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提 要 本书是面向高等院校本科生的艺术理论类教材。全书分上、下篇,上篇基本理论部分讨论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艺术的本质与功能、文化系统中的艺术、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以及艺术接受等基本知识;下篇艺术形态部分,分别探 讨了建筑与园林、工艺与设计、绘画与雕塑、摄影与书法、音乐与舞蹈、影视与动漫、戏剧与戏曲、语言艺术等不同 艺术形态各自的艺术特性,包括其概念范畴、艺术特质、审美特征与鉴赏规 律等,同时就“新形态艺术”另辟一讲。本书第二版修订了全书内容,并更 新了部分作品赏析案例,旨在提升读者对艺术的热爱和兴趣。同时,新版扩 充并更新了数字资源,读者可通过扫描扩展资源二微码获取相关图片、音频 及视频等数字资源,任课老师可通过扫描课件二维码获得授课课件及本书配 套习题库(含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扩展资源二维码课件二维码 本书封面贴有清华大学出版社防伪标签,无标签者不得销售。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侵权举报电话:010-62782989 13701121933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艺术导论/段宇辉主编.—2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6 ISBN 978-7-302-55265-9 Ⅰ.①艺… Ⅱ.①段… Ⅲ.①艺术理论 Ⅳ.①J0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048912号 责任编辑:王 琳 封面设计:傅瑞学 责任校对:王凤芝 责任印制:杨 艳 出版发行:清华大学出版社 网 址:http://www.tup.com.cn,http://www.wqbook.com 地 址:北京清华大学学研大厦A座 邮 编: 100084 社 总 机:010-62770175 邮 购: 010-62786544 投稿与读者服务:010-62776969,c-service@tup.tsinghua.edu.cn 质量反馈:010-62772015,zhiliang@tup.tsinghua.edu.cn 印 刷 者:北京富博印刷有限公司 装 订 者:北京市密云县京文制本装订厂 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 开 本: 185mm×260mm 印 张: 17字 数:470千字 版 次:2013年8月第1版 2020年6月第2版 印 次:2020年6月第1次印刷 定 价:49.00元 产品编号:086704-01 编 委 梁光焰 段宇辉 陈慧钧 付 刚 吴修林 前言 INTRODUCTION 写给读者的话 本书的特点: 1.兼顾“以学科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科为中心”的教材,其特点是强调学科 知识的学术性和系统性,但容易使人产生呆板、灌 输和冷漠之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改变 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体现“以学生 发展为主旨”的课程观的指导下,本书力求做到兼 顾学科与学生两方面。 本书的作者都是长期在一线从事本课程教学的 教师,我们在切合学生实际的情况下对本课程的知 识内容进行了遴选,只选择那些我们认为通过本课 程的教学,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艺术理论知识,以 使学生达到基本的艺术素养。本书的结构简明清 晰,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基本原理,讨论了艺术 的起源与发展、艺术的本质与功能、文化系统中的 艺术、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等艺术的基 本理论问题;下编为艺术形态,以独立的艺术样式 如绘画、雕塑、音乐等来探讨其各自的艺术特性, 因为每一艺术形态的独立特性才是一种艺术形态之 所以成立的核心本质,将那些暂时还未完全达成共 识的新的艺术样式另辟“新形态艺术”一讲。 在选择了教学内容之后,我们考虑更多的是 以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出来,以丰富 多样的编排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在 编写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作品和实例来 进行论证,避免过于抽象难懂。其次是增加了互动 性。本书在编写体例上借鉴了美国F.大卫·马丁、 李· A.雅各布斯的《艺术导论》,在内容的相关处 设置了“思考讨论”“拓展阅读”“课后延伸”等 栏目,以此来兼顾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可以充分 触发其自觉性,保护其主动性,鼓励其探索性。 我们更多地从学生学习角度来考虑教材的编写, 除了清晰地呈现学科知识、提供有效的学习活动 外,还采取了具有亲和力的种种形式,如人性化 的提问方式、建议性的学习活动、富有魅力的问 题情景等使教材编写更具人性化。 2.由课程知识与相关知识构成认知场域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借鉴了首都师范大学美术 学院博士生导师尹少淳教授所编著的《美术教育学 新编》中的体例:“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 与相关知识构成了特定的关系,因此就事论事地进 行孤立的学习并不是一种理想的学习方法,真正的 学习不仅要进入特定知识的内部,同时也需要在其 外部去发现各种关联。”基于这一认识,本书设置 了一些有一定独立性又有较强相关性的栏目,形成 课程知识与相关知识的认知场域,帮助学习者提高 认识和理解能力,同时拓展知识面。这些栏目包括 “词语解析”“作品鉴赏”“人物介绍”等,内容涉 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概念、艺术作品、艺术家等。这 些栏目与主课文形成“树状”结构:主课文为“树 干”,是教材的主体;相关栏目为“树枝”和“树 叶”,是在主干基础上的延伸。这些栏目的设置能 起到增强阅读兴趣的作用,使得本书不但可以成为 课堂教学活动的平台,也能方便学习者在枕边案头 随时翻阅,一个概念的解释,一个作品的鉴赏,都 能让人时有所悟。 3.体现艺术特有的活力与魅力 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审美性、形象性和情感性, 很难想象在艺术理论课程的学习中,如果只有枯 燥的理论、被动的灌输、劣质的图像,那么我们 用什么来说服学生艺术是美的,是能给生命带来快 乐的东西呢?因此我们精选了大量优质的图片、高 质量的音频和视频,利用美观的版式设计和精美的 课件,使教学内容的呈现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同 时,在选择作品赏析案例方面,尽量选择现当代作 品,并且考虑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欣赏能力, 以期使学生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效应。如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的艺术理 论知识基础上,真正被每一种艺术特有的美所感染 和打动,因而能够提升对艺术的热爱和继续探索的 兴趣,那么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教学建议: (1)讲授与阅读—对基本的艺术原理、概 念等要点进行讲述和讲解,一些资料性内容和拓展 性内容则可由学生自行阅读,并鼓励学生阅读教材 之外的参考书,教材在“拓展阅读”中给出了一定 的建议。 (2)讨论与辩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发 表自己的看法贯穿本书的始终。对于艺术,与其他 许多人类活动领域不同,问题往往比结果更重要, 而且很多问题本身是没有定论的,教师可选择性地 就某些“思考讨论”论题分组或全体学生展开讨论 或辩论,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感,促进学生对问 题的思考和对自我观点的表达。 (3)思考与写作—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进 行研究性学习,并适当进行小论文写作,促进思考 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4)鉴赏与实践—教材中列举了大量的艺 术作品并提供了鉴赏引导,对于学生感兴趣的作品 可以进一步深入鉴赏分析;鉴赏与创作是艺术活动 的两个方面,我们鼓励学生在课后参与相关的创作 与实践体验活动,教材在“课后延伸”中给出了一 定的建议。 艺术导论(第二版) 目录 CONTENTS 上编基本原理 第一讲 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3 一、艺术是怎么起源的 ............................... 3 二、艺术的发展有何规律 ........................... 7 第二讲 艺术的本质与功能 ..................14 一、什么是艺术 ....................................... 14 二、艺术有什么用 .................................... 19 三、艺术能给我带来什么 ......................... 24 第三讲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27 一、什么是文化 ....................................... 27 二、艺术在人类文化系统中的位置如何 ... 29 三、艺术与其他文化形态的关系怎样 ....... 32 第四讲 艺术创作 .................................37 一、谁创作了艺术作品 ............................. 37 二、艺术家需要哪些素质与修养 .............. 41 三、艺术创作是怎样的过程 .................... 48 四、艺术创作需要哪些思维活动的参与 ... 52 五、什么是艺术风格、艺术流派与艺术 思潮 .................................................. 54 第五讲 艺术作品 .................................59 一、如何界定艺术作品 ............................. 59 二、艺术作品是如何构成的 ..................... 63 第六讲 艺术接受 .................................71 一、艺术是怎样传播的 ............................. 71 二、我们怎样进行艺术鉴赏 ..................... 74 三、艺术批评有何作用 ............................. 81 四、为什么要进行艺术教育 ..................... 83 下编艺术形态 第七讲 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91 一、“诗意地栖居”—建筑艺术 ............ 91 二、建筑艺术赏析 .................................... 99 三、“庭院深深深几许”—园林艺术 ... 105 四、园林艺术赏析 .................................. 109 第八讲 工艺与设计艺术 ....................114 一、“鬼斧神工”—工艺美术 .............. 114 二、工艺美术赏析 .................................. 119 三、“日常生活审美化”—设计艺术 ... 122 四、设计艺术赏析 .................................. 131 第九讲 绘画与雕塑艺术 ....................135 一、穿越500年的“神秘微笑” —绘画艺术 .................................. 135 二、绘画艺术赏析 .................................. 143 三、“指尖的触摸”—雕塑艺术 .......... 145 四、雕塑艺术赏析 .................................. 153 第十讲 摄影与书法艺术 ....................155 一、“凝固的瞬间”—摄影艺术 .......... 155 二、摄影艺术赏析 .................................. 160 三、“有生命的线”—书法艺术 .......... 165 四、书法艺术赏析 .................................. 171 第十一讲 音乐与舞蹈艺术 ................176 一、“灵魂的语言”—音乐艺术 .......... 176 二、音乐艺术赏析 .................................. 182 三、“活动的雕塑”—舞蹈艺术 .......... 185 四、舞蹈艺术赏析 .................................. 191 第十二讲 影视与动漫艺术 ................195 一、“视听的盛宴”—电影艺术 .......... 195 二、电影艺术赏析 .................................. 203 三、“漫步地球村”—电视艺术 .......... 208 四、“梦幻的王国”—动漫艺术 .......... 210 五、动漫艺术赏析 .................................. 213 第十三讲 戏剧与戏曲艺术 ................217 一、“人生的缩影”—戏剧艺术 .......... 217 二、戏剧艺术赏析 .................................. 221 三、“古老的时尚”—戏曲艺术 .......... 224 四、戏曲艺术赏析 .................................. 231 第十四讲 语言艺术 ...........................235 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语言艺术 .................................. 235 二、语言艺术赏析 .................................. 244 第十五讲 新形态艺术........................249 一、“一场观念的革命” —新形态艺术 .............................. 249 二、新形态艺术赏析 .............................. 258 参考文献 .............................................262 后记 .................................................264 艺术导论(第二版) 上  编 基本原理 艺术学是研究艺术本质、现象和规律的人文学 科。尽管人类的艺术活动已经有数万年的历史,但 艺术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是在19世纪末才逐渐形 成,经历了两次学科分离才独立出来。 首先是美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这是由德 国的鲍姆嘉登实现的。1750年鲍姆嘉登正式用 Aesthetic来定名他研究人的感性认识的一部专 著—《美学》,他的这部著作就被当作历史上的 第一部美学专著。其后,康德和黑格尔继续沿用这 一术语,并加以系统化,赋予美学以完整的体系, 从而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鲍姆嘉登被誉为 “美学之父”。第二次学科分离则是艺术学从美学中 独立出来。19世纪末,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主 张美学与艺术学分开,认为这是两门彼此交叉又互 相独立的学科,艺术学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因而需 自立门户,建立独立的正式学科。他也因此被称为 “艺术学之父”。 艺术学由艺术理论、艺术史和艺术批评三部 分组成。“艺术导论”这门课属于艺术理论的范畴, 它是对各门类艺术进行宏观、整体、综合和一般性 研究的学问。之所以称为“导论”,是因为这门课 只研究艺术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也就是具有基础 性和普遍性的问题。它以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为 自己的研究对象,综合地研究、考察人类社会的一 切艺术现象,探索和揭示各种艺术现象共有的普遍 规律。它的研究范围包括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艺术 的本质与功能、文化系统中的艺术、艺术创作、艺 术作品和艺术接受。这些都是艺术理论要涉及的问 题,我们将之纳入“上编基本原理”,也是我们 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另外,作为艺术学习的导 航,将我们引进艺术世界大门的“导论”,它的研 究范围还包括各种艺术形态的概念范畴、艺术特 质、审美特征与鉴赏规律等,我们将之纳入“下 编艺术形态”,将每一艺术形态独特的美揭示出 来,使学习者按照自己的兴趣朝不同的方向继续进 一步探索。 第一讲 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阅读提示: 通过本讲的阅读与学习,你能够: 1. 了解有关艺术起源的几种理论学说; 2. 知道艺术起源问题的归结; 3. 掌握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懂得艺术发展不可避免要受到社会外部因素的影响,而艺术自身的继 承与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内在原因。 一、艺术是怎么起源的末?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了许多件装饰品,难 道他们也有爱美之心吗? 艺术是怎么起源的,今天谈论这个问题显得已艺术的起源又往往和艺术的本质交织在一起, 经很遥远了。什么时候产生了艺术,为什么产生艺因为很多哲学家和艺术理论家都是由起源去追踪本 术,在今天仍然是个谜,但我们仍然想去揭开它。质的。艺术起源是艺术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主要 各种艺术在最远古的时候为何会产生呢?比如原始出现了模仿说、表现说、游戏说、巫术说、生产劳 人为何在幽深的岩洞里画上动物、植物和人(见动说等有代表性的观点。因模仿说和游戏说既涉及 图1-1)?山顶洞人为何在死者的身边撒上红色的粉起源又涉及本质问题,所以将之放在“第二讲艺 图 1-1 法国南部的萧韦岩洞壁画 当粮食还没有培植出来的时候,原始人靠 采集和打猎为生,他们面对老虎正如老虎面对 他们,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艺术产生了。那么 想一想在这么艰苦的情况下人为什么会生产艺 术这样一种东西,他们创作的动机是什么?请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同学展开讨论或辩论, 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应从艺术史中找出相应 的艺术作品或事件来作为论据。 思考讨论 当粮食还没有培植出来的时候,原始人靠 采集和打猎为生,他们面对老虎正如老虎面对 他们,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艺术产生了。那么 想一想在这么艰苦的情况下人为什么会生产艺 术这样一种东西,他们创作的动机是什么?请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同学展开讨论或辩论, 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应从艺术史中找出相应 的艺术作品或事件来作为论据。 思考讨论 术的本质与功能”中阐述,我们只需知道它们也讨 论了艺术的起源问题就可以了。这里主要讨论巫术 说、表现说和生产劳动说。 (一)巫术说 这种学说的观点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 巫术活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人类学、考古学、 文化学的发展,大量考古的发现,产生了这一理 论,认为巫术是远古时代狩猎部落为了弥补狩猎手 段的不足,用幻想的方式去控制自然的产物。提出 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和 图 1-2 爱德华·伯内特·泰勒 爱德华·伯内特·泰勒(1832—1917),英国人类 学家。泰勒被视为文化进化论的代表人物。在他的著作 《原始文化》及《人类学》中,他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定 义了人类学的科学研究语境,他的学术著作亦被看作对 人类学这门成形于19世纪的学科的重要且持久的贡献。 他认为万物有灵论是宗教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弗雷泽。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见 图1-2)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 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他认为,原始人的思维 方式同现代人有很大的不同,对原始人来说,周围 的世界异常陌生和神秘,令人敬畏。原始人思维的 最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在 原始人看来都是有灵的,并且都可以与人交感。打 雷下雨由人操控,于是就产生了雷公、电母、山 神、龙王、土地神、老天爷等词语。弗雷泽也是英 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其著作《金枝》是探讨原始文 化的巨著,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 都起源于交感巫术,人类最早是想用巫术去控制神 秘的自然界,但显然是办不到的,于是,人类又创 立了宗教来求得神的恩惠。当宗教在现实中也被证 明是无效时,人类才逐渐创立了各门科学,以此来 揭示自然界的奥秘。 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艺术的产生最初确实与 巫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原始艺术大都是与巫术结合 在一起的。原始洞穴壁画往往有着神秘的巫术目的, 尤其是原始人反复表现受伤的动物形象,如西班牙 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受伤的野牛》(见图1-3),画 中野牛四肢蜷缩在一起,头深深埋下,背则高高隆 起,显示出因受伤而痛苦不堪的样子。而法国拉斯 科岩画中《受伤的野牛》(见图1-4),则在受伤的野 牛旁边刻画了一个倒地的人,在人的旁边还有一只 鸟。不少专家认为,这幅画蕴含了古人的“巫术”, 即形象逼真的受伤野牛身上被人为地附着了某种符 咒。这样人类在狩猎时就很顺利:一是收获大;二 是可避免动物的伤害。那只鸟亦非凡鸟,而是部落 的图腾。另外,原始艺术与巫术活动之间有很多相 似之处。如都包含舞蹈、歌唱、绘画等活动,以及 想象、情感等心理和模仿、概括等手段。这一观点 的局限性在于并非所有艺术活动都与巫术相关,如 彩陶的制作仅是原始人的生活器皿。巫术观念背后 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实用—生产劳动的需要,因为 原始时代的巫术活动是直接和当时原始人类的生产 劳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原始的艺术活动虽然具有 明显的巫术动机或巫术目的,但归根结底还是离不 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 艺术导论(第二版) 图 1-3 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受伤的野牛》  (二)表现说 这种学说的观点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 交流情感的需要。 这种观点提出的时间较早,如《诗经》的作 者关于作诗的目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这种观 念的萌芽,《尚书》最先提出“诗言志”。《毛诗序》 中讲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 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 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 了“迷狂说”,认为艺术家是疯子,有魔力,艺术 让人迷狂,要把诗人清除出雅典城邦才能安宁。但 表现说很长时间却销声匿迹,直到19世纪后期才 又兴盛起来,在西方文艺界具有较大的影响,流行 于现代西方各种美学思潮。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 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强调艺术应当“表现自我”, 显示出这种说法的巨大影响力。提出这一观点的代 表人物有克罗齐、科林伍德、列夫·托尔斯泰(见 图1-5)等。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提出了“直觉表 现说”,认为直觉来源于情感,艺术是为了表现情 感的。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认为艺术不是再现和模 仿,更不是单纯的游戏,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 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 和情感的表现。列夫·托尔斯泰则认为:一个人为 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 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形式把它 图1-4 拉斯科洞穴壁画《受伤的野牛》 表达出来,这就产生了艺术。 表现说的合理性在于它肯定了艺术家的主体精 神,艺术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不可避免印有艺术 家的情感痕迹。它的局限性则在于原始社会没有出 现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艺术家,这种观点忽视了当 时的社会环境—生存是原始人的生活中心,这是 现代人思维的解释结果。 (三)生产劳动说 这一观点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 图 1-5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全名为列夫·尼 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 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 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 娜·卡列尼娜》《复活》。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期 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第一讲 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 提出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俄国的普列汉诺 夫、德国的恩格斯等。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 的信》中,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 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 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 题,并且得出了艺术产生于劳动的观点。恩格斯认 为劳动创造了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 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 下,动物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1正是 因为劳动创造了人,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 这一学说的合理性在于手、脑、语言、感觉 能力等是文艺产生的先决条件,劳动产生了人类本 身,也就是产生了艺术产生的先决条件,继而产生 了艺术的需要和培养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原始社会 的工具首先是石头、棍棒等自然未经加工的东西; 后来就开始制造工具,把石头磨制成刀、斧、针等 工具,并开始追求光滑、对称等感觉,说明原始艺 术和劳动密不可分;再后来山顶洞人做项链,还加 以染色,开始有了审美意识。另外,劳动构成了 某些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劳动过程中产生了很多艺 术,如民歌《采茶舞曲》《采槟榔》《黄河船夫曲》 《采莲曲》等。鲁迅谈文学的起源时说,开始时人 都不会说话,抬木头时很吃力,于是大家一起喊号 子,就产生了“杭育”派;在集体劳动中,为了协 调,就创造了许多艺术形式,如诗歌、音乐、舞蹈 等。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一理论也不是完美的,其存 在的问题是劳动的概念宽泛,一切活动都包含在劳 动之中,巫术也是劳动的一种。 (四)多元决定论与艺术起源的归结 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每种说法都有 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对于艺术起源这 样复杂的问题,恐怕不是单一的原因可以涵括。 此后出现了另一种观点,即“多元决定论”, 认为艺术的起源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提出这一观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2. 点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和芬兰 艺术史学家希尔恩。阿尔都塞认为,社会发展不是 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任何文化现象的产 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 原因造成的。希尔恩也认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 性现象,因此,研究艺术的起源必须采用社会学、 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才能真正揭示艺术起源的奥秘。尤其是:“他从原 始人类生活的不同侧面研究艺术起源,揭示了艺术 起源的多重因素,而不是像有些理论家那样仅仅归 之于单一因素。这样的做法尽管会使人感到有多元 论或折中论之嫌,然而可能更接近真理。因为正如 希尔恩所分析的那样,原始人类的诸种基本生活冲 动与原始艺术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那么我们有 什么理由怀疑,这诸种生活冲动不是促使艺术产生 的基本原因呢?”2 在原始社会,原始生产劳动、原始宗教(巫 术)、原始艺术(图腾歌舞、原始岩画)等,几乎 很难分开,它们共同组成了原始社会人类的实践 活动。原始人类从事的实践活动,可能既是巫术活 动,又是艺术活动,同时也具有生产劳动的性质。 原始艺术与这些诸多的因素互相融合在一起,延续 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慢慢独立分化出来。从“艺 术”这个词的含义的历史演变中,也可以看出艺术 生产从物质生产中逐渐分化独立的漫长过程。“艺” 字在甲骨文中是“种植”的意思,是人在种植的象 形文字,拉丁文中的Ars和英文中的Art原意也有技 术的意思。可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艺术都起 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 产劳动。所以我们说艺术产生于非艺术,实用价值 先于审美价值。 总之,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 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 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 游戏的本能。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 为人类的实践活动。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人类的 2 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 版社,1996:241. 艺术导论(第二版) 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人类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必 然产物,其起源应当是原始社会中一个相当漫长的 历史过程。 1. 朱狄.艺术的起源.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2.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谢广辉,王成芳, 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 拓展阅读 二、艺术的发展有何规律 所谓规律是艺术发展逃脱不了的东西,是事 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艺术从起源到现在已经经 历了漫长的历史,今天的艺术与原始艺术已有了很 大的不同,艺术的目的、创作方式、艺术样式都有 了改变。几万年的艺术演变史有哪些规律可遵循? 艺术是按照怎样的方式发展的?艺术的发展和时代 是什么关系?艺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这样两个方面:①社会性,即艺术与社会发展之间 的平衡与不平衡;②自律性,即艺术自身的继承与 革新。 (一)社会性 艺术发展的社会性规律是指艺术的发展与社 会的发展密不可分,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既平衡又 不平衡的关系。艺术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时 期中产生,存在于社会之中的,不存在完全脱离社 会而存在的艺术,所以,我们只要粗略地检视一下 艺术史,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艺术总是和社 会发展存在某种联系。如原始艺术中动物、女人体 是绘画和雕塑的主题(见图1-6),因为生存和繁衍 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而不可能出现风景画、静物 画,因为原始人还没有闲心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和 花花草草,这是由社会发展条件所决定的。中世纪 是宗教统治的时代,基督教统治的欧洲,反复表现 圣母与基督(见图1-7),宗教艺术特别发达。 图 1-6 维林多夫母神图 1-7 中世纪宗教绘画 1.平衡性 艺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性是指社会发展制 约和影响艺术的发展,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意识 形态、科学技术等都会对艺术发展产生制约,使之 不能逾越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人们早就注意到两 者的关系。《礼记·乐记》中即有:“是故治世之音 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 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意 思是时代和平稳定,音乐就呈现出安详快乐;如 果是乱世,出现了动乱、阶级矛盾和压迫,音乐就 会出现怨与怒,就像电视剧《水浒传》中唱的“路 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如果是亡国了, 音乐就变成了哀乐。总之音乐与社会是相对应的。 南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文学 的发展:“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时序》)时 代发展,文和质就变化。歌谣、文理与世推移。古 人认为采风很重要,社会稳定与否问老百姓就知 道,因此古代设有专门的采风官员。王国维说“一 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文学随时代演变。泰纳认为时代、种族与环境是影 响艺术的重要因素:“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 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 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 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1社会发展对艺术发展的制 约和影响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泰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7. 第一讲 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1)社会发展为艺术提供新的主题、题材, 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每一个时代都有新的社会风貌、社会建制,以 及提倡的新的道德,这些都会在艺术中得到反映, 为艺术提供新的主题和题材,这是过去所没有的。 以唐代为例:能代表唐朝风格的如李白的诗。李白 最能代表盛唐的气势,奔放不羁,天马行空,正是 大唐精神的体现,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 流到海不复回”“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 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诗里 还有一类最能体现豪情的,那就是边塞诗,它是以 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盛唐是边塞 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 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高适的《燕歌 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走马川 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 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 漫、悲壮、瑰丽。 宋朝国力衰弱,国土被占领,皇室无能,抗 金、抗敌成为艺术的主题,爱国诗人陆游一辈子 抗金,他最后一首诗是我们都很熟悉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 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当然他最后的希望 也没能实现。词坛飞将辛弃疾,报国无门,因主 张抗金多次被贬,由于朝廷对外坚持投降政策, 只落得投闲置散,避世隐居,心情的矛盾与苦闷 当然可以想见,“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 树书”(《破阵子》)抒发了他万般的无奈。这 时诗人的心态已由拯世济时转为绮思艳情,而他 们的才力在中唐诗歌的繁荣发展之后也不足以标 新立异,于是把审美情趣由社会人生转向歌舞宴 乐,专以深细婉曲的笔调、浓重艳丽的色彩写 官能感受、内心体验。这就促成了花间词的产 生。词在晚唐五代便成了文人填写的、供君臣宴 乐之间歌伎乐工演唱的曲子,也就是当时的流行 歌曲,这就决定了花间词的题材和风格以“绮罗 香泽”为主。酒醉、香艳、陶醉在脂粉香和花香 的狭小空间里了。宋朝也不可能再出现唐诗的 豪迈。 (2)社会发展为艺术带来新的观念。 从艺术史可以看出,艺术观念始终处于演进 之中,而艺术观念的演进也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 起。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西方现代电影流派之 一,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了法西斯统治给意 大利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 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 统的戏剧手法。首部影片是《罗马—不设防的城 市》(1945),代表作有《偷自行车的人》(1948)、 《橄榄树下无和平》(1952)等。产生的原因,一 方面是受19世纪末作家维尔加所倡导的“真实主 义”文艺运动影响,是批判现实主义在特定条件下 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意大利作为“二战”战 败国,没有更多的资金置景,于是电影艺术家们提 出“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还我普通人”,来反映 战后人民真实的生活,这就是由于特定的社会现实 催生出新的艺术流派与思潮。这一系列的坚持写实 主义的美学原则和方法使意大利电影抛开了过去那 种浮夸的形式,转向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内容,对于 世界电影艺术朝着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向迈进,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3)社会发展促使新的艺术形式出现。 艺术形式是指艺术的具体表达方式,如诗歌、 散文、音乐、话剧、电影、书法等。每种艺术形 式的产生都需要特定的物质材料,物质材料受当 时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书法的出现首先要有书写 工具,笔墨纸砚发展后书法进入高峰,在此之前是 刀刻甲骨文,所以远古时的文章很短,后来越来越 长,这是由书写工具发达与否决定的。活字印刷的 出现使小说繁荣,科技的发展催生了摄影、电影、 电视等新的艺术形式,电影、电视的出现首先要有 电,电脑艺术则是在电脑诞生后出现的。 艺术形式的形成与衰落和社会发展息息相 关。老的艺术形式衰落、新的艺术形式诞生发展 是历史的必然。如评书是非常古老的一种艺术形 式,但在如今的电视时代,没有人听了,京剧虽 好但已经不适宜今天的社会,梅兰芳只能是20世 纪三四十年代的巨星,如今的人们更愿意欣赏好 莱坞大片。 艺术导论(第二版) 评书,曲艺的一种。一人演说,通过叙述 情节、描写景象、模拟人物、评议事理等艺术 手段,表现历史及现代故事。北方语系通称评 书,南方多称“评话”,也有称“评词”的,古 代称为“说话”,是中国一种传统口头讲说的 表演形式,在宋代开始流行。各地的说书人以 自己的母语对人说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 言文化的一部分。清末民初时,评书的表演为 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 为长衫;至20世纪中叶,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 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说演,服装也较不固定。 而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在电子媒体及推广普通 话的冲击之下,一些方言的说书文化日渐式微, 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 词语解析:评书 评书,曲艺的一种。一人演说,通过叙述 情节、描写景象、模拟人物、评议事理等艺术 手段,表现历史及现代故事。北方语系通称评 书,南方多称“评话”,也有称“评词”的,古 代称为“说话”,是中国一种传统口头讲说的 表演形式,在宋代开始流行。各地的说书人以 自己的母语对人说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 言文化的一部分。清末民初时,评书的表演为 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 为长衫;至20世纪中叶,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 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说演,服装也较不固定。 而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在电子媒体及推广普通 话的冲击之下,一些方言的说书文化日渐式微, 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 词语解析:评书 2.不平衡性 艺术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艺术发展与社 会发展并不是成比例的,并不是社会繁荣艺术就繁 荣,同样也不能说社会不繁荣艺术就一定繁荣。社 会的繁荣和艺术的繁荣之间存在不平衡现象。有可 能是社会繁荣艺术也繁荣,如唐朝即是如此;也有 可能相反,如魏晋南北朝,社会不繁荣,艺术和美 学却出现高峰。艺术并不是在进步,我们可以说科 技在进步,但艺术只是在发展变化,不存在进步与 落后之分,它反映和符合不同时代人的需求和审美 标准。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的诗句现在读来依然觉得很美,现在的 文章也并不比《诗经》更美。这种艺术与社会发展 的不平衡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有些艺术样式只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随着社会发展而消亡。 神话作为一种遥远的艺术形式,永远不会再 产生了,也不可能再达到新的高度。神话一般可分 为三种类型: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它 集中反映出人类的童年时期,在科学不发展的条件 下,对于人类产生、自然现象以及与自然的斗争等 问题的思考。如开辟神话反映的是原始人的宇宙 观,以此来解释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人类万物是如 何产生的。几乎每一个民族都会有这一类的神话, 甚至有些还有不少有趣的相似性。譬如说关于造 人,“女娲创造人类”“世界最初的七天”“普罗米 修斯”分别是中国、希伯来民族和古希腊的造人神 话。自然神话是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解释。像“女 娲补天”“精卫填海”等对日月星辰、山川草木、 风雨雷电、虫鱼鸟兽等自然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做了 很美丽的解释。英雄神话比前两者出现稍晚,表达 了人类反抗自然的愿望,同时,也可以说是人类某 种劳动经验的概括总结。这时候,原始人类已经不 会再对自然界产生极端的恐惧心理,他们有了一定 的信心,开始把本部落里具有发明创造的才能或做 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加以夸大想象,塑造出具有超人 力量的英雄形象。如中国古代传说中神农、黄帝、 尧、舜、禹、后稷等人的故事。 艺术形式有其草创—繁荣—衰落的历程,有些 艺术样式只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发展 而消亡,我们现在想用某些方式保留一些艺术形式 但不一定能保留下来,如前面提到的评书、京剧以 及皮影等。 (2)艺术发展与社会发展并不成正比。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历代 危难时出诗人,这说明艺术发展与社会发展并不是 成正比的。 中国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是由统一至分裂的过 程,先是魏、蜀、吴三国鼎立,随后由司马家族统 一为西晋,但十六国的连年战乱,使得中国再次进 入了一个分裂的时代。政治的不稳定、时局的混乱 动荡,带来的是经济的普遍衰退,但在意识形态领 域却有了超乎寻常的改变,艺术极度繁荣,发现山 水的美(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发现人的自觉。 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见图1-8),顾恺之(见 图1-9)、陆探微、张僧繇的画,戴逵的雕塑,嵇康 的音乐,曹植、阮籍、陶渊明的诗,云冈、龙门石 窟(见图1-10)等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 19世纪俄国处于沙皇统治之下,政治黑暗, 经济落后,但艺术却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学上的成 就有普希金、果戈理、契诃夫、托尔斯泰、陀思妥 第一讲 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有其自身的规律,并不与社会的繁荣同步。 图 1-8 王献之《不谓帖》 图 1-11 克拉姆斯柯依《无名女郎》 图 1-9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图 1-12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图 1-13 希什金《林边野花》 图 1-10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耶夫斯基等文学大师的出现,绘画上产生了以克拉 姆斯柯依(见图1-11)、列宾(见图1-12)、希什金 (见图1-13)、列维坦(见图1-14)等为代表的巡回 展览画派,音乐方面柴可夫斯基成就显著,还有别 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创造了文艺理论成果的 辉煌。由此可见,艺术的繁荣并不受制于时代,它 图 1-14  列维坦《金色的秋天》 艺术导论(第二版) 巡回展览画派的主要成员有克拉姆斯柯依、 米亚索耶多夫、别罗夫、列宾、苏里柯夫、列 维坦、马科夫斯基、萨维茨基、希什金、瓦斯 涅佐夫、库英治、雅罗申柯等。这些画家以批 判现实主义为创作方法和原则,决心把绘画艺 术从贵族沙龙中解放出来,主张真实地描绘俄 罗斯人民的历史、社会、生活和大自然,揭露 沙俄专制制度和农奴制。1871年11月27日,举 行了首批画展且大获成功。俄国老百姓第一 次在公开的展览会上看到了描写自己生活的俄 罗斯乡土风情的绘画。从这一年起,几乎每年 “巡回艺术展览协会”都举行一次巡回画展,在 莫斯科等地举办的巡回画展共48次。 词语解析:巡回展览画派 巡回展览画派的主要成员有克拉姆斯柯依、 米亚索耶多夫、别罗夫、列宾、苏里柯夫、列 维坦、马科夫斯基、萨维茨基、希什金、瓦斯 涅佐夫、库英治、雅罗申柯等。这些画家以批 判现实主义为创作方法和原则,决心把绘画艺 术从贵族沙龙中解放出来,主张真实地描绘俄 罗斯人民的历史、社会、生活和大自然,揭露 沙俄专制制度和农奴制。1871年11月27日,举 行了首批画展且大获成功。俄国老百姓第一 次在公开的展览会上看到了描写自己生活的俄 罗斯乡土风情的绘画。从这一年起,几乎每年 “巡回艺术展览协会”都举行一次巡回画展,在 莫斯科等地举办的巡回画展共48次。 词语解析:巡回展览画派 (二)自律性 前面探讨了制约艺术发展的社会因素,但它们 只是艺术发展的外部原因,而并非艺术发展自身。 就艺术自身而言,其内部的继承与革新是艺术发展 的内在原因。 1.继承 继承的含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种: ①依法承受;②泛指把前人的作风、文化、知识等 接受过来;③后人继续做前人遗留下来的事业。艺 术发展中的继承主要指第二种(也可以是第三种) 意思。艺术要发展就必须继承,这是它的内部需 求。艺术家不会凭空产生,他首先必然要学习前人 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技巧。艺术的继承主要表现在民 族精神与艺术传统两方面。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 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 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 共同特质,一个中国艺术家的民族精神来自民族哲 学,来自一个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民族心理。比 如“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强调的一种重要品质, 欧洲人的观念则是“征服自然,万物为我所用”。 这种民族哲学观点的差异体现在很多艺术现象上。 如中国园林(见图1-15)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 成”;而西方园林(见图1-16)则强调人工美。从 中西静物画、花鸟画的比较中也可以看出这种差 异:中国绘画中的花鸟虫鱼(见图1-17)都是活着 的状态,是有生命的,尽管有时候并没画出来,但 你可以感觉到花是长在树枝上的;而在西方静物画 里花都是插在花瓶里的(见图1-18),是人征服自 然的结果,看似技巧问题,其实是民族哲学观念的 差异。艺术的民族性最重要的在于艺术是否表达了 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观察事物。艺术家首先 是属于他的民族,艺术的根本就是表现他的民族精 神。中国人既拍电影也画油画,但我们的电影与油 画与西方人是不一样的。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 亲》表现的是中国式的爱情,其节奏舒缓、抒情、 浪漫,使用了大量的叠化镜头。 图 1-15 网师园一角 图 1-16 凡尔赛宫一角 艺术传统是指艺术主题、题材、形式与创作方 法、艺术种类、前代艺术家积累的艺术经验等。圣 母基督是西方艺术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题材,无数画 家都画过,经过几百年的时间形成了基督画体系。 第一讲 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图 1-17 南宋佚名《出水芙蓉图》 图 1-18 凡·高《向日葵》 中国文人画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花鸟画系列—梅 兰竹菊,给花赋予一种人格的精神。古希腊神话是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绘画和雕塑的创作源 泉。古典小说《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都 是在民间流传的基础上,不断在说书人口中和戏剧 舞台上反复加工,最后才由吴承恩、施耐庵、罗贯 中最终完成。中国画讲究师承关系、笔法的继承, 学习国画也是从临摹入手,掌握一套国画特有的用 笔、用墨方法,继承性大于创造性。京剧有梅派、 程派等不同的流派,传承方式是师父带徒弟,学习 某一个流派的传统。即使是艺术种类如绘画、音 乐、舞蹈、文学、戏剧都是继承下来的相对稳定的 艺术种类—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让每个时代的 人重新建立一切艺术种类。 在对待艺术传统的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倾 向:一种是复古主义,肯定一切,文必秦汉,诗 必盛唐;另一种是虚无主义,否定一切,过去的 都是垃圾,彻底否定传统艺术。显然这两种态度 都是不对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弃其 糟粕。 2.创新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 一种概念化过程。它起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 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 变。艺术要发展,除了继承更重要的是创新,我们 学习不是为了记住历史上的东西,而是把它们转化 为营养创造我们今天的艺术。现代著名中国画艺术 家李可染(见图1-19)有句名言“要用最大功力打 进去,要用最大勇气打出来”,讲的正是继承与创 新的辩证关系。李可染继承了传统中国画的深厚笔 墨,但却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 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 之中,从而实现了艺术的创新,取得了杰出的成 就。其代表作有《万山红遍》(见图1-20)、《漓江 胜境图》《井冈山》等。(关于如何创新见第四讲第 二节相关内容) 图 1-19 李可染 但艺术的创新又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旧 的艺术总要退出历史舞台,新的艺术总要成长起 来,任何新的艺术总是以反抗者的姿态出现,但反 抗的同时其实已经吸收了前人的营养。杜尚最著名 的创作《L.H.O.O.Q》(见图1-21),又名《带胡须 艺术导论(第二版) 图 1-20 李可染《万山红遍》 李可染(1907—1989),现代画家,江苏徐州人, 自幼习画,早年先后入上海美专、国立西湖艺术院学 习。1946年任教于北平艺专。其山水画早年取法八大山 人,笔致简率酣畅,后从齐白石习画,用笔趋于凝练。 又从黄宾虹处学得积墨法,并在写生中参悟林风眠风景 画前亮后暗的阴影处理方式。画风趋于谨严,笔墨趋于 沉厚,至晚年用笔趋于老辣。亦善画牛,笔墨颇有拙趣。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其代表作《万山红遍》于2012年6月3日在北京保利春以 2.932 5亿元人民币成交。 图 1-21 杜尚《L.H.O.O.Q》 的蒙娜丽莎》,意在反传统、反完美,但却是以承 认《蒙娜丽莎》是经典为基础的,如果用另一个人 的画像则没有这样的效果。艺术的发展总是有周 期,有兴起有衰落,新的艺术要成长起来,就需要 前辈艺术家具有宽容心,允许一些新奇的东西出 现,如果没有宽容的社会环境,新的艺术就很难成 长起来。 巫术说,表现说,生产劳动说,多元决定 论,继承,创新 核心概念 1. 简述关于艺术起源的代表学说。 2. 你如何看待艺术产生的原因? 3. 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巩固练习 1. 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17. 2. 丹托.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 的界限[M].王春辰,译.南京:江苏人民 出版社,2007. 3. 卡斯比特.艺术的终结[M].吴啸雷,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拓展阅读 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灭亡的 过程,那么艺术会灭亡吗?或者说会终结吗? 请与你的同学展开讨论或辩论。 课后延伸 第一讲 艺术的起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