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论 1. 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2. 理解并掌握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及其作用,并能对相关案例进行 分析。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3. 熟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成熟决定论的主要观点,树立正确的心理发展观。 4. 了解不同心理学流派的主要思想,并能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 岁的涛涛在幼儿园不爱说话,也从不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即使是在参加有趣的区 角游戏活动时,也不进入活动区,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只是一个人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 老师过去和他沟通时,他也不说话,眼睛也不敢看老师;老师将他抱在怀里,他显得很紧 张,有明显的抗拒行为。老师建议家长带涛涛去咨询心理专家,通过专家诊断,涛涛患有 自闭症。根据心理专家的治疗方案,老师与家长密切配合,涛涛的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的,在某个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个年龄阶段的特征。如果 儿童在特定年龄阶段的表现与其他同龄儿童有明显的不同,就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 题,应该引起家长或教师的重视,并给予及时的干预,才有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个体发展心理学旨在探究人类 从胚胎到死亡的全过程,揭示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而学前儿童发展心 理学主要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上小学之前的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科学,着重 研究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学前儿童。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学前儿童这一概念 的界定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前儿童指从出生或从受精卵开始到 上小学之前(0~6岁)的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指从进入 幼儿园到入小学之前(3~6岁)的儿童。本书研究的是广 义的学前儿童,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6岁这一生命历程。 在本书中进一步将学前儿童期划分为四个阶段:胎儿期, 精卵细胞结合到小儿出生前;新生儿期,胎儿娩出、脐带结 扎时起至出生后满28 天;婴儿期,出生后到3周岁之前;幼 图1-1 学前儿童期年龄阶段划分儿期,见图11)。 3周岁后到6周岁(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不仅 要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共同特征,还要揭示这些特征变化的时间趋势,分析影响 其发展的内外因素等。具体来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论 (一)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 学前阶段是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各种心理活动都在此阶段发生。新生儿只有最简 单的感知活动,且与其生理活动密不可分。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例如人类的注意、记 忆、想象与思维、情绪与情感、意志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学前阶段发生的。因此,学前 儿童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学前儿童在一定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年龄阶 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这些特征是从许多儿童的心理特征中概 括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一般来讲,学前儿童从受精卵到出生、成熟,大约 经历了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和幼儿期这四个时期。这些时期代表着相互连续又相互 区别的年龄阶段,旧的年龄阶段被新的取代,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向上发展。例如,婴儿期 是品德的萌芽时期,是一个以“好”与“坏”两极性为判断标准的品德时期;幼儿期则主要是 情境性品德发展时期。 (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 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正常情况下,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一般遵循从低级到高 级的、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比如儿童动作的发展,遵循所谓的头尾律、远近律和大 小律,即先头部后四肢、从身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每个儿童均不 例外。另外,儿童的情绪情感也是按照从基本的情绪(如快乐、悲伤等)到更加高级的情感 (如道德感、美感等)的顺序发展。 2. 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先前的发展阶段是后来的发展阶段的前提 和基础。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学前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大约会经历胎儿期、新生儿 期、婴儿期和幼儿期这四个时期。这些阶段的发展过程是相互连续的,既不能跨越,也不 能倒退。例如,儿童言语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一般从学会说简单的字词开始,然后 把字词串联起来组成短句。虽然儿童的心理发展是连续的过程,但是在不同的发展时期 也有各自的特征。例如,3岁幼儿的思维特点以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为主,而5岁幼儿 开始则会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3. 发展的不均衡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主要体现在同一个体身上。同一个体的某一方面在不同年 龄阶段的发展速度不均衡。一般来说,年龄越小,发展的速度越快。比如婴幼儿时期他们 的身高呈现出加速发展的特征,成为第一个加速期,进入青春期之后开始第二个加速期, 而在其他年龄阶段则发展平稳。此外,同一个体的不同方面发展也不均衡。感知觉在个 体出生时就产生,并且迅速发展到较高水平,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到学前末期仍处于较低 水平。有学者提出敏感期的概念,认为儿童的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存在一个最佳年龄阶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段,若在此阶段为儿童提供合适的条件,就会有效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若错过这个阶段,将来可能会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去弥补,甚至会因为错过最佳发 展时期而难以弥补。 4. 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主要指不同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状 况、速度、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尽管儿童心理发展一般要按照基本的顺序和方向进行,会 经历大致相同的路线,但是每个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其发展的优 势领域都可能是不同的。现代基因研究表明,虽然个体基因的99. 9% 都和父母完全相同, 但即使0.也可能会导致包括血型和眼球颜色在内的300 万个不同的遗传特 1% 的不同, 征,这些不同也造就了每个人的个体差异。例如,有的儿童语言能力发展较快,2岁就能 说出完整流利的句子,有的却刚刚学会说话。 (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一是遗传,二是 环境。与此相关的理论主要有三种,即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相互作用论。遗传决定 论强调遗传对于人的作用,其代表人物霍尔提出的“一两的遗传胜于一吨的教育”的观点 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环境决定论的创始人华生则在其《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 给我12 个健全的、没有缺陷的婴儿,在我为他们设立的世界中长大,我可以保证,从他们中任意挑 选一个———不管他的天分、爱好、倾向、能力以及他的职业取向或血统如何———我都可以 将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领域的专家,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业领袖,甚至是乞丐和小 偷”。这两种理论都片面强调某一类因素的重要性,而相互作用论则吸取前两种理论的精 华之处,认为个体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类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观点目前已被大家 广为接受。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学科,对未来的学前 教育工作者来说,学习和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有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发展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科学的心理学对人的心理现象的研究证 实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命题,证实了世界的物质性,即世 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之外,再没有其他任何东西。人的心理是高度完善的物质———脑的 产物。心理学理论是用来宣传无神论的有力工具,也是破除唯心偏见和迷信观念的强大 武器。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有利于学前工作者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为我们展示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性。这种发展具有必然 性、不可逆性和顺序性,同时又具有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有利于家长和教师树立正确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既要适时适当地对幼儿提出发展的要求 和目标,动态地评价幼儿的发展,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又要根据不同幼儿的个别差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 异,因材施教,避免拔苗助长,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2. 有利于搞好学前教育工作,提高学前教育的效果 幼儿教师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既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 也是搞好学前教育工作的需要。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揭示了学前儿童认识发展过程的特点第一章幼儿教育小 学化 和规律,为教师组织各项活动、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心理学依 据;为了解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和意志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又为学前教育教师在对待不 同年龄段儿童行为问题时提出针对性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2)了解了学前儿童个性心理形成的规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儿童良好的性 格,帮助一个人从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对不同能力的儿童,可以在活动中 提出不同的难度要求,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儿童,更应该有 目的地运用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发展幼儿的心理品质,提高幼儿教育的效果。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还可以帮助教师预见儿童心理发展的前景,发现心 理发育不良的儿童并及时给予适当的教育和治疗,从而能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的心理向健 康方向发展。 3. 为今后更好地进行教育工作和开展教育研究打好基础 幼儿教育的重要性现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到。《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 幼(“) 儿园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 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广(”) 大学前教育教师工作在学前教育的第一线,对学前教 育研究最积极,参与性最高。近年来,由幼儿教师承担的研究课题,撰写的教研科研论文 越来越多,水平也逐步提高,这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 理论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心理学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 结构,积极开展学前教育科研,为学前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对学前儿童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时可采用多种方法。根据收集材料的具体方式不 同,可将研究方法划分为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和其他方法。 1.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出某种心理现象的外部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 系统的观察,从而发现这种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 表现,了解学生注意的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的某些特征;观察婴儿的言语活动,可以了 解个体言语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观察法是研究人员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直接了解分析,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 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活动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法。但观察 法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是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法重复出现,因此,对 某种现象难以进行重复观察,对观察的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验证;二是在自然条件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对观察的结果很难进行精确的分析;三是由于对 条件未加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观察的现象,而需要观察的现象却没有出现;四是 观察法易受观察者自身兴趣、愿望、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影响,因此,观察结果有时缺乏客 观性。 因此,观察法的使用是有条件的,这是因为:一是对研究对象无法加以控制;二是在 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三是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 控制。 观察法有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两种形式。 (1)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研究者通过观察被试在自然情景中的表情、动 作、行为和言语等外部表现,以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必要时也可采用录音录像等辅 助手段。 自然观察法又可分为如下几种方法。 ①日记描述法: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并采用写日记的方式记录 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的方法。此方法往往只有一个特定的观察目标和方向,或者只有一 个大致的观察内容。 ②轶事记录法:着重记录某种有价值的行为及研究者感兴趣的事例的方法,与日记 描述法不同,不需要连续记录。 ③时间取样法:专门观察和记录在规定时间内观察对象的特定行为表现及相关事件 的方法。 ④事件取样法:注重观察和记录某些特定行为或事件的方法。 ⑤临床观察法:对观察、测验、临床诊断的综合运用,通过对儿童进行观察、谈话、实 物操作,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并从中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 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要较系统地、长期地进行,对观察的具体情境和 被观察者的各种表现要做详细的记录,对通过系统观察获得的材料要能做出科学的分析 和评估,使其具有理论认识的价值。 (2)实验室观察法 实验室观察法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创设研究情境,较为严格地 控制无关变量、操作自变量,测量记录婴幼儿的反应,从而判断婴幼儿在某种条件下心理 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的方法。例如,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研究就是采用了实验室观察法。 2. 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研究对象)的 某些心理活动而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实验法一般有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形式 ( 。 1)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室里利用一定的设施,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借助专门的实验 仪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通常多用于研究心理过程和引起某些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等 方面的问题。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论 实验室实验法便于严格控制各种因素,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而且实验所得结 果不仅准确而且能进行重复验证,具有较高的信度。但由于是在人为的条件下进行的,被 试的主观态度和情绪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验结果。 (2)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进行 研究的一种方法。自然实验法比较接近人的生活实际,易于实施,并且兼具实验法的主动 性和观察法的自然性等优点,所以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研究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 社会心理学的大量课题中。 3. 调查法 调查法的主要特点是以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做出回答。可 分为访谈法(口头调查)和问卷法(书面调查)两种。 (1)访谈法 访谈法是指研究者根据提前准备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口头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 进行的调查方法。要使访谈法富有成效,首先应创造坦率和信任的良好气氛,使被调查者 愿意接受访谈。同时,研究者应具有良好的准备和训练,尽量使谈话标准化,记录指标保 持一致。 访谈法的优点是研究者可以直接控制访谈进程,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考察被调查者对 问题回答的真实程度,并可以根据被调查者的反应即时提出临时应变的问题等。访谈法 的缺点是比较浪费时间,调查的数量有限,并且对研究者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 (2)问卷法 问卷法是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问题表格和相应内容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以搜 集资料的方法。在调查中,为了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可采用不记名的方式。 问卷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可以同时向许多人搜集同类型的资料。缺点是问题的设 计有一定难度,发放的问卷难以全部收回。 4. 测验法 测验法也称心理测验,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量的 一种方法。目前,心理测验有很多种,按内容可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 测验;按形式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规模可分为个体测验和团体测验等。 心理测验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即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一个测验的可靠性程度;效 度是指测验的有效性程度。要保证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需要研究者对某种心理品 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在编制心理量表时要注意客观性和科学性。 5. 其他方法 (1)个案分析法 个案分析法是指通过对某些具有特殊情况的个体进行长期系统的了解来研究其心理 活动的方法。如同卵双生子女研究、儿童早期环境研究等。 (2)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指根据被试者的作品,研究其心理活动的方法。如教师通过分析学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的日记、作文、图画等来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 学会“倾听”儿童的画 儿童用红色和黄色用心地在楼房的边上点了20 多个点,用黑色画了十几个点,大致分 布在红色和黄色点的周围(见图1-2) 。 儿童 : 楼房里有灯光,灯光是彩色的。 教师 : 怎么还会有黑色的灯光呢? 儿童 : 这是小虫子。有灯的地方就有小 虫子。 教师 : 我看到画面上有树,有灯光,有酒 店,可以告诉我树和酒店在什么地方吗? 儿童 : 在西安。 教师 : 树长在哪里? 儿童 : 在路上。我画条路啊(用黑色画了一条线),路有两条线(又用红色画了一条,接 着又蘸取一些黑色,在两条线上画下了许多点)。好多好多的蚂蚁啊,蚂蚁被压死了,就在 路上。我看到过好多蚂蚁被压死了。 绘画作品分析 : 这幅画将生活中的真实经验和感受用绘画和语言表达出来,儿童表现 了很多细节,楼房边彩色的灯光、灯光下的小虫子、路上的蚂蚁。儿童总能注意到生活中 细小的事物和变化,并在画路上的蚂蚁时表现得十分专注。从画面的符号中仔细看,儿童 专注地在路面上点下了将近70 个点用来表现路上的蚂蚁。这些黑点排列得很整齐,点和 点的距离都差不多,尽量将每个点画在代表路面的线条上,更将蚂蚁被碾压在路上的感觉 体现得淋漓尽致。儿童绘画中的细节不是那种细密繁复的细节,而是单纯的细节,源自对 世界各种差异变化的单纯的、直接的感动和好奇。 (资料来源:徐荣荣, 儿童的画与话——幼儿绘画作品分析[. 2015( 于开莲.—J]学前教育,5):911) 第二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非常繁杂的。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导致婴幼儿某种心 理的产生与发展,是很难用单一的因素进行分析和解释的。心理发展与影响因素之间并 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心理的发展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本节主要论述的是三个 最基本的影响因素,即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和主观因素。 一、生物因素 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影响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图1-2 儿童绘画中的风景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 (一)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脑与神经系统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的生物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基础 性作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没有健全的脑,没有完善的神经系统,心理的产生 与发展就必然失去重要的物质基础。脑与神经系统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人类通过遗 传,获得作为人这一种系的生理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即遗 传素质。 研究表明,遗传素质的好坏从多方面影响儿童的发展。如先天的神经系统或染色体 的病变能直接引起智力落后;先天的生理缺陷,如先天的失明、失聪,也会导致智力落后; 先天的肢体残缺、先天畸形等,由于这些儿童的活动受到限制,人格受到歧视,教育机会受 到限制,因而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正常的儿童都具有人类共同的遗传素质,并在此基础 上形成人的正常的心理,这是遗传素质和心理发展的共性表现。然而,遗传素质上的不同 会引起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二)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建立在其生理成熟的基础之上。事实证明,即使是遗传完全正常 的儿童,其生理成熟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某些心理现象是不可能形成和发展的。骨骼与 肌肉的发展是儿童运动能力发展的基础;语言系统的成熟是儿童言语能力发展的基础;听 觉系统的成熟是听力发展的基础;脑与神经系统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等。 (三)疾病与损伤 此外,身体的疾病与损伤,也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的生理因素,既可能对胎儿 产生影响,也可能对婴幼儿产生影响;感官甚至是神经系统的疾病与损伤,也可能造成儿 童在某些方面心理发展的严重缺失。 (四)遗传决定论与成熟决定论 1. 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是19 世纪后半期到20 世纪初西方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之一。 遗传决定论者片面强调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先天的、 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而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就是这些先天遗传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的 过程,与外界影响、教育无关,外界的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最多也只能 促进或延缓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 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的高尔顿。1869 年,他发表了《遗传的天才》一书,书中 说:“ 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的,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 体组织之受遗传的决定一样。”霍尔主张复演说,他曾说过:“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 育”。彪勒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乃是儿童内部素质向着自己的目的有节奏的运动过 程,外界环境在这里只起着促进和延缓这一过程的作用,而不能改变这一过程。单纯主张 遗传决定论的人极少,但此种思想仍然流行。詹森1969 年总结了自己在8个国家的100 多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种研究,提出一个人的智商有80% 是来自遗传的。 2. 成熟决定论 成熟决定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格塞尔认为个体 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秩序地进行的。他将发展看成是一 个顺序模式的过程,这个模式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和表现的。而成熟则是通过基因来 指导发展的机制,即是一个由遗传因素控制的过程,通过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 平突然转变而实现。因此,格塞尔观点有明显的成熟决定论的倾向。 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即成熟和学习。成熟是由一个内部因 素控制的过程,它的基本方面不可能受到像教育这样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成熟是发展 的重要条件,决定机体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因此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学习 并不是发展的主要原因,因为引起变化的原因是成熟的顺序或机体的机制所固有的,学习 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格塞尔的这种观点主要源于其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 验。实验结果表明,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 而学习只是对发展起一种促进作用。格塞尔认为,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 态。所谓准备,就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变化过程,只要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 生。所以,发展的过程不可能通过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遗传决定论看到了遗传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但过分夸大了这一作用,而忽略了 其他因素,因而是错误的;成熟学说承认了生理成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前提,但不承认适 宜的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也是片面的。 二、环境因素 心理是脑的机能,这是从心理活动的产生方面来说的,而从心理活动的内容方面来 说,它是客观现实在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存在于环境之中,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与社 会环境。自然环境为儿童生存提供所需的物质条件,如空气、阳光、水和营养等;社会环境 则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原料”,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家庭等,都是儿童 心理发展的客观源泉。 (一)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没有客观现实及其对人脑的作用,就不会产生人的心理。人 的大脑好像是个“加工厂”,客观现实好像是原材料,没有原材料,头脑这个“加工厂”,就不 能生产出任何产品。无数的客观事物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作用于我们的各种器官,引起神 经系统的活动,结果就以感知、记忆、思维等形式反映在人的头脑中,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心 理现象。此外,个人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情感意志、能力和性格等,也都是在实践活动 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社会实践活动,就无法产生人的心理。 感觉剥夺实验发现,在近乎完全的感觉隔离情况下,被剥夺者不久就变得烦躁,不能 集中注意,意识混乱,幻觉也开始产生。野兽哺育幼童的资料也证明,脱离现实,脱离人类 社会的交往和实践活动,即便有健全的人的神经结构,心理也会变得畸形。可见,人的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