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论 中国古代物流 1. 贵妃嗜荔枝 著名诗人杜牧曾经写了一首名为《过华清宫》的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 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 妃嗜荔枝,必欲生 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2. 驿站与镖局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帝国的统治,建立了驿站制度。到唐朝,驿站制度已趋完 善合理,全国官道的主要交通线路上每隔30 里就设有一处驿站,并由太尉执掌。当时驿站 遍布全国,包括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三种,驿站设有驿舍,全国共有1639 个驿站,人员约 两万人。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时,虽然相隔三千里,但身在华清池的唐玄宗六日后即得到信 息,可见传递速度之快。上例中,杨贵妃吃的荔枝便是通过驿站传递的。到清朝时,全国设 驿站1785 处,规定日行三百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日行四百里、五百里,甚至六百里、八百 里,后者就是俗称的“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从驿站的发展历史看,它是专门为封建朝 廷服务的,主要用于军事情报、重要信件的传递,是信使、官吏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而民间 的商业往来是无法利用的。 到了清朝早期,除仍然保留了服务朝廷的驿站外,还逐渐出现了服务于民间的镖局。镖 局是专门为货主运送贵重财物或保护人身安全的组织。其开山鼻祖是乾隆的武术师傅山西 人神拳张黑五,在乾隆的支持下,他成立了有着最强官方背景的第一个镖局———兴隆镖局, 专门替有钱人武装押运,护送现银票据、珠宝首饰等贵重物品。“三分保平安”是镖局的一个 重要精神。晚清北京有八大镖局,最大的是会友镖局,其后台是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 领导人之一李鸿章,其他还有永兴、志成、正兴、义友、光兴等镖局。镖局保镖主要有水路和 陆路。镖局要生存、生意要兴隆,必须具备“三硬”条件,即官府有硬靠山、绿林有硬关系、自 身有硬功夫。镖局的业务不断拓展,形成了信镖、票镖、银镖、粮镖、物镖和人身镖六大镖系。 其中,信镖原来是由驿站负责传递的;票镖和银镖是在清朝中叶时,由于金融业票号的兴起 发展起来的,后来地方官上缴的饷银也靠镖局运送;粮镖、物镖和人身镖是在清朝后期票号衰 败后,镖局的主要业务对象就转化成为一些富人押送粮、衣、物、首饰及保护人身安全。 2 物流学(第二版)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靠武功制胜的冷兵器时代让位于热兵器时 代,火车、汽车、轮船等当时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逐渐开通,传统的镖局难以为继,不得不先 后关闭。如会友镖局就是在1921 年关闭的。 案例解析 第一个例子的作者写此诗的本意是抨击当时的统治者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不惜动用 大量民力满足一己之私,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荔枝“物流”的快速性。第二个例子则体现了 现代物流网络、快递物流、第三方物流的源头。 以上两个简例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有文字记载的“物流”活动之沧海一粟。 事实上,中国的物流活动古已有之。从《礼记·王制》论述的“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 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可知,西周时人们就认识到仓储的重要作用。此 后,秦朝实施“车同轨”,西汉开辟“丝绸之路”,三国应用“木牛流马”,隋朝开辟大运河使唐宋 乃至千秋万代受益。 案例思考 从以上历史知识片段中,你认为古代哪些“物流”活动可能与现代物流有关? 案例涉及的主要知识点 快递冷链物流物流系统仓储运输国际物流物流标准化 .掌握物流概念演化的阶段并了解各阶段的主要事件。 .掌握物流概念的核心内涵并区分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差异。 .理解“四流”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了解物流的一些常见分类并理解其内涵。 .掌握物流产生的四种经济效用的实质。 .掌握物流学发展的渊源并了解主要历史事件。 .了解物流学的演变、发展、研究对象与方法。 .掌握物流学研究对象中的六大要素及重要理论学说。 .备课要点:物流概念的演化阶段、物流的定义、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区别、“四流” 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物流的分类与效用、物流学的渊源与发展、物流系统六大要 素、重要物流理论学说。 .教授方法:案例、讲授、实证、启发式。 .扩展知识领域:中国物流发展现状。 第一节物流的概念与分类 一、物流的概念 (一)产生和演化 自从有了人类历史就有了物流活动。而物流概念是人类文明发展到20 世纪初才产生 的,并且随着物流活动的发展而不断演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原始形态的物流活动在伴随人 第一章总论 3 类生产、生存、交换、工程建设和军事等活动的同时就产生了,那时就有了运输和储存或保 管。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物流的规模和效率很低下,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概括来讲,物流概念从20世纪初的实物配送(physicaldistribution,PD)阶段到20世纪 80年代的物流(logistics)阶段,再到21世纪的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 SCM)阶段,其内涵从窄小到宽泛、从局限于企业内部到突破企业边界,与此同时,物流理论 与实践也逐步由传统向现代演进。 1.PD阶段 JF.rl) 美国是最早提出PD概念并付诸实践的国家。早在1901年,格鲁威尔(.Gowe 在美国政府报告《关于农产品的配送》中首次论述了影响农产品配送的种种因素。1915年, 阿奇·萧(AcShw) 在市场配送(reitiuin) rhW.a认为, maktdsrbto中存在两类活动:一类为 创造需求,即通过广告、促销、市场分析、销售网络等手段,让更多的人购买企业的产品;另一 类为实物配送,即如何更省钱、更及时地将客户订购的产品送到他们手中。物资经过时间或 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创造需求的一系列活动和实物供应之间的关系表明,存在相 互依赖性和平衡性两个原则。这些活动中的任何一项与同类中的其他活动协调失败,以及 与其他类别的活动协调失败,必然打破力量平衡,以至于难以实现有效配送。20世纪20年 代初,美国著名营销专家弗雷德·E.克拉克(FrdE.ek)首次将PD这一概念作为市场 eClr 营销的要素加以研究,将市场营销定义为商品所有权转移所产生的各种活动,包含PD在内 的各种活动。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最早将PD定义为:PD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 和服务,以及从生产地到消费地流通过程中伴随的各种活动。1963年成立的美国实物配送 管理协会(NationalCouncilofPhysicalDistributionManagement,NCPDM)将PD定义为: PD是为了计划、执行和控制原材料、在制品库存及成品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地流动 而进行的两种或多种活动的集成。这些活动可能包括但不限于顾客服务、需求预测、交通、 库存控制、搬运、订单处理、配送规划、零件及服务支持、工厂及仓库选址、采购、包装、退货处 理、废弃物回收、运输、仓储管理等。它不是一项孤立的活动,而是由相互作用的各项目构成 的复杂系统。显然,这一概念比美国销售协会的概念扩大了,不仅包括销售物流,而且涉及 采购或供应物流以及逆向物流。现在的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ouncilofSupplyChain ManagementProfesionals,CSCMP)于2013年8月更新的《供应链管理术语》中对PD的定 义是:“与成品从制造工厂到仓库再到客户相关的移到与储存活动。”显然,这个定义强调的 是企业销售物流,强调的是运输与储存两大支柱。 1956年,日本政府组织了一个赴美视察团,发现PD涉及大量流通技术,非常有利于提 高流通效率,于1958年发表《流通技术专门视察团报告书》,其中引入了PD概念,并将PD 作为“流通技术”解释。PD这一概念推出后,引起了日本社会有关部门的重视。1964年,通 商产业省将“物的流通”作为政府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阐述,首次将PD表述 为“物的流通”。次年,日本政府以“近代化过程中的物的流通”为副标题发表了第二次运输 白皮书。20世纪70年代,日本产业构造审议会对PD做出了一个权威性定义:物的流通, 是有形、无形的物质资料从供给者手里向需要者手里物理性的流动,具体是指包装、装卸、运 输、保管以及通信等诸种活动。这种物的流通与商流相比,是为创造物质资料的时间性、空 间性价值作出贡献。在平原直先生的建议下,“物的流通”简称为“物流”。 有关资料显示,20世纪60年代初,典型的企业组织结构如图1-1所示。由此,可以看到 4 物流学(第二版) 实物配送分布于许多不同的部门:一是会计部门可能只提供关于付给公共承运人的运输成 本,不能按地点或客户类别分离出这一成本,而且很难获得私营的大规模车队的运输成本; 二是营销部门管理着运输部,然而,在日常运营中,似乎运输部部长在运输决策方面具有相 当大的自主权。这意味着他们重视的是部门内部的效率,而不考虑整个运输系统的利益。 图1-2显示了当时典型的实物配送网络。 图1-120 世纪60 年代初典型的企业组织结构 图1-220 世纪60 年代初典型的实物配送网络 2.Logistics阶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入,PD 的内涵已经无法涵盖“物的流通”的全部内容, 这一概念需要扩展到Logistics阶段。 正如人们所熟知的,Logistics是一个与战争密切相关的概念。在军事领域,这个词被 翻译成“后勤”。后勤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在《孙子兵法》中就有论述,如“是故军无辎重则亡, 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国之贫于师者远输”。另外,中国古代还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的著名论断。甚至有人提出,美国独立战争中英国的失败可能主要是因为后勤失败。在战 争最激烈时,远在海外的英军达12000 人,而后勤保障品的管理完全不得力,影响了作战方 针和部队士气。美国海军陆战队中校索普(GeorgeCyrusThorpe,1917)出版的《理论后勤 学———战争准备的科学》中应用了Logistics这一概念。1927 年,美国学者拉尔夫·波索迪 (RalphBorsodi)在《流通时代》一书中用Logistics替代原来的PD,但这一术语并没有得到 广泛认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大规模调运军事物资的复杂性,科学家开始应用运 5 第一章总论 筹学来论证其在分析军事后勤问题中的价值。美国军队使用的军事术语Logistics包括了 物资、人员和装备的获得、维护和运输等活动。1983 年,美国前海军部长约翰·莱曼讲了一 句著名的话———外行谈战略,内行谈后勤,这再一次反映了后勤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美国在军事领域对Logistics概念的推崇及实践活动得到企业界与理论界的认同,并且 引入商业领域,在内涵上由军事性转为商业性,既有合理的摒弃也有具有时代特性的拓展。 20 世纪50 年代,通用汽车公司首次引入Logistics概念,以实现各地工厂的零部件运输到组 装厂的物流合理化。20 世纪70 年代开始,Logistics这一术语大量出现在文献上,与PD 概 念出现了很大区别。80 年代,物流开始发生突变。在80 年代初出现的个人计算机,为计划 人员提供了巨大帮助以及新的绘图规划环境,导致大量新技术出现,如基于界面的灵活的电 子表格和地图,使得物流规划和实施技术得到巨大改进。物流开始广泛被业界认为是很昂 贵、很重要、很复杂的活动,企业高管开始意识到,如果愿意投资于专业人员培训和新的技术 方面,物流是有机会大大提高财务绩效的领域。1985 年,美国的NCPDM 正式更名为美国 物流管理协会(CouncilofLogisticsManagement,CLM )。 3.SCM 阶段 SCM 这一术语起源于20 世纪80 年代初,90 年代被广泛使用。英国顶级物流咨询专 家奥利弗(KeithOliver)最早提出了供应链(supplychain)和供应链管理这两个词,且因此 而闻名。首次公开使用它们是1982 年6月4日在一次与《金融时报》的访谈。当时,奥利弗 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是:计划、实施和控制供应链活动,以尽可能有效率地满足客户的需 求。供应链管理跨越了原材料、在制品库存和最终产品,是从起始点到消费点的所有移动与 储存。自那以后,几乎所有的供应链著作的作者都提出了他们自己的定义,有的有些小的变 化,有的则增加了些细节,但几乎所有人的定义都接近奥利弗的原始定义。奥利弗和韦伯 (Weber)还全面解释了供应链管理与物流之间的差别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性质。供应链 管理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协调相互依赖的组织间的活动,因此又可以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 管理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关系,并以较少的供应链总成本来为最终市场创造附加价 值。人类进入21 世纪后,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公认的物流发展趋势,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 家。2005 年1月1日,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正式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 这标志着全球物流已经跨入供应链管理时代。2005 年,由托马斯·L. 弗里德曼(ThomasL. Friedman)撰写、出版了享誉全球的著作TheWoldIsFlat: A Brief Historyofthe Twty-FitCty(《世界是平的:21 世纪简史》),(r) 因其将供应链喻为碾平世界的第七大动(e) 力(n) 而进一(r) 步吸(e) 引(u) 世(r) 人的眼球。在新的经济格局下,(n) (s) 物流不仅本身是一个大系统概念,又 是供应链管理这个更大系统的一部分。 图1-3显示了物流概念三个阶段的演化历程。从此图可以看出,与PD 同时存在的另 一个概念是物料管理,包含需求预测、采购、需求规划、生产规划、制造库存等内容。 (二)辨析 1. 主要国家对物流的定义 美国、日本、德国、荷兰等是全世界物流较发达的国家,这些国家对物流的定义有所 不同。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1985 年的定义是:物流是对货物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 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的过程。该过程 6 物流学(第二版) 图1-3 物流概念的演化:从PD到SCM 包括进向、去向、内部与外部的移动以及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物料回收。美国对物流的认识 也在不断发展中,但总体来看,物流的定义变化不大。2013年8月,CSCMP在最新版的《供 应链管理术语》中完全沿用了2006年10月的定义:物流是对货物、服务和相关信息从起源 地到消费地有效率、有效益的运输和储存所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 的过程。这一定义包括进向、去向、内部和外部的移动。 日本日能综合研究所于1981年在《物流手册》上的定义是:物流是物质资料由供给者 向需求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的经济活动。从范畴看,物流包括包 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诸种活动。东京大学教授林周二在《现代 “物”的流通》中的定义是:物流是指克服时间和空间间隔,联结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包括废 物在内的一切资材的物理性移动的经济活动,具体地说有运输、保管、搬运等物流流通活动 及与之相关的信息活动。 欧洲物流协会(EuropeanLogisticsAsociation,ELA)于1994年颁布的《物流术语》 (TerminologyinLogistics)定义:物流是在一个系统内对人员和商品的运输、安排 (arangements)及与此相关的支持活动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达到特定的目的。ELA 将物流定义为一个由物料流和工作顺序构成的二维矩阵。其中,物料流由采购、物料管理和 实物配送三个业务功能组成;工作顺序则由顾客服务、运输、仓储/物料搬运、物料计划与控 制、信息系统与支持及管理等构成。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从日本引入物流概念。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以PD表现的物 流传入我国的另一条途径是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市场营销理论的引入而从欧美传入。此 后,不少学者开始对物流进行研究,如王之泰、吴清一等均在其著作中提出过自己的定义。 2001年,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并于2006年修订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将物流(Logistics)定 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 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2.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区别 一般将PD看成是传统物流,而将Logistics看成是现代物流,简称物流。那么,这两者 7 第一章总论 有何区别呢? Logistics与PD 两者的基本功能都由保管、运输、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及信息活动等构 成,而且都涉及计划和控制两项管理职能与实施职能。但是,它们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显著 区别。通过比较1963 年NCPDM 对PD 的定义与50 年后CSCMP 对Logistics的定义,可 以发现一些具体差异。 ogistic (1)范围不同。Ls突破了商品流通的范围,不限于物品的销售、采购和回收过 程,而是将物流的范围扩大到了生产领域。而PD 不涉及生产物流。 (2)目的不同。Logistics的目的是满足客户需求,即外部客户导向。而PD 的目的是 “有效率的流动”,即内部成本导向。 (3)实现目的的方式不同。Logistics实现目的的方式是有效率、有效益的运输和储存, 既强调物流活动的低成本,又强调物流活动的高产出。而PD 重在成本的降低,注重局部活 动的最优化。 (4)对象不同。Logistics不仅涉及对表现为原材料、零部件、在制品、半成品库存及成 品等实物流动的管理,还涉及无形的服务及相关信息的管理。而PD 只涉及具有实物形态 的货物流动的管理。 (5)集成度不同。Logistics扩大到企业内部各项物流功能的集成,而PD 仅局限于某 几种实物流动基本功能的集成。 当Logsis进一步发展到集成物流或一体化物流(negaeogsis) 集成的范围 itcitrtdlitc时, 更加广泛。集成物流是一种综合的、系统的供应链整体观,它将整个供应链看成是一个单一 的流程,从原材料供应一直到成品的配送。所有构成供应链的功能均作为一个单一的实体 管理,而不是分别管理各个功能。 3. 物流与流通及其各要素的区别 物流与流通及其各要素是既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其中,流通是一个大概念,包 含物流、商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简称“四流”),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流通应是“四流”的高度统 一,它们一起构成现代流通的完整过程。为了区别物流与流通及其各要素,以下对这些概念 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阐述。 1)流通 按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 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认为“资本主义生 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 统一”,并将流通定义为“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 互关系的总和”。 这里的流通指的是商品流通。它是指商品 或服务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一 项完整的流通活动,通常包含了商品销售过程 中商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统一(见 图1-4)。商流是商品从卖方所有转变为买方所 有,解决所有权的更迭问题;物流是实现商品位 置的转移,创造空间与时间效用。伴随着商流 图1-4 流通活动的组成要素和主要活动 8 物流学(第二版) 和物流,会发生资金的支付与各类信息的流动,从而形成资金流与信息流。 流通业已经成为产业,是第三产业的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 业、物资供销业、仓储业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 善,我国流通业取得长足发展,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新型业态不断涌现, 在促进生产、引导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现 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流通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但是,我国流通领 域仍然存在流通企业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现代化水平不高、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 迫切需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加快推进内外贸一 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正在依托交通枢纽、生 产基地、中心城市和大型商品集散地构建全国骨干流通网络,建设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商 贸中心、专业市场以及全国性和区域性配送中心,向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 体的现代流通体系的方向发展。 现代流通的方式表现为批发零售、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电话购物、电视购物、电子商务 和农产品的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展销中心、直销店等产销衔接方式,以及由此形 成的综合超市、大卖场、便利店、网上商城、直营连锁和特许连锁等新型流通业态。 商品流通渠道包括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直接渠道的典型模式是:生产者—消费者。 商品交换没有中间人介入,产销结合在一起。这种渠道既存在于简单商品生产时代,也存在 于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尤其是信息时代电子商务的加速发展,使生产者与消费 者的接触越来越方便,产销对接更容易实现。间接渠道是指产销发生分离,中间有一个或多 个中间商业环节。它与发达的商品流通形式相对应,具体形式是:①生产者—零售商—消 费者;②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③生产者—产地采购批发商—中转批发商— 销地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直接渠道与间接渠道构成商品流通渠道体系。它们的并存与正常运转是市场经济健康 发展的重要条件。 2)商流 商流是指商品通过买卖活动而发生的价值形态变化和所有权的转移,在商品流通过程 中,需要不断地完成由商品到货币和货币到商品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涉及商品价值形态的转 换、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又涉及商品实体的位置移动。前者为商流,后者为物流。因此,商品 流通过程是商流和物流的统一。商流的具体内容包括市场需求预测、计划分配与供应、货源 组织、订货、采购调拨、销售等。 3)资金流 资金流是指资金的转移过程,包括付款、转账等过程,是整个流通活动的目的。在电子 商务中,资金流扮演着重要角色。客户在网上选购商品或服务之后,采取安全的方式在线支 付。资金流的发生有的是在商品的实物和所有权转移后,有的是在这些过程之前,即既可能 是后付也可能是预付。银行在资金的正常流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电子商务资金 流的核心机构。 4)信息流 信息流是指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信息交流,从面对面的直接交谈到采用各种现代化的 传递媒介,包括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储存、检索、分析等渠道和过程。无论是商品的交 第一章总论 9 换、物流的实现还是资金的支付,无论是事前、事中还是事后,也无论是企业内部、外部还是 整个供应链,无不涉及信息的流动。信息流涉及商品信息提供、促销、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 内容,涉及需求计划和预测、生产计划、采购计划,涉及货物品种、数量、运输方式、费率,也涉 及询价单、报价单、付款通知单、转账通知单等商业凭证及买方的支付能力和信誉等。在信 息时代,集成先进技术的各种模式、平台的电子商务迅速发展,为商品交易活动信息流的畅 通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5)“ 四流”的关系 一般而言,商流是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起点或前提,没有商流就没有物流、资金流和 信息流。反之,没有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商流也达不到目的。“四流”之间有着密切的且 有时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概括地说,商流是目的,资金流是条件,信息流是手段,物流是归 宿。其中,商流与物流关系呈现相互结合、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三种状态。一般情况下,商流 和物流是结合在一起的,这时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引起商品实体的运动,但也可以相互分离, 这一点将在后面“商物分离”中详细阐述。当商流不合理导致物流不合理,或者物流不畅通 导致商流停滞时,就变成了相互制约,导致流通渠道不畅。物流要完成商流活动中商品实体 的运动,需要信息流识别各种需求在物流系统中的状态。而资金流在所有权更迭过程中发 生,可认为从属于商流。 例如,买方A公司与卖方B公司经过商谈,达成了一笔商品供需协议,确定了供货价 格、品种、数量、交货时间与地点、运输方式、保险、支付条件等,并签订了正式合同,这就意味 着开始了商流活动。要履行这份合同,下一步就要进入物流过程,包括货物的分拣、包装、搬 运装卸、保管和运输。如果商流和物流都顺利完成了,A公司就要按合同中的支付条件进 行付款和结算,即进入资金流过程。无论是买卖交易,还是物流和资金流,都离不开信息的 流动。 二、物流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志和目的,物流有多种分类。以下是经常使用和在文献、网络上经常出现 的一些分类和涉及的术语。 (一)按层次分类 根据物流活动发生的层次可以将物流分为社会物流、行业物流和企业物流。 1. 社会物流 社会物流是指以全社会为范畴,因采购、销售、回收及废弃而发生的物流经济活动。它 处于宏观层次,涉及商品在流通领域所发生的所有物流活动。 2. 行业物流 我国的国家标准没有给出行业物流(或产业物流)的定义。但是,顾名思义,行业物流是 指在一个行业内部发生的物流活动,处于中观层次。在行业物流活动中,相互竞争又相互合 作的物流主体常常会使用共同的运输系统和仓库实行统一配送,使用共同的物流中心等基 础设施,使用共同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以实现物流的规模经济效益。行业物流的具体表现 如服装行业物流、烟草行业物流、汽车行业物流、医药行业物流等,又如商贸物流、工业物流、 农业物流、军事物流等。以近年来成为热点的商贸物流为例,商务部等部门印发的《商贸物 流发展专项规划》(商商贸发〔2011 〕67 号)明确它是“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 10 物流学(第二版) 商贸服务业及进出口贸易相关的物流服务活动”,并属“产业物流,是商品流通的重要组成部 分”。2017年1月,商务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商贸物流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 沿用了这一概念。 3.企业物流 企业物流是指生产和流通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物流活动,处于微观物流层次。 根据物流活动发生的先后顺序,企业物流又可划分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 流和废弃物物流。企业物流的运作过程因生产与经营产品的不同而不同。对于生产企业, 企业物流一般起于原材料、零部件等实体输入要素的采购,经检验、入库和储存,然后流向生 产车间,并在各工序间流转,再经制成品检验、入库等环节,最后终于成品送达用户,全过程 完成。当产生需要退回的不合格品或需要回收的包装等材料以及产生需要处理的废弃物 时,还将涉及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对于商业流通企业,企业物流始于进货或者商品送 达,经清点、检验、入库甚至流通加工等环节后,终于商品交付给消费者的全过程。 CSCMP在2013年8月版的《供应链管理术语》中对企业物流(busineslogistics)的定 义是:以有效的方式,从供应商开始,经本企业一直到客户(市场),系统和协调地提供一系 列活动,包括实物(原材料、零部件和成品)移动和储存以及包装、订单处理等相关活动,从而 使企业贡献于其明确的目标。 (二)按范围分类 根据物流活动发生的空间范围,物流可分为地区物流、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 1.地区物流 地区物流(或区域物流)是指发生在某一个地区(或区域)范围之内的物流活动。地区有 大有小,以我国为例,可以按行政区域划分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东、华中、港澳台 地区等,可以按地理位置划分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河套地区、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还可以按城市群划分,如长江中游城市群包括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 市群。 地区物流又可以划分为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前者发生在一个城市内部,常称为城市配 送,后者发生在农村内部。如果将地区物流扩展到突破城市和农村的边界,这样的物流活动 则可称为城际物流与城乡物流。 2.国内物流 国内物流是指在一个国家内部发生的物流活动。这是一个相对于国际物流的概念。当 货物涉及进出口时,“境内关外”意味着在国境内海关辟出一个专门区域,进出货物就相当于 进口和出口。在该区内,货物可以享受免关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大大提高通关速度和便 利程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严格来说,物流活动虽然发生在国内,但却是在关外,因此,不 能算作国内物流,而应算作国际物流。 3.国际物流 国际物流是指跨越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物流活动。国际贸易会导致商品实体从一个 国家(或地区)流转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采购、全球生产与全 球销售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的必然选择,从而极大地推动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发展,而且两 者相互促进,形成一种紧密相关的共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