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系列教材 平 面 构 成 于国瑞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北 京 目 录 导论:平面构成与平面构成教学 / 1 (一)平面构成与构成教学 / 1 (二)构成与图案 / 2 1. 构成形式 / 2 2. 应用范围 / 2 3. 思维观念 / 2 4. 取材 / 2 (三)构成与设计 / 2 一、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 / 4(一)形态要素之一——点 / 4 1.点的特点 / 4 2.点的视觉特征 / 4 3.点的构成 / 4 4.点的错视 / 5 (二)形态要素之二——线 / 9 1.线的分类 / 9 2.线的视觉特征 / 9 3.线的构成 / 10 4.线的错视 / 10 (三)形态要素之三——面 / 14 1.面的分类 / 14 2.面的性质 / 14 3.面的构成 / 15 4.面的错视 / 15 (四)构成的形式法则 / 19 1.对称 / 19 2.均衡 / 20 3.变化 / 20 4.统一 / 21 5.点、线、面综合构成 / 21 二、平面构成的表现形式(上) / 25(一)重复构成 / 25 1.重复构成的特征 / 25 2.基本形与近似形 / 25 3.重复构成的形式 / 25 4.骨格的类型 / 27 5.重复构成的要点 / 28 (二)特异构成 / 34 1.特异构成的特征 / 342.特异构成的形式 / 34 3.特异的分类 / 35 4.特异构成的要点 / 35 (三)渐变构成 / 39 1.渐变构成的特征 / 39 2.渐变构成的形式 / 39 3.渐变的类型 / 39 4.渐变构成的要点 / 40 三、平面构成的表现形式(下) / 46(一)发射构成 / 46 1.发射构成的特征 / 46 2.发射构成的因素 / 46 3.发射构成的形式 / 46 4.发射构成的要点 / 47 (二)空间构成 / 52 1.空间构成的特征 / 52 2.空间构成的形式 / 53 3.矛盾空间的构成 / 53 4.空间构成的要点 / 54 (三)对比构成 / 59 1.对比构成的特征 / 59 2.对比构成的形式 / 59 3.对比构成的要点 / 60 (四)肌理构成 / 65 1.肌理构成的特征 / 65 2.肌理构成的形式 / 65 3.肌理构成的方法 / 65 4.肌理构成的要点 / 66 四、形态感觉与情感表现 / 81(一)形态感觉表现 / 81 1.形态感觉 / 81 2.感觉表现 / 81 3.感觉表现构成的要点 / 82 (二)自我情感表现 / 92 1.自我情感 / 92 2.情感表现 / 92 3.情感表现构成的要点 / 93 参考文献 / 103 内 容 简 介 本教材以能力教育为核心,对平面构成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强调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并把形态感觉和情感表现单列一章,突出了学生的创造个性和自我情感的表现。为了优化教学过程,改革了传统的手绘教学,采用了全新的粘贴、手绘、电脑制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本教材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教学内容及方法新颖独特,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的检验,可以在较短的学时里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及中等专业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广大艺术设计工作者和艺术设计爱好者参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侵权举报电话:010-62782989 13501256678 13801310933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平面构成/于国瑞编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普通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系列教材)ISBN 978-7-302-15622-2 Ⅰ. 平… Ⅱ. 于… Ⅲ. 平面构成-高等学校-教材 Ⅳ. J0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7)第100480号 责任编辑:甘莉 宋丹青责任校对:王凤芝封面设计:版式设计: 出版发行:清华大学出版社地 址:北京清华大学学研大厦http://www.tup.com.cn 邮 编:100084 社 总 机:010-62770175 邮购热线:010-62786544 投稿咨询:010-62772015 客户服务:010-62776969 印 刷 者:发 行 者:新华书店总店北京发行所开 本:210×285 印张:6.75 字数:275千字版 次:2007年8月第1版 印次:2007年8月第1次印刷印 数:1~000定 价:元 本书如存在文字不清、漏印、缺页、倒页、脱页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部联系调换。联系电话:010-62770177转3103 产品编号: 导论:平面构成与平面构成教学 (一) 平面构成与构成教学 平面构成是设计的基础,是隐藏在设计大厦下面的基石, 是属于平时见不到它的存在,却又时时在设计活动中发挥作 用的那部分内容。平面构成所研究的点、线、面、肌理、方向、 位置、空间、重心等内容,是任何设计都离不开的基本元素。 平面构成作为设计基础的特性,决定了它的教学内容主 要集中在对美感的体验和对形态的认知等方面,它不受具体 的功能、工艺或材料等因素的限制,是一种较为纯粹的、不 带任何功利目的的对形态元素进行抽象或具象、有序或无序 的研究和探讨。 我们今天能够进行平面构成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感激包豪 斯作出的贡献。包豪斯“创造了当今工业设计的模式,并且为 此制订了标准;它是现代建筑的助产士;它改变了一切东西的 模样,从你现在正坐在上面的椅子,一直到你正在读的书”。[1] 这段话是对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思想的最大称赞和肯定。 包豪斯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主要归功于它的初 步课程的开设。在包豪斯,初步课程(即基础课程)与作坊 训练(实训课程)是整个教学体系的两大基本支柱。初步课 程主要以图形、色彩和材料研究三门课程为主,这便是今天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构成”的雏形。包豪 斯策划开设这些初步课程的首要目的在于,要把每个学生内 心沉睡的创造潜能都释放出来。 “包豪斯的初步课程之所以能够超乎群伦,不是因为它的 理论教学量大质高,而是因为它运用了严格的理性思考,对 视觉体验以及艺术创造性本质进行着检验。”[2] 这一论述说出 了问题的关键:“三大构成”课程在设计教学体系当中,之所 以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关键就在于它能够揭示艺术创造的 本质,并能够促使学生进行较为严格的理性和感性思考。今 天的“三大构成”课程尽管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和变革, 但它最基本的、最核心的技术与艺术、功能与形式和谐统一 的教育宗旨,以及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并对造型元素进行理 性思考的教学原则并没有改变,也不应该改变。需要改变的 应该是那些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理论,因为、包豪斯 毕竟是早期工业社会的产物,追求以少胜多的简约主义,抛  弃传统艺术和装饰风格,注重功能决定形式等主张,可以顺应工业化批量生产的需要,但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多重需要。 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提倡多元化设计,多种形式共存。在设计方面,简约是美,丰富也是美;单纯是美,装饰也是美;复古是美,新潮也是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电脑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世界进入信息化社会。现代工艺技术和各种新型材料不断出现,工业设计可以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追求更多的形式美感和巧妙的创意构思,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的、高品位的精神文化和物质需求。因此,平面构成的教学除了在内容和理论方面要不断修正和调整之外,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等方面也要不断地更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普遍要求,本教材运用的“粘贴、手绘和电脑制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就是力求在较短的学时里迅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学实践。采用画报纸粘贴替代传统的手绘,完成点、线、面要素的入门训练具有五方面优点:一是方法简便,上手快,方法便于学生掌握,马上就可以进入学习状态;二是学生兴趣高涨,积极性可以被充分调动;三是想法便于修改,构思时间增加,制作时间减少;四是完成作业时间缩短,作业数量可以增加,教学效率提高;五是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画报中的色彩或形象,可以增加画面的表现力。 手绘部分内容,是学生深入学习平面构成知识和提高手绘技能,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有效途径。通过手绘训练,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体验和认识设计的本质,加强对技术和工艺的理解,促使学生运用眼睛去观察,运用大脑去思考,运用手和画笔去表现,从而形成眼、脑、手、图的互动,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三者合一的综合能力。 电脑制作部分,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平面构成理论,并具备了一定的手绘技巧之后,所进行的教学内容,是属于拓宽设计视野、活跃设计思维、提升设计表现力的训练。电脑制作一方面可以提高完成作业的精度和速度,丰富设计表 现手段,加强平面构成的表现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更新学 生的设计理念,从科学技术中捕捉创作灵感,在寻求技术与 艺术的协调中培养一种全新的构思和创意的途径。 平面构成的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在设计造型的过程中,主动地把握被限定的条件,有意识地 去组织与创造,在设计体验的反复积累中提升学生的能力和 水平。平面构成教学无论怎样改革与创新,都要把握两个原 则:一是从学生的发展前途考虑问题,培养的能力对学生的 专业发展有所帮助;二是从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问题,所传 授的知识或技能要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二)构成与图案  构成与图案,由于具有诸多的共性和相似性,因此,人们常常混淆它们,分不清两者的差别。 构成与图案的共性在于,都在运用重复、渐变、对称、平衡、对比、调和等形式美的规律,都在研究和追求美,寻求美的造型规律。但它们的来源、研究对象和构成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构成是现代艺术,伴随着工业社会的诞生而生,并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与工业产品息息相关的艺术表现形式。构成形象奉行的是理性的,简约的,符合工业化批量生产需求的原则。作品往往是机械化的、冷漠的,追求的是 “少就是多”,适合产品的批量复制。构成的创作常常是抛开了具体的形象限制,运用点、线、面、体、色等最基本的元素,进行排列、组合、分割,寻求美的构成形式。构成是富于理智的,以抽象形为主的,表现严整的机械美、数理美和抽象 普通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系列教材 美的设计表现形式。 图案是装饰艺术,是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与生活、劳动和手工艺密切相关的艺术表现形式。图案形象往往是有机的、富于情感的,是人类真情的自然流露。图案创作注重的是师法自然和传统,认为:自然是源,传统是流,源与流缺一不可。因而,表现的内容常常是自然的美、生命的美。需要对自然进行提炼、归纳,对传统进行研究、学习。常常经过具象—变形—意象—抽象的过程,使图形或是形象,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另外,构成与图案还有其他方面的差别。 1.构成形式 构成的形式不固定,可以在对称和不对称两种基本形式上任意发挥;图案有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连续纹样(二方、四方)等较为固定的形式。 2.应用范围 构成可以用于所有的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信息设计(标志、包装、广告等)及环境设计(室内、建筑、园林、都市)等方面;图案只限于染织、服装、广告、建筑及器皿等方面的装饰。 3.思维观念 构成较为灵活、丰富、多元化和富于动感;图案较为静止、简单和一元化。 4.取材 构成侧重于抽象形的变化和利用;图案侧重于具象形的 变化和利用。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构成与图案两者之间各有分工和 侧重,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是两个系统,相互之间只能相 辅相成,而相互不可替代。因此,在我国大多数艺术院校中, 都把构成与图案分别对待,常常作为两门富于联系又相互独 立的课程来组织教学,但并不反对内容的相互吸收和借鉴。 人们有理由把平面构成当中的某些表现手法或是造型手段应 用于图案当中,但是,它们必须符合图案的形式美感的需要, 而不是直接照搬。平面构成也应该兼收并蓄,吸纳各家所长, 补己之短,以促进平面构成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发展。 (三)构成与设计 构成与设计都是工业化的产物,具有诸多的联系和密切 关系。从两者关系上说,构成也是设计的一种特殊的形式, 具备设计的某些特点。但构成又有别于设计,设计要满足于 产品功能的需要、生产的需要、使用的需要等等,注重的是 创造“物”,强调的是设计的结果。而构成并不具有功利性, 注重的是培养“人”,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构成与设计在概 念、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等方面存在着很多不同。 构成,即构造、解构、重构、组合之意。是把所需要的 诸要素按照美的形式法则进行组合,形成一个全新的、美的、 适合于需要的形象。 设计,“设”是指设想,“计”是指计划,是指设想和计 划一个方案,并借助于材料和工艺,使构想实物化的过程和 结果。 构成不以反映现实生活为目标,却随时准备与产品功能 相结合,所以成为设计的基础。这种作为设计基础的形态构 成,虽然不以功能作为它的直接目的,却研究尚有哪些新材 料、哪些新方法可供利用。构成常常运用较为严格的理性分析, 对视觉感觉、美感体验以及艺术创造性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反 思和经验的总结。 以电脑、网络为特征的信息化社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 式,也改变了设计的内容和方式。设计的形式和内涵都在发 生变化。在现代社会,设计的观念早已不再是只为某件产品 确定一个造型,它成为了实现美好生活的一种有效的手段。设计已经被理解为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不再是设计师单独完成的工作,它需要工程师、市场分析师、环境设计师和环保专家的共同参与。今天,不管是设计师还是消费者,都不再把设计简单理解为只是制作一个有用的物品。设计师试图在提供给市场和消费者一件有用的产品的时候,也希望能够在其中表达自己的创造性和个性。他们还希望能够把传统、文化、情感、环保等观念一起融入到一个小小的物品里,使之成为人们美好生活及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设计经过了后现代思潮的洗礼后,开始进入到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在提倡多元化的今天,设计不再有统一的标准和固定的原则,成为一个开放的、各种风格并存的、各种学科交汇融合的学科。设计在体现高新技术、提供良好功能的同时还充当着表现民族传统、人文特点、个性特色等多重角色。同时,生态保护与绿色设计、以人为本与人性化设计、时尚创造与个性化设计、设计文化与设计艺术等设计主张,都在冲击着设计的发展,设计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人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80年代的后现代设计运动,并没有改变现代设计最重要的功能特点和为大众服务的民主特征,只是对现代设计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仅仅使设计的外观和色彩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设计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构成仍然是设计不可替代的基础课程,是设计入门的阶梯和必由之路。 相关词:包豪斯 构成 设计 平面构成 包豪斯:包豪斯(Bauhaus)是“公立包豪斯学校”的简称,后改称“设计学院”(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 ,习惯上仍沿称“包豪斯”。包豪斯一词是由德语 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1919年4 月在德国魏玛市成立,由建筑设计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任院长。它是世界上第一所设计学院,是现代设计教育的发源地,是现代设计的摇篮。包豪斯主张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美学资源,创造一个能够满足人类精神与物质双重需要的新环境,提倡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达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1933年4 月,包豪斯遭希特勒纳粹党迫害而被迫关闭。 构成:是指按照某种目的将一些构成元素进行创造性组合的行为及其结果。构成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组合。但这种“组合”并不能等同于随意地把一些物体堆放在一起的无目的的组合。构成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构成行为带有某种目的性,要以人的意识为主导;②必须有用来组合的材料,即要有构成元素;③要有一定的构成技术或构成原则。 设计:是指设想和计划一个方案,并借助于材料和工艺使构想实物化的过程和结果。凡是设计都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都具有功能和审美两方面价值。 平面构成:就是在只具有长度和宽度的二维空间里,把点、线、面等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进行组合,获得多种全新的视觉形象。平面是相对于立体而言的,平面只有长、宽二 维空间,立体才具有长、宽、高(厚、深)三维空间。  平面构成训练的工具准备: ① 白板纸:2~ 3 大张,每张裁成20cm×20cm 大小; ② 灰面白板纸3~4 大张,每张裁成22 cm×22cm 大小,用于画面的装裱; ③ 画报纸(或挂历纸、有色纸)若干; ④ 尖毛笔2 支; ⑤ 浓缩黑色、浓缩白色水粉色各1 瓶; ⑥ 绘图圆规1 个; ⑦ 小剪刀1 把; ⑧ 三角尺1 把; ⑨ 乳白胶1 瓶或双面胶2 卷; ⑩ 电脑1 台,安装Photoshop 或Coreldraw 应用软件。 注释[1]:[英]弗兰克· 惠特福德:《包豪斯》,林鹤译,3页,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5。 [2]同上,71页。 一、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  (一)形态要素之一——点 1.点的特点 点是平面构成中的最小,也是最基本的构成元素。在画面中,一个点的出现,可以准确地标明它的位置,吸引人的注意力;多个点的组合,可以表现非常丰富的形象内涵,简洁而生动地传达视觉形象信息。 就点的形状而言,点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1)点的大小不固定 点的形态大小在于比较,具有不固定性。例如,一滴墨 普通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系列教材 水滴在本子上,与这个本子的面积相比,墨水就是点;本子与书桌的面积相比,本子就是点;书桌与教室的面积相比,书桌就是点;教室与整个校园相比,教室就是个点;校园与整个市区相比,校园就是个点。按照这个思路,点可以无限制地放大。但在平面构成中,与点相比较的面积范围常常被限定为一个画面的大小,但同样具有大小不固定的性质。 (2)点的形状不固定 点的形状可以包括任何形态。不能说圆形是点,而五角形不是点。因为,点的标志是它的小,而不是它的形状。点的形状可以包括圆形、半圆形、三角形、方形、五角形、六角形、多角形、长方形、菱形、梯形、扇形等所有形状。点的这些不固定的形状,基本分为两类:一是几何形的点,形状较为稳定,有规整、明快的感觉,富于现代感;二是任意形的点,形状较为自由,有自然、活泼的感觉,富于人情味。 2.点的视觉特征 从点的作用看,点是力的中心,并具有张力作用。在平 面二维空间中:一个点可以表明位置,吸引人的注意力;两个点具有稳定作用,两点之间受张力作用构成视觉心理连线;三个点可以加强点的力量,构成直线或三角线连线;多个点可使注意力分散,画面出现动感( 图1-1)。 从点的排列看:相同点的排列可以构成心理连线;相同点的大小渐变排列可以产生空间感;点的有规律反复排列可形成节奏;横向排列有稳定感;斜向排列有动感;弧线排列有圆润感。 从点的大小看:点小,视觉力就小;点大,视觉力就大。点若过大,也有空洞、不精巧的感觉。 从点的表现看:点少,表现重在形态的变化上;点多,表现重在排列形式上。 3.点的构成 (1)点的形态变化 主要包括抽象形和具象形两类。 抽象形:圆形类——圆形、半圆形、1/4圆形、扇形、椭圆形等;方形类——方形、长方形、梯形、T字形、十字形、工字形等;角形类——三角形、长三角形、菱形、五角形、多角形等。 具象形:心形、瓶形、水滴形、月牙形、古币形、箭头形、锯齿形、苹果形、树叶形等。 (2)点的组合变化 点的排列组合往往是根据构成表现的主题内容而确定具体的形式,也分为抽象形主题和具象形主题两类。 抽象形主题的表现重在画面形式美感的塑造,形态的多少、疏密、取舍等,都要根据画面形式美感的需要而定。 具象形主题的表现要注重主题内容和画面形式的双重需要。主题内容及形象的表现要追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形象一定要经过简化、提炼、夸张和变形才能使用。画面也要注重形式美感,不能孤立地只看形象,要注意形象与画面空间之间的关系,达到两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为最佳效果。暖色的点感觉大,有扩张感;深色的、冷色的点感觉小,有 4.点的错视 收缩感(图1-2-a)。②同样大小两个点,若周围的图形比点大,点的感觉就小;若周围的图形比点小,点的感觉就大(图 错视,就是视觉与客观事实不相一致的现象。由于点所1-2-b) 。③同样大小两个点,紧贴外框的点感觉大;远离外处的位置、色彩、明度、环境条件等方面的变化,会产生大小、框的点感觉小(图1-2-c、图1-2-d)。远近、空间等一些错视现象。①在同样大小的点当中,明亮的、   图1-1点的视觉特征 平面构成 (a) (c) (d) 图1-2 点的错视 相关词:点 形态 几何形 任意形 具象形 抽象形 点:是指较小的形态。形态:是指事物内在本质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包括形状和情态两个方面。几何形:是指外形多呈直线、弧线或者其他用直尺、圆规勾画出来的形态。任意形:是指外形多呈斜线或曲线,动感很强,形状更具有变化性的形态。具象形:是指生活中可见的具体存在的物像的形态,具有可辨认的形象特征。抽象形:是指舍弃事物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形态。 课题名称:点的构成训练  训练课题:(1)相同点的构成 (2)不同点的构成 教学要求: (1) 相同点的构成 在20cm×20cm 的白板纸上,运用大小及形状相同点的 普通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系列教材 形态,完成一张具象形、一张抽象形的点的构成。点的大小不限、形状不限。每张构成中的数量不少于50 个。要运用画报纸粘贴的方法进行。要注意形态在画面上的安排,形态的大小、位置要适当,构成的图形要简洁、抽象并具有美感。最后要把画面装裱在22cm×22cm 的灰面白板纸上。 画报纸粘贴方法:先画好点的形状,再把画报纸多层折叠,用剪刀一次剪出多张。在画面粘贴之前,要把剪出的点在画面上摆放好,并要多次移动这些点的摆放位置,经过反复地构思和推敲才能定稿并用乳白胶粘贴。 (2) 不同点的构成 运用画报纸粘贴的方法完成一张大小及形状不同的点的构成。画面图形采用具象形、抽象形均可。其他要求同上。 教学建议: 点是平面构成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本课程的切入点。因而,采用简便易行的画报纸粘贴的方法进行设计训练,最容易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该方法具有上手快、用时短、修改便利、训练动手能力等优点,可以避免直接使用手绘方法的许多弊端。时间:4课时。 图1-3 相同点的构成张静图1-4 相同点的构成 王铠图1-5 相同点的构成 陆嘉佳 图1-6 相同点的构成 吴凤图1-7 相同点的构成 俞昶昶图1-8 相同点的构成 马秀红 图1-9 相同点的构成 裘亮图1-10 相同点的构成 潘华夏图1-11 相同点的构成 杨杨  图1-12 相同点的构成 王君红图1-13 相同点的构成 陈妍图1-14 相同点的构成 曲超 图1-15 相同点的构成 王强图1-16 相同点的构成 刘佳丽图1-17 相同点的构成 杨杨 图1-18 相同点的构成 王凰图1-19 相同点的构成 王铠图1-20 相同点的构成 赵丽 图1-21 相同点的构成 王凰图1-22 相同点的构成 赵丽图1-23不同点的构成 邢盼盼 图1-24 不同点的构成 李楠图1-25 不同点的构成 张燕图1-26 不同点的构成 吴凤 普通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系列教材 图1-27 不同点的构成 陈静图1-28 不同点的构成 楼凯图1-29 不同点的构成 裘琦琦 图1-30 不同点的构成 邢盼盼图1-31 不同点的构成 郑怡图1-32 不同点的构成 王君红 图1-33 不同点的构成 王红艳图1-34 不同点的构成 杨杨图1-35 不同点的构成 俞静  图1-36 不同点的构成 迟洪玉图1-37 不同点的构成 董慧 图1-38 不同点的构成 魏宝娜 图1-39 不同点的构成 胡旭峰图1-40 不同点的构成 (二)形态要素之二——线 1.线的分类 线是平面构成中最具变化、最具个性的构成元素。在画面中,线的形态非常丰富,表现力也非常强。在线的表现中,细线纤细、粗线醒目,但粗线的宽度也不能超出一定的限度,否则就转化成了面。另外,线的密集排列、线的闭合等,也 施云峰图1-41不同点的构成 罗春露 都会转化成面,而失去线的特性。 尽管线的形态、状态、宽窄、规则和不规则等多有不同,表现形式也千变万化,但基本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种类型:直线,包括平行线、折线、交叉线、发射线、斜线等;曲线,包括弧线、曲线、抛物线、波浪线、自由曲线等。 2.线的视觉特征 线在画面空间中的视觉经验是:粗的、长的、实的线有向前突出感,给人一种距离较近的感觉;细的、短的、虚的线有向后退缩感,给人一种距离较远的感觉。线的具体的视 觉特征如下(图1-42): 直线——明快、简洁、力量、通畅,有速度感和紧张感,有男性化倾向;曲线——丰满、轻快、优雅、流动、柔和、节奏感强, 有女性化倾向;粗线——厚重、醒目、粗犷、有力;细线——纤细、锐利、微弱;长线——顺畅、连续、快速,有运动感;短线——短促、紧张、停顿,有迟缓感;水平线——平静、安定、广阔,有左右方向运动感;垂直线——庄重、严肃、肃立,有上下方向运动感;斜线——倾斜、不安定,有前冲或下落力量的动感。 普通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系列教材 图1-42线的视觉特征 3.线的构成 (1)直线构成 运用直线的等距排列、渐变排列、交叉组合、发射组合 等构成形式,最容易表现直线的节奏、秩序、韵律等美感。 直线构成并不反对直线的粗细、长短、疏密、方向等变化, 可以利用一切可能去表现画面效果。 (2)曲线构成 曲线比直线构成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力,表现形式也更 加自由。既可以表现抽象的主题,也可以表现具象的内容; 既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是不规则的;既可以是弧线,也可 以是环形线或是自由曲线。组合的形式也可以任意变化,按 照一定的规律也行,由一点或多点向外散射也行,自由组合 也可,但画面的形式美感一定要鲜明。 (3)点线综合构成 由于该训练是把点、线两种构成元素组合在一起来表现主题内容,所以在表现的手段、形式、内容等方面具有更多的选择。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更宽、更广的层面上去创作。但在具体表现时,强调以其中的一种元素为主,另一种元素作为调节或点缀,效果往往最好,最忌讳两种元素平均对待。 4.线的错视 ① 两条等长的平行直线,在直线两端加入斜线,因 斜线与直线所成角度的不同,产生不等长的错视效果( 图1-43-a)。 ② 等长的两条直线,垂直和水平方向摆放时,垂直直线要比水平直线感觉长(图1-43-b)。 ③ 等长的两条直线,受周围线条不同长短的影响,产生不等长的错视效果(图1-43-c)。 ④ 一条斜向的直线,被两条平行的直线断开,斜线会产生错开的错视效果(图1-43-d)。 ⑤ 两条平行的直线,在发射线的作用下,出现弯曲的错视效果( 图1-43-e)。 (a) (b) (c) (d) (e) 相关词:线 性质 错视 线:是具有长度感的形态。线与点、与面相比明显让人 感到“长”,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宽度。性质:是指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错视:是指视觉与客观事实不相一致的现象。 课题名称:线的构成训练训练课题:(1)直线构成 (2)曲线构成 (3) 点线综合构成 教学要求: (1)直线构成 运用画报纸粘贴的方法,完成一张直线的构成,画面图 形采用具象形、抽象形均可。构成中线的形态不能太宽,数量不得少于20 个。其他要求与“相同点的构成”相同。 (2)曲线构成 运用画报纸粘贴的方法,完成一张曲线的构成。具体要求同上。 (3) 点线综合构成 运用画报纸粘贴的方法,完成一张点和线的综合构成。构成中线的形态直线、曲线均可。其他要求同上。 教学建议: 线是平面构成最具表现力的元素,也是利用画报纸粘贴的方法进行的深入设计训练。学生有了点的构成训练基础,在进行线的构成训练中,就会更加自觉和理性,线的表现也就因此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线的表现要更加注重画面的形式美感,做工也要更加细致。时间:4学时。  图1-44 直线构成 夏献华图1-45 直线构成 王丽图1-46 直线构成 吴晓波 图1-47 直线构成 俞昶昶图1-48 直线构成 林静图1-49 直线构成 俞静 图1-50 直线构成 张文卓图1-51 直线构成 王丽图1-52 直线构成 徐碧莲 图1-53 直线构成 季小禄图1-54 直线构成 张承烁图1-55 直线构成 马宇磊 图1-56 直线构成 陈微微图1-57 直线构成 王铠 普通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系列教材 图1-59 直线构成 杨琴图1-60 直线构成 胡旭峰 图1-62 曲线构成 俞昶昶图1-63 曲线构成 王坊 图1-65 曲线构成 王丹图1-66 曲线构成 叶霜霜图1-67 曲线构成 邵建亚  图1-68 曲线构成 俞静图1-69 曲线构成 王建 图1-71 曲线构成 陆嘉佳图1-72 曲线构成 吴凤 图1-74 曲线构成 陈静图1-75 曲线构成 张健 图1-77 曲线构成 王雨玫图1-78 曲线构成 李玲玲图1-79 曲线构成 付小利 普通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系列教材 图1-80 曲线构成 张文卓图1-81 曲线构成 王宁图1-82 曲线构成 曲超 (三)形态要素之三——面 1.面的分类 面是平面构成中具有长度、宽度的二维空间,同时也是具有一定表现力的构成元素。在画面中,整个画面就是面的形态,起到衬托点和线的作用,如果没有面,点和线就无所依附。在平面构成中,面的形态主要是指那些比整个画面小、比点形态和线形态大的面。这些面比较灵活多样,充满变化,更富于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可以塑造和表现非常丰富的形象内涵,直观地传达视觉形象信息。 (1)几何形的面 借助绘图仪器绘制的形态,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五角形等(图1-83-a)。 (2)直线形的面 用直线任意构成的形态(图1-83-b)。 (3)曲线形(有机形)的面 用自由的弧线构成的形态(图1-83-c)。 (4)不规则形态的面 用直线和自由弧线随意构成的形态(图1-83-d)。 (5)偶然形态的面 用特殊技法或偶然形成的形态,如敲打、泼墨、自流、断裂、书写等(图1-83-e)。 2.面的性质 任何图形,都是由图与底两部分组成的。在画面中,成为视觉对象的部分叫图,其周围的空间叫底。图,也称“正形”, 具有清晰、前进的感觉,并具有使形突出的性质;底,也称“负形”,起到衬托、显现图的作用。这个理论是1920 年由一个叫鲁宾的人发现并研究出来的,他利用一张画有一个壶和两个人脸的画面说明其理论,这幅画面,就被称之为《鲁宾之壶》。 在平面构成中,图与底是一种衬托与被衬托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在画面上,决定哪部分是图、哪部分是底,关键取决于人的注意力在哪里,  图1-83 面的分类 人注意了哪部分图形,哪部分图形就是图,是正形。 图与底的相互转换关系是鲁宾的图底反转理论的真正意义,也表明面形态的基本性质,面形态经常处于反转状态。在面积大小相当的邻近面之间,图与底最容易反转;大面积面与小面积面之间、面与点之间、面与线之间等,也都会出现图与底的反转现象。因而,在构成中,既要强调正形的完美,也要注意负形的变化,正负形都具有设计意义(图1-84)。 根据人的视觉习惯,比较突出的图形大都具有以下性质: ①居于画面中央部位,尤其处于水平或是垂直状态的图形突出; ②被封闭的图形突出;③比较小的图形(但不是特别小)突出; ④在相同性质的图形中,有特异的图形突出;⑤在抽象图形中,具象的图形突出;⑥在静态图形中,动态的图形突出。   3.面的构成 (1)面的形态变化 面的形态与点的形态没有太大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面 形态比点形态要稍大一些。面形态可以从几何形、直线形、曲线形、不规则形、偶然形五个方面去选取。 (2)面的组合变化 面的排列组合可以从具象主题表现和抽象主题表现两个方面去构想。 抽象主题的表现要强调画面形式美感的塑造,可以利用面的排列、渐变、重叠、大小、角度等方面的变化,表现内容。 具象主题的表现要注重主题内容和画面形式的双重表现,可以利用不同大小的几何形面、直线形面、曲线形面和不规则形面来塑造画面形象。要给观众留有想象的空间,不能面面俱到。 4.面的错视 两个面积、形状相等的面,黑底上的白面感觉大,白底上的黑面感觉小(图1-85-a)。 鸽子为正形底为负形《鲁宾之壶》的正负形图与底的转换 图1-84 图与底(正负形)的转换 两个面积、形状相等的面,处在上边的面感觉大,处在下边的面感觉小(图1-85-b)。两个面积、形状相等的面,周围图形小的面感觉大,周围图形大的面感觉小(图1-85-c)。 多个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的等距排列,方形间隔的交点上,  会显现出神秘的灰点(图1-85-d)。 相关词:面 正形 负形 面:就是比点感觉大,比线感觉宽的大块形态。正形:是指画面上最吸引人注意的图形,通常也称为“图”。负形:是指画面正形之外的空间形象,通常也称为“底”。 负形起到衬托正形的作用。 课题名称:面的构成训练训练课题:(1)直线形面的构成 (2) 曲线形面的构成 (3)点面或线面综合构成 教学要求: (1)直线形面的构成 运用面的形态和画报纸粘贴的方法,完成一张直线形面 普通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系列教材 的构成。画面图形采用具象形、抽象形均可。构成中面的形态不得少于10 个。面形态与点形态在形象特征及表现状态等方面是一致的,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一个面积大、一个面积小。其他要求与“相同点的构成”相同。 (2)曲线形面的构成 运用画报纸粘贴的方法,完成一张曲线形面的构成。其他要求同上。 (3)点面或线面综合构成 运用画报纸粘贴的方法,完成一张点面或线面综合构成。其他要求同上。 教学建议: 面是平面构成形态中面积最大的构成元素,面的形态构成也最容易出现空洞的画面效果。继续利用画报纸粘贴的方法进行面的设计训练,就是让学生掌握面的形态特性,学会以最少的形态表现最丰富的画面内容的方法。面的表现可以让学生从具象的思维模式解脱出来,把思维的重点放在画面的视觉效果表现上。画面中的意境表现和形式美感形成,会刺激学生思维水平的迅速提高。时间:4学时。 图1-85 面的错视 图1-86 直线形面的构成 吴益斌图1-87 直线形面的构成 司立波图1-88 直线形面的构成 吴彤  图1-89 直线形面的构成 肖媛媛图1-90 直线形面的构成 邹瑜平图1-91 直线形面的构成 王红艳 图1-92 直线形面的构成 吴凤图1-93 直线形面的构成 陆嘉佳图1-94 曲线形面的构成 罗春露 图1-95 曲线形面的构成 俞静图1-96 曲线形面的构成 赵丽图1-97 曲线形面的构成 史泓迪 图1-98 曲线形面的构成 马宇磊图1-99 曲线形面的构成 奚冠蓉图1-100 曲线形面的构成 罗春露 图1-101 点面综合构成 周雅玲图1-102 点面综合构成 林静 普通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系列教材 图1-104 点面综合构成 张承烁图1-105 点面综合构成 徐碧莲 图1-107 线面综合构成 孙蓉图1-108 线面综合构成 刘苏盈 图1-110 线面综合构成 张超图1-111 线面综合构成 刘蕾图1-112 线面综合构成 潘华夏  图1-113 线面综合构成 张承烁图1-114 线面综合构成 王军男 图1-116 线面综合构成 杨杨图1-117 线面综合构成 (四)构成的形式法则 1.对称 对称是人物、动物、植物以及人造物最基本的构成形式。对称的形式在机能上可以取得力的平衡,在视觉上会让人感到完美无缺,体现了一种端庄、平静和秩序美感。 李馨 平面构成中的对称通常是以画面的纵向或横向中心线为对称轴,让左右或上下的图形对应、对等而获得的。对称又分为绝对对称和相对对称两类。绝对对称是对称轴两侧的形态完全对等,对折可以重合;相对对称是对称轴两侧的形态大体相对,对折不要求完全重合。 对称的基本组合方式,有以下几种。 (1)轴对称 以纵向、横向或斜向的对称轴为中心,进行左右、上下或倾斜一定角度的对应图形排列(图1-119-a)。 (2)旋转对称 以图形的某个角为中心,将图形按照一定的角度旋转,进行放射状的排列(图1-119-b)。 (3)回旋对称 图形旋转方法与旋转对称相同,所有图形均旋转90°排列(图1-119-c)。 (4)反转对称,也称逆对称 图形旋转方法与旋转对称相同,图形均旋转180°彼此相逆排列(图1-119-d)。 在平面构成中,对称是最基本的构成形式,只要按照对称的格局去设计和组合,就可以轻松地获得均齐、稳定的视觉效果,得到一种安定平和的美。 普通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系列教材 0 (a) (b) (c) 图1-119 对称的组合方式 2.均衡 尽管对称表现了一种安定的美,但只有一种形式是远远 不够的。人们还需要更加活泼而富于变化的形式,以弥补对 称的不足,丰富美的形式和内容。 不对称,是指图形或物体的左右形态的不对等的构成状 态。对称与不对称是相对而言的,对称以外的所有的构成形式, 均属于不对称。对称与不对称,在本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按照对称的格局进行组合,就能够轻易地获得一种安定的美 感;但是,按照不对称的格局进行组合,却并非都能取得美 的效果。因为美感是一种视觉力的平衡,不对称的格局常常 处于力的不平衡状态,因而就不容易生成美感。不对称的构 成形式一定要达到视觉力的均衡,才能产生美感。 平面构成中的均衡,是形式美的另一种构成形式。虽然图形的左右形态处在不对称状态,但可利用力学的“杠杆原理”,通过形态的大小或相互关系的调整,以改变“支点”的位置,而获得视觉力的平衡。如果说,对称力的平衡是天平的平衡。那么,均衡力的平衡就是杆秤的平衡。杆秤的一端是秤砣,另一端是所称的物品,两者之间的平衡是靠调整秤砣的位置获得的(图1-120)。 均衡显示的是视觉上一种等量和不等形的力的平衡状态,是形态在二维空间组合时,量的对比关系和位置疏密的对比关系。均衡的美感是活泼、轻松而富于变化的,常常给人一种错落有致、变化莫测、新鲜灵活的视觉感受。 对称 均衡 图1-120 均衡的杠杆原理 3.变化 单调的、千篇一律的视觉形象,虽然易于感知,却难以引起人的注意,唤起人的新鲜感和愉悦感。因而,构成中的形态和形象,必须要有变化。另外,有变化,才有创造,变化体现了事物个性的千差万别,没有变化就没有创造和发展,变化带来的突破和创新是设计价值的根本体现。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寻求变化和自由创造,是平面构成的基本主张。在平面构成中,变化的因素越多,画面动感就越强,内容也就越充实,效果也越加新鲜刺激。可以从形态的大小、方圆、长短、曲直,结构的虚实、聚散、纵横、繁简,色彩的明暗、冷暖、浓淡等方面寻求变化。 具体的形态变化方法,有以下几种。 (1)加法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态相加、相交或相切等组合方法,即两个形态相加而得到的新形态(图1-121-a)。 (2)减法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态相减,即一个形态被另外一个或几个形态减去后的新形态(图1-121-b)。 (3)分割法 一个形态被切割后重新排列组合的新形态。分割的方法有等形分割、等量分割、渐变分割、发射分割、交叉分割、自由分割等(图1-121-c)。 (4)重叠法 一个形态覆盖在另一个形态上产生新形态(图1-121-d)。 (5)透叠法 两个形态错位重叠后,保留不重叠的部分,去掉相重叠的部分形成新形态(图1-121-e)。 (6)差叠法 两个形态错位重叠后,保留相重叠的部分,去掉不重叠的部分形成新形态(图1-121-f)。  (e) (f) 图1-121 形态的变化方法 平面构成 4.统一 有变化,还要有统一。变化与统一,又称多样与统一,是一切艺术形式的最基本的法则。它体现了生活和自然界中多种因素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整体。 统一,是形态的相同和一致性。在平面构成中,运用统一可以在迷乱中整理出秩序,在变化中创造出完美,并赋予画面条理和和谐,使视知觉享受持久的美感。缺少统一的画面,常常会因杂乱无章而达不到和谐和完美。在统一的具体运用方面,可以利用主题来统一全局,所有形态均围绕一个特定的基调进行编排,利用线的方向来形成明确的指向性,选择形象与大小统一的元素形成亲密和谐的视觉同一性,利用一色或多色的变化来控制协调主色调,利用材料或质地的变化形成视觉效果的差异,等等。使这些有变化的各部分经过有机地组织,从整体到局部得到多样统一的效果。 具体的统一方法,有以下几种。 (1)同质要素统一 选择同形、同色、同大小、同方向、同质地等相同性质的形态进行组合,易于取得统一的视觉效果。 (2)类似要素统一 选择形状类似、性质类同、色彩相近、大小接近、质感相似的形态进行组合,易于取得统一的视觉效果。 (3)异质要素统一 不同性质的形态组合也要寻求形态某一方面的一致性,或者把形态分出主次并加大主体形态,或是把诸多形态贯穿连接起来等,都能够取得统一的视觉效果。 5.点、线、面综合构成 把点、线、面三种构成元素综合在一起,构成将会更加具有表现力,同时,对画面和形态的限制也更少,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构成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如下。 (1)主题因素 在点、线、面综合构成中,主题是灵魂、是统帅,一切形态要按照主题和画面表现的形式需要进行创造、组织和编排。 (2)形式因素 有些抽象主题的构成,形式表现更加重要。形式美感是构成的重点,要注意形态的排列、组合的秩序、节奏、层次、动感等方面的表现。 (3)创意因素 点、线、面综合构成,可以巧妙地利用画报中原有的形象、色彩、肌理来创造新图形。这样,可以增加形态的表现力,拓宽创造想象的空间。但在运用原有的形象时,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意和想法,要改变原有形象的原意,赋予原有形象新的意义,使构成的新图形具有全新的“意味”。 (4)表现因素 好创意还要有好的表现,再好的想法,表现不到位、不充分,也不是好作品。 相关词:对称 均衡 变化 统一 对称:是指图形或物体的左右形态对应、对等的构成状态。均衡:是指视觉上一种等量和不等形的力的平衡状态。变化: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统一:图形或事物的一致状态。 课题名称:综合构成训练  训练课题:(1)对称构成 (2)均衡构成 (3)变化与统一构成 教学要求: (1)对称构成 运用画报纸粘贴的方法,完成一张对称构成。形态形状、 普通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系列教材 数量不限,但形态要素必须是两种以上,如点、线、面三种要素的综合构成,点与线、点与面或线与面两种要素的综合构成。画面图形采用具象形、抽象形均可,可以巧妙地利用画报中的形象、色彩、肌理来创造新图形,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意,要使新图形具有“意味”。这是需要充分发挥个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练习。构成的图形不但要有美感,还要具有内涵。在表现方法、手段、方式等方面,可以不受限制,自由创造。 (2)均衡构成 运用画报纸粘贴的方法,完成一张均衡构成。其他要求同上。 (3)变化与统一构成 运用画报纸粘贴的方法,完成一张变化与统一构成。其他要求同上。 教学建议: 点、线、面综合构成是前面所学知识的阶段性总结性训练,是知识的综合利用。本课题重在学生创意思维和形态表现能力的培养。在构成表现当中,创意主题、意境表现和形式美感是训练的重中之重。时间:4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