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理解中国旅游地理与旅游地理学的关系及其研究内容;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开发原则、受破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关键词】   旅游地理学 中国旅游地理 旅游资源 开发 保护    案例导入    中国地理学会成功申办2016年第三十三届国际地理大会   2008年8月12~15日,第三十一届国际地理大会在突尼斯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1000多名地理工作者参加了大会的学术交流。经中国科技协会批准,中国地理学会组织了包括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陆大道院士在内的由60多位大陆地理工作者组成的中国地理代表团,出席了这次大会。   大会期间,国际地理联合会(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IGU)召开了第二十二次全体代表大会,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以及列席代表80多人出席了会议。大会通过不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2016年第三十三届国际地理学大会的主办国。在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在申办工作组和出席突尼斯大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北京以30∶10的绝对优势战胜俄罗斯莫斯科,取得了2016年第三十三届国际地理学大会的举办权。   为了成功申办国际地理学大会,中国地理学会已经做了多年的努力。此次申办成功,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陆大道理事长为组长的申办工作组做了大量的申办组织工作;二是上届IGU副主席刘昌明院士耐心细致的工作;三是精彩的申办陈述;四是多年的工作基础;五是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大力支持。   国际地理学大会是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办的四年一届的国际地理学盛会。早在1871年,以欧洲为主的地理学家们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发起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举办10届大会之后,到了1922年,为了规范国际地理大会的组织领导,各国代表又发起成立了国际地理联合会(IGU)。 (资料来源:中国地理学会网站http://www.gsc.org.cn/h1313394/h/330232/59350.html,2008-09-03)      我国地理学工作者始终活跃在国际地理学术交流的舞台上,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十三届国际地理大会定于2016年8月21~25日在北京举办。本次申办的成功是对中国在地理学领域取得成绩的一个肯定,这和我国众多地理学工作者多年的努力分不开。 第一节 旅游地理概述 一、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一切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分布规律与空间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曾被称为科学之母。古代地理学逐步产生于远古至18世纪末,主要以描述性记载地理知识为主。在早期,以中国和古希腊的成果最显著。中国的《尚书·禹贡》《管子·地员》《山海经》《水经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较早的地理学史料。到了后期,欧洲地理大发现涌现出了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探险家,他们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   旅游与地理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的旅游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空间中进行的。我国历史悠久,旅游活动很早就开始出现。治水的大禹、骑牛传道的老子、周游列国的孔子、出使西域的张骞、印度取经的玄奘、七下西洋的郑和、志在四方的徐霞客等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旅行家。通过这些人物的活动可以看出,旅游和地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旅游取决于一系列的地理、气候、地形和居民等因素,"旅游几乎没有哪个方面与地理无关,地理也几乎没有哪个部门无助于研究旅游现象。"古代人们的地理知识即来源于旅游,而地理知识的丰富又有指导旅游的意义。旅游与地理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由此产生了新的学科--旅游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是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学科。现代旅游地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地理学家麦克默里发表的《娱乐活动与土地利用关系》被世界地理学界公认为第一篇关于旅游地理研究的论文。早在1935年,英国地理学家布朗就倡议地理学家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旅游业上。他和詹姆斯、卡尔森等先后论述了局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发展基础、聚落构成的差异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测定了旅游形态及其经济价值,并阐述了旅游形态和旅游设施的意义。20世纪40年代,艾塞林、迪赛对游客客流进行了分析。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地理学家哈恩从游客的性质、逗留时间、季节性变化等方面对德意志联邦旅游地类型进行了划分。可是,这段时间内绝大多数旅游地理著作主要是描述某些旅游胜地或限于一般论述旅游的经济意义,对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极少探讨。20世纪60年代以来,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和理论问题逐渐为人们所重视。1964年,加拿大地理学家沃尔夫指出:旅游地理学是从经济地理学中分离出来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英国地理学家罗宾逊则把旅游地理学当作一门应用地理学。20世纪70年代,鲁彼特等结合联邦德国实例,对旅游市场和旅游区位做了分析研究。1976年在莫斯科召开的第二十三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上,第一次把旅游地理列为一个专业组,从此旅游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被确立下来。   我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起步于改革开放以后。30多年来,旅游地理学研究和教学队伍不断壮大,先后发表了一批关于旅游地理学、中国旅游地理及旅游开发等方面的专著和文章,并出版了一些普及性读物。20世纪80年代,中国地理学会在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下设旅游地理组,说明旅游地理学研究已在我国地理科学领域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旅游地理学不仅同地理学的许多分支关系密切,而且与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园林学、经济学彼此渗透,因此它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而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旅游地理环境,属于人文地理学的范畴,与经济地理、历史地理、政治地理等并列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旅游地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旅游的起因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的地域分布和移动规律;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保护和开发利用论证;旅游区(点)布局和建设规划;旅游区划和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业发展对地域经济综合体形成的影响;旅游业对区内环境的影响等。 三、中国旅游地理的研究内容   随着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深入,旅游地理学内部形成了三个分支领域,即普通旅游地理学、区域旅游地理学和应用旅游地理学,使旅游地理学科结构日益完善,知识内容日趋完整。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属于区域旅游地理学范畴,它是运用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在中国范围内人们的旅游与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相互关系的学科,侧重研究中国旅游地理环境特征、中国各类旅游资源类型及分布状况、中国各旅游区布局等问题。   由于旅游地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其指导下的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目前并无严格统一的规范。根据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实际需要,中国旅游地理的研究内容大致可以归纳如下:中国旅游地理环境研究,中国旅游资源研究,中国旅游交通研究,中国旅游区划研究,中国各旅游区旅游特色及代表性旅游资源研究,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研究等。对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和研究,不仅有利于旅游地理知识的普及与旅游者欣赏水平的提高,而且对旅游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与文化素养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同时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三要素之一,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业发展所必需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因而也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点   (一)旅游资源的分类   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是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的客观需要。根据不同的标志,旅游资源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旅游资源按照其形成的基本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别: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指凡能使人们产生美感或兴趣的、由各种地理环境或生物构成的自然景观。根据2003年颁布的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自然旅游资源分为四大类,即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天象和气候景观类。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反映各时代、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民情状况,具有旅游功能的事物和因素。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人文旅游资源也分为四大类,即遗址遗迹类、建筑与设施类、旅游商品类和人文活动类。   此外,旅游资源如果按照其级别及管理来分类,可以分为:世界级旅游资源、国家级旅游资源、省级旅游资源、市(县)级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按照旅游活动的内容,可以分为:游览鉴赏类旅游资源、知识类旅游资源、体验类旅游资源、康乐类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按照其利用现状,可以分为:已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正在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未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也称潜在的旅游资源)。    (二)旅游资源的特点   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重要的吸引要素。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旅游资源不仅具有一般资源的共同属性,而且具有其独有的特征。 1. 价值上的观赏性   旅游资源具有美学特征,具有观赏性,能从生理上、心理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这是旅游资源同一般资源最主要的区别。尽管旅游动机因人而异,游览内容多种多样,但观赏活动几乎是所有旅游过程中最基本的内容,有时更是全部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毫无疑问,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越高,观赏性越强,知名度越高,吸引力就越强。但由于旅游者的性格、气质、审美能力的不同及文化素质的高低,使得不同的旅游者对同一旅游资源会产生不同的评判,从而使旅游欣赏呈现多样性。 2. 构景上的综合性   旅游资源往往是由多种要素综合在一起组成,孤立的景物很难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要素种类越多,联系越紧密,综合性越强,地区整体景观效果就越好,综合开发利用的潜力也就越大。旅游地的形成是多种旅游吸引物聚集的结果,这些旅游吸引物可能既有自然的,又有人文的;既有景观性的,又有文化性的;既有古代遗存的,又有现代兴建的;既有实物性的,又有体验性的。不同类型的旅游吸引物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旅游者。 3. 空间上的地域性   旅游资源作为地域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地域差异性使得各个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旅游魅力。只有那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游客产生强烈的诱惑力,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能否有成就。 4. 时间上的季节性   旅游资源的季节变化非常突出,它会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显示出不同的景观特征,或随季节的不同而产生或消失这些特征,从而形成最佳观赏季节。旅游资源季节的变化性特征影响着旅游活动和旅游流的季节变化,从而形成了旅游业的淡季、旺季和平季的差异。 5. 使用上的永续性   旅游资源在旅游活动中不会造成本身的耗费,旅游者只能从中获得审美感觉,带走对旅游资源的认识、印象和感受,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不会改变。从这一层面来讲,旅游资源可以重复出售,可以永续利用。但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必须以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为前提,因为一旦旅游资源遭受破坏,则不复存在,即使被仿造出来,其旅游价值也会极大地降低,因此,要持续发展旅游,必须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 二、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成功的旅游开发首先必须要有成功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的成败决定了整个旅游开发的质量。旅游资源开发作为一项经济文化活动,必须遵循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同时要符合文化事业的开发规律,才能获得成功并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就是指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中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效益性原则   经济利益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目的之一。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在进行旅游规划时,要充分研究经济上的可行性,研究投资的风险及预期的效益;要遵循市场发展的供求规律,确定开发的层次、规模和方向,力求投入最少、产出最多,以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此外开发的目的还包括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在规划和建设中要特别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2. 独特性原则   独特性原则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中心原则。求异是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富有个性的旅游景点能够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旅游吸引力,能够在同等的条件下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开发中要尽最大可能突出旅游资源的特色,包括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努力反映当地文化,"只有民族的旅游资源,才是世界的旅游吸引物。"只有具有独特性,才能确保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 保护性原则   保护原则,就是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应充分考虑资源的承载能力,避免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任何形式的开发都是对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而旅游资源一经破坏则难以在短期内恢复,有的甚至是无法恢复的。因此,想要对旅游资源进行可持续的开发利用,就必须以保护为前提。 三、旅游资源的保护   (一)旅游资源受破坏的原因 1.旅游资源的自然衰败   旅游资源的自然衰败主要为突发性灾害和自然风化。突发性灾害是指自然界中突然发生的灾害,如地震、洪水、火灾、泥石流、海啸、飓风、火山喷发等,会直接改变一个地区的面貌,毁掉部分或者全部的旅游资源。例如,七大奇迹之一的罗得岛太阳神巨像就是毁于地震。自然风化是指在自然状况下,由于氧化、风蚀、侵蚀、流水切割等,导致旅游资源的形态和性质缓慢地改变。例如,秦始皇陵所在的骊山经过2000年的风雨侵蚀,由最初的120米高降为现在的大约60米高。突发性灾害和自然风化对旅游资源的破坏虽然很严重,但是偶尔也会创造一些新的旅游资源,例如,长白山天池和五大连池景区就是由于火山爆发而形成的,而江南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太湖石,就是由于湖水长期的侵蚀、切割才形成了"瘦、皱、漏、透、清、丑、顽、拙"等特点。   除此以外,部分动物也能带来巨大的破坏。例如,温驯的鸽子是和平的象征,欧洲很多城市广场都放养了大量的鸽子,但鸽子除为城市带来了生气之外,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因为鸽粪的酸性腐蚀作用特别强,对城市建筑,特别是古建筑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并且落在屋顶、屋檐、雕像上的鸽粪很难清理。此外白蚁的破坏力也极强,自古就有"千里长堤,溃于蚁穴"之说,并且白蚁对我国很多的木质古建筑都有致命的破坏力。 2. 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   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是多方面的、严重的,有的甚至将旅游资源完全毁灭,主要可分为建设性破坏和游客的破坏。建设性破坏是指工农业生产、市镇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规划不当导致旅游资源的破坏。其破坏方式主要有:第一,直接拆毁、占有文物古迹。例如,北京、南京的古城墙,历史价值极高,但很多都已经被拆毁了。第二,工程建设对风景区自然美的破坏。在风景区,如果工程建设不当,极有可能破坏景区周围景观的和谐及古建筑的风格意境。第三,旅游区发展工业带来污染破坏。若在旅游区附近发展污染性工业,将对旅游区的空气和水体造成污染。第四,风景区内采石、开垦耕地引起的破坏。第五,旅游资源开发中规划不当造成的破坏。很多景区为了修建道路、索道、宾馆等,使景区的完整度遭到了破坏。      案例1-1 云冈石窟遭遇风化危机   作为1600多年前北魏政权为数不多的历史标本,50 000余尊云冈石佛现在面临彻底消失的危险。专家预言,如果不对砂岩质的云冈石窟进行有效保护,这些石佛将会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云冈石窟风化损坏最严重的东部、西部洞窟,石窟外壁的雕像与题记几乎风化殆尽,许多石窟内的窟顶雕刻已呈板状剥落,局部窟顶岩石还有崩塌的危险。用手指触摸雕刻着石像的砂岩,砂岩已经被风化,如同一张酥饼,手指轻轻一触,岩石的表面就会脱落。   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完成的《工业粉尘对云冈石窟的影响》报告曾指出,工业粉尘是对云冈石窟进行侵害的主要因素,而当地燃烧煤炭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更是破坏古佛的元凶之一。   有报道称,大同市区周边有多家电厂,燃煤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约占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60%。早在2005年,山西省政府要求相关电厂于2005年年底前完成烟气脱硫设施建设,但这一通知没有得到完全落实。据了解,大同市目前二氧化硫的环境容量仅有1.58万吨,但现在全市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6.28万吨,高出环境容量十几倍。   对于工业粉尘和二氧化硫对石窟的破坏作用,云冈石窟文物研究院副院长黄继忠认为,工业粉尘沉降在石雕表面,一是深入石雕表面,难去除并产生视觉污染;二是易于吸附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和水蒸气,在一些金属离子的催化下,形成酸性环境,对石雕表面产生腐蚀;三是粉尘中的盐和腐蚀生成的盐进入石雕表面孔隙,产生结晶压力,导致石雕表面劣化。   苑静虎也认为,有害气体与石雕一起形成飘尘,凝结在石雕表面形成偏酸性环境,从而造成对石雕的风化。   渗水是造成石窟风化严重的又一原因。由于水与岩石长期而缓慢的相互作用,造成云冈石窟逐步被自然风化。苑静虎说,近十年来洞窟顶部渗水加剧,渗漏最为严重的三十三窟北壁龛内的两尊佛像,由于顶部渗水而全部浸湿,雨季时,龛顶部出现连续滴水现象,而进入冬季后,沿窟及龛顶部裂隙可见悬挂的冰柱。 (资料来源:新浪网,http://hews.sina.com.cn/c/2008-01-01/1409131777905.shtml,2008-01-01)    旅游资源是为游客服务的,但如果管理不善、规划不当,游客也会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其具体表现为:第一,客流对旅游资源的无意破坏。例如,大量游客的踩踏、摩擦,会逐渐改变旅游资源的周边环境,加速自然风化,或导致地面板结,古树枯死。第二,部分游客对旅游资源的故意损坏。由于部分游客素质低下,对景物乱涂乱画的现象屡见不鲜。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人为因素对旅游资源也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例如,影视剧的拍摄,虽然会对景区起到巨大的宣传作用,但如果不注意保护环境,也会对资源带来破坏。再如,战争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也是非常严重的,著名的明孝陵是古代帝陵的一个代表,但多数精美的建筑毁于太平天国战争期间。   (二)旅游资源保护的对策   造成旅游资源的衰败和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当采取相应的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的保护措施。虽然灾难性的自然变化不可避免,但可以采取措施,减弱自然风化的程度,延缓其过程;而对人为破坏则可以通过法律、政策、宣传和管理途径加以杜绝;至于已遭破坏的旅游资源,视其破坏轻重程度和恢复的难易程度,采取一定程度的维修和重建措施。 1. 减缓旅游资源自然风化的对策   旅游资源自然风化的起因是自然界由于大气中光、热、水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存在这一问题的旅游资源主要是历史文物古迹。暴露于地表的旅游资源要完全杜绝自然风化是不可能的,但在一定范围内改变环境条件使风化过程减缓则是完全可能的,例如,为裸露的风吹日晒下的旅游资源加罩,或为其盖房予以遮挡的建筑,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2. 杜绝人为破坏旅游资源的对策   透过旅游资源人为破坏原因的表面看本质,旅游资源人为破坏的根源主要是广大民众保护旅游资源的意识不强,不少人不知道旅游资源的价值;法制不够健全;旅游资源保护理论研究不成熟;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管理不完善等。只有解决根源上的问题,才能真正杜绝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具体说来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健全旅游资源法制管理体系。将保护旅游资源提高到法律的高度,并有相应的奖惩条文来保障条例的实施,在防止景区的建设性破坏或加强对游客的管理等方面都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使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有法可依。第二,加强对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首先要改变旅游从业者"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错误思想,认识到无合理规划的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的破坏相当严重。其次要加强宣传,以增强游客的保护意识,逐步形成文明旅游、科学旅游、健康旅游的社会氛围。再次,完善风景名胜区保护系统。我国建立的各级风景名胜区、各类自然保护区等,都可以从政策、理论、技术、管理等方面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最后,大力开展对旅游资源保护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大力开展对旅游资源保护的研究可以完善旅游资源保护的理论体系,对保护工作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可以通过对在职人员的保护意识培训和在专业院校中加强保护人才的培养等方式进行。 专栏1-1 文明旅游宣传"10句话"   1. 增强文明意识,保护游览环境。   2. 文明旅游--请从不大声喧哗做起,请从遵守秩序做起。   3. 文明礼让,传承美好风尚。   4. 摒弃个人行为陋习,维护旅游良好秩序。   5. 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带走。   6. 美丽中国,需要你我共同营造。   7. 珍爱历史遗产,共创旅游文明。   8. 告别不文明行为,做文明有礼的旅游者。   9. 播种文明,收获快乐。   10. 一草一木一风景,一言一行一文明。 (资料来源:中国江苏网,http://tour.jschina.com.cn/system/2013/04/26/017049960.shtml,2013-04-26)    3. 已破坏的旅游资源的恢复对策   部分已被破坏的旅游资源可以通过修复来恢复对游客的吸引力。在修复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整旧如故。可以采取复原培修的办法,采取原材料、原构件等进行恢复。例如,明孝陵的棂星门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之中,2007年在原址使用原材料恢复600年前旧貌,其中所用材料为原明孝陵所用材地--青龙山青白石料。修复中即使必须用现代构件进行加固,也要以保持原貌为准则。第二,仿古重建。因为各种原因已经消失的著名古建筑,由于具有很高的文化和旅游价值,可以依据相应史料进行仿古重建,重现古建筑的风貌。第三,生态建设。许多景区由于工业交通的发展、建设性破坏,或者游客的过量进入,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在恢复的过程中就要加强生态建设,注重植树造林,治理水污染等。   (1) 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范畴,主要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它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而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   (2) 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属区域旅游地理学范畴,它是运用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在中国范围内人们的旅游与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相互关系的学科。   (3)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三要素之一,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旅游资源的特征为:价值上的观赏性、构景上的综合性、空间上的地域性、时间上的季节性、使用上的永续性。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为:效益性原则、独特性原则、保护性原则。   (4) 旅游资源受破坏的原因主要分为自然衰败和人为破坏,旅游资源的保护应该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 习题 一、填空题   1. 1976年在莫斯科召开的第________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上,第一次把旅游地理列为一个专业组,从此旅游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被确立下来。   2. 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旅游地理环境,与经济地理、历史地理、政治地理等并列为________的分支学科。   3. 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二、选择题   1. 美国地理学家麦克默里发表的( )被世界地理学界公认为第一篇关于旅游地理研究的论文。 A. 《娱乐活动与土地利用关系》 B. 《安大略的旅游地》 C. 《美国海滨避暑胜地》 D. 《西印度群岛》   2. 被称为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的是( )。 A. 《山海经》 B. 《水经注》 C. 《徐霞客游记》 D. 《禹贡》    3. 突发性灾害是指自然界中突然发生的灾害,下列( )选项不属于突发性灾害。 A. 风蚀 B. 泥石流 C. 海啸 D. 地震 三、简答题   1. 简述中国旅游地理的研究内容。   2. 简述旅游资源的特点。   3. 简述旅游资源受破坏的原因和保护措施。 有时,文明就是不留任何足迹   "带走每一片纸屑,不留下一片垃圾"--这被许多人认为是文明旅游的最好写照。而在众信高端旅游部经理罗亚华心中,文明旅游就是不留下任何足迹,特别是在新兴的极地旅游中显得格外重要。   2013年7月21日,对罗亚华和"海达路德前进"号游轮上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一天:他们的北极之行第一次登陆。按照船方规定,为安全起见,登陆必须穿戴防寒服、救生衣、防水靴等装备。整套装备的穿法十分复杂,加上更衣室较为狭窄,室温达25℃,身着厚厚防寒服又忙中出乱的游客不在少数。此时,经验丰富的罗亚华已提早穿好整套装备。在忍着酷热帮助其他游客穿戴防寒服的同时,他又开始宣讲"不留下任何足迹"的理念。   这是每次南极和北极之旅中,罗亚华以实际行动向游客宣扬的文明出游、注重环保的理念。他说,在南极大陆,雪深深浅浅,人们走过雪原时难免会一步留下一个脚印形"雪洞"。在南极,这平常的脚印可能会成为企鹅的陷阱。憨态十足的小企鹅是不会飞的,笨笨的它们习惯跟着脚印走路,遇到人类的脚印就会掉进这种"雪洞"中。对于"雪洞"中的小企鹅来说,如果爬不上来,最终就会走向生命的终点。为此罗亚华要求众信旅游的领队在登陆前一定告知游客,每走一步都尽量将身后的脚印用雪填平,免得可爱的小企鹅掉进"雪洞"。其实,对极其脆弱的极地环境来说,无论北极还是南极,这都体现了一种最细心的呵护。   罗亚华说,游客们对此大都牢记在心。当然,团队中也会有身体较弱或者年老的游客,他们可能在行走中力不从心或偶尔忘记了"填洞"。众信旅游的领队和年轻游客会在全员登船后,仔细检查一遍每个雪洞,以确保所有的洞都被填平。罗亚华认为,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是将人类文明带到了极地,也是对国内游客保护动物、保护自然的引导。 (资料来源:国家旅游局官网,www.cnta.gov.cn/xxfb/jdxwnew2/201506/t20150625_461936.shtml,2013-08-30)    问题:   1. 简述极地旅游中各种不文明现象并说明应该如何文明旅游。   2. 极地旅游过程中如果不注重文明旅游会导致什么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