒矿床的空白,而且为硒资源开发利用奠定了物质基础。 1993年3月至1994年5月历时1年3个月,对双河硒矿区渔塘坝矿段(仅088km2范围内)进行了详查,取得以下成果: (1) 基本查明矿段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属构造简单类型,为向南南东陡倾的单斜构造,总体走向为北东东,倾向150. ~170. ,倾角57. ~65. ,断裂构造不发育。 (2) 查明了矿段内含矿层层位和层数,并用50×(25~50)×(50~100)m间距的槽、井等工程控制了硒矿体的形态、产状、厚度、品位及空间分布。矿段内含矿层对比标志较为明显,划分了3个含矿层,其中工业矿体产于第II和第I含矿层内。 (3) 基本查明硒矿石的物质组分、结构、构造、矿石特征、矿石类型及硒的赋存状态。根据硒矿石物质成分、结构构造与工业要求,划分为含碳化硅质岩型硒矿石(所占比例为60%~65%,硒含量为0.07%~0.139%)、含硅质碳质页岩型硒矿石(所占比例为30%,硒含量为0.165%~0.354%)、矿化半暗腐泥煤型硒矿石(所占比例为3%~10%,硒含量为0.29%~0.563%),以上3种类型均属碳质吸附型硒矿石。 (4) 通过实验室矿石选冶加工技术试验,基本确定该矿石宜用氧化钠焙烧-水浸法。硒矿石入选品位: 硒0.048%~0.094%,钒0.45%。选矿结果为: 硒回收率84.9%,粗硒含硒95.09%,钒回收率67.5%,粗钒含V2O5 98.4%,矿石选冶效果较好,为硒矿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矿床处于双河向斜北西翼的中段。矿区范围长6km,宽1.5km,面积9km2。硒矿赋存于下二叠统茅口组上部含碳硅质岩段,厚14~20m,自下而上分为3个含矿层。下含矿层由含碳硅质岩和硅质碳质页岩组成,厚2.26~5.90m,含硒00015%~0.54%、钼0.061%~0.037%、V2O5 0.06%~0.79%;上含矿层为碳质泥岩夹少量硅质岩,厚2.46~4.56m,含硒0.001%~0.029%. 矿体主要沿中、下含矿层界面断续分布,共有5个硒矿体和3个钼钒硒矿体。硒矿体走向长25~140m,倾向延伸14~35m,厚度0.59~2.64m,含硒平均为0088%~0.199%。钼钒硒矿体长80~330m,倾向延伸40~120m,厚度1.28~2.05m,含钼0.44%~0.053%、V2O50.41%~0.49%、硒0.015%~0.028%. 矿石具隐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石中65.84%的硒呈吸附状态分布于碳质中,33.90%的硒呈类质同象赋存于黄铁矿中。矿床类型为沉积型硒矿床。矿石经氧化焙烧,从烟道沉降室收集富硒烟尘中提取工业粗硒,平均回收率65%. 渔塘坝硒矿床是目前我国发现含硒量(8590×10-6)最高的小型独立硒矿床,其赋矿岩石主要为硅质岩,且发育程度较高。早二叠世晚期的黑色碳质硅质岩系,是区内的赋矿层位,它局限于特定的沉积相位,即碳酸盐台地海盆浅部沼泽(藻沼)环境沉积的黑色碳质硅质岩相带,硒矿化层和这套碳质硅质岩相带密切相关,其矿化相带呈北西向展布。硅质岩的SiO2含量变化较大(64.2%~94.85%),平均为75.9%; Fe2O3、FeO、MnO、TiO2、Al2O3和MgO等含量相对较高。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2年)追踪检测双河(硒矿所在地)土壤中硒的含量变化范围为6.7~14.2mg/kg,远大于高硒中毒区的标准阈值(1.0mg/kg);水样的硒(0.0272~0.0502mg/L)均超过国家标准(饮用水和农田灌溉水的安全上限均为0.01mg/L)2~5倍。并对硒的赋存状态作了深入的研究。一般认为,双河的硒矿石中除少量的硒矿物和硒黄铁矿外,大约67%赋存在有机质中。但是以前认为硒与有机质主要形成硒的有机化合物,但双河的情况并非如此。根据详细的电子显微镜研究,有机质中的硒主要以纳米级的单质硒存在,一般在50~200nm,它被紧密地包裹或粘附在有机质中。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合理解释这一地区硒中毒发生的机制。在我国还有其他相对富硒的地区,但形成硒中毒只在以双河为中心的恩施高硒区才发生。根据研究,其他地区的硒一般与有机质形成有机化合物,因此它在风化过程中一般较难从矿石和岩石中淋滤出来而形成较大面积的硒异常区,特别是形成高硒土壤和高硒水环境。而在双河高硒区,由于硒主要是以化合物和单质硒的形式存在,在风化过程中,特别是地下水的淋滤过程中,很容易被氧化成可溶性硒而被带入土壤、水体和动植物中。过去当地用高硒石煤作燃料,单质硒由于低的熔点和沸点,很容易挥发到环境中形成硒的污染。由于这种长期的淋滤作用,硒被不断地带出矿体并形成高硒区。初步认为,恩施高硒区硒的环境异常与硒的赋存形态直接相关,这种以纳米级的单质硒形式赋存于有机质中是十分罕见的,是形成高硒区的重要因素。 中国科学院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环境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等研究机构以及谭见安、郑宝山、冯彩霞、刘家军、朱建明、姚林波等国家研究机构的专家又先后对恩施高硒区的医学地理学分布及渔塘坝硒矿的地球化学特征、硒的赋存状态、岩石中硒的淋滤、局域环境效应、自然硒的发现及成因、硒的分布迁移和生物可利用性、硒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上述资料表明,经过地质、地理等部门多年的调查研究,证实恩施双河渔塘坝存在独立硒矿床。有资料表明,恩施硒矿主矿床呈板块状结构,已出露面积超过2400km2,部分矿点石煤含硒量均值3637.5mg/kg,含硒品位为230~6300g/t,最高达84kg/t以上,具有工业开采价值。 2.3 从基础研究到开发利用研究 1982-1990年,卫生部“七五”攻关项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地方病专家杨光圻研究员主持的“人体硒需要量及安全摄入量范围的研究”在恩施市完成,1991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成果曾被FAO、WHO、IAEA 3个国际组织所采用。 此项研究成果先后4次在国内地方病及营养学方面的学术会上专题报告;在第三届、第四届“硒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应用”国际讨论会和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国际营养学会分组会议”及FAO、WHO、IAEA联合召开的“微量元素和人体营养”国际会议专题报告,并被WHO、FAO、IAEA联合召开专家会议(1990年),决定采用“硒的人体最大安全摄入量”研究成果。 与此同时,湖北省卫生防疫站严本武、吴天,鄂西自治州地方病防治办公室毛大均、苏宏灿,州人民医院李振波、沈长龄,州卫生防疫站和恩施市卫生防疫站等单位的专家们先后联合或单独进行了长期的调查研究和跟踪监测,开展了“环境硒及高硒区成因”、“高硒碳质页岩风化及燃烧导致硒中毒”、“硒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地方性硒中毒调查”等专题研究;相继又有中国农业科学院、湖北省中医院、湖北民族学院等单位开展“富硒茶抗癌研究”、“低硒土壤施硒肥研究”等基础应用与开发性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朱建明、冯志刚、郑宝山在2008年第4期《矿物学报》上发表题为“恩施硒中毒区土壤高硒的成因: 自然硒的证据”的文章,称“在湖北恩施渔塘坝土壤硒分布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不同地段田地土壤中存在异常高硒样品。其硒含量变化范围是346~2018mg/kg,平均(899±548)mg/kg,相对于坝内成土基岩和耕作土硒含量0.5mg/kg与3.5mg/kg的水平而言,表明这些土壤硒受到了外来源硒的严重污染。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表明,这些土壤样品中均有大量晶体状自然硒的出现,其特征类似燃煤型成因的自然硒,证实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恩施当地居民以石煤熏土做肥的耕作方式,并直接导致了田地土壤硒的骤然增加。渔塘坝当地居民在1963年间的硒中毒暴发性流行,极可能是人为因素引起”. 朱建明、秦海波等人在《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第4期的研究报告认为: “渔塘坝高硒土壤中硒结合态分布基本可以分为4种类型,或以有机结合态硒为主,或以元素态硒为主,或是有机结合态和元素态硒为主,抑或是有机结合态和硫化物/硒化物硒为主,可交换态和元素态硒次之。上述硒的结合态分布特征说明,渔塘坝土壤硒来源或以人为引入硒为主,或以富硒碳质岩石的风化来源为主。渔塘坝旱地土壤中元素态硒(多以自然硒晶体形式出现)的普遍分布,揭示了人为来源硒的引入是导致田地土壤高硒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地村民耕种田地的施肥方式是引入硒的主要途径。" 因此,当年发生在恩施的地方性硒中毒是在特殊的自然环境(连续3年干旱)、特殊的时代背景(大兴“五小工业”森林植被严重破坏,硒矿大量裸露)、传统的耕作方式(以煤灰、火粪做肥料)、传统的生活习惯(燃煤及用煤火烘炕玉米)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这些因素彻底改变以后,已有20多年没有硒中毒发生。 1991年9月,恩施硒矿在上海冶炼厂提取硒获得成功。报道称,恩施州硒矿储量相当于世界上已发现硒储量(除我国以外)的总储量,预示恩施州有可能成为我国硒自给乃至硒出口的重要基地。 1996-1998年哈尔滨铁路分局工业公司、黑龙江省商学院和讷河市专用肥厂采用从恩施市购进的硒矿粉在畜产品和农作物方面进行了补硒研究。结果表明: 施用富硒专用肥不仅能使农作物增产,而且可达到增硒的效果,向日葵产量增加10%~15%,葵花子中硒含量较对照组增加124倍,鸡蛋中硒含量达180~240μg/kg. 2004年通过省科技厅邀请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硒研究专家夏弈明研究员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张宏绪教授等专家进行了鉴定,充分肯定了应用硒矿粉经土壤补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论为“该项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001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这是我市硒矿粉首次在严重缺硒区进行土壤和畜产品补硒试验并取得成果。 2000年以来,吴永尧、张驰、周毅峰、彭振坤、向天勇、张劲松、彭运堂、薛慧、彭祚全、李拓等就“水稻硒蛋白及其硒结合形态”、“硒对油菜苗期叶片色素的影响”、“大豆蛋白中硒的分布”、“硒对白肋烟成分的影响”、“大豆硒蛋白抗肿瘤作用”、“鄂西茶叶硒水平”、“恩施富硒茶开发前景”、“烟叶硒蛋白研究”、“恩施富硒绿茶微量元素分布”、“低硒土壤增施高硒石煤”、“高硒区硒源背景”、“恩施富硒中药材开发”、“高硒区人群白内障流行病学研究”等进行了专题研究与探讨,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2.4 从加强对外宣传到助推硒产业发展 1991年4月,杭州国际茶叶文化节专门为恩施富硒茶举办展销会;恩施富硒茶论证会在北京举行,陈丕显、王平、陈锡联出席新闻发布会;恩施富硒茶被列入湖北省星火计划。 4月17日,新华社播发通稿: 恩施硒资源富集世界罕见。 1991年9月13-17日,恩施州委、州政府主办的“硒资源综合开发研讨会”举行,国家计划委员会、农业部、能源部、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农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暨南大学、华中理工大学、上海冶炼厂等国家和省级政府主管和科研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共200多位代表与会,会议提出了五大任务,即富硒烟叶基地、富硒茶基地、富硒新药基地、富硒原粮(包括食品、饲料及添加剂)基地建设及硒矿的综合开发利用。 1992年4月15日,《香港经济导报》以“世界最大硒资源地--中国恩施自治州”为题,用14个版面、2万余字,中英文对照,全面介绍恩施硒资源。 1992年7月2-4日,“恩施生物硒资源开发利用项目鉴定会”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仁、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分别发来贺信。徐冠仁的贺信: “恩施所开发的以名茶为首的一系列富硒产品,有利于人民的健康和保健,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前景非常美好……" ;卢良恕的贺信: “开发恩施硒资源,为国内外缺硒地区开辟经济有效的补硒途径乃科技领域之大事……" ;于若木(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同志夫人、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研究员、中共中央秘书局科技组顾问,曾担任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著名营养学家)、杨光圻、顾景范、陆启清、陈启坤等13位专家与会,同时有“天香牌有机硒饲料添加剂”、“富硒施南春粮液”、“富硒萝卜干”、“华恩牌富硒板党酒”、“神稀牌富硒方便系列小食品”、“天香牌富硒精炼食用油”、“富硒刺梨汁”等7个产品通过专家鉴定。于若木同志为恩施富硒茶和富硒硒饲料添加剂题词: “茶以硒为贵”、“饲料工业一枝花”;刘中一(原农业部部长)题写“恩施富硒茶”茶名;程启坤(著名茶叶专家,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题词“恩施富硒茶是大自然和茶人对人类的美好奉献”. 8月18日,《科技日报》在“开发恩施硒资源 造福全人类”的通栏标题下,发表于若木、徐冠仁、卢良恕、杨光圻、顾景范(时任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营养学报》主编)等院士、专家的署名文章,推介恩施硒资源。 1992年7月3日,“恩施硒资源开发监督检测中心”成立,于若木、杨光圻、顾景范在市政府\31号文件上题词祝贺,该中心挂靠在市卫生防疫站,于若木同志为该站题写了站名,同年年底通过省计量认证。2000年市编委“恩市机编\21号”继续确认该中心与市预防保健药品检验中心(即市防疫站)合署办公。2003年市政府决定单独设立“市硒资源研究开发检测中心”(以下简称“硒检测中心”),为市政府办公室管理的正科级事业单位,由杨昌福任主任(恩市政任\5号),彭祚全担任中心实验室主任、质量保证人并代行技术负责人职责(恩施市预防保健药品检验中心、恩施市硒资源研究开发检测中心关于彭祚全同志任职的通知,2003年5月8日)。经市委副书记田凤培批示同意,借用市农业局原土肥站作为工作场所,借用市预防保健药品检验中心计量认证资质(以该站硒检测实验室)为企业提供检测服务。2004年“恩市政办发\35号”将该中心划归市科技局管理,由局长吴承亚兼任主任;“恩市机编\44号”文件核定保留该中心正科级事业单位性质。2006年因市农业局启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经市政府同意将实验室归还给市农业局,但“硒检测中心”仍然挂靠在市科技局。2008年12月,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决定联合成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恩施硒资源开发研究中心”(恩市政函\140号、地理函字\74号、恩市政发\15号),市长秦斌担任中心主任,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葛全胜研究员担任名誉主任,市政协主席刘宗烈担任常务副主任,副市长何慧与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博士生导师雒昆利研究员担任副主任;聘请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医学地理学和硒研究专家谭见安研究员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雒昆利、高俊全(研究员)、尹雪斌(副教授)任副主任,王五一(博导、研究员)、陈同斌(博导、研究员)、杨林生(博导、研究员)、刘宗烈(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彭祚全(主任技师)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更另、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教授林治庆被聘为学术顾问,并向学术委员会成员及顾问颁发了聘书。院地双方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决定该中心与“硒检测中心”合署办公。 1993年7月,恩施市卫生防疫站、湖北省恩施硒资源开发监督检测中心编制(彭祚全起草)的《富硒食品含硒量标准(Q/EFZ-01-1993)》由恩施市标准局发布(《鄂西报》, 1993年7月7日,第四版),在恩施市辖区内强制执行。希友矿泉水公司生产的“希友牌”硒矿泉水正式上市。此后相继又有稀之源牌玉米爽、硒引力、富硒小麦草片、富硒绞股蓝、龙希牌膳食纤维源、富希硒蛋白片、富硒大蒜粉、硒虫草系列等产品问世。 2003年3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所长周国泰少将,北京大学儿少卫生研究所所长、全国儿童青少年铅危害防治办公室主任季成叶教授等专家考察恩施生物硒资源,开展“硒蛋白促进排铅技术研究”. 9月1日,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富硒绿色产业的意见》(恩市政发\31号),首次提出“发展富硒绿色产业”及相应的9条措施。 2004年市政协六届四次全会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我市硒资源开发”的建议案,在市政协六届五次全会上,市政府对此建议案的办理情况向大会作了专题报告。 4月18日,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和恩施市硒资源研究开发检测中心合作研发的“大豆硒蛋白多肽”和“硒蛋白片”在北京通过专家鉴定,于若木同志抱病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2005年9月该项目获科技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无偿资助,同年该产品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食健字”批文(国食健字G20050861),这是恩施市硒资源开发首次获得国家级项目支持和首个“国食健字”产品批文。 2004年8月,于若木同志在北京亲切接见中共恩施州委和恩施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听取恩施硒资源开发情况汇报。于若木同志于2006年2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为纪念于若木同志对恩施硒资源开发的贡献,彭祚全撰写了“于若木与恩施硒资源开发”一文,发表于《鄂西文史资料》2007年第一辑,《恩施文史》2008年(总第十九辑)转载。 10月,由刘宗烈、彭祚全、吴修文、何义发等发起的“湖北省硒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会”在恩施市成立,这是湖北省首个省级民间社团组织挂靠在县(市)级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开勋教授当选为理事长,徐辉碧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导)被聘为名誉理事长,市政协主席、市硒资源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刘宗烈当选常务副理事长、法人代表,王怀东(副市长)、何义发(副市长)、胡其龙(州科技局局长)、向心炯(州土肥站研究员)、吴承亚(市科技局局长、硒检测中心主任)、彭祚全(市疾控中心主任技师)当选副理事长,吴承亚兼秘书长,吴修文(市科协主任科员)、刘红梅(华中科技大学博士)为副秘书长。 2005年8月,由彭祚全、刘宗烈、吴承亚主编的《生命元素硒--兼谈恩施硒资源》一书由香港大中华文化出版社出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鲁丽为该书题词: “开发硒资源造福群众”,于若木、徐辉碧作序、周国泰、黄开勋主审。 2006年4月恩施市开展利用含硒石煤生产“活化硒矿粉”,并以此带动富硒大米、富硒茶的系列开发。 2003年以前,围绕硒矿开发一直存在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硒矿是无价之宝,挖完了就没有了,“中国硒都”也就不存在了,把硒矿开发卖出去了,自己的硒产品就没有市场了,不主张开发;一种意见认为,硒矿应该开发,关键是怎么开发,只要是综合开发利用,不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主张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2005年彭祚全在“中国硒都网”发表一篇长达万余字的文章“国内硒产品开发现状及恩施硒资源开发前景”,综述了1941年以来硒研究的文献、研究方向的变化趋势、研究成果的应用,以及国内已有知名的硒产品品牌及市场现状与前景。该文发表后点击率超过5000次,30天达1万多次。与此同时还打印成文本送市主要领导参阅。文章提出保护主矿床核心区域(含硒1000mg/kg以上的矿体),以“含硒石煤”名义开发主矿区边缘的尾矿(即含硒800mg/kg以下的页岩),并提出了一些限制性措施。同时提出3条理由,说明开发含硒石煤的必要性: 一是含硒石煤已存在亿万年,没有给当地人民带来财富,相反造成477人和无数畜、禽硒中毒的危害,如果开发成补硒产品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造福人民,特别是低硒和缺硒区需要补硒的人群,不仅有经济效益,更有巨大的社会效益;二是要开发生产标准化的富硒农产品,必须依靠硒肥来实现,纵然是富硒地区,由于土壤中硒的分布不均衡,也无法生产出硒含量合理一致、质量可测可控的标准化硒产品;三是在低硒和缺硒区,要从改变环境低硒入手解决人群补硒才是治本之策,唯有用硒肥去改变土壤结构,使农作物通过根系吸收,提高硒利用率和转化率,使缺硒人群通过膳食补硒,才是改善人群硒营养水平的根本措施,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此后,国内一些专家对开发富硒石煤给予了肯定,加上市场的需求拉动,市长、市硒产业及矿产资源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程贤文亲自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研究,才有了“活化硒矿粉”中试项目的启动和2009年利用含硒石煤开发系列硒肥产品的后续行动。 2003年10月,由恩施市硒办、市科技局、市粮食局共同实施的5300亩优质富硒大米示范项目取得成功,产品在武汉、北京上市,与泰国米同价。 2007年5月23-24日,恩施市芭蕉富硒茶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验收,该示范区时有茶园6.8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5.6万亩;6月30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批准《恩施富硒茶证明商标注册》,恩施富硒茶获原产地注册商标保护。 2008年10月10-13日,由中国营养学会主办、恩施市人民政府和湖北省硒资源开发促进会共同承办的《中国硒资源开发利用研讨会》在恩施市举行,并同时成立了“中国硒资源开发利用协作组织”, 13个省、市的200多名代表与会交流。会议的主题是硒资源开发的标准化问题。中国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苏州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围绕这一主题向大会作了学术报告,恩施市、陕西省紫阳县、贵州省开阳县、湖南省桃源县、湖南省全民补硒办公室在会上分别交流了经验,有关专家进行了点评。省、州、市领导到会听取报告并作重要讲话,会议期间还进行了富硒产品展示、现场参观考察等活动。会议编印了《恩施硒资源研究与开发》专辑、《中国硒资源开发利用研讨会文集》、《月照硒都分外明》电视专题片等资料,“中国硒都网”开辟了专题网页,《恩施日报》刊发了会议专版,恩施电视台制作了专题节目,市文工团演出了专场文艺晚会。新华网、人民网、荆楚网等大型网站都进行了图文并茂的专题报道。 11月,市硒资源研究开发检测中心获得省产业集群激励性转移支付专项资金支持,购置了AFS-3100型原子荧光光谱仪和片剂、胶囊剂实验室中小试生产线,并将对检测中心实验室进行全面改造升级,使之符合计量认证要求。农业部还将对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增加大量高档检测仪器设备投入。因此,该中心将成为全市富硒绿色产业集群的孵化器和服务平台。 2009年3月5日,恩施市政府召开“硒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专题会议”,决定将“市硒产业及矿产资源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市硒资源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并增加部分成员单位,市长秦斌任组长,市政协主席刘宗烈任常务副组长,市委副书记李国庆、副市长何慧、市政协副主席赵萍、恩施经济开发区副主任刘恩敏任副组长,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刘希成兼任硒办主任,张自树、彭祚全任副主任。决定将“市硒资源研究开发检测中心”由市科技局划归市农业局管理,为市农业局二级正科级事业单位,并与省硒促会、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恩施硒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市农业局测土配方施肥化验室、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等5家单位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管理模式,并就人事、经费和工作任务做出了安排。 4-5月,富硒金花葵试种及富硒小杂粮基地建设项目、活化硒复混肥、硒多元烟草专用复混肥研究项目正式启动。2009年年底,在申报“石煤发电”项目中,作者提出“从烟道废气中回收硒”的建议,受到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初步研究表明,每年可从烟道中回收200多吨纯硒,产值达1.6亿元以上,并建议将原项目名称改为“含硒石煤综合开发利用”,并将成立工业园区,建设循环产业链。 2009年10月,由恩施市硒办主办的“中国天然硒资源网”正式开通运行,为国内硒资源研究开发者了解恩施硒资源情况打开了一扇窗口。 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有富硒茶园25万亩、富硒中药材25万亩、富硒反季节蔬菜25万亩、富硒低毒烟叶14万亩,此外,还有富硒小杂粮、金花葵、油茶、芦笋、林果业等基地建设,都在开发发展之中。据报道,富硒绿色产业总产值已达30亿多元。预期富硒绿色产业集群将成为恩施市最具成长性的朝阳产业。 2011年9月19-24日,第十四届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大会在恩施市举行,全球30多个国家的250多位微量元素研究专家齐聚恩施,交流微量元素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还举办了“仙居恩施--21世纪之硒 科学、健康与经济”国际学术报告会。这次会议是该国际学术会议首次在欧美以外的地区举行,也是中国县级城市首次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会议期间,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学术委员会授予恩施市“世界硒都”荣誉称号,并颁发了牌匾和证书。 注: 本文发表于2009年12月《恩施文史》第21辑第56页。文题原名“恩施硒资源开发的前前后后”,收入本书时增加和修订了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