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认识礼仪与礼仪修养 第一章认识礼仪与礼仪修养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 礼者不可不学也。 ——《礼记·曲礼》 表面上礼仪有无数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平易近人。 ——[美]米莉·波斯特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礼仪的历史沿革、内容和特性;了解礼仪修养的内涵、特征和意义;掌握礼仪修养的内容。 能力目标: 按照礼仪修养的过程,运用礼仪修养的方法,规范修正自身行为,强化自身的礼仪修养,提高模范遵守礼仪规范的能力。 思政目标: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时刻做到文明、和谐、诚信、友善,处处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营造出良好的“人和”环境。案例导入酒店老板与无赖 一个人走进饭店要了酒菜,吃罢摸摸口袋发现忘了带钱,便对饭店老板说: “店家,今日忘了带钱,改日送来。”饭店老板连声说: “不碍事,不碍事。”并恭敬地把他送出了门。 这个过程被一个无赖看到了,他也走进饭店要了酒菜,吃完后摸了一下口袋,对饭店老板说: “店家,今日忘了带钱,改日送来。” 谁知饭店老板脸色一变,揪住他,非剥他衣服不可。 无赖不服,说: “为什么刚才那人可以赊账,我就不行?” 饭店老板说: “人家吃菜,筷子在桌子上找齐,喝酒一盅盅地筛,斯斯文文,吃罢掏出手绢擦嘴,是个有德行的人,岂能赖我几个钱。你呢?筷子往胸前找齐,狼吞虎咽,吃上瘾来,脚踏上条凳,端起酒壶直往嘴里灌,吃罢用袖子擦嘴,分明是个居无定室、食无定餐的无赖之徒,我岂能信你!” 一席话说得无赖哑口无言,只得留下外衣,狼狈而去。 大学生礼仪修养第一章认识礼仪与礼仪修养思考题: 1. 一个人的礼仪修养表现在哪些方面? 2. 礼仪在个人修养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3. 本案例对你有何启示?第一节认 识 礼 仪 礼仪是人们步入文明社会的“通行证”。人类自诞生那天起,便开始了对文明与美的追求。礼仪体现了人类社会不断摆脱愚昧、野蛮、落后,以及整个社会进化的程度,它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开化与兴旺的标志。我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和东方文化的发源地,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数千年来对文明的不懈追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东方文化和礼仪。 今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礼仪倍加推崇。讲文明、懂礼貌,尊重他人,服务社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无论是人际的、社会的乃至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抑或是旅游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的接待服务工作,都离不开对礼仪规范的遵守。现代人都应注重文明修养,讲究礼仪,每个人都应成为礼仪的载体、文明的化身。这里我们首先探讨礼仪的历史沿革、内容和特性。【小贴士】“礼”字的由来 从“礼”字的发展演化来看,“礼”的最初含义与礼仪的起源——原始宗教祭祀活动有密切关系。“礼”字在甲骨文里写为“”,其下半部分的“豆”字是指古代的一种器具,上半部分的“”表示一块块整齐摆放的玉,然后将“玉”放在盒子里,反映了古人祭祀活动的一个侧面。后来在其基础上又繁化为“”,左边加的这个“示”字旁,为古代的神衹,整个字为敬神之意。随着人类对自然与社会各种关系的认知逐渐加深,礼的范围和内容就从各种神事扩大到了人事。 一、 礼仪的历史沿革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并得到共同认可的各种行为规范,它是人们以一定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它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道德风尚和人们的精神面貌,所以,礼仪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 礼仪的历史是漫长而久远的。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1. 古代的礼仪 在原始社会,人类还处在蒙昧时期,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靠“天”吃饭,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就把“天”“神”作为宇宙间最高的主宰,对之顶礼膜拜,进行祭祀,这时就产生了最早的也是最简单的以祭天、敬神(即“图腾”)为主要内容的“礼”。当时只有简单的交际,只要不违背“图腾”,就可以继续交往下去。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礼”开始打上阶级的烙印,“礼”的含义也有所变化。在周代,礼除了用于祭祀之外,还作为治国之本。孔子认为: “为国以礼。”《礼记·经解》上说: “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子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婚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由此可见,周礼不但内容已大为增加,而且还包含着社会政治制度的结构形式和社会生活行为规范。礼已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成为社会等级制度的表征,成为区分贵贱、尊卑、顺逆、贤愚的准则。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于是有人提出了“仪”这一概念。据《左传·昭公五年》记载,鲁昭公到晋国去访问,晋平公对女叔齐说,鲁昭公很懂得礼,女叔齐却不以为然,答曰: “鲁昭公哪里知礼?”晋平公觉得很奇怪,就反问道: “鲁昭公从效劳一直到赠贿,从没有失礼之处,为何说他不知礼?”女叔齐说: “鲁昭公在外交上善于应酬,那只不过是仪,根本算不上礼。”在他看来,礼乃立国治政的大法,仪是指一种礼节、仪式、仪文。这在当时是较流行的观点。如齐国的晏子认为: “在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礼可以治国,礼能改变政局发展的趋势。在先秦时朝人们的心目中,礼和仪的含义是不同的。不过,在当时礼和仪也很难明确区分,其实他们所谓的“礼”中也包含着一定成分的“仪”。 到了封建社会,礼仪逐渐成为统治阶级进行封建统治的工具,有些还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礼制”,成为束缚人们行为的工具。【小贴士】古代生活礼仪 ① 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诞生礼还包括“三朝”(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行认舅礼、命名礼)和“周岁”(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等)。 ② 成年礼。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由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的冠礼制度,魏晋时开始用音乐伴奏,清代废止。 ③ 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于礼仪往来而不在于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④ 宾礼。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⑤ 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清康熙之后,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这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2. 近现代的礼仪 辛亥革命在推翻了封建帝制的同时,也结束了封建礼制,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使中华民族开始了新文化建设的征程。 随着无产阶级的觉醒,社会主义礼仪具备了雏形。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他们具有高尚的情操。为了处理其内部以及与其他劳动阶级之间的关系,完成共同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更需要讲究文明礼貌,更需有自己的礼仪规范。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区别于国民党军队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的“说话要和气”“买卖要公平”“不许打人骂人”“不许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等,都是适应当时斗争需要的纪律,也可视为公德、礼仪的组成部分。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在其《西行漫记》中曾经记述了以下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生动故事。【小故事】斯诺与陕北抗日根据地的少先队员 我坐下来和驻扎这里的交通处的一部分人员一起吃饭……像平常一样,除了热开水以外,没有别的喝的,而开水又烫得不能入口,因此我口渴得要命。 饭是由两个态度冷淡的孩子侍候的,确切地说是由他们端来的……他们最初不高兴地看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我就设法得到了其中一个孩子的友善微笑。这使我胆子大了一些,他从我身边走过时,我就招呼他: “喂,给我们拿点冷水来。” 那个孩子压根儿不理我,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外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 这时我发现戴着厚厚玻璃眼镜的交通处处长李克农在笑我。他拉拉我的袖子,对我说: “你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可以叫他‘同志’,可是,你不能叫他‘喂’。这里所有的人都是同志。这些孩子是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革命者,所以志愿到这里来帮忙。他们不是佣人。他们是未来的红军战士。” 正好这个时候,冷水来了。 “谢谢你——同志!”我道歉地说。 那个少先队员大胆地看着我。“不要紧,”他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 我想,这些孩子真了不起。我从来没有在中国儿童中间看到这样高度的个人自尊。 (资料来源: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2版.董乐山,译.上海: 东方出版社,2010.)这个故事是斯诺1936年6月刚刚进入陕北抗日根据地采访时碰到的一件小事。由此不难看出,在革命队伍内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了真正的平等、亲密的同志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礼仪规范,为以后建立崭新的社会主义的人际关系、礼仪规范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彻底变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人民内部合作代替了对抗,互助、互利代替了尔虞我诈,从而建立起真正平等的、亲密的同志关系,由此而建立的礼仪规范为世人所称赞。至今,人们仍对20世纪 50年代好的社会风尚留有深刻的印象。在人际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诚挚相处,互谅互让;舍己救人,助人为乐蔚然成风,不少地方真正形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敬老、爱幼、尊贤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充分的弘扬。不少外国友人对此惊叹不已。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礼仪重新进行了文化审视和理性思考,不仅汲取了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还使东西方文化和东西方礼仪有机地交融,并逐步地加以完善和发展。【小贴士】英语中的“礼仪”词汇 在英语中,可译为“礼仪”“礼”的词大致有以下这些。它们各自的含义显然是有区别的,了解其中的异同点,不但有助于我们对英汉有关“礼仪”之词的翻译,而且有利于我们理解“礼仪”的含义和本质。 ① etiquette即“礼仪、礼节”,还可译为“规矩、成规”,有“约定俗成的规范礼仪”之意,这是相应汉语“礼仪”的基本词。 ② protocol原意为“(条约的)草案、草约;(外交或贸易)议定书、备忘录”等,引申为“礼仪、外交礼节”。如“礼宾司”就译为“the Protocol Department”。 ③ courtesy有“礼貌、谦恭、殷勤”之意,还可理解为“好意、礼遇”。此外,表示恭敬、礼让之类的“礼貌礼节”也可译成courtesy。 ④ manner有“礼貌、举止、风度”之意,指仪表仪态方面表现出来的礼貌。 ⑤ politeness是“有礼貌、有教养、斯文、优雅”之意,指在气质、内涵方面显示出来的礼貌。 ⑥ civility有“礼仪、礼貌、客气、端庄”之意,指接受教育、开化后形成的文明礼仪教养。 ⑦ ceremony有“典礼、仪式”之意,引申为“礼仪、礼节”,主要指国家团体较为隆重、正式的庆典及其相应的礼仪、礼节。 ⑧ rite有“仪式、典礼、礼拜、习俗、惯例”之意,也可理解为“民间习俗、宗教仪式”等方面的礼仪。 ⑨ present有“礼物、赠送品、礼品”之意,也有“介绍、引见、赠送、呈献”之别义,可译为送礼、赠礼的“礼”,但不能直译或理解为“礼仪、礼节或礼貌”。 ⑩ gift有“赠品、礼物”之意,也不能直译为“礼仪、礼节或礼貌”。二、 礼仪的内容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文明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现代礼仪在扬弃我国古代礼仪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内容更加完善、合理、丰富多彩。 1. 礼节 礼节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和惯用的各种行为规范之总和。礼节是社会外在文明的组成部分,具有严格的礼仪性质,它反映着一定的道德原则的内容,反映着对人对己的尊重,是人们心灵美的外化。在阶级社会,由于不同阶级的人在利益上的根本冲突,礼节多流于形式。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与人之间地位平等,其礼节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关心。现代礼节主要包括介绍的礼节、握手的礼节、打招呼的礼节、鞠躬的礼节、拥抱的礼节、亲吻的礼节、举手的礼节、脱帽的礼节、致意的礼节、作揖的礼节、使用名片的礼节、使用电话的礼节、聚会的礼节、舞会的礼节、宴会的礼节,等等。 当今世界是个多元化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各自生存环境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和风俗习惯,其礼节从形式到内容都不尽相同。 2. 礼貌 礼貌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良好的言谈和行为。它主要包括口头语言的礼貌、书面语言的礼貌、态度和行为举止的礼貌。礼貌是人的道德品质修养的最简单、最直接的体现,也是人类文明行为的最基本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使用礼貌用语,对他人态度和蔼,举止适度,彬彬有礼,尊重他人已成为日常的行为规范。 3. 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包括仪容、服饰、体态等。仪表属于美的外在因素,反映人的精神状态。仪表美是一个人心灵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美好纯正的仪表来自高尚的道德品质,它和人的精神境界融为一体。端庄的仪表既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也是自尊、自重、自爱的一种表现。 4. 仪式 仪式是指行礼的具体过程或程序。它是礼仪的具体表现形式。仪式是一种比较正规、隆重的礼仪形式。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或是在组织开展各项专题活动过程中,常常要举办各种仪式,以体现对某人或某事的重视,或是为了纪念等。常见的仪式包括成人仪式、结婚仪式、安葬仪式、凭吊仪式、告别仪式、开业或开幕仪式、闭幕仪式、欢迎仪式、升旗仪式、入场仪式、签字仪式、剪彩仪式、揭匾挂牌仪式、颁奖授勋仪式、宣誓就职仪式、交接仪式、奠基仪式、洗礼仪式、捐赠仪式,等等。仪式往往具有程序化的特点,这种程序有些是约定俗成的。在现代礼仪中,仪式中有些程序是必要的,有些则可以简化,因此,仪式也大有越来越简化的趋势。但是,有些仪式的程序是不可省略的,否则就是失礼。【小贴士】参加升国旗仪式时的礼仪 严格地遵守升国旗的礼仪是维护国旗尊严,增强公民国家观念的体现,所有人都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要求以规范、统一的礼仪参加升国旗仪式。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 举行升旗仪式时,起身站立,目视前方,双手下垂,神态庄严,聚精会神,面向国旗,肃立致敬。 ② 每个人要仪表规范,仪态庄重,穿着整齐,脱帽肃立。 ③ 在升国旗的过程中要保持安静,不许喧哗、走动、打闹、东张西望、心不在焉。 ④ 当参加升旗仪式迟到时,恰逢升国旗奏国歌要立即停止走路,严肃立正,等待升旗仪式完毕,方可继续行走。 ⑤ 需要唱国歌的时候要有激情,曲调准确,声音洪亮。 ⑥ 升旗仪式结束,主持人宣布解散时方可走动。5. 礼俗 礼俗即民俗礼仪,是指各种风俗习惯,它是礼仪的一种特殊形式。礼俗是由历史形成的,普及于社会和群体之中并根植于人们心中,在一定的环境经常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但每一个民族、地区,甚至一个小小的村落都可能形成自己的风俗习惯。【小贴士】男左女右的由来 “男左女右”的习俗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密切。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中通贯事物和人事的两个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古人将其归类分为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人的性格,男子性情刚强属于阳属于左,女子性情柔和属于阴属于右。“男左女右”在中医应用上也有实际的科学意义,“男左女右”在医学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在社会风俗上是划分区别的一种秩序安排。这种习俗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被广为流传。三、 礼仪的特性 礼仪是人们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演变和发展的。现代礼仪是在一番脱胎换骨之后形成的,它具有文明性、共通性、多样性、变化性和规范性等特性。 1. 文明性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从降世那天起就开始了对文明的追求。人类从茹毛饮血到共享狩猎成果,从盲目迷信、敬畏鬼神到崇尚科学、论证无神,从战争到和平无不体现出这点,尤其是文字的发明,人类更是学会了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文明、宣传文明、建设文明。文明的体现宗旨是尊重,既是对人也是对己的尊重,这种尊重总是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机地、自然地、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包含着个人的文明素养,比如,待人接物热情周到、彬彬有礼;人们彼此间互帮互助、彼此尊重、和睦相处,体现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明、友好;注重个人卫生,穿着适时得体,见人总是微笑着问候致意,礼貌交谈,文明用语,这也体现出人们的品行修养。总之,礼仪是人们内心文明与外在文明的综合体现。 2. 共通性 无论是交际礼仪、商务礼仪还是公关礼仪,都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并得到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可谓千姿百态,人们尽管分散居住于五大洲、四大洋的不同角落,但是,许多礼仪都是世界通用的。例如,问候、打招呼、礼貌用语、各种庆典仪式、签字仪式等,大体上是世界通用的。虽然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形成了许多特有的风俗习惯,但就礼仪本身的内涵和作用来说,仍具有共通性。正是由于礼仪拥有共通性,才形成了国际交往礼仪。 3. 多样性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其中礼仪也是五花八门、绚烂多姿的。世界各地民俗礼仪千姿百态,几乎没有人能说清楚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礼仪形式。从语言的表达礼仪到文字的使用礼仪,从举止礼仪到规范化礼仪,从服饰礼仪到仪表礼仪,从风俗礼仪到宗教礼仪等,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场合,礼仪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比如,在人们常见的国际交往礼仪中,仅见面礼节就有握手礼、点头礼、亲吻礼、鞠躬礼、合十礼、拱手礼、脱帽礼、问候礼,等等。礼仪可谓多种多样,纷繁复杂。有些礼仪所表达的方式和内容,在甲国家或地区与乙国家或地区可能截然相反。 不仅如此,有些礼仪形式所表达的内容,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也可能截然相反,甚至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也可能有不同的含义,表 11为手势在不同国家所表达的含义。表11手势在不同国家所表达的含义 手势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印度其他国家棒、厉害顺利搭车搭车男人、父亲搭车在孟加拉国意味着侮辱和挑衅最小的或倒数第一打赌女人、女孩、恋人想去厕所在缅甸表示想去厕所;在尼日利亚等国家表示打赌数字0或 3、同意征求对方意见或表示同意、赞扬、了不起0、 一钱 不值金钱正确、不错在韩国、缅甸表示金钱;在菲律宾表示想得到钱或没有钱;在印度尼西亚表示一无所有或一事无成;在突尼斯表示无用、傻瓜资料来源: 张铭.现代实用社交礼仪[M].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4. 变化性 礼仪并不存在僵死不变的永恒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仪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可以说,每一种礼仪都有其产生、形成、演变、发展的过程。礼仪在运用时也具有灵活性。一般来说,在非正式场合,有些礼仪可不必拘于约定俗成的规范,可增可减,随意性较大。在正式场合,讲究礼仪规范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双方已非常熟悉,即使是较正式的场合,有时也不必过于讲究礼仪规范。 5. 规范性 礼仪是指人们在交际场合待人接物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性,不仅约束着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的言谈话语、行为举止,使之合乎礼仪,也是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必须采用的一种“通用语言”,是衡量他人、判断自己是否自律、敬人的一种尺度。中国WTO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曾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小故事】修理抽水马桶的外国小男孩 一次在瑞士,龙永图与几个朋友去公园散步,上厕所时,听到隔壁的卫生间里传来“砰砰”的响声,他有点纳闷。出来之后,一位女士很着急地问他有没有看到她的孩子,她的小孩进厕所十多分钟了,还没有出来,她又不能进去找。龙永图想起了隔壁厕所间里的响声,便进去打开厕所门,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在修抽水马桶,怎么弄都抽不出水来,急得满头大汗,这个小孩觉得他上厕所不冲水是违背规范的。这个小孩自觉遵守礼仪规范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礼仪是约定俗成的一种自尊、敬人的惯用形式,任何人要想在交际场合表现得合乎礼仪、彬彬有礼,都必须对礼仪无条件地加以遵守。另起炉灶,自搞一套,或是只遵守个人适应的部分,而不遵守不适应自己的部分,都难以被交往对象所接受、理解。【课堂讨论】你如何理解遵守礼仪规范与提倡个性之间的关系?四、 礼仪的原则 礼仪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严格律己 礼仪规范分为对个人的要求以及对待他人两方面。对个人的要求,才是礼仪的基础。学习和运用礼仪,最主要的还是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若想提高自己的礼商,就要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的言谈举止都符合礼仪要求。若已经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待改善,就要坚持一点点改善,对自己严格要求。 2. 尊重他人 对待他人是礼仪的重点和核心。与人相处,要葆有一颗敬人之心。在意他人的尊严,不可失敬于人,更不可诋毁他人的人格,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努力,尊重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爱好和兴趣。【小故事】士光敏夫的做法 日本东芝电器公司董事长士光敏夫的做法就是对尊重他人的很好的说明。日本东芝电器公司曾一度陷入困境,员工士气低落。当士光敏夫出任董事长时,他经常不带秘书,一个人深入各工厂与工人聊天,听取工人的意见。更有意思的是,士光敏夫还经常提着一瓶酒去慰问员工,和他们共饮。他终于赢得了公司上下的支持,员工的士气也高涨了起来。在三年内,士光敏夫终于重振了暮日穷途的东芝公司。士光敏夫的诀窍就是关心、重视、尊重每一个员工,“敬人者,人恒敬之”,他同时也赢得了员工的信服与支持。3. 宽容他人 人与人之间免不了会出现一些摩擦,因此,在交际中,不仅要严于律己,还要宽以待人。对待他人,要保持一颗宽容心。对方犯了错,不要斤斤计较;对方已经做得很好,就不要过分苛求;即使你有理,也不要咄咄逼人……要用自己的宽容之心去包容他人。【小故事】六尺巷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除夕夜,由安徽宿松籍著名诗人贺东久作词,安徽桐城籍青年歌手张正扬作曲,安徽芜湖籍演员赵薇演唱的歌曲《六尺巷》亮相2016央视猴年春晚。歌曲《六尺巷》取材于桐城六尺巷的典故,融合了黄梅小调、京剧及现代流行音乐等元素,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六尺巷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从2016年正月初一开始,六尺巷从原先的冷冷清清变得人潮涌动。 位于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其得名源于清康熙朝宰辅张英对邻居“让出三尺”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1637—1708)的桐城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问题上发生争执,两家各不相让,将官司打到县衙。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的名门望族,县官不敢轻易了断。 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给在京城的张英求援。收书后,这位当朝宰辅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便是这首流传至今的打油诗: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图11六尺巷 一见回信,张家人豁然开朗,将围墙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如图11所示。 从此以后,这条六尺宽的巷子就以“六尺巷”之名闻名乡里,成为民间佳话。 时至今日,虽然张、吴两家的老宅都已在300多年的时光里走进了历史,但这条巷子却依然安静地伫立在那里,并引得人们慕名而来,领悟体会其宽容他人、互敬礼让、和谐包容、进退有度的文化内涵。4. 平等对待 对人际交往中的每个对象都要平等对待,给予相同的礼遇。每个人的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身份、财富以及关系的亲疏远近等都是不同的,不能因此而厚此薄彼,给予对方不平等的待遇,当然,针对不同的交往对象,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当你能够平等对待他人时,他人也会毫无偏见地对待你。【小故事】萧伯纳与苏联小姑娘 英国著名戏剧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对“平等”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