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大学音乐教程 绪论 音乐,是人类从古至今必不可少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以德国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9—1860)的话来说:“世界在音乐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现和表达。它是各种艺术当中第一位的,帝王式的艺术,能够成为音乐那样,则是一切艺术的目的。”的确,音乐在艺术领域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是无可代替的。 人类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在自然界中,我们可以将任何美妙的声音视为动听的旋律,就像鸟鸣、虫吟,甚至树叶飘落、雨滴落地的声音……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奇妙美丽的音乐。当然,以音乐艺术来说,我们也可聆听到各个时期那些伟大的音乐家们所流传下来的著名乐段、优秀作品。无论如何,音乐都是时刻伴随着人类的“美”的东西,它无时无刻地不离我们左右。 我们知道,人类离不开音乐,人类生活需要音乐。没有音乐的出现,世界将因缺少了五彩缤纷的亮丽色彩而像一幅毫无生机的画面。音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艺术的享受,有的时候它还是我们精神的动力和生活力量的源泉。 那么,对于时刻萦绕在我们身边的音乐,我们又了解多少呢?从艺术层面上来讲,音乐究竟是什么?音乐的起源又是如何?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态度看待音乐?它究竟带给我们什么呢?想必这些都是我们急于知道的吧!对于这些问题,我想我们可以一一地进行了解,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来探索音乐的奥秘。 一、 什么是音乐 历史上曾经有众多名人以及各种典籍论著对音乐做出过阐述。围绕着音乐的定义,人们曾产生过激烈的争论,每一个人都希望从自己的角度去解释音乐究竟是什么。因此,在不同人的心中,对“音乐”这个词语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在当今的《辞海》中,对音乐的解释是:有节奏、旋律或和声的人声或乐器音响等配合所构成的一种艺术。其实,以科学的方法来解释,音乐就是以声音为材料,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组合,用以表达人类情感、理想和思想的听觉艺术,它是具有时间性的。 往往音乐会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它可以分为各种类型,如:古典音乐、严肃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等。为了更好地体现每一种音乐形态,它又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表现,如声乐、器乐或是戏剧音乐。但无论是哪一种形态或表现方式,音乐都应具有一定的风格和特征,它能带给人以艺术的美感。 音乐家门德尔松曾说过:“一首我喜爱的乐曲,所传给我的思想和意义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是的,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之一,音乐是一种述说情感的符号。中国古代著作《礼记·乐记》也曾记录:“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由此可见,音乐显现着人类内心活动的状态。当我们不能用语言表达某些极为复杂、微妙或极致的感情时,音乐却可以通过旋律将它们娓娓道来。因为音乐是听觉艺术,无须眼观就可以享受,所以相比起其他的艺术形式,音乐在传递情感、激发人类想象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音乐所创造的是和谐的声音,它能够生动真实地反映人类的思想,通过高低、长短、强弱不同的音响,将人类对生活的感知与认识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并带给人们以丰富的联想。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在艺术表达思想情感和引发的想象力和思考方面,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比音乐来得更为直接,就像尼古拉·哥白尼(Mikolaj Kopernik,1473—1543)所说,“音乐并不仅是一种娱乐,而是音乐诗人,音乐思想家所表达出的高尚情感。这些情感必须符合人类逻辑的规律。它是人们所感觉、理解、表现东西中的一部分”。 长久以来,音乐一直是人们探索的文化对象。围绕着音乐研究、音乐学、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育和音乐传播等介入方式,成为音乐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今的“音乐”一词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只关乎与声响的界定,它的范畴中包含着更丰富、更多彩的内容。 了解音乐,是我们研究音乐的第一步,更是我们领略艺术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 音乐的起源 音乐究竟来源于何处?这是一个被人们长久探讨的话题。如同艺术领域中的其他门类一样,关于音乐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其中劳动说、情感说、模仿说、语言说、信号说和巫术说是众多言论中的代表。它们从各自的角度论证了音乐的产生,每一种说法都尽力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对于这些说法,我们当然无法去评价谁是谁非,但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进一步去接触音乐本身。 1. 劳动说 音乐起源于劳动,赞同这一种说法的人是比较多的。主张这一学说的是奥地利音乐学者瓦勒谢克(Rwallascheks,1860—1917)和德国经济学者布赫(Bucher,1847—1930)。 赞同者们认为,劳动是伴随着人类诞生而出现的活动,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在经过劳动的改造后才脱离了猿的形态而成为人,在大脑与手这些人体器官高度完善后,人类才得以创造艺术。而在我们祖先的劳动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协调集体劳动中每个个体的活动,人类创造出一种具有号召力和命令感的声音来统一大家的动作。久而久之,一种有规律、有节奏、有固定内容的声音就形成了。并且,人们认识到这种声音不仅能够协调动作,似乎还可以振奋精神,提高工作效率。于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劳动中的声音就形成了有高有低、有强有弱、起伏有调的旋律。似乎我们常听到的“嗨呦、哎嗬”就是最早的音乐。 同时,伴随着劳动,人们的生活中也出现了与劳动有关的各种活动,比如劳动前的仪式或是丰收的庆典。在这些活动中,人们依然运用音乐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劳动本身。有的成为了劳动的一部分,有的则反映了有关于劳动的场景或愿望等等。譬如,我国汉代《淮南子·道应训》中就曾记载了一首“举重劝力之歌”,提到“前呼邪许,后亦应之”的劳动音乐。 在劳动中,人们逐渐地体味到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他们的声音也就不再单调的只是“嗨呦、哎嗬”,而是伴随着情绪的起落时而欢快时而忧愁,节奏变得时而舒缓时而急促。这样,音乐的旋律和情感也逐渐丰富起来,开始了它自身的成长,直至最终脱离了劳动,成为了人类的艺术。 2. 情感说 有人认为音乐应起源于情感交流。我们知道,动物往往会用声音来引起同类的注意,就像人类用语言交流一样。但人类是高级动物,我们已经会借助语言符号来表达自己的兴奋、激动、快乐、愤怒、忧愁等情绪。而动物界中的其他生物的鸣叫声实际上也就是它们的语言。无论什么样的声音,在我们人类听来可能是晦涩难懂的,但在其同类之间,这就是传达情感的语言方式。有的时候,人们也可以选择除语言之外的其他方式进行交流,尤其是当他们想追求异性的时候,他们或者以人声来模仿鸟儿在求偶时所发出的声音唱出起伏的旋律来向异性表达爱意,或者以乐器的声音来向他人诉说自己的心情。有人认为,早在人类语言能力完善之前,这种以有旋律的声音表达情感的方法就已经被原始人类普遍运用。慢慢地,人类这种抑扬顿挫的、富于色彩的声音就形成了音乐。因此,以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31—1836)为代表的学者对音乐的起源定论为“异性求爱”的产物。也就是说,音乐是人们表达情感的工具,音乐也因情感交流的需要而产生。 3. 模仿说 模仿说的理论似乎和情感说有些关联。主张这一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克罗威斯特(Frederick Crpwest,1850—1922)。在之前,我们已知道人类会模仿鸟鸣来表达爱情,虽然这种情况被视为情感说的主要论据,但其实这也可看做是模仿说的一部分。当然,原始人类也不是只会模仿鸟类,当大自然中其他的声音将他们吸引时,他们也会通过美化和加工将自然界中丰富的声音再现出来。久而久之,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成为了人类旋律中有规则的模仿对象,这些声音带给他们创作旋律的灵感,音乐也就此形成。在当今,我们依然可以从众多文明人类的音乐作品中看到“模仿”的影子,像中国传统器乐曲《百鸟朝凤》,其中就以唢呐模仿了各种鸟类的叫声,或是西方作曲家维瓦尔蒂的协奏曲《四季》,其中不仅出现了鸟鸣声,还出现了雷雨声、小溪流水声等。 4. 语言说 法国哲学家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和英国哲学家史宾塞(Hebert Spencer,1820—1903)都认为音乐应该源于人们在说话时抑扬顿挫的音调的变化。他们认为音乐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在说话时会根据情绪的不同而发出不同的音调和节奏。有的时候,加快或放慢速度和夸张变声的语音会更接近于歌唱。就像我们在朗诵或演讲时,为了吸引听众的注意,并显得富于感情时,常常会将某一个或某一段字音突出,这会使本来 很平常的话语生动而鲜明,听起来非常具有旋律感。歌剧当中似说非说,似唱非唱的“宣叙调”似乎能够证明这一点。因此,赞同音乐起源于语言的人也为数众多。 秘鲁印加人在太阳祭祀中的音乐活动 5. 信号说 人类除了语言之外还会运用很多信号进行交流,尤其是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其他信号带给我们的便利就很多了。比如跟聋哑人交流,使用语言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就可以选择绘画或是手势等方式。而音乐也是一种特殊的信号。德国的音乐心理学者修顿普佛(Carlsrumpf,1848—1936)在其著作《音乐的起源》中提到原始时代人们为了与距离较远的人联络,经常发出高声的喊叫。而同一时间内发出喊声的人会具有不同的音高,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音程。人们逐渐地对和谐或不和谐的音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产生了音高的概念,音乐也就此开始萌芽。同时,很多人认为,在语言不能够进行沟通时,错落多变的旋律似乎能更好地联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所以说,音乐这种信号是超越国界的语言。 6. 巫术说 法国的音乐学家孔伯留(Jules Leon Jean Conbariou,1859—1916)是提倡这一学说主张的代表人物。就如说舞蹈起源于巫术一样,在原始社会中,各种祭祀和宗教活动都离不开歌唱。早先的人类在对世界的认识还很肤浅时,他们认为万物皆有灵,为了与神灵能够更好地交流,祈求上天的庇护,他们常常以各种区别于正常人的方式举行仪式。一般来说,每一个部落的首领就是这一部族的巫师。他们在仪式中用与众不同的声音或动作来表现自己是具有通灵能力的,平常的语言肯定不可以显示他们的超凡之处,于是,音乐诞生了。音乐则成为了巫师们做法时必不可少的工具。虽然如今我们已肯定以巫术支配自然界只是原始人类认识水平低下时的愚昧做法,但无论怎样,音乐艺术的确从此存在于各类宗教仪式中了。 在这些学说之外,对于音乐的起源还有很多种不同的见解。但实际上,我们看到只强调某一种说法而完全否定其他论证是不科学的。应该有很多因素促成了音乐的起源,就像模仿说和情感说之间有些联系一样,很多类说法都是相互影响的。综合这些论证,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音乐的起源总是和人类早期的生存方式紧密相连的。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音乐的诞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 三、 音乐的功能 当我们谈到音乐功能的时候,常常会将它分成两个层面。可能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它有关于艺术本身的功能,其次就是它作为一种艺术对人类和社会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在选择音乐的时候往往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类型的作品,并且我们渴望在音乐中获得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于是音乐功能也就分为了艺术和实用两类。如果按照音乐发展的历史来讲,实用功能的出现要早于它的艺术功能。但在当今,音乐的艺术功能已与实用功能并驾齐驱,甚至有时候已经相互融合在一起了。当然,我们看待音乐时并不能以它的某一方面功能给予评价,综合地分析音乐的功能才能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音乐的价值。 1. 音乐的艺术功能 不可否认,音乐是美的艺术,它对于我们的艺术表现和审美方面都具有不可代替的独特价值。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会因为聆听到一段美妙感人的旋律而深深地陷入遐想中,我们有时会不经意地随着所听到的音乐快乐或忧愁起来。这些情绪的反应并不是因为某个事件因素带给我们的,它纯粹是神经上受到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而产生这些活动的原因就是因为音乐它首先具有艺术功能。如同其他艺术种类一样,音乐具有表现性。在音符的流动下,我们能够体会到它想要传递的思想和情绪。无疑,当我们从音乐中获得这样那样的情感时,如果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那么上述的心理活动就会随之产生。在这里,音乐带给人的是生理性的满足,不具有任何的功利性。可能有人会怀疑:人们对音乐的这种反应是否是生理性的。那就让我们看看学者们的论证:达尔文曾经著有《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他在著作中指出,动物也会具有一定的原始情绪,和人类一样,它们也会因为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生理性的反应。由此在现代科学实验中,我们总会听到譬如某些动物因为在生长过程中听了音乐,因此产量增大或肉质鲜美等消息,说明音乐也会引起动物的精神活动;甚至是对于没有神经系统的植物来说,它们在音乐的感染下也会做出与动物的情绪反应相似的分泌反应。关于这一点在王次炤先生所著的《音乐美学新论》中已通过论证进行了充分的说明。其实,从众多学者的论证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音乐的确可以引发人类的生理反应。当我们还没来得及以审美经验去评价音乐本身时,我们就会因它的刺激而引发某些情感。而这就是音乐的艺术功能之一。 再有,音乐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审美是人们在满足了最初的生理需要后所追求的一种精神需求,它高于最初的艺术表现,涉及更多的心理活动。在这里,音乐就不是简单的声响了,它通过人们的感性体验而影响人们的内心。就像有的时候,噪音本身并不能带给我们快乐,然而在经过了审美体验后,它可能会因为拥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在我们心中形成一种“享受”。这样的音乐感觉是可感的,它所引发的更多的是人们的心理想象,从而在音乐中获取“美”的感受。音乐的审美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们的功利态度有着关联,但它始终与社会功利保持一定的距离。人们的审美经验总会带有个人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印记。我们在选择音乐或对音乐进行审美判断时,肯定会受到经验的制约,而个人的审美经验往往又建立在现实生活影响之上,因此使我们获得审美满足的音乐往往是接近或符合我们审美取向的。同时,作为来源于生活的艺术,音乐总会含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在审美这一方面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性目的。但音乐并不像其他艺术种类一样能够直接并清晰地反映现实,它所表现的只可能是一种概括性的内容。我们从音乐中获得的也往往会是一种精神指向,而不会是像绘画或文学等那样一目了然的描绘对象。 不可否认也有一些音乐具有明显的表现目的和宣泄目的,它们是具有功用性的。我们应该将这样的音乐与从审美角度出发的音乐加以区分。音乐真正应该带给人们的不光是情感,而更应该是美感。虽然美感也可说是情感的一种,但它确实是非常特殊的,应是积极的、正面的情感。而功利性的音乐在我们听来也可以旋律感人,但有可能一些本来引发了仇恨、幽怨等负面心理反应的音响也会带给我们共鸣。所以音乐的美感并不完全等同于情感,音乐应是呈现美的,是与任何的社会目的无关的。 过分地追求音乐的功利性目的而忽视它的艺术功能是不正确的。音乐的本质在于审美而不在于功用,当音乐作为一种非审美的特殊利用工具时,它的艺术价值就会下降。而事实也证明,只注重表现性和功利性的音乐有着相当的局限性,它们不可能在音乐创新的领域里成为文化的主流,虽然它们可以将现有的想传达的东西表现出来,但在未来人们未知的时代精神表现上,它们是力所不及的。而审美的音乐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它们提供给人的“美”的欣赏,无论在何时都可被人们所接受。审美的音乐有序化的发展和创新永不会违背音乐的本质,它时刻都将以正确的态度强调艺术的创作精神。 2. 音乐的实用功能 从音乐本身的发展角度来看,我们应多提倡音乐的艺术功能,但在实际生活中,音乐的实用功能也有它发展的必然。在实践活动中,艺术功能和实用功能并不相互排斥,它们完全可以并行发挥作用。其实,音乐实用功能的产生还早于艺术功能,这一点从音乐的起源当中就可以获知。但上升到艺术范畴后,音乐的实用目的就降为其次了,它应是艺术本身之外的东西。在这里,音乐自身并不被需要,它只是成为了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个工具。 说起音乐的实用功能,我们可以看到它被用于很多方面,如教化、教育、宣传、科学等等。当音乐被用于这些目的时,它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它功利的一面。 无论中外,从古至今都将音乐当成教化的手段。中国的礼乐,西方的宗教歌曲无一不是统治者利用音乐统治人们思想的工具。这些音乐的创作往往包含着社会礼法的内容,音乐的目的在于教化被统治阶级遵循统治者所定下的社会条例。按现今的话来说,就是统治者用音乐来为群众“洗脑”,以音乐“净化”他们的思想。音乐之所以被统治者视为有力的统治工具,是因为它与人类的生活联系最紧密,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进一步讲,音乐常会出现在各种社会活动中,成为社会礼仪或娱乐、学习的一部分。除却与教化相同的目的外,它还常被作为道德情操教育的行为手段。很多地区的人们通过歌唱等音乐方式来传达民族精神与文化,在广泛流传的过程中,音乐帮助文化完成了教育任务。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些流传下来的曲词中包含着教育的内容,如中国的《三字经》、《千字文》等等。还有一种更狭义的教育,那就是专业的音乐教育。毋庸置疑,专业的音乐教育肯定会从音乐入手。无论是分析以往的作品,还是学习音乐理论知识,或是模仿创作,我们都会根据已存在的音乐现象作为对象来进行。但是,无论是普遍的社会教育也好还是专业教育也好,音乐在这时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所具有的实用目的是绝对明显的。 在当今的生活中,我们常会从电视、广播中听到某企业或品牌的广告歌曲。从某种程度上讲,音乐帮助我们记住了这些企业或品牌的形象。在这里,音乐凸显了它“宣传”的实用功能。其实,不是现今音乐才具有宣传功能的,在更早的时期,音乐就已具备了这一特性。比如,在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期间,为了鼓舞人们的斗志而产生了很多革命歌曲,其中鲁热·德·利尔(ClaudeJoseph Rouget de Lisle,1760—1836)所创作的《自由的赞歌——马赛曲》就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一首。马赛的工人们在每次开会的开始和结束时都会唱这支歌曲,马赛结盟军在行军路上也会吟唱它,哪怕是在战场上向敌人冲锋的时刻,士兵们也都会高唱着《马赛曲》前进。甚至在后来,它竟然取代了教堂赞美诗而出现在教会活动的最后环节。在这里,《马赛曲》带有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只要有它出现的地方就会洋溢着火热的革命之情。可见在当时,《马赛曲》比任何传单、说教都富于宣传力量。如此,这种音乐所具有的宣传功能也是其他艺术所难以企及的。同样,在任何战争或政治经济活动中都会有类似《马赛曲》的音乐出现。它们或是宣传某种主张,或是代表某种精神,总之在此时音乐的功利目的性远远高于它的艺术性。 很长时间以来,音乐还被人们广泛用于社会生活中。人们看到了音乐所存在的科学利用价值,将它的功能尽可能地扩充,使它发挥出更多有益于人类的作用。比如,人们常把音乐作为医学治疗的工具,像我国古代典籍《乐记》中就谈道:“乐行而清,耳聪目明,血气平和……”就明确指出了音乐的治疗保健功能。明代名医朱震亨也曾说过:“音乐,亦为药也。”说明音乐从科学角度上讲是具有疗伤作用的。当然,音乐并不是内服的药剂,它之所以能够带给人舒适的感觉,是因为音响所发出声音的波长可以影响人的大脑神经的活动,从而调解人们的情绪和行为。一般来说,比较舒缓的音乐可以消除疲劳、放松精神,而轻快的音乐可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愉悦。所以,也不难想到为什么在很多公共场合,我们都能欣赏到一些旋律优美的背景音乐了。 综上所述,音乐的艺术功能和实用功能是二者并存的。虽然他们存在着明显的划分,但往往音乐的出现会具备二者混合的功能效应。这种功能的交叉混合实际上并不影响我们评判音乐的价值,相反,如果将音乐的艺术功能和实用功能结合得很好,将更有利于音乐的发展。 我们也要知道,音乐的艺术功能和实用功能是可以转变的,当一支乐曲在某一时期完成了它的实用功能却还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没有为时代淘汰时,它就可能转化为以审美为目的的音乐。比如,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冼星海所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的创作目的无疑是具有宣传性的,为战争服务的实用型作品,但战争结束后,作品在不断地完善过程中实用功能渐渐减退,成为了人们纯艺术欣赏的对象,它的音乐价值突出表现于音乐的审美性。 我们在之前已经提到,只注重音乐的实用功能而忽视它的艺术功能是不科学的。而同样,只注重音乐的艺术功能而不理会它的实用功能也是不现实的。任何功能都将是音乐价值体现的一部分。我们探讨音乐的功能主要是要看到音乐其不可替代的、独有的价值,更要全面地认识这些功能的作用,这样才能有益于我们了解音乐本身,而不被其他表面现象所蒙蔽而对某个音乐做出错误的结论。 从什么是音乐,到音乐的起源再到音乐所具有的功能,我们可以初步知道音乐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而它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又是多么的独特。它以它自身的和谐美影响着人类的感情和思想,将人类的历史以绚烂的旋律记录下来。我们随时可以无忧无虑地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中,感受那些跳动的音符所带给我们的心动,体会音乐所散播出的真、善、美。 音乐从古至今一路走来,它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茁壮成长。虽然至今人类已对音乐的各个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我们知道,艺术的“美”是需要去发现的,如果想要领略音乐艺术的魅力,我们就应该不断地去听去体会。相信在未来的时光中,音乐会带给人类更多更美更奇妙的感受,也相信音乐永远会为艺术增添着属于它的那一道灿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