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则重视价值观和 对未来的使命感日本长寿企业的经营秘籍第一则 重视价值观和对未来的使命感第一则 重视价值观和对未来的使命感 对企业经营来说,经营者的领导能力至关重要。那么,领导能力从何而来呢?首先,经营者必须有明确的价值观。有了明确的价值观才能拥有对未来的使命感。有了使命感,就能制定出企业的具体行动方针。大多数长寿企业就是把创业者对未来的使命感融汇在具体的行动方针中,通过口传或书面的家训、家宪等把它们代代传承下来。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使命感和行动方针,激发了企业成员的热情,提高了创造力,企业才得以成为长寿企业。反过来,长寿企业所走过的路,尤其是克服困境的经历又会形成坚实的价值观,为所有的组织成员所共同拥有。价值观与使命感相辅相成。 重视价值观和对未来的使命感,是企业长寿的法则之一。信使可复(国分)-- “诚信第一”是理所当然的信条 国分的本社在东京都中央区日本桥一丁目一番地一号,地处日本桥南端,与军舰大厦野村证券本社隔路相望。日本桥一带在江户时期是最繁华的商业街,至今还留有很多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店铺。江户时期(1603-1868)是指建都于江户城(现东京)的德川幕府统治时期。 国分对面是漆器店黑江屋,创业于元禄二年(1689) 。斜对面的西川产业是近江商人的后裔,创业于永禄九年(1566) ,经营被褥等床上用品。 日本桥在开发事业区前坐落着创业于文化三年(1806)的榛原纸店,此地原是白木屋及之后的东急百货店日本桥分店的旧址。白木屋旧址斜对面有柳屋,据说是天正十八年(1590)德川家康赐给柳屋堀家先祖唐人吕一官的土地。 面向高岛屋左侧是创业于元禄三年(1690)的山本山,是经营紫菜和茶叶的商店。 沿相反方向跨过日本桥,面向三越百货商店右侧有专卖海产品的八木长本店。江户时代这里统称日本桥河岸,专营海产品批发的店铺鳞次栉比。现在却只剩下创业于元文二年(1737)的八木长一家了。据说松尾芭蕉的后援者杉山杉风的店铺也在这一带。松尾芭蕉(1644-1694) ,江户初期的俳句诗人,他在日本俳句史上的地位近似于中国唐代诗人李白。 面朝神田方向可以看到创业于嘉永二年(1849)的山本紫菜店。在鲣鱼干店大和屋的拐角上,有文久二年(1862)创业的佃煮店日本桥鲋佐,元禄元年(1688)创业的鱼肉山芋饼店神茂。 众所周知,三越百货商店的前身是越后屋和服店。三井家的先祖三井高利在这里开设江户店是延宝元年(1673)的事。 此外还有宽政四年(1792)创业的刀具店木屋,在其拐角上是一家鲣鱼干店仁平,创业于元禄十二年(1699) 。再继续往神田方向走,有千疋屋总店,创业于天保五年(1834) ;海老屋美术店,创业于延宝元年(1673) ;村田眼镜铺,创业于元和元年(1615) ,村田家的先祖是磨镜师。 看着这一个个的超级长寿企业,我也不觉精神百倍。 从土浦的酱油酿造起步 国分创业是在正德二年(1712) 。这一年,国分家第四代勘兵卫宗山,在茨城县土浦成立了一家商号为大国屋的酱油酿造厂,同时在江户城的日本桥本町开设了江户店。 当时关东一带的酱油酿造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茨城县的土浦、千叶县的野田、金兆子,都因为靠近小麦、大豆的原料产地,而且和最大的消费市场江户城之间拥有便利的水运条件,所以酿造厂密集。而国分大国屋就是其中的一家。 从土浦到江户城先经樱川河,然后横渡霞之浦从潮来进入利根川河,再沿利根川河逆流而上进入江户川河,顺江户川河经野田、市川、浦安,由江户湾进入隅田川河,最后到达日本桥。 大国屋在经营酱油酿造的同时,还兼营酱油批发。其历史上可追溯到文化、文政年间(1804-1830) ,下至明治四年(1871)的废藩置县。由于土浦藩以借款名义向大国屋征收的一笔巨款最终变成了死账,大国屋因此陷入财政困境,这才不得不中止酱油酿造。 传说国分家的先祖是恒武天皇的后代,名字叫平国香。其后世子孙本来居住在常陆国,天正十八年(1590)因为遭到佐竹家的攻击,才逃到了伊势的射和(现三重县松阪市)。射和位于前往伊势神宫的参拜路线上,以生产香粉闻名。由于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历史,所以国分家也可以算是伊势商人。 江户时期活跃在江户城、大阪城的商人以近江商人和伊势商人最为著名,他们之中出现了许多的成功者。虽然当时的江户城还是新兴都市,但在极富进取精神的伊势商人看来却遍布商机。伊势商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家就是富山家和国分家。 富山家以其流传下来的独具特色的会计账簿而闻名于世。在伊势还传唱着这么一首儿歌: 伊势射和富山家,四面白璧八栋连。 前为切石切户门,后泊大川往来船。 大川是指梳田川河,位于梳田川河上游的丹生盛产水银。水银是香粉的原料,这在拙著《日本经济故乡漫游》(第二十三章《继承母亲的三井商魂》)里面已经讲述过。 现在,梳田川河两岸筑起了高高的堤坝,再也看不到“后泊大川往来船”的景致了。不过在富山家和国分家的家庙伊馥寺还可以看到一点点过去的痕迹。寺庙山门面向梳田川河,从山门到埠头的石阶残迹犹存,可以想象当年这条河上船来船往的热闹景象。 除了伊馥寺,在射和还有延命寺、本宗寺等大寺庙,均依稀可见昔日之繁华。 食品界的开拓者 文禄元年(1592) ,富山家率先在江户城设立分店,开始和服买卖。国分家比富山家晚,到18世纪以后才开始在江户城经营和服,而且很快就改行做酱油的酿造及销售,并以此为家业走过了整个江户时代。 在幕末维新的动荡年代,多数企业不得不面临严峻的选择。有的看到江户幕府的命数已尽就抢先一步躲进萨摩藩和长州藩的保护伞下;有的与江户幕府同归于尽;也有的为求万无一失而脚踏两只船。 事业做得越大,和政治权力的关系就越深,所面临的选择就越困难。大国屋国分虽然不是官商,但对于当时的第八代当家人勘兵卫来说,要做出正确选择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动乱时代也充满机遇。国分在这时选择停止酱油酿造,转向专业化的食品综合批发,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幕末到明治时期,国分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例如推进制茶业的发展,经销大日本啤酒、味精,进入大正期后又开始经销可尔必思(Calpis)乳酸饮料,以及实现酱油及清酒的瓶装化等,堪称食品界的开拓者。从此以后,国分便成为了以食品为主的批发商,日本酒类食品批发行业中的领头羊。 我拜访了统率国分的第十二代国分勘兵卫社长。 国分社长告诉我说: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其最后制胜的绝招是‘诚信’。在我们这个业界里,如果没有了诚信,就既不能买也不能卖。许下的承诺一定要遵守,钱款的支付一定要准时,说来说去,诚信也就是这两条。时代在不断变化,企业也要随之而变化。我们没有一定要墨守家业的想法。虽然现在经营的商品主要是以食品为主,但这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我们也可以从商业进入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伊势是汇聚各种情报的地方,我们的先祖也得益于此,从而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从国分社长的身上,我看到了伊势商人的顽强。 关于诚信的问题,第十代勘兵卫社长曾经这样说过: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养生方法,但是有三点我是坚持的。第一是不论什么美食都不会吃得过多;第二是喝酒不会超过一杯;第三是不断从微妙中寻找商机。我最大的幸福就是,有幸能和全体店员一起,坚持把‘国分精神即诚信第一’作为理所当然的信条,从战中走过来直至战后。" (《国分小史》国分株式会社,1992) 今天,任意篡改牛肉生产日期的标签,想方设法诈取政府补助金,等等之类的事情频频发生。在这种诚信危机的社会里,“诚信”显得格外重要。 诚信·纪律·朴素·节俭 国分代代相传下来的家宪家规都把“诚信第一”当做企业的基本理念。这些家宪及家规被叫作定目、式目、账目,简单说就是公司的规章制度。 国分的规章制度现存四种。第一种是安永三年(1774)的定目38条。第二种是宽政五年(1793)的式目备忘录20条。第三种是明治九年(1876)的御定之写37条。第四种是明治十五年(1882)的账目18条。 从这些公司规章制度可以看出各个不同时期的国分当家人分别都重视了些什么问题,什么是根本,是绝对不能改变的,什么是为顺应时代而必须改变的。 安永三年还在幕府统治时期,国分的定目中列举了很多注意事项,比如不能穿着木屐和高齿木屐进入王城,在路上见了武士或长官要敬礼,献给藩主的御用酱油要特别留心等。但明治维新以后既没了武士也没了藩主,王城及御用酱油自然也就不存在。所以,国分也随之改变,在明治十五年(1882)的账目里就看不到那些注意事项了。 那么,贯彻这些规章制度的绝对不变的根本是什么呢?第一是诚信;第二是纪律;第三是朴素和节俭。关于这几点,家宪家规里面都有具体的条款规定。以诚信第一的例子来说,特别强调对待顾客要一视同仁,哪怕是对只买一瓶酱油的顾客,也要热情接待。 先讲形式,再到精神,经商之道即如此。最后,国分社长还提到了要严守规章制度。关于这一点,领导必须起带头作用。他说: “作为社长要认识到,具体做事的人是公司职员,怎样才能让职员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怎样激励他们拿出干劲来呢?安排工作时我通常只是说一个大概,没有具体见解,不做具体指示。但赏罚分明,公平待人,包括自己在内严守规章制度,这三条我时刻铭记在心。" 恭惟鞠养(武田制药)--支持改革的家族力量 “行不由径”这句话说得好。原出自《论语·雍也篇》。孔子的弟子子游当上了武城县县令,有一天孔子问他: “你在这里有没有得到什么人才呀?”子游回答说: “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意思就是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不走捷径,如果不是公共的事务需要讨论,他从不曾私下到我的住处来找我。 和这句话相对的也有一句,那就是“夜暮敲人门”。行贿受贿之类的不法行径岂不总是在夜间进行的吗? 武田制药公司社长武田国男正是把这句“行不由径”奉为自己的座右铭。武田制药公司创立于天明元年(1781) ,是日本制药界首屈一指的企业。 武田社长曾经这样说: “我父亲(第六代武田长兵卫)经常提起这句话,除此之外还说到运、钝、根等。我在家里排行老三,从没想到过自己会当公司领导,所以也没有好好去理解父亲说过的那些话。直到自己真正成为公司领导人之后,才开始仔细体会起这些话的意思来。" 选择和集中 1993年,武田国男就任武田制药公司社长时,正遇上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经济委靡不振。但尽管如此,武田制药在这10年间,营业额却在不断增长,利润也在增加,ROE(股东资本收益率)也得到提高。为什么武田制药在困境中还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呢?究其原因,就在于武田制药在武田社长的领导下进行了不断的自我改革。 武田社长的改革,简单地用一句话说就是“选择和集中”. 对制药公司来说,开发研制新药需要投入巨额费用。例如,世界最大的医药品制造商Pfizer(辉瑞公司),其投入的开发研制费用一年约6000亿日元。在收购了Pharmacia(法玛西亚公司)之后增至8000亿日元。相比之下,武田制药的开发研制费用一年大约只有1000亿日元。 不仅如此,还由于制药公司的竞争对手遍布世界各地,所以新药研制必须有选择性。 武田制药将新药研制的重点集中到4种疾病上: ①糖尿病; ②癌症、泌尿器官以及消化器官疾病; ③循环器官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④骨骼、关节以及过敏导致的疾病。同时还力图提高速度,缩短开发期间。 其中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法就是,在MPDRAP领域委员会上,各个领域的市场战略(marketing) 、生产(productin) 、开发(development) 、研究(research) 、同盟(alliance)以及专利(patent)等各部门,实行横向的信息共享,并共同制定战略草案。此草案再由社长、会长为中心的“综合产品战略会议”进行最后裁定。 针对公司内部各部门纵向管理太强,不便实行统一集中管理这一问题,武田社长进行了上述革新。 此外,他还在人事制度上导入成果主义,对医药外事业通过选择及专业化,以及整合美国、欧洲、日本的三极体制等,实行了大胆迅速的改革。 但是,改革在公司内外重重受阻。安于旧秩序旧作风的公司官僚,总是指望得到公司照顾的老职员,以及不愿对长期交易做出任何改动的客户,等等,要想改变这些人的意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想改革就不能有所顾忌。作为社长,有时候不得不做出苦涩的决断。 每到这种时候,我想武田社长也许就是以“行不由径”一词作为精神支柱的吧。只要堂堂正正地顺着天下大道走下去,那就是最好的捷径。耍点小聪明,或者采用应付一时的手段,也只能暂时性地回避问题和缓解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不能消除矛盾。 武田社长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觉悟下开始实施的。 “改革最重要的是,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张白纸,也就是说消除一切偏见和成见。这样才能使自己对问题看得更清楚,才能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不过,让自己保持白纸状态是极其艰难的。这一点如果做到了,下一步就是实施,以及面对它的勇气。" 基于圣德太子教诲的经营理念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句有分量的话不愧是实行过改革的人的切身体会。我认为武田社长用自己的经验,指出了今天日本经济陷入泥潭不能自拔的原因,并开出了一张如何摆脱目前困境的处方。 他说: “十年以来,我一直都是把利润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现在改革虽然还在途中,经营状况的数字看起来是比以前好多了。但若仅仅只是追求利润,这是永远不会有满足的。所以从两年前开始,我重新回到武田的《武田规训》,思考自己能为别人做点什么。由此制定了武田制药公司的经营理念: ‘研制优良医药品,为人们的健康和医疗事业的未来作贡献。’ 我希望武田制药能成为这样的一家公司。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的话,那么对新药研制的看法也就会随之而变。" 所谓《武田规训》,是指昭和十五年(1940)第五代武田长兵卫根据自己信奉的圣德太子的教诲而制定的经营理念。 爱国奉公第一义。 齐心协力不忤逆。 刻苦钻研不倦厌。 崇尚质朴慎虚饰。 遵守礼节持谦让。 五代武田长兵卫生于明治三年(1870) ,卒于昭和三十四年(1959) ,历经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武田药品在他的经营下,发展成为了现代化的制药企业。武田社长在这样的祖父身边长大,从祖父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他说自己常常想起《武田规训》. “我们家世世代代,可以说都是悭吝的大阪商人。从小家里就教育我们,即使是一张纸也不能随便浪费,但该花钱的时候绝不能吝惜。我认为这种生活准则才是真正的踏实。" 和祖父五代武田长兵卫、父亲六代武田长兵卫一起度过的日子,使年轻的武田社长学到了道德伦理的根本准则,学会了怎样做一个人。 当然,五代武田长兵卫、六代武田长兵卫肯定也是从他们的父亲和祖父,或者是母亲和祖母那里听来的学来的。父-子-孙,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这就是家族的力量。 我们再追溯到武田制药的创业阶段看看。天明元年(1781) ,创始人初代长兵卫在道修町的药种行会登记注册。这一年是从他当小学徒的第一天算起的第十九个年头。长兵卫32岁。因为是从东家独立出来的分号,所以用东家的名义“近江屋长兵卫”,简称近长。 奉公的力量 初代长兵卫当家的时候,有天明的大饥荒,松平定信的宽政改革,应该说是一个走下坡路的时代。宽政改革是指1787-1793年由江户幕府的老中松平定信实行的改革。老中是江户幕府直属德川将军的最高官职,近似于中国皇帝身边的宰相。松平定信为了挽救天明饥荒带来的农村的衰败,以及前任田沼意次的政策造成的幕府体制危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日本长寿企业的经营秘籍第一则 重视价值观和对未来的使命感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时局下,从创业开始到文化二年(1805) ,即初代长兵卫将家业转交给二代长兵卫时,武田的事业规模已翻了50倍。 二代长兵卫历经文化(1804-1818) 、文政(1818-1830)两个时代。在江户幕府第十一代将军德川家齐(1773-1841)的治世下,他将家业继续发扬光大,事业规模又翻了近6倍。三代长兵卫竭心尽力于守成。时逢幕末,在混乱不安的时局中怎样才能把家业传承下去,对于三代长兵卫来说,这应该是最大的课题了。 三代长兵卫曾经留下了“十年节俭之事”的家训,立下了“不出入服饰店、不饮酒、不看戏……”等59条规矩。是我至今看到的最彻底的节俭家训。更甚的是,家训的这些条条款款竟然是写在消暑慰问品的包装纸背面。武田所说的“世世代代悭吝的大阪商人”由此可见一斑。当然,特殊的时代背景也使节俭显得更为重要。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彻底的节俭,武田才能在幕末维新的动荡岁月里生存下来并得以保全家业。 节俭并非只是为苦苦攒钱,而是要为下一步的发展积蓄力量。后来的武田长兵卫商店、武田制药(昭和十八年(1943)公司改名)的事业展开,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武田规训》的第一条是“奉公”,即为国家、为社会奉献力量。而积蓄力量也是“奉公”。五代长兵卫创立的杏雨书屋就是其中的一例。 所谓杏雨,意为滋润杏林(医学界)的雨水。杏雨书屋收藏了大量的医药方面的日中古籍以及本草药草之类书籍。 这些收藏现已捐赠给武田科学振兴财团,并在武田药品大阪工厂内面向一般读者开放。其中还包括有国宝和重要文物级文物。我去参观的时候,那里正在举办江户中期本草学者小野岚山的特别展示会,其中最让我惊叹的是《本草纲目启蒙》(全48卷)一书。此书系小野岚山70岁时的著作,刊行于享和三年(1803)至文化二年 (1805)之间,属于百科全书类。 看到这些贵重的史料,我再次意识到,能够把“奉公”牢记在心的人才会影响深远。企业也一样,正是因为能够坚持不懈地“奉公”,坚持为国家、为社会奉献力量,所以才会永远存续下去。 当武田社长在《武田规训》确定“研制优良医药品,为人们的健康和医疗事业的未来作贡献”这一经营理念的时候,也一定想到了“奉公”精神的伟大。 形端表正(三光丸本店)--走乡药郎的艰辛 我一直以为走乡药郎是富山药商们的专利,后来听说奈良也有专营胃肠药的走乡药郎,而且还是一家历史悠久的企业,于是我访问了他们。 企业的名字叫三光丸本店。 三光丸本店位于奈良市飞鸟路深处。在近铁线的橿原神宫前站换乘吉野线,在市尾站下车。穿过车站前的几户人家,一望无垠的田野就展现在眼前。再走过埋着古坟的树林,经过一个土地庙,跨过一条小河,就来到了三光丸的本社工厂。 发祥于镰仓时代末期 三光丸的历史很悠久。 据说在镰仓时代末期,后醍醐天皇时代的元应年间(1319-1321) ,三光丸的前身“紫微垣丸”就已经诞生。而紫微垣丸的名字改为三光丸则是后醍醐天皇的旨意。 江户时代印刷的广告里有这样一句话: 后醍醐天皇御驾吉野行宫,越智伊豫太守献药,言药之秘方乃日神、月神、星神三神赐予。故上御赐名为三光。 日神、月神、星神,即为三光。三光丸把图案化的日月星作为自己的商标也就缘于此。 献药的越智伊豫太守的越智一族,是奈良县高市郡、御所市一带的地方豪族,在战国时代被筒井顺庆所灭。只有从本家分出的米田氏幸存下来,继承了三光丸的制法,其子孙就是三光丸本店现任社长米田德七郎。 三光丸的成分为水黄连、甘草、黄檗、桂皮和木炭。让人吃惊的是,配方如此简单的三光丸的销售量至今仍在肠胃药中名列前茅。 三光丸的成功自然要归功于药丸配方的神奇,但是其独特的销售方式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明治三十二年(1899)成立的“三光丸同盟会”,把生产商和销售商联合成为一个事业共同体,大大地促进了三光丸的销售。 三光丸最初以走乡药郎的方式,到江户后期文政年间(1818-1830)逐渐形成了一个大范围的商业圈。所谓走乡药郎,是指过去在医疗条件落后的地区,卖药人走乡串户,把装着各类日常药品的药袋寄存在各家,一年之后再去查看药袋,补进已用药品,并收取药费。 当时的当家人米田丈助就是走乡药郎,每到农闲季节他还从近郊农村雇用一些农民当小贩。三光丸的行商销售很快就扩展到播磨、摄津、和泉、山城、近江、美浓、尾张、伊势、伊贺等地方。 随着事业的扩大,同行之间出现了不合理的竞争。而大家同为大和地方(奈良)的药商,又必须要维持自己的信誉。在这样的情形下,以米田丈助为中心,安政六年(1860)制定了一个同行规章制度--《国中同行协议书》。比如说,禁止不公平买卖,严正分量,禁止非同行者收集药种,禁止对他药的诽谤,禁止互相压价等。 但是,这一规章制度只能针对大和地方的同行,对其他地区药商并无约束力。当时作为走乡药郎两大势力的大和与越中富山之间,行商地域的冲突、客户的争抢、互相压价等摩擦频频发生。 调整市场秩序的协议书 以米田丈助为中心的大和药商和越中药商总代表为了调整市场秩序,在庆应二年(1866)签订了《同行取缔协议书》。协议书共有15条项目。由大和药商77人,越中富山总代表3人,加贺滑川总代表2人共同签署。 第一条是对药价的规定。条文中说,从事和药的药商,本应根据先师或先祖的祖传秘方来制定药价,但基于现今物价高涨,所以药价也不得不上涨三成。 这一条如实反映了幕府末期的社会状况。随着国门的打开,物价飞涨,由此引起的民众的不满成为江户幕府倒台的原因之一。和药是指日本民间自古以来用的药,相当于中国的中药。 第二条以后规定了行业内的公平交易法,以及互相扶持、互相监督等内容。现将其中几条列举如下: --严禁销售违章药种及毒药。 --严禁销售商标混淆不清的药品。 --药为救死扶伤之物,须用心调配。 --严禁相互压价和诽谤。如有发现者可拿出确凿证据并向行会汇报。 --严禁诋毁他人药品以抬高自己的药品。 --严禁为放入自己的药袋而随意撤去他人的药袋。 以上几条是关于公平交易的规定。除此之外还有走乡药郎行商销售的规定: --如在外地遇到沉湎于酒色赌博且不听规劝者,可缴纳其账本和商品,遣送回本地。 --如在外地遇到同行药郎生病或死亡,须尽心照顾并尽快打理。 --在规定旅社住宿时,原则上合用一个房间。 协议书最后还规定了一年举行一次行业总会,会费按人头平摊,即使缺席会费照收不误。如果违反协议,取缔管理所需费用由违反者本人承担,等等。 三光丸的销售就是在这样的行规下进行的。但明治时期以后却进入了低迷期。理由是欧化主义泛滥,当局把传统的和药视为“无效无益”的东西而不予重视。 在特许经营制度下成长 三光丸走出低迷期的转机就是前面所说的明治三十二年(1899)的 “三光丸同盟会”的设立。 以米田虎义为中心的同盟会建立在迄今为止的行业行规基础上,但是它又制定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行业行规的协议。 第一,确立特许经营制度。规定各个行商人的行商地区,以避免顾客的重复。这一规定消除了行商销售的不规则竞争,使个人商标得到保护,利益得到保证。 第二,对于行业内不正当行为要互相监督,违者除名。一旦被除名就得不到三光丸的供货,事实上也就是被赶出了这一行业。这一严格规定提高了行商人的质量,得到了众人的信任。 第三,现金交易,禁止退货。行商人根据自己的判断从制药商家购入需要量的三光丸,并及时支付货款。也就是说,进货量和资金周转都需要自己承担责任,这一严格规定使现场士气得以保持。 现任社长米田说: “这个协定今天看来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在当时那个时代应该是革新的创举了。 例如从现金交易这一点来说,在过去,买卖双方一般都是分年中和年底两次结账。甚至有的是,买家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付,卖家也不会有催款的情况。这种散漫的商业习惯曾经占主流。 那么在三光丸,如果买家用现金支付货款,就可以得到相当于60天利息的优惠。60天利息按日息4钱(年利14.6%)计算,也就是240钱。相反,买家如果拖延付款,就要多付给卖家240钱。 在那个年代能制定出这样的制度,应该说是非常严格的。遵守了这个制度,才会对利率有所认识,才能真正体会从商的艰难。各人仔细权衡各种利弊,按需进货。也只有这样,才算是一个合格的行商人。" 的确如此,没有利率意识自然也不会有风险意识。 “从信誉来说,虎义要求大家在外住宿时不要住小客栈,尽量选择大旅社。以保持作为一个商人的品位,而品位又与自己的信誉相连。 另外,在策定同盟会协议的时候,还规定对入会会员的审核必须严格。" 听了米田社长的这番话,我想,不论在什么时代经商的根本都是不变的,如合理的利润、正直正道、诚信、自我责任。同盟会之所以能持续百年之久,无疑是因为它建立在这些根本之上。 米田社长还说: “百年前制定的这一协议直到今天也没有多少改动。可以想象虎义这个人是很不简单的。不过,就这样永远持续下去恐怕也不行。我想至今为止的100年正好告一段落。现在我们要大变,寻找并制定在今后的100年中能持续下去的模式。我们的目标是古老而崭新的公司。" 米田社长给自己肩上加了一付沉甸甸的担子。 靡恃己长(福田金属箔粉工业)--发挥技术优势的忍耐经营 位于京寺町二条上的井筒屋庄兵卫是江户时代著名的俳句出版商。松尾芭蕉的名著《奥野小道》、《猿蓑》都是在这里出版发行的。 井筒屋刊行的书籍中有一本《花见车》(元禄十五年,1702) 。据说作者是室贺氏西山宗因门的辙士。书中把当时的俳句诗人比作妓女,分成太夫、天神、鹿恋等级别,逐一对他们进行评价。顺便说明一下,太夫是当时对最高档次妓女的称呼,太夫之下称天神,天神之下称鹿恋。辙士说“妓女卖身,俳句诗人卖名”。也许的确如此,当时的俳句诗人属于高等游民,而且很受吹捧,与妓女也有某些相似。 《花见车》的《京之部》中介绍了这样一位俳句诗人: ▲ 天神 鞭石 丰满温顺之君也。风俗亦有趣。本地客人疏远之,缘其不善饮酒,不擅文词而少口才也。然下京人士中皆有口碑,他国人中亦有好之者也。 院中红梅绽放 香悠悠兮 其百十里 这位鞭石,其实就是福田金属箔粉工业的先祖福田。福田金属箔粉工业现位于京都山科区,主要制造IC配线板上的铜箔、金属粉等。 根据《花见车》的叙述,先祖福田是个身材微微发胖,性格谦虚的人。所谓“风俗”,对妓女来说,是指穿着打扮和言谈举止。对俳句诗人来说,就是指俳句的诗风。也就是说,福田写的俳句有独到之处。不过他既不会喝酒作文章,也不会说奉承话。虽然在京都本地不是很有人气,但在他所住的下京(松原通室町西入)一带却有相当的名声,在地方上也还有一些弟子。 “院中红梅”一句意思是说,看到家中院子里盛开的梅花,希望香飘几百里,直到供奉着天神菅原道真的太宰府。太宰府即今天的福冈县太宰府市。 忍字为身心之主也 鞭石身为俳句诗人的同时,还经营着金银箔粉的买卖。只是不知哪为主业哪为副业。尤其有意思的是,经营金银箔粉的店铺所用的商号也是“井筒屋”,和俳句出版商的“井筒屋”同名。 当时的金银箔粉主要用于屏风、泥金画等美术工艺品,以及金银丝线、佛龛、佛教用具、医药等方面。比如说尾形光琳的《燕子花屏风图》(现存于东京根津美术馆),就使用了大量的金箔。可以想象当时金银箔粉的需求量应该是很大的。鞭石的“井筒屋”创业于元禄十三年(1700) ,据说刚开始他只是一个批发商,并没有自己制作金箔。 享保十三年(1728) ,鞭石以80岁的高龄辞世。继承家业的是孙子练石。第二代练石好像曾经也有志于俳句,不过比起他的俳句来,更有名的是他留下的福田家训《家之苗》. 安永四年(1775) , 73岁的练石写下了《家之苗》。安永年间是幕府第十代将军德川家治的时代。在中央政界里,老中田沼意次的权势炙手可热。在俳句的世界里,却是与谢芜村的天下。与谢芜村(1716-1783)是江户中期的俳句诗人和画家,在日本俳句史上与松尾芭蕉齐名。 鞭石所处的时代元禄文化欣欣向荣,整个社会呈现出开放繁荣的景象。而练石所处的明和、安永时期却是一个内省的时代,对未来的不安使人们故步自封,社会停滞不前。 练石在这样的环境下写《家之苗》,第一句话是“忍字为身心之主也”,这正体现了当时的时代风潮。《家之苗》分为“福田氏三代年间例行仪式规定”、“和汉之俗三教”、“杂则”等几个部分。 在本书所介绍的家训中,《家之苗》比较独特,有些其他家训没有提及的内容。比如说: 三世为儒、佛、神矣。过去为神,现在为儒,将来为佛。三世尽皆如此。自力他力非宗派之事,此乃现今之生存要方也。若无他力,平民百姓便无以为生,纵帝王将相,亦以他力为本也。 对神道、儒教、佛教的认识应来自石门心学的影响。如果没有他力的帮助就无法生存,这一想法也是很实际的。 交友务必慎重。与有投机取巧之心者为友必有害于身。未若迟钝而有诚意者有益于己矣。 以上教育人们要有踏实稳健的生活作风。 切勿陷入神社佛寺及互助会。吾因违背先祖教诲而受损多多。若不得已而处之,只须开头礼之而后则可拒之矣。 意思是说,成为神社佛寺的中心人物就会有大的开销,加入互助会之类的团体也会有危险。若碍于情面不得不打交道时,只要稍微应付一下就行了,千万不可深入。有意思的是,练石在这里还坦白交代自己因违背先祖的训示而吃过大亏。 经商之人对债权处理须用心,否则定会身陷困境。纵稍有亏损亦应果断决策,此为吾五十年来之行事也。 对于没有任何抵押,仅凭信用的债权要特别留心。为了避免成为不良债权,应在还未受到重创之前尽快解决。这些都是练石从长年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智慧。 分寸 像练石一样留下家训家宪的人们,总是希望能够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传给后世子孙。正因为有这种想法所以才会留下这些文字记录。虽然我不是他们的后代,可当我读着这些家训时,却也能深深感受到他们的殷殷之情。 那么,后代们又是怎样想的呢?我拜访了福田金属箔粉工业公司的社长福田健。 福田社长和先祖鞭石相比体型显瘦。他说: “家训中最重视的是分寸,也就是说要知道自己的实际能力。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资金能力、技术能力、销售能力等。不能盲目自信。我们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扩大事业。失败总是在所难免,但致命性的失败会毁掉整个公司。这是由于不自量力的原因造成的。当然,了解自己的实际能力,做到有自知之明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这千变万化的世界上,今天有人说要紧随时代潮流,明天有人说现在就是时兴这个,对这样的人和事,我们要做到一一抵制,是很难的。" 我想,当看到别的同行因顺应时代而取得成功时,自己也受到诱惑是很正常的。 那么,福田金属箔粉工业公司的“分寸”又是什么呢? “我们公司的优势是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经营金属箔粉的经验。技术人员、操作人员都是熟练工。所以,如果我们脱离了能发挥自己优势的领域是很危险的。" 用今天的流行语来说,就是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y) 。这种从英语中借来的词汇,即外来语,在日语中用片假名表示。其实使用这样的片假名词汇特别容易使人进入误区。使用者其实并没有好好思考词汇的意思就轻易拿来使用,其结果是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学者们像变戏法一样,不断推出这样的片假名词汇哗众取宠。可是对福田社长这样的企业经营者来说,我认为比起流行的片假名词汇来,还是使用自己的语言最好。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冷静地把握现状。 福田社长还强调站在使用者立场上考虑问题的重要性。不论是箔还是粉,都要考虑到运输和使用上的便利性。以配线板上的铜箔为例,技术上虽然已经能够制造出比现在还要薄一半的产品,但在操作过程中如果起皱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要在不起皱的前提下,将技术变为商品。这就需要动脑筋想办法。 话题转到技术上。福田社长特别谈起了箔粉的诸多新用途,比如在净水槽的水泥面上涂上铜粉,可以利用金属的杀菌能力抑制绿藻的繁殖。还能用做分解汽车废气(NOX)的催化剂。或者是用有透氢性的合金箔制造燃料电池等。 “我们公司一直以来都是自主开发制作生产设备。现在的企业大多是向技术设备(engineering)公司订购,能够自己生产的越来越少。这样做虽然能够在短期内降低成本,但却不能避免技术外流的风险。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技术人员能够自己设计图纸,亲手制作生产设备,这会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过去的匠人们都是亲手制作各种工具。用双手创造乐趣,这才是制造业的精神所在。如果只是为了节约人工费,节约成本,贪图便宜委托外部生产的话,必然会导致技术水平的下降。" 福田社长的这番话指出了近年来日本制造业存在的问题。经营者们一味追求利润或股票行情,却对动手不感兴趣。一边豪言壮语号召公司职工发挥创造力,一边又为削减成本将业务全部外包(outsourcing) 。其实正是这些人破坏了现场的开发制作力。 如此形势之下,福田社长这样的经营者就需要忍耐了。我想他一定也会犹豫徘徊,甚至怀疑自己的做法在当今社会是否真能行得通。每当这个时候也许他就会拿出《家之苗》,仔细体会先祖留下来的“忍字为身心之主也”的深意。 第二则 目 光 长 远 正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一样,长寿企业是因为目光长远而长寿呢,还是因为长寿所以目光长远呢?不论孰先孰后,有一点不容置疑,就是长寿企业不会只注重眼前利益。百年企业要看到百年后,五百年企业要看到五百年后,在经营过程中随时保持着长远的目光。正因如此,它们重视价值观和对未来的使命感,重视与员工、客户、股东以及地域社会的良好关系等。 目光长远,是企业长寿的法则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