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国经济运行的 格局 一个国家的经济格局,可以反映出在一定时间点上,这个国家宏观 经济的总量、结构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经济联系。近年来,伴随经济 增长的放缓,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通胀、就业以及相应的 财政货币政策都发生着显著的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进一步增加 了这一变化趋势的复杂性。本篇将在介绍国民经济循环系统的基础上, 按照宏观经济分析的框架,分析反映中国经济总量、结构、通胀、就业、 财政、货币等方面的常用经济指标,全方位梳理中国经济运行的最新情 况,进而总结出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格局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 研判中国宏观经济的框架和指标 国民经济是一个循环系统。进行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研判,首先需要了解国民经济 循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厘清经济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这 与医生给病人看病要具备人体结构功能和生理机理的专业知识,是一个道理。在此基础 上,还需要熟悉主要的国民经济指标,它们就像人的身高、体重、血压、心率等生理指 标一样,是“诊断”国民经济循环系统运行状况的重要依据。通过观察指标值的变化才 能搞清楚国民经济运行的最新情况,对宏观经济形势做出更为精确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如何运转 (一)认识国民经济循环 宏观经济学中,各个微观经济主体按照在经济运行中所扮演的角色被划分为不同的 部门,比如,生产各类商品或服务的企业被划分为企业部门,作为最终消费者的个人被 划分为居民部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被划分为政府部门,国外的企业和个人被划归国外 部门等。各部门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物质和货币往来就组成了宏观经济运行的整个机体。 在国民经济循环系统中,各个部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功能。 居民部门是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提供者以及商品与服务的消费者。他们通过提供 劳动力和资本获取收入。收入中的一部分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来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 其余部分则储存起来,形成储蓄,并经银行等金融中介贷给企业用于投资。 企业部门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和最终产品的提供者。企业生产需要雇用劳动力,投 入厂房、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其中,劳动力来自就业市场的招聘,购买生产资料 的资金以贷款的方式从金融市场中获得。同时,企业部门生产、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 用于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求,是社会财富唯一的直接创造者,销售所获得的收入一 部分用于支付工人工资(也被称为“劳动报酬”),其余部分用于偿还贷款利息(相当 于资本的报酬)。 政府部门是社会财富的参与分配者及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政府部门虽然不直 第一章 研判中国宏观经济的框架和指标 3 接创造财富,但是以税收的方式参与收入的分配,形成政府财政收入,同时又通过政府 购买的方式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国外部门是出口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者和进口的供给者。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居民部 门消费的产品和服务不仅局限于国内,还有一部分来自国外,从而形成商品和服务的进 口,由于支付给国外企业的是外币,所以相应的支出构成外汇支出。同时,国内企业生 产的商品和服务也不仅在国内市场销售,还有一部分出口销售至国外,从而形成商品和 服务的出口,相应的收入形成外汇收入。 除了以上四个实体经济部门,在现代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交易都以货币作为媒介, 所以中央银行在宏观经济中扮演了货币供给者的角色。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改变政策利率 或者货币供给量调节金融市场中的借贷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干预宏观经济 的运行。 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交易形成了不同的市场及其价格,比如居民和企业之间关于劳 动的交易形成了就业市场和劳动的价格—工资水平,资金的交易形成了金融市场和资 金的价格—利率。当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这个市场就达到了均衡状态,而当所有 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整个经济也就达到了所谓的一般均衡状态。 图1-1-1反映了国民经济循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门以及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商品 经济条件下,交易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所以涉及商品和服务市场的同一项交易 同时存在着方向相反的商品流和资金流。如同中医的人体经络图,各部门就好比人体各 个器官,而它们之间交易形成的商品流、货币流以及各类市场,就像人体的经脉和穴位, 只有保持各部门功能正常,经络畅通,国民经济才能实现健康平稳运行。 图1-1-1 国民经济循环系统 注:图中各线条代表不同部门间的经济联系,白色和黑色箭头分别代表实物和货币的流动方向。 读懂中国经济 格局、周期与趋势 4 (二)中国的国民经济循环 国民经济循环通常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资金 流量表记录了住户、企业、政府等部门间的资金流向和流量,可以用于观察各个经济部 门在生产、分配以及消费三个环节间的经济联系。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金流量表,2017年我国新创造的商品和服务总价值,也就是GDP,规模超过82万亿元。 如图1-1-2所示,从生产环节看,非金融企业部门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2017 年共生产了50.7万亿元的商品和服务,相当于GDP的62%。住户部门包含了个体经营者, 创造的价值占比为22%。 图1-1-2 2017年我国资金流量图(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在初次分配环节,住户部门收入的占比最高,通过获取劳动者报酬、财产收入以及 经常转移收入,占总收入比重61%,非金融企业占比为20%,政府部门通过征收生产税 占比为14%。经过政府的再分配调节后,形成了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这就是我们实际 可以用来消费或者储蓄起来的部分。 可支配收入中大部分用于消费,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达到53%,其中居民消费 和政府消费分别占到总消费的73%和27%;可支配收入中剩下的47%形成储蓄。储蓄 是投资的资金来源,总储蓄中的95%通过各部门的投资行为最终形成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其中,非金融企业部门是投资的主力军,占资本形成总额的71%;政府和住户部门 固定资本形成占比均在14%左右。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也被称为国内需求,二 者占GDP的比重达到了98%,净出口仅占2%。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国民经济是以内 需为主导,国内循环占主体。 二、常用的中国宏观经济指标 (一)经济指标的统计与发布 经济指标如同我们去体检时所要检测的身高、体重、心率、血压等一样,是观测国 民经济循环系统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各国一般都设有专门的政府部门负责经济指标的 调查和统计,比如美国经济分析局(U.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简称BEA)、 欧盟统计局(Eurostat)等会定期统计并公布自己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金融数 据则通常由本国的中央银行统计发布。我国GDP、消费、投资等宏观经济运行方面的数 据主要由国家统计局负责统计a,并定期通过新闻发布会、网站、正式出版物等方式向 社会公布b。国家统计局会在年底前将下一年主要数据发布的日程表公布在其网站上。 统计数据按照发布的频率,主要有月度、季度以及年度指标。月度指标中,最早公 布的是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当月数据在该月月底便可公布。其他月度数据则要 等到下个月才发布。其中,价格指数一般在每个月10日前后公布,工业、消费、投资、 房地产数据在每个月(2月除外)中旬以召开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的方式发布, 比如2020年4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是在2020年5月15日公布的,工业经 济效益数据则在每个月月底才公布。 季度数据通常在季度结束后的第一个月中旬,也就是在4月、7月、10月、下一年 的1月中旬,分别发布当年第一、二、三、四季度的季度经济指标数据;年度经济指标 数据通常是在次年1月中旬发布。此外,在每年的2月底,国家统计局还会发布上一年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 了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最直接、全面和权威的渠道,是国家统计局公布月度、 季度经济数据时发布的新闻稿以及年度公报。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等部门也会 定期在其网站上发布所在专业领域的形势分析报告(见表1-1-1),从而能够帮助我们 更为深入地了解货币金融、国际贸易、跨境直接投资等方面的最新形势变化。 a 我国《统计法》第四章第二十七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国家统计局,依法组织领导、协调全国的统计工作。” b 除国家统计局之外,我国其他政府部门还会根据自身的职能开展统计调查。比如,商务部和海关进行对外 经济贸易统计,定期发布货物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数据;交通运输和邮政部门进行运输邮电业统计,涉及指 标如货运量、客运量数据;一行两会(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保监会)等金融部门对金融活动进行统计, 发布货币供给、社会融资总额、国际收支等数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财政收支、税收收入和地方政府债 务情况的统计。作为综合统计部门,国家统计局也会在年度的公报、《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年鉴》以 及专业统计年鉴中发布上述由其他部门提供的指标数据。 读懂中国经济 格局、周期与趋势 表1-1-1 部分政府部门报告发布情况 报 告 名 称 发 布 机 构 发 布 频 率 发 布 时 间 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国家统计局 月度、季度 月度、季度后第一个月中旬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国家统计局 年度 次年2月底 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国家外汇管理局 半年度、年度 9月底、次年3月底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商务部 春季、秋季 5月、11月 中国外商投资报告 商务部 年度 次年 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 商务部 年度 次年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 季度 季后第二个月上中旬 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 财政部 半年度、年度 2020年8月首次发布半年报; 2021年3月发布上年度报告 (二)短期宏观经济分析的框架和常用指标 对比国家统计局的月度、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报告以及年度公报,其中所引用的 指标主要按照生产(GDP、农业、工业和建筑业、服务业)、支出/需求(消费、投资、 进出口)、价格、就业、财政金融等进行分类,前四项基本对应于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 即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物价和增加就业。财政金融则是宏观调控的 重要手段。以上分类构成了短期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的基本框架,并可以基于此梳理出监 测国民经济运行常用的经济指标(见图1-1-3)。 图1-1-3 国民经济分析的框架和主要经济指标 具体来看,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观察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性指标,它反映了一 国(或地区)一定时间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规模。GDP增速越高,代表着社会财富增长 速度越快,整个社会的生产供给能力越强。GDP从生产和需求的角度,分别可以进一步 分解为三次产业增加值和消费、投资、净出口三大需求。如果将GDP除以总人口,可 以计算出人均GDP,通常用于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由于GDP按季度和年度 进行统计和公布,所以主要应用在季度和年度的形势分析报告中。而要分析更短期的经 济运行情况,则需要更高频的月度数据。 反映三次产业运行情况的指标中,第一产业以种植业,也就是农业为主。由于农作 物生长周期较长,季节性明显,反映农业生产的高频指标较少,通常是按季度公布粮食 生产情况。现在最为丰富的指标是工业运行指标,月度指标主要基于国家统计局对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服务业指标也相对较少,但随着我国产业结构逐渐转变为以服务 业为主,对服务业更高频率指标的设置和监测也在不断完善。目前监测服务业运行情况 的月度指标主要是2017年开始统计发布的服务业生产指数。 监测消费、投资、进出口等需求端运行情况的月度指标分别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货物进出口额。月度指标在实效性与全面性方面往往不能兼得, 与GDP统计口径中的三大需求并不一致。比如,社会消费品零售只是GDP核算中最终 消费支出的一部分,固定资产投资是流量概念,与GDP核算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概念不同; 进出口主要是货物贸易,不包含服务贸易。所以,短期指标的走势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局 部反映整体。 价格和就业通常是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时关注的重要指标,比如美联储就将促进 充分就业和维持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月度价格指标包括了商品和除劳动力外 的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分别反映生活、生产领域的价格变化。其中,CPI是居民消费 品价格变化的反映,PPI(生产价格指数)和PPICM(企业购进工业品价格指数)则衡 量了工业生产价格的变化。新增就业和失业率是衡量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主要指标,由于 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特点,当前主要统计了城镇的就业情况。 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财政收支和金融市场运行指标分别反映了财政政策和货 币政策的执行情况。其中,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化体现了政府财政政策的取向。同样, 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化也可以通过货币供应量以及利率等指标反映。 最后,除了经济领域外,政府职能还涉及社会、文化、科技、教育、资源、环境等 诸多方面,这些指标多数是年度数据,所以在月度、季度中较少公布,主要反映在年度 的统计公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