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论 证 分 析 形式逻辑和论证逻辑都讲推理和论证,但形式逻辑注重的是推理形式的有效性,而论证逻辑并不仅仅考虑其有效性,更多的是考虑前提对结论的支持或削弱程度、语义的关联,以及一个推理和论证得出真结论的条件,等等。 论证分析的基本问题是: 辨识论证、论证结构分析、论证的重构(补充未表达因素,如假设、省略前提)、慈善原则(论证解释的伦理学)、论证的构建、论证图解(分析技术)和复杂论证结构解析等。 3.1论证的结构 论证由一组(至少两个)陈述组成。其中一个陈述是我们欲使他人相信的意见、观点、建议、决定等,另一些作为支持它们的根据或理由而出现。前者统称为“主张”“论点”“论题”或“结论”,后者是“理由”“论据”或“前提”。 1. 论证三要素 从论证的定义我们知道,论证是一组有内在结构联系的命题系列。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是论证的三要素。论证最简单的模式如下: 一个论证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主张(论点、结论)、理由(论据、前提)和支持(论证方式)。 论证方式是论证中所使用的各种推理形式。 支持是指接受前提有利于接受结论。当然,支持有程度之别——完全充分的支持、较大的支持、微弱的支持等。 削弱是与支持相反方向的另一种情况。附加的信息表明结论并没有被其前提充分支持,但并没有提供结论之否定的证据。 例31 美国的枪支暴力惨案再度引发了枪支管控的讨论。反对枪支管控者称,20世纪80年代美国枪支暴力案飙升,1986年有些州通过法律手段实施严格的枪支管控,但实施严格枪支管控的这些州的平均暴力犯罪率却是其他州平均暴力犯罪率的1.5倍。可见,严格的枪支管控无助于减少暴力犯罪。 分析: 上述段落是一个论证,其结论是严格的枪支管控无助于减少暴力犯罪,理由是实施枪支管控的州的犯罪率却比其他州高。当然,这一论证是不可靠的,因为枪支管控的效果不应该是与其他城市的比较,而应该是枪支管控前后同一城市的暴力犯罪率的比较。 2. 推理与论证 论证是由推理组成的,推理存在于论证之中,在某种程度上可看成同义的,但实际上是有区别的。推理是论证的工具,论证是推理的应用。推理是一个从前提到结论的过程,强调的是逻辑关系。论证除对逻辑关系的关注外,同时要关注内容和主张。 ——推理、论证与批判性思维(第 2版) 第 章论 证 分 析 逻辑学导论 逻辑学导论 1) 推理与论证的联系 一个推理和一个论证可以用相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论证由论据、结论和论证方式三个要素组成。推理的前提相当于论据,推理的结论即为论证的结论,推理形式即是论证方式。 2) 推理与论证的区别 一个有效推理的前提和结论都可能是虚假的。推理并不承诺前提是真实的,也不承诺结论是真实的,而仅仅承诺如果前提是真实的,则结论是真实的。推理只关心推理中符不符合逻辑规律、符不符合推理方法、符不符合推理规则等,它不关心是否正确、真实。 但论证的目的是承诺结论的真实性,所以,论证必须是“有道理的,正确的,真实的”,论证的过程中,论据必须是真实的、正确的,从而能得出真实正确的结论。 例如,因为所有的猕猴桃都是香蕉,猴子是猕猴桃,所以猴子是香蕉。 以上陈述是个有效的推理,但它不是一个论证,因为其前提是虚假的。 3. 可靠论证与可信论证 1) 可靠论证的本质特征 一个可靠论证(sound argument)有两个本质特征: 一是推理有效,二是前提都是真实的。可用公式表示为 有效+全部真前提=可靠 进一步论述如下。 (1) 一个有效论证具有如下本质特征: 必然如果前提真,则结论真。 例如, 大学教师中只有哲学系的教师写过许多哲学论文,老王是大学教师,又写过许多哲学论文,所以,老王一定是哲学系的教师。 (2) 一个无效论证具有如下本质特征: 当前提为真时,结论不必然真。 例如,姜昆是相声演员,还是曲艺演员,所以,相声演员都是曲艺演员。 (3) 一个可靠论证具有两个本质特征: 有效和前提都真。 例如,所有广州人都是广东人,所有广东人都是中国人,因此,所有广州人都是中国人。 (4) 一个不可靠论证是: 或者无效或者至少有一个假前提。 例如,所有鱼是动物,所有鸟是动物,所以,所有鸟是鱼。 该论证是不可靠的,因为尽管该论证的前提都是真的,但却是无效的推理。 再如,如果没结婚,男人们都是一副不修边幅、胡乱穿着的样子,刘先生身上的衣服总是穿得精神得体、干干净净的; 所以,刘先生一定是已经结了婚的。 上述论证尽管推理有效,但前提不真,因此是一个不可靠的论证。 2) 可信论证的本质特征 一个可信论证(cogent argument)有两个本质特征: 强并且所有前提都真。可用公式表示为 强+全部真前提=可信 进一步论述如下。 (1) 一个强论证有如下本质特征: 如果前提真,那么结论真是很可能的(但不必然)。 (2) 一个弱论证有如下本质特征: 不大可能如果前提真那么结论就真。 (3) 一个可信论证有两个本质特征: 强并且所有前提都真。 例如,所有被我们尝过的柠檬都是酸的,因此,几乎所有柠檬都是酸的。 该论证不是有效的,因为结论还包括那些还未被尝过的柠檬。然而,如果前提真而结论真是很可能的,而且前提是真的,因此,论证是可信的。 (4) 一个不可信论证或者弱,或者强但至少有一个假前提。 例如,清华大学的教师中多数具有高级职称,小张是清华大学的教师,因此,小张具有高级职称。 尽管上述论证有真前提,但前提对结论的支持是弱的。 4. 辨识论证的线索 论证的辨识,即从话语中分离或抽象出论证,是整个论证逻辑及其理论应用的基本出发点。论证的分析和评估以论证的辨识为前提。 论证只是语言的多种功用之一。首先应辨别一个语篇或语段被用于何种目的。警告与劝告、连贯性陈述、报道、说明性语段、举例解说、条件陈述、解释等类型的语段一般没有论证功能。 辨识论证的根本标准是话语之间的支持关系。将语言的论证性使用与其他使用方式区别开来的根据是: 在一个语段中,一些陈述是用来支持另一个陈述的可接受性的。指示这种支持关系的外在标志就是论证指示词。一般情况下,一个语段总有一些明显的标志,使得我们据此认为它是一个论证。 论证指示词有两类,即结论指示词和前提指示词。用以指明结论的指示词是结论指示词,用以指明前提的指示词是前提指示词。例如,“因为”一词就表明其后的陈述作为论证的理由或前提起作用。两类指示词可以互换,互换之后,前提和结论出现的次序也随之变化。 常见的论证指示词有两种: 前提指示词和结论指示词。 1) 前提指示词 前提指示词有: 因为……; 由于……; 依据……; 理由是……; 举例说来; 支持我们观点的是……; 这么说的缘由是……;等等。 例32 尽管无糖饮料卡路里含量低,但并不意味它不会导致体重增加,因为无糖饮料可能导致人们对于甜食的高度偏爱,这意味着可能食用更多的含糖类食物。 分析: 上述论证的前提是无糖饮料可能导致人们对于甜食的高度偏爱,从而食用更多的含糖类食物。 2) 结论指示词 结论指示词有: 因此……; 所以……; 由此可见……; 我(们)认为……; 可以推断……; 这样说来……; 结论是……; 简而言之……; 显然……; 其结果……; 我(们)相信……; 很可能……; 表明……; 由此可得出……; 这证明……; 等等。 例33 在工程设计中,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计算机程序越来越多,这样就不必要求工程技术类大学生对基础数学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体系中,基础数学课程可以用其他重要的工程类课程替代。 分析: 上述论证的主结论是在未来的教学体系中,基础数学课程可以用其他重要的工程类课程替代。 论证指示词并不是识别论证的绝对可靠的标志,在实际论证中,有时并不显现任何论证指示词。因此,判别一个语段是否包括论证,要看一个陈述与其他陈述是否存在支持关系。 5. 论证的基本结构 论证结构是当前论证分析的理论和实践方法的重要主题。 当论证有一个以上前提时,它们与结论构成的支持关系就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构,论证的子论证就有不同的性质。这种性质不仅直接规定论证结构的分析和图解,而且也影响论证的评估。无论是主论证还是子论证,可能存在四种支持关系: 线性支持、组合式支持、收敛式支持和发散式支持。相应地,有以下四种基本的论证结构。 例34 吸烟的青少年人数在逐年减少,因为中学生吸烟人数在逐年下降。 分析: 上述论证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中学生吸烟人数在逐年下降 吸烟的青少年人数在逐年减少 例35 自学考试毕业生求职大都受到过歧视,张山是一名自考生,张山曾多次求职未果,所以,张山求职时可能受到过歧视。 分析: 上述论证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设 p1: 自学考试毕业生求职大都受到过歧视; p2: 张山是一名自考生; p3: 张山曾多次求职未果; c: 张山求职时可能受到过歧视。 例36 王武连年荣获销售冠军称号,王武有营销学硕士学位,王武的群众呼声很高,所以,王武是销售部经理的最佳人选。 分析: 上述论证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设 p1: 王武连年荣获销售冠军称号; p2: 王武有营销学硕士学位; p3: 王武的群众呼声很高; c: 王武是销售部经理的最佳人选。 例37 吸烟被证明对健康有严重危害,所以,烟草的商业广告应该被禁止,吸烟有害的警示也应该印刷在所有香烟的外包装上。 分析: 上述论证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设 p: 吸烟被证明对健康有严重危害; c1: 烟草的商业广告应该被禁止; c2: 吸烟有害的警示也应该印刷在所有香烟的外包装上。 实际语境中的论证远不像基本模式那样单纯。如果考虑到论证的辩证情境和宏观结构,那么需要考虑的论证要素就被大大扩充。 6. 论证的评估 决定好论证的基本标准(RSA)如下。 (1) 相干性标准(standard of relevance)。首先,前提必须和结论相干,它们必须通过相干性检验。其次,前提必须给结论提供充分支持,它们必须通过充分性检验。最后,前提必须是可接受的,它们必须通过可接受性检验。 (2) 充分性标准(standard of sufficiency)。充分性条件是: 前提必须给结论提供充分支持。充分性至少有两个维度: 已提出的证据类型是否足够,证据的范围是否适当。 (3) 可接受性标准(standard of acceptability)。该标准实际包括两个标准: 一个涉及前提对(结论的)听众的关系(可接受性),另一个涉及前提对世界的关系(真)。 例38 有位美国学者做了一个试验,给被试验儿童看三幅图画: 鸡、牛、青草,然后让儿童将其分为两类。结果,大部分中国儿童把牛和青草归为一类, 把鸡归为另一类; 大部分美国儿童则把牛和鸡归为一类,把青草归为另一类。这位美国学者由此得出: 中国儿童习惯于按照事物之间的关系来分类,美国儿童则习惯于把事物按照各自所属的“实体”范畴进行分类。 以下哪项是这位学者得出结论所必须假设的? A. 牛和青草是按照事物之间的关系被列为一类。 B. 牛和鸡是按照各自所属的“实体”范畴被归为一类。 C. 美国儿童只要把牛和鸡归为一类,就是习惯于按照各自所属的“实体”范畴进行分类。 D. 美国儿童只要把牛和鸡归为一类,就不是习惯于按照事物之间的关系来分类。 E. 中国儿童只要把牛和青草归为一类,就不是习惯于按照各自所属“实体”范畴进行分类。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 C 题干根据试验发现,大部分美国儿童则把牛和鸡归为一类,把青草归为另一类。 如果C项为真,即美国儿童只要把牛和鸡归为一类,就是习惯于按照各自所属“实体”范畴进行分类。那么,显然可以得出结论: 美国儿童则习惯于把事物按照各自所属的“实体”范畴进行分类。 其余选项都不是这位学者得出结论所必须假设的。 例39 最近,一些儿科医生声称,狗最倾向于咬13岁以下的儿童。他们的论据是: 被狗咬伤而前来就医的大多是13岁以下的儿童。他们还发现,咬伤患儿的狗大多是雄性德国牧羊犬。 如果以下陈述为真,哪一项最严重地削弱了儿科医生的结论? A. 被狗咬伤并致死的大多数人,其年龄都在65岁以上。 B. 被狗咬伤的13岁以上的人大多数不去医院就医。 C. 许多被狗严重咬伤的13岁以下儿童是被雄性德国牧羊犬咬伤的。 D. 许多13岁以下被狗咬伤的儿童就医时病情已经恶化了。 E. 雄性德国牧羊犬有时也咬伤13岁以上的人。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 B 儿科医生的结论是狗最倾向于咬13岁以下的儿童。 其论据是被狗咬伤而前来就医的大多是13岁以下的儿童。 若被狗咬伤的13岁以上的人大多数不去医院就医,那么从题干的论据就不能得出题干的结论。因此,B项有力地削弱了题干的结论。 其余选项均不能削弱题干结论。A项咬伤并致死,与题干不相干。 例310 为了调查当前人们的识字水平,试验者列举了20个词语,请30位文化人士识读,这些人的文化程度都在大专以上。识读结果显示,多数人只读对3~5个词语,极少数人读对15个以上,有人甚至全部读错。其中,“蹒跚”的辨识率最高,30人中有19人读对; “呱呱坠地”所有人都读错; 20个词语的整体误读率接近80%。该试验者由此得出,当前人们的识字水平并没有提高,甚至有所下降。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对该试验者的结论构成质疑? A. 试验者选取的20个词语不具有代表性。 B. 试验者选取的30位识读者均没有博士学位。 C. 试验者选取的20个词语在网络流行语言中不常用。 D. “呱呱坠地”这个词有些大学老师也经常读错。 E. 实验者选取的30位识读者中约有50%的人学习成绩不优秀。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 A 题干根据30位文化人士对20个词语识读结果不佳的试验,得出结论: 当前人们的识字水平并没有提高,甚至有所下降。这一试验的问题在于,这20个词语是否具有代表性,如果这20个词语是易读错的词语,题干结论就不可靠。A选项指出了这一点,对试验结论构成了质疑。 3.2论证的重构 要评估一个论证,必须对论证补充隐含前提,即进行论证的重构。一般来说,可依据论证本身的语言表达方式、我们对论证语境的了解以及我们在该论证之外对作者信念的了解,来判断论证者会视为理所当然的是哪些陈述。 如何发现论证的隐含前提?首先要弄清陈述集中的前提和结论,仔细考虑理由与结论之间的“缝隙”或差距,然后寻找填补这一缝隙的前提或信念。 在分析论证结构时,我们还须考虑论证的提议者所默认或认为理所当然的假设。假设是说者或作者显然接受或理所当然的信念,它们并没有被陈述或自显出来。由于省略推理中可能暗含着推理方面的错误,因此,在批判性思维中,常常需要把这些被省略的假设补充到推理过程中来,以便考查它们的真实性以及推理过程的有效性。 1. 补充省略前提要坚持三个规范 (1) 充分性: 未表达前提必定足以使推论有效或至少增强它。 (2) 保存性: 应该尽力保存已陈述前提的角色。 (3) 似真性: 在多个可接受的前提之间选择时,“慈善原则(principle of charity)”(也叫“宽容原则”)要求我们选择更似真的前提。 2. 在重构任何有省略前提或结论的论证时,必须分三步走 (1) 提取陈述出来的前提和结论。 (2) 假定已表述的前提为真,然后查看这些前提若能使其结论成立,至少还需要得到什么样前提的支持,这样的前提就是该论证的假设。在做这种补充时,常常存在多种不同的选择,这时应该坚持慈善原则。其核心是: 尽可能地把推理者设想为一个正常的、理性的人,尽可能对被分析的论证作出有利于支持结论的解释,即对别人的论证进行解释时,我们要站在论证者的立场上,考虑怎样才能使论证中已表述的前提成为支持其结论的强有力的理由。我们只需要关注那些足以影响理由支持结论(主张)的力度的假设。 (3) 在做了这些工作之后,再来看被省略的前提是否真实、论证过程是否正确,即对论证者的推理进行评价。 3. 假设的检验 假设的逻辑定义: 假设是使推理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 因此,在解逻辑推理题时,我们可用否定代入法来确认假设。何谓“否定代入法”?就是首先否定你认为有可能正确的选项,然后再把这个经过否定的选项代入到题干之中去,如果代入以后严重削弱了题干或使得题干推理不成立,那么,这个选项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假设性选项; 如果代入以后没有严重削弱题干或题干推理仍然可以成立,那么,这个选项就不是我们所要寻找的假设性选项。 在假设题中,比较难排除的选项或貌似正确的选项往往是支持选项。由于假设本身就是支持(但支持并不等于假设),导致容易混淆“支持”和“假设”。“支持”是指“有了它更好”,而“假设”指“没有它不行”。因此,要迅速准确地找到假设性选项,就必须采取 “否定代入法”来检验。 例311 由于照片是光线将物体印记在胶片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每张照片都是真的。但是,用照片来表现事物总是与事物本身有差别,照片不能表现事物完全的真实性,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假的。所以,仅仅靠一张照片不能最终证实任何东西。 以下哪项陈述是使上述结论得以推出的假设? A. 完全的真实性是不可知的。 B. 任何不能表现完全的真实性的东西都不能构成最终的证据。 C. 如果有其他证据表明拍摄现场的真实性,则可以使用照片作为辅助的证据。 D. 周某拍摄的华南虎照片不能作为陕西有华南虎生存的证据。 E. 反映事物某一方面特征的证据也可以证明事实。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 B 题干所述前提——照片不能表现完全的真实性, 加上省略前提——任何不能表现完全的真实性的东西都不能构成最终的证据, 从而得出结论——仅靠一张照片不能最终证实任何东西。 例312 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马尔克斯居然还能写出《一场事先张扬的人命案》这样一个叙述紧凑、引人入胜的故事,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实在令人吃惊。 上述评论所依赖的假设是: A. 马尔克斯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B. 作家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的所有作品都会令人惊讶。 C. 马尔克斯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所写的作品仍然相当引人入胜。 D. 作家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几乎不能再写出引人入胜的作品。 E. 马尔克斯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只会写喜剧而不是悲剧。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 D 题干观点是“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马尔克斯居然还能写出引人入胜的故事,实在令人吃惊”。其言外之意是“作家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几乎不能再写出引人入胜的作品”。 可见,D项是题干推理成立所必须的假设,否则,如果作家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仍能再写出引人入胜的作品,那么,即使“马尔克斯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还能写出引人入胜的悲剧作品”,也得不出“令人吃惊”的结论。因此,D为正确答案,其余选项均不是题干推理所必须的假设。 例313 黑脉金斑蝶幼虫先折断含毒液的乳草属植物的叶脉,使毒液外流,再食入整片叶子。一般情况下,乳草属植物的叶脉被折断后,其内的毒液基本完全流掉,即便有极微量的残留,对幼虫也不会构成威胁。黑脉金斑蝶幼虫就是采用这种方式以有毒的乳草属植物为食物来源,直到它们发育成熟。 以下哪项最可能是上文所必须的假设? A. 幼虫有多种方法对付有毒植物的毒液,因此,有毒植物是多种幼虫的食物来源。 B. 除黑脉金斑蝶幼虫外,乳草属植物不适合其他幼虫食用。 C. 除乳草属植物外,其他有毒植物已经进化到能防止黑脉金斑蝶幼虫破坏其叶脉的程度。 D. 黑脉金斑蝶幼虫成功对付乳草属植物毒液的方法不能用于对付其他有毒植物。 E. 乳草属植物的叶脉没有进化到黑脉金斑蝶幼虫不能折断的程度。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 E 要使题干论证成立,E项是必须假设的。否则,如果乳草属植物的叶脉已经进化到黑脉金斑蝶幼虫不能折断的程度,那么题干的陈述就不能成立了。其余各项如果不成立,题干仍然可以成立。 3.3论证的构建 对论证结构的分析,主要是从客方的角度来审视的。那么,作为论证的主方,我们如何来构建自己的论证?英国学者图尔敏提出了一种广为流行的论证构建模式 。该模式的显著特点是,从主方立场构建的论证,一开始就预见并打算回应可能的挑战。在不断考虑回应挑战的过程中,论证的构建活动得以完善。 图尔敏在20世纪50年代最先提出的论证六要素便是辩证情境中的论证的基本构成成分。①事实(data)或者根据(ground),就是用来论证的事实证据、理由(相当于三段论中的小前提)。 ②主张(claim),即结论,是要被证明的陈述、论点、观点。 ③担保或保证(warrant),即用来连接证据和结论之间的普遍性原则、规律等,是连接证据和结论之间的桥梁。在论证结构中,保证被归在理由(前提)一类,常常是其中的大前提,或者是隐含假设(如果没有明确列出的话)。 ④支撑(backing),用来支持上面的保证(大前提)的陈述、理由,它不是直接来支持结论,而是支持保证,表明这些普遍原则或关系是真的。 ⑤反驳(rebuttal),是对已经知道的反例、例外的考虑、反驳和说明。 ⑥限定(qualifier),对保证、结论的范围和强度进行限定的修饰词,常常是因为有了对反例的考虑,从而对结论进行限定。图尔敏模型可以图解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