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作为工业时代科技的结晶--汽车,已经历了百余年的辉煌,目前正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过去的百余年时间里,汽车的结构和性能的改进主要依赖机械结构的改进而实现。当前,随着电子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这些技术在汽车上得到应用,借以使汽车性能得到更大的改进,已经是大势所趋。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急需对汽车上采用的电子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了解。本书在第1版(2004年9月)的基础上,充实和增加了许多汽车电控技术方面新内容,如发动机电控技术(电控气门正时、电控汽油喷射、电控柴油喷射、电控点火系)、底盘电控技术(电控自动变速器、电控制动防抱死和防滑系统、电控悬架高度自动控制系统、电控动力转向系)和车身电控技术(如电子仪表、电动座椅、电动后视镜、电动天窗、电动中央门锁控制、电子防碰撞系统、倒车防碰撞装置、巡航控制系统、汽车导航系统和汽车黑匣子)等。

  另外,本书增加了发动机涡轮增压、发动机排放控制、车载网络系统、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气汽车)和自动化高速公路等新内容。  

  本书从内容上建立了以轿车(一汽红旗、奥迪100、宝来、捷达/高尔夫、奔腾;上海别克、大众波罗、赛欧;广州本田雅阁和二汽富康等)为主的结构体系,以适应我国轿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满足读者对轿车结构的需求,并力争使教材尽快跟上轿车工业的发展。

  在编写时考虑到成人教育、高职、高专、电视大学相关专业的需要,在内容上深入浅出,便于自学。

  本书编写人员分工:关文达(总论、第25章)、吴明(第1~4章)、张凯良(第13~16章)、王超(第5~8章)、王羽(第24、26章)、初立东(第9、18、21章)、刘兆惠(第10~12章)、王巍(第22、23章)、陈霞(第17、19、20章). 

  全书由关文达主编并统稿,吴明、张凯良、王超、王巍为副主编,王耀斌担任主审。此外,李顼、王雨琴、关鸿炜、赵树森、王雨霞、赵艳萍和赵艳玲参与了全书的资料收集及图稿的整理工作。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一些相关资料,在此向所有相关资料的作者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