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节管理经济学与经济学理论 一、 管理经济学内涵 管理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它作为工商管理硕士(MBA)的核心课程,主要是为立志成为企业经营者和决策者的读者提供一个有效的决策分析工具。通过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学习,提高分析和批判思维的能力,用经济学的方法观察和思考企业的经营决策。在外界条件约束下,通过将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企业经营的目标。 一个企业的经营者日常面临着大量的决策任务,如何在经营决策中尽量不犯或少犯错误,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经营目标能否实现。要想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企业经营决策者、职业经理人,就应当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中国的文字非常巧妙,企业的经营决策者有一个共同的称谓,称为“经理”。这喻示着一个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应当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经”验,而经验的积累要靠悟性。“它是一个人学养、智慧、感觉、实践的综合体,是一种人本精神。”“它是一种善于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由实及虚的融会贯通的思考和认识的能力,也是不断地对自身实践进行总结和升华的结果,是自己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说透了,这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素质的反映。悟性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积累,只有从实践中去感悟,从积累中去融通。”范敬宜: “来自实践的悟性”,见《结合》,姬振海著,城市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悟性只有从实践中来感悟,从积累中来融通,很难用课堂传授的方法来得到。但仅有悟性还不行,单靠悟性就是凭感觉决策、凭经验决策。仅凭感觉决策、凭经验决策难免犯错误。在企业的职务越重要,犯错误造成的损失就越大,有人称之为交“学费”。这样的“学费”一点都不交是不可能的,但尽量少交一点还是有可能的。这就需要职业经理人具备另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要有一定的理性、有理性的思维。理性的思维意味着科学性,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即得出结论、意见,作出决策。其特点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因此,理性的思维是可以通过课堂学习的方式来训练、书本学习的方法来提高的。对于职业经理人而言,这个“理”最重要的是要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理,它通常是前人积累的经验和总结,且在实践中被证明了的具有共同性的客观规律性。通过学习,可以尽量避免犯前人类似的错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决策者只有实现了悟性和理性的结合,才可能成为一个成熟的职业经理人。 职业经理人需要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些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来帮助职业经理人提高理性思维,在职业经理人应当具备的知识体系中,管理经济学就属于最主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当然,本课程不是泛泛地探讨理论,而是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 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下,经济活动个体的行为——包括消费者、投资者、劳动者、土地所有者、企业——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 ,进而组成市场的行为,并解释这些行为人——自然人与法人——是如何作出经济决策的。这个过程中,一直在努力探索三个问题: 第一章绪论 生产什么? 怎么生产? 为谁生产? 作为微观经济学,是从经济学活动主体的一般经济现象入手,侧重研究经济运行中均衡的理论分析,主要是描述性的,试图描述经济如何运行,通常不涉及应该怎样运行的问题。 管理经济学同样要努力回答这三个问题,所包含的内容和微观经济学相似。要从消费者的行为角度研究市场的需求,来回答“生产什么”; 要从企业组织生产的过程研究生产与成本,来回答“怎么生产”; 要从不同市场结构条件下研究产量决策与价格决策,通常用竞争的结果来回答“为谁生产”。因此,它也通常保持了微观经济学的严谨学术风格和基本的知识结构。 但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出发点不完全一样,它是从企业经营者的角度出发。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目的,是要了解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 研究投入与产出的生产过程与成本,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研究市场上特别是产品市场上的产量与价格决策,是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的目标与理念。企业也总是在特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作出决策,因此,也研究政府宏观调控的微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以及企业的应对策略。投资者行为,以及在资本市场上的决策,也应是管理经济学研究的范畴,但通常因另有专门的课程来讨论投资者行为以及在资本市场上的决策,管理经济学一般不包含这方面的内容。 管理经济学主要是为企业实现目标提供决策的方法和依据,侧重于实证研究,努力去说明客观事物是什么。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不去深入讨论消费者的效用函数,进而也就不去深入讨论无差异曲线如何用来帮助消费者作出决策,而侧重讨论影响市场需求的重要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对需求影响的敏感程度怎样,以及弹性如何帮助企业经营者作出准确的决策。需求的弹性分析是这部分研究的重点。在研究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时,不把重点放在生产函数上,而把重点放在成本函数的讨论上,尤其是把重点放在为决策而用的经济成本的一些重要概念的讨论上。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不去重点关注在不同市场结构下 一般性的定价方式,而是重点研究企业在不同市场结构条件下,应当怎样为产品定价,以及一些在实践中常用的定价方法。博弈论在决策中的应用是20世纪后半叶微观经济学最重要的发展,在管理经济学中则不去讨论博弈论中艰深而复杂的数学问题,而侧重说明如何用博弈论来理解市场的发展和运作,以及经营决策者应当怎样考虑他们不断面临的博弈决策问题。最后,自然会涉及市场缺陷和政府管制。在管理经济学中不深入讨论市场机制的一般性缺陷,而是侧重讨论在政府管制下企业如何决策。这些就是管理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实际上,它们只是强调的重点和程度不同而已。 管理经济学也吸收一些统计学的内容,运用统计学的方法来估计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为决策的定量分析提供基础。 管理经济学主要是为以营利为核心的企业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对于非营利组织的决策同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 管理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企业总是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下经营决策,必然会受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宏观经济学以一国经济的总量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总量经济指标,并努力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的利用?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购买力是否稳定?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总生产能力是否在增长? 衡量一个国家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有两个重要指标: 一是衡量一国人力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即有工作意愿,但仍未有工作的人口)占总劳动人口(即失业人口+就业人口)中的比例,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 二是衡量一国的资金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利率。利率是指利息与本金之间的百分比,它包含的种类极其丰富,常以该国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为典型代表,它对企业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衡量一个国家的货币购买力是否稳定,最重要的指标是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是指物价水平上升的速度。一般来说,考虑度量物价水平的指数主要是指消费品价格指数,尤其是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它主要反映了消费者所消费物品的平均价格水平的变动,对消费者决策有着重要影响。 衡量一个国家的社会总生产能力是否在增长,常常用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来表示。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称名义GDP,而用之前某一年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称实际GDP。考虑到物价变动的因素,引入GDP平减指数。某年GDP平减指数是指该年的名义GDP和实际GDP之间的比。 Pt=名义GDP实际GDP 实际GDP等于名义GDP除以该年的平减指数,实际GDP的变动反映了该国社会总生产能力的变动。 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是开放经济,都有国际间的经济交往,而能够反映国际经济交往变动的一个比较合适指标就是该国货币兑换他国货币的比率,即汇率。目前通常用美元作为他国货币的代表。 这样,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就可以用五个指标来衡量: 失业率、利率、通货膨胀率、实际GDP增长率和汇率。企业始终在这五个指标变动的环境下作出决策,通常单个企业没有多大能力来影响这五个指标,因此管理经济学一般不讨论这方面的内容,而只讨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决策的影响,以及企业的应对措施。表1.1.1是我国历年来宏观经济环境的五个指标。 表1.1.1我国宏观经济历年来的五个主要指标 年份城镇登记失 业率/%①1年定期存款年利率/%②居民消费 价格指数GDP增长率 (上年为100)汇率100美元 兑换人民币元 19785.33.24100111.7— 19804.93.96~5.76109.5107.8— 19851.85.40~7.20131.1113.5293.66 19902.58.64,90-08-21216.4103.8478.32 19912.37.56,91-04-21223.8109.2532.27 19922.37.56,92-12-31238.1114.2551.49 19932.610.98,93-07-11273.1114.0576.19 19942.810.98339.0113.1861.87 19952.910.98,95-07-01396.9110.9835.10 19963.09.18,96-05-01429.9110.0831.42 19973.15.67,97-10-23441.9109.3828.98 19983.15.22,98-03-25438.4107.8827.91 19993.12.25,99-06-10432.2107.6827.83 20003.12.25434.0108.4827.84 20013.62.25437.0108.3827.70 20024.01.98,02-02-21433.5109.1827.70 20034.31.98438.7110.0827.70 20044.22.25,04-10-29455.8110.1827.68 20054.22.25464.0111.3819.17 20064.12.52,06-08-19471.0112.7797.18 20074.03.60,07-08-22493.6114.2760.40 20084.23.87,08-10-19522.7109.6694.51 20094.32.25519.0109.2683.10 20104.12.75,10-12-26536.1110.4676.95 20114.13.50,11-7-7565.0109.3645.88 20124.13.25,12-6-8579.7107.7631.25 表注: ① 数据来自2008年中国劳动年鉴和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② 数据来自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逗号前一个数字是一年定期存款的年利率,逗号后一个数字是公布的日期。若当年数次调整利率,记最高利率; 若没有日期是当年没有调整利率; 1980年和1985年是当年利率调整的范围。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13。历史数据与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有差异的以2013年统计年鉴为准。 四、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 管理经济学侧重于实证研究,力求说明是什么,但决不意味着就要排斥规范研究,规范研究往往要讨论客观事物背后的应当是什么,涉及价值判断。在事实上,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实证研究为规范研究提供科学证据,规范研究为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指引,两者不能绝对分离,实证研究是回避不了实际上是总是以某种价值判断标准为前提的,需要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小心地权衡,权衡就一定涉及价值判断。 管理经济学围绕企业如何实现经营目标展开决策讨论,侧重于实证研究的方法,但经营目标的确定,最终收益的再分配等管理经济学中也应当讨论的问题,则一定以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来提出行为的标准,来努力说明“应当是什么”,采用的则是规范研究的方法。因此,管理经济学完全不能排斥规范分析,完全不能否定价值判断。 五、 管理经济学的学习方法 由于管理经济学侧重实证研究,它从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出发,来努力探索企业经营决策可依据的经济学基本原理。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错综复杂,需要进行简化假设,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通常的做法就是要建立经济模型,而建立经济模型的过程中作了大量的简化,这常常使初学者很不习惯,总觉得现实情况要比经济模型复杂得多。那么,经济模型如何能用来说明现实的经济问题呢?其实经济模型有点像地图。在互联网上,很容易就可以下载到我国许多城市用卫星拍摄的地面照片,这些地面照片至少是拍摄那一瞬间,记录下该地区的几乎全部信息。但用这样的地面照片来指引那地区的旅游,很不方便; 而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交通旅游图,使用起来就方便得多,尽管它已丢掉了大量的真实信息,但却强调了,甚至夸张了部分信息,如道路,河流,桥梁。不同用途的地图有不同的夸张。同样,针对同一经济现象,可以用不同的经济模型来说明不同的问题。建立经济模型时,常常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突出主要矛盾,只要能用来说明清楚问题,模型越简洁越好。 经济模型又常常用数学模型来表示,这就引入了大量的经济变量。数学模型的经济变量分为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这里的内生变量是指经济机制内部的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通常不受外部的政策所左右,它们是自变量。外生变量是指在经济机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由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这种变量通常能够由政策控制,作为政府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变量。因此,又称政策性变量,它们常常是经济模型的外部条件。 而这些经济变量又有存量和流量之分。存量是在某一个时点所测定的量,计量单位中没有时间的量纲,如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 2010年11月1日0时,全国人口为1370536875人。流量是某一个时期(两个时点之间)所测定的量,计量单位具有时间的量纲,如2012年度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19470亿元。 在分析变量时又有平均值和边际值之分。平均值是应变量的值对自变量的值相除,而边际值是增加的自变量所引起的应变量的增加值。如一个人一天工作8小时收入120元,加班1小时增加收入30元,那么他一天工作了9小时,得到150元的收入,平均每小时的收入为16.67元,这是平均值; 而最后1小时增加的收入是30元,这是边际值,称最后1小时工作的边际收入为30元。边际值的考虑就是将数学中的微分分析引入到经济分析中来,更多使用边际值的边际分析是决策中十分重要的工具。 在分析经济问题时,常常隐含保持未提及的其他条件不变的假定。在讨论某个经济变量对另一个经济变量有什么影响时,往往都隐含着未提及的其他经济变量都保持不变的假定。尽管在现实中,反应企业的外部环境的经济变量都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发生着变动,但同时讨论所有变量都发生变动的总效果,往往是十分困难的。一个可以替代的办法,那就是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分别分析单个变量的变化所引发的个别效果来减小困难,然后再把它们放到一起综合考虑,得出一个比较完整的景象。这种方法的应用几乎无处不在,因此,当我们将分析结果运用到实际经济管理问题中时,要牢记这一隐含条件总是很重要的。 就像其他学科一样,理论永远不可能是完美的,不完美才是理论的本质。理论的有用性和合理性,取决于理论是否能够成功地解释,并预测一系列需要被解释和预测的现象。而经济问题和现象的外部条件几乎永远不能复制,这使得问题的研究更加复杂、更加困难,从而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第二节企业与企业运行目标 企业一般是以营利为主要目标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它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具有法人资格,是商品经济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有效配置资源的机制,使能够实现整体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整体社会的交易成本。管理经济学是以企业作为主体展开讨论,而非营利组织活动的讨论只是一点补充。 一、 企业性质 企业的性质是企业的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此进一步明确企业资产的增值和收益应当如何分配,企业所有者获得企业的剩余索取权,索取利润和承担亏损。 目前我国的企业按所有制的性质,一般可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也在不断创新。 我国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公有制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体地位,它保证了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走向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制度保障。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其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目前的基本经济制度。 同时,我国在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也一直在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在更加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应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企业也是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包含了公有制经济的成分。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近年来的中国经济健康发展也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也逐渐被中外各界人士所认同。 对于非公有制经济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从过去的“允许”到“有益补充”,到“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再到“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事实也证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已经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一支生力军。目前,全国经济增量的一半以上来自非公有制经济,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90%以上来自非公有制企业,它对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因此,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绝不是权宜之计。 近年来,我国也一直在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 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坚持平等保护物权的基础上,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中共中央十八大政治报告。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 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二、 企业组织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采取的结构形态称为企业组织,它表明企业是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内部财产构成、分工协作,外部与市场发生联系的方式。企业组织是资源和权力分配的载体,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处于基础地位和关键作用。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每个个人都可以直接和市场发生联系,那么为什么还要先组成企业,再由企业与市场联系呢? 劳动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单个生产者的生产活动不断地专业化,需要某种机制把生产者的活动协调起来。市场提供了一种协调机制,它通过价格可以把供求双方协调起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通过市场协调最好,一部分的协调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分工管理协调为好。如流水线上的工人并不是把他们各自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而是由经理和工段长来协调,这就是企业内部协调,即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权威和命令来协调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 建立企业内部协调的原因是为了减少市场的交易费用。市场的使用并不是免费的,需要市场信息、询价报价、讨价还价、验货收款等一系列环节,这些都要产生费用,这样的费用称为交易费用。因此,为减少交易费用,就要把交易转移到企业内部,将交易“内化”。交易内化后需要监督管理,监督管理也是费用,是“内化”的交易费用。这样,企业的组织规模是由企业的边际交易费用来决定的。生产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某一道工序、某一个部件、某一个零件是由市场交易来协调,还是由内部管理来协调,取决于市场交易费用大,还是监督管理费用大。企业的组织规模将发展到市场交易费用正好等于企业内部监督管理费用。 监督管理费用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下是各不相同的,不同行业的企业组织形式也就各不相同。磨剪子、磨刀是串街走巷的生产方式,以个体形式为好; 目前活跃在大中城市的搬家公司以小组的组织形式为宜,而炼钢、炼铁就要以组成联合企业为好。当然,这里还有大量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市场经济在数百年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三种基本的企业制度,即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法人)制企业。 个人业主制企业是由单一的出资者投资创办的企业。业主一般对公司负有无限的债务清偿责任。它有利于单一出资者对公司的绝对控制和管理,决策过程比较简单,从而使企业的所有者严格把握公司的经营目标、发展战略,投资决策不偏离所有者的意图。我国的个体户,以及相当一部分的私营企业,属于个人业主企业。企业赚钱,一切好处归业主所有; 企业亏本,全部后果由业主自负,承担无限责任。 合伙制企业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合伙人共同出资合办的企业,通常由几人、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组成。合伙人分担投资、分享利润,共同管理企业,对企业经营的后果共同负有连带的无限责任。一旦企业亏损倒闭,所有合伙人必须以他们的全部财产(包括家产)负无限的债务清偿责任。 合伙制企业任何重要决策均需征得所有合伙人的一致同意,决策过程复杂; 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风险很大。由于法律上的原因,只要一个合伙人退出或者死亡,整个合伙企业可能就要改组或者散伙。我国城乡的一些私人小企业就属于这样的企业。对于合伙人个人信誉有明显重要性的企业,如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常采用这种组织形式。 公司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活跃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们虽然在企业数量上不是最多,但占据着支配地位。当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时,公司必然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目前,我国正在努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公司制企业,且在进行着有益探索。 公司是由若干人共同出资,按照法定程序组成的,具有法人资格,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其基本特点一般是: 法人财产与最终所有者的所有权分离,经营管理者与资本所有者分离,一般由决策、执行、监督三部分机构组成。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公司也有着多种类型,根据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公司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这种公司是由一定数目,通常是数量不多的股东共同出资组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由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各股东仅以其出资额为限来承担公司债务清偿责任。它不能向社会公开募集公司资本,也不能发行股票,股份一般只能在公司股东之间转让。有限责任公司适用于一般中小型企业,也适用于国有独资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它是通过向公众发行股票来筹集资本。股东以自己认购的股份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也只承担有限债务清偿责任。股票既可以上市公开交易,也可以不公开上市而转让。其中,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只是少数,且要经过严格审定。这类公司为现代大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效的企业制度形式,往往成为经济活动的风向标。 在我国的企业制度改造过程中还出现了股份合作制的组织形式,它是利用现代股份经济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合作经济。它是将所有要素投入均折合标准股份,通过股份的联合实现劳动者个人财产、集体财产及各种要素的联合,所有投资者仅以出资额承担企业有限责任。这对明确集体企业的产权、促进集体企业规范化发展有利。一般小型的国有企业也可以改组为股份合作制。同样,企业的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加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 企业运行目标 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承担所有利益相关者责任的企业,组织各种生产要素: 从劳动力市场雇用劳务,从资金市场获得贷款和资金,从生产资料市场购买各种中间产品来组织生产,生产出的消费品提供给消费品市场,生产出的中间产品提供给生产资料市场。所得的收入除抵扣购买生产要素和中间产品的成本外,既要有一部分在生产要素所有者中间进行初次分配,又要有一部分上交国家进行再分配,还要留一部分为企业扩大再生产提供发展基金。图1.2.1给出了企业在国内经济活动中的简要关系图。 图1.2.1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位置 从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承担的经济责任出发,我们通常都假定企业要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运行目标,这样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三个有利因素。 企业以利润最优化作为运行目标,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所谓资源的有效配制,也就是指在产量既定的条件下,实现成本尽可能地小,或在成本既定的条件下,达到产量尽可能地大。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就能有效地使用资源,使有限的稀缺资源产出尽可能最大。而企业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其直接效果是能够达到微观层次上的资源有效配置,进而也给宏观层次上的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基础条件。 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运行目标,有利于企业有效地承担各利益相关方相应的经济责任。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出资者资产的增值、企业的自我积累和发展、企业职工的集体福利和个人收入水平的增长等,无一不以赢利为物质基础。企业利润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直接关联,如果企业没有赢利,那么企业所担负的经济责任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也就无从谈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运行目标,为企业增强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地位和活力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通常所说的企业活力,即企业自我积累、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是要以企业能赢利为前提条件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哪个商品生产者不能以收抵支、以资抵债,那么它只有宣告破产。 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运行目标也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认为这样的目标太狭窄,而且也很不现实。企业要实现的目标确实是多方面的,尤其是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各种公司,由于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实际经营者的目标就不一定是利润最大化,而往往是在出资的股东们有一个满意的收益率下,企业运行追求销售额最大化、市场份额最大化,追求企业的规模、经营活动范围最大化等。 而且,企业运行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实际上也常常很不现实。一个企业的经营要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投入资源的限制,生产场地的限制,仓库的限制,市场的限制,以及许多不确定性和判断与决策的错误,因此很难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且最大化的利润也是很难实际确定的,往往是有一个满意的利润就不错了。 但是,尽管企业运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会有这样那样的不现实,但是,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运行目标来分析企业行为,要比用其他任何目标来分析企业行为都要恰当和方便得多,它是一个合理的分析起点。而且, 企业也只有能够实现利润,实现尽量高的利润,才有能力更好地承担企业的经济责任。因此,本课程也将以利润最大化为主线来展开讨论。 大家都知道,企业的利润是企业产出的总收益减去投入的总成本,产出收益不仅要考虑现在的收益,还要考虑未来的收益,投入成本同样不仅要考虑现在的投入成本,还要考虑未来的投入成本。由于资金有时间价值,为了能够比较,又要将未来的收益和成本都进行贴现,换算成可以比较的现值。 如果TR0、TR1、TR2、…TRn分别为当期和今后N年的预期总收益,PTR为所有预期的总收益现值之和,假定贴现率为r,则 PTR=TR0+TR11+r+TR2(1+r)2+…+TRn(1+r)n =∑ni=0TRi(1+r)i (1.2.1) 若TC0、TC1、TC2、…TCn分别为当期和今后N年预期每年投入的总成本,PTC为所有预期的投入总成本的现值之和,则 PTC=TC0+TC11+r+TC2(1+r)2+…+TCn(1+r)n =∑ni=0TCi(1+r)i(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