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当今社会,我们身处被科学包围的环境中:小到公共交通、支付方式,大到卫星导航、 气象预测,无不显现着科学元素。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从方舱医院的连夜开辟到火眼实验 室的迅速建立,从缩短核酸检测时间到研制新型疫苗,无不彰显着“中国速度”,科学与我 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领悟科学对人类发展的推动作 用,意识到自身掌握科学知识能为国家造福、为人类造福,从而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始终坚 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了解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坚定文化自信。 1. 学习并了解科学的内涵。 2. 学习并掌握学前儿童科教育学的特点。 3. 学习并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含义。 4. 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对儿童成长的意义。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5. 掌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开展学 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主要观点。 6. 了解美国、日本、法国推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举措。 第一节 科学与学前儿童的科学 一、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什么? 提及科学,有人想到的可能是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 知识;有人想到的是风雨雷电、春夏秋冬、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花草树木等事物和现象;也 有人想到那些在实验室里穿着白大褂、手拿试剂瓶、眼戴护目镜的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的科学 实验。那么科学到底是什么呢? 目前,对于科学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定义,不同国家、 不同学者对科学有不同的理解,也赋予了科学丰富的内涵。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讲解科学。 (一)科学是知识 1999 年版的《辞海》中称“科学”为“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 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必须真实、准确反映客观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那些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或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 知识、理论或解释,都应排除在科学知识之外。 然而,科学知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真理,更不是绝对的真理,科学具 有开放性。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究也是逐渐深入的,科学研究就是肯蝉的一生 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依靠实证来不断逼近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真理,积 累着科学知识。① 在古代,人们对于外太空的知识了解得不多,对星球的运行更不了解。遇上月食就惊 慌失措,视这种现象为天灾,是不祥之兆,将有大事发生! 同时,还流传着杨二郎的哮天犬 吞食月亮造成月食现象的传说。 每当月食发生,家家户户都要拿出盆子、锣鼓等能敲击出声的物品,聚集在村子的开 阔地带,用尽全身力气猛劲敲打,用来惊吓天狗,直到天狗把吞进肚子里的月亮拉出来 为止。 随着认识的提升,人们逐渐了解到月食是一种天文现象。月亮发光是因为太阳照到 月球时反射回来的月光,当地球转到太阳和月球中间并在一条中心线上时太阳光刚好被 地球挡住了,所以看不到月亮发光,这种天体运动造成的现象被称为月食。 ① 刘占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第一章 (二)科学是过程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但是如果仅仅把科学当作一种知识体系,甚至是一种静态的知 识体系,又是不全面的。科学知识的获得是人们通过多种手段去感知事物、探究世界,在 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思维进行概括、提炼、总结的过程。科学知识的获得 有时会经历很长时间。例如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对彗星的研究过程,当时,年轻的哈雷在观 测到这颗彗星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大量观测、研究、计算后,他大胆预测, 50 年后,这颗拖着长长尾巴的彗星将再次回归。其预言是否准确,还需要再等待50 年。 果真,50 年后,这颗彗星准时回到了太阳附近,哈雷的预言得到了证实。为了纪念哈雷, 这颗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由此可见,科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科学探索的过程。爱 因斯坦曾经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这提示我们,科学不仅仅是已经获得的 知识体系,它更是一种通过亲身经历去探求自然事物的意义,进而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 (三)科学是世界观 科学不仅仅是知识、过程,还是人们看待世界的态度和方法;科学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观,是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是通过科学思想、方法、思维和理智体现出来的,严 肃认真、客观公正、敢于创新、尊重事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和品质。科学态度包 括: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独立思考、谦虚谨慎、乐于合作等。这些精神和品质 在科学的发展史上屡见不鲜,甚至有的人为追求真理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例如布鲁诺 为捍卫和发展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宣扬异教”,被烧死在罗马广场,成为追求科学 真理的殉道者。 布鲁诺的故事① 1600 年,罗马。春天临近了。 宗教裁判所的囚房。几个穿着红色、黑色或白色长袍的人围在一条板凳四周。板凳 上捆着一个头发又长又脏、胡子像野草、衣服破成一片片的人。在他脚下,有一锅热腾腾 的油,一个穿黑衣服的人把油一勺勺地泼到他的脚上,每泼一下,他就抽搐一下。 布鲁诺昏迷过去了。到晚上,他才醒过来,脚上像有几千把刀在剜割着。不(“) ,我不反悔!” 他轻轻地、坚定地说,“哪怕像塞尔维特一样被他们烧死。我认为胜 利是可以得到的,而且要勇敢地为它奋斗。” 布鲁诺出生在那不勒斯附近的一个小城镇上。10 岁的时候,贫穷的父亲不得不把他 送到修道院去。然而,作为僧侣的布鲁诺却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所感动。有人向罗 马教廷控告布鲁诺是“异端”,乔尔丹诺·布鲁诺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逃亡到国外。 在长时间的流亡岁月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关于宇宙的理论。 ① 郑文光.布鲁诺的故事[J].科学启蒙,2004(3):31.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星(“) 星,这不是镶嵌在天空上的金色的小灯。这是跟我们的太阳一样大、一样亮的太 阳。只不过因为它们离地球非常远,因而看上去就仿佛是小点点了。” “无数的世界在无穷无尽的宇宙的广阔胸怀中产生、发展、灭亡,又重新产生… … 宇宙 中有无数绕着自己的太阳运转的地球,就像那些绕着我们的太阳运转的行星一样。” 乔尔丹诺·布鲁诺的想法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时代,他非常大胆地提出,在别的行星上 也有生物,甚至还有像人一样的智慧动物。 1600 年2月17 日,在高高的十字架上,从被火焰和浓烟包围着的布鲁诺口中,吐出 的却是这样一句话:“ 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 布鲁诺,他光辉的名字将永远活下去,他天才的思想被证实了。科学,昂首阔步地在 地球上前进。 综上所述,科学的本质可概括为:“ 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是人们探索 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科学的本质在于探 索,科学过程的核心在于探究过程,科学态度的核心在于探究精神,而科学知识,正是科学 探究的具体结果。”①科学就是科学知识、科学探索过程、对待科学的基本精神和态度的有 机统一。 二、学前儿童的科学 “学前儿童的科学”是什么? 这确实值得老师和家长深思,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才能 有效开展和实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儿童的世界里是否有科学? 学前儿童的科学有什么 特点? (一)儿童的世界里是否有科学 儿童的世界里有科学吗? 搞清楚这个问题才有必要探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含义及 特点。实际上孩子从一出生起,就与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时时处处在学科学,以不 同于成人的特有方式接触科学,探索世界。 “学前儿童的科学”是学龄前儿童用他们这个年龄独特的思维和理解方式所创造的一 个独特的科学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既有科学的探究精神,又有孩子生活中的好奇和发现。 学前儿童对周围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会用成百上千个问题缠绕成人。例如: 如果地球是圆的,我们为什么站在上面不会掉下去 ? 为什么过期的面包会发霉长毛 ? 放久的苹果为什么会枯萎 ? 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 鸟儿为什么会飞 ? 为什么夏天热、冬天冷 ? 为什么羽毛比岩石落地慢 ? ① 洪秀敏.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第一章 学前儿童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在本质上与科学家探究的问题有一致性。他们不仅是提 问者,还是行动者和实践者,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对所关注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实验和探 索。这些发自本能的活动,正是最初的科学活动,也体现了科学的本质。 【案例1-1】让橡皮泥浮起来 ① 幼儿在尝试着让手中的一块橡皮泥浮起来 。 他把橡皮泥团成球放进水中,沉下去了 。 他把橡皮泥压成薄薄的饼状,又沉下去了 。 他把橡皮泥搓成细条状,还是沉下去了 。 他停下来开始思考… … 这次,他把橡皮泥扯成一粒一粒的,结果还是沉下去了 。 他开始环顾四周,看见了浮在水面上的小船 。 他把橡皮泥做成中空的船,橡皮泥终于浮在水面上了 。 【案例1-2】② 四岁的源源是个喜欢花草的小男孩。有一次他看到邻居爷爷把一些干树枝插在土 里,天气暖和后,干树枝长出了嫩叶。他把捡到的花朵拿回家种在花盆里。妈妈说小花瓣 是不会活的,可源源不信。在试了几次后,花朵都蔫了,他终于放弃种花了。源源说:“ 一 定得是带树枝的花才行。”他又开始收集有枝叶的花朵来“种”。不管妈妈怎么劝说,他就 是一个劲儿地“实验”。 从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学前儿童像科学家一样,使用探究、实验、推论、记录等各 种科学方法进行科学探索,只是由于经验水平和思维特点所限,他们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存 在很大的试误性,需要较长时间的探索,有时还需要在成人的启迪、帮助下,才能接近答 案。这使得学前儿童的科学成为儿童世界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承认学前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科学是开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前提,而理解学前儿童 科学的独特性,有助于开展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教育。 (二)学前儿童科学的特点 与成人科学比较,学前儿童科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③ 1. 学前儿童的科学是一种经验层次的科学知识 学前儿童所能理解的科学知识,是具体的科学经验,并非成人意义上的科学知识。他 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解释受其原有经验和思维水平的直接影响,从而形成学前期所独 有的“天真幼稚的理论”和“非科学性”的知识经验。这种经验层次的科学知识具体表现在 两个方面。 (1)学前儿童往往用原有经验解释和理解事物。例如,他们在探究磁铁的特性时,有 幼儿对“磁铁能吸铁”的解释是“因为我家的冰箱贴着一块磁铁,能吸到冰箱上”;还有幼儿 ①刘占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②兰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设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计与(.) ③ 张俊.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会给自己种的植物浇热水,原因是“小朋友都要喝热水,喝热水健康”;还有的幼儿头脑中 对植物生长的理解是“种子种在土里几天后向上出小芽、长大,因此看到花生往下长了芽, 会把它正过来,让根向上长”。可见,学前儿童对事物的认识、解释与理解,在很大程度上 是从其原有经验衍生而来的。 (2)学前儿童对科学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很难概括其本质。例如,在实验中有的幼儿 只能报告“磁铁能吸住曲别针、铁片、小铁链”,而不能概括出“磁铁能吸住铁做的东西”。 当被问到“太阳会不会从空中掉下来”时,有幼儿回答,不会掉下来,因为它很热,会发光。 可见学龄前儿童往往只抓住了事物最表面、最外显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并不能解释事物的 本质。 因此,可以说,学前儿童的科学是经验层次的知识,它是直观具体而不是间接抽象的, 是描述性而不是解释性的,往往还具有“非科学性”的特点。 2. 学前儿童的科学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 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学前儿童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认识不断变化,逐渐获得新知 识、新经验,在与原有知识的碰撞过程中,统整原有知识经验,这是一个知识自我建构的过 程。此外,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生活经验得到丰富,认知能力也在发展。他们 逐渐改变原有的自我中心的、主观的思维方式,转而形成客观的、理性的思维,他们对世界 的认识也趋近于成人的科学认识。 【案例1-3 】 老师:1斤的铁块和1斤的木头相比,谁更重 ? 幼儿:铁块重,因为铁块沉 。 接着,老师分别用天平称了1斤铁块和一斤木头。当幼儿看到1斤铁块和1斤木 头 用到的是同样重的砝码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铁块和木头的重量都是1斤,它们的 重量是一样的。 学前儿童的科学经历了由肤浅、不完善过渡到相对客观、科学的过程,这是儿童自我 建构的过程。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从过程性的角度来看待学前儿童的科学,把它视为一 种处在不断发展、变化和完善过程中的科学认识。 3. 学前儿童的科学是儿童对客观世界的独特理解 学前儿童对自然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好奇心,按照自己的思考给出了一个自认为合理 的解释。虽然这个解释不一定是科学的,存在很多幻想、主观的因素,但这恰恰反映出学 前儿童“自己的科学”独具的特点,也使得学前儿童的科学充满了想象和诗意。 例如,问儿童“晚上为什么看不见太阳?” 时,他们会回答“太阳困 了,要睡觉。和小朋友一样,晚上是休息时间”。再例如,问儿童“小兔 子喜欢吃什么呢?” 时,幼儿回答“喜欢吃萝卜、白菜”。若老师追问,他 们回答“喜欢吃饼干,喜欢吃肉,喜欢吃果冻”。儿童的回答是他们头 脑中的“万物有灵论”的反映,他们相信自然界是有生命、意识和情感《昆虫总动员》片段: 的,这样的回答是他们认为的合理解释。蚂蚁之间的战争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第一章 第二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含义、特点及价值 在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中,科学技术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进入20 世纪后,科学技 术的迅猛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及日常生活日益紧密的结合也推动着科学教育的发展和变 革。在此背景下,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学龄前阶段是培养年轻一代科学素养的 重要时期,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整体科学教育的初始阶段、基础环节,是一种科学启蒙教 育。通过学前阶段的科学教育,保护并促进儿童好奇心、求知欲的发展,培养科学素养,为 今后学习科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含义 广义而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一切促进幼儿学习科学的教育活动,包括家庭、社 会、幼儿园等各类施教者对幼儿进行的科学启蒙活动。① 狭义而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幼儿园课程不可或缺的一个 部分,它和语言、社会、艺术、健康这些领域一起构成了幼儿的课程,促进幼儿各个方面的 发展。 新时代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②。 第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引导儿童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儿童缺乏好奇心和主动性将无法真正调动 起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持久动力。学龄前阶段的科学教育需要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 的主人,通过其主动探究、操作、思考,收获属于自己的知识和体验,真正享受学习的 乐趣。 第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支持儿童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精神和探究解决问 题策略的过程。 在探究过程中,支持儿童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大胆猜想、调查验证、得出结论、分享交 流。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体验到求实、求精、合作、坚持、严谨、细心的科学精神, 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使儿童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 验的过程。 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决定了不应要求他们掌握严谨的科学概念,而应该注重通过教 师的引导、支持,帮助儿童获得对身边的世界真正内化的知识与经验。 ①洪秀敏.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② 刘占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目标的长远性、内容的生活 化、过程的探究性、形式的多样性四个方面。尊重事实是科 (一)目标的长远性学活动的灵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着眼于儿童终身学习、终身发展。随着对儿童科学教育认 识的不断深入,人们不再片面追求儿童学习当下的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儿童积极的情 感和态度,强调内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注重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发展探究问题、解决 问题的技能、方法,重视科学教育对儿童一生成长产生的潜在影响和作用,为其终身学习 打下良好基础。 (二)内容的生活化 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要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将幼儿身边 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发现、探究、解决身边的问题,能够充分激发儿童的 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幼儿感受到学习科学知识的意义所在,进而迸发探索外部神奇世界的 动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 自己、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意识和行为,使得幼儿在学 习过程中,将各项认识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三)过程的探究性 面对自然界的各种问题,学前儿童不但拥有与生俱来的热情和好奇心,而且是勇于实 践的探索者,通过自身探究、操作、试误、解释,形成了对科学的初步感知和认识。《纲要》 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 验发现的乐趣”。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容易忽略这点,有的教师怕麻烦,在幼儿没有猜测和 充分实验前,就告知幼儿结果;有的教师虽然给予了幼儿动手的机会,但是整个操作活动 都是在其高度控制下按照计划和指令进行的,幼儿并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其实 培养儿童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态度比科学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 该提供以幼儿主动探究为中心的科学活动,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引导他们动手操作、自 主发现、自主探究,帮助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科学经验。 (四)形式的多样性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既可以通过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区域活动实现,也可以发掘幼儿 园一日生活中的点滴,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五大领域中科学领域的活动是幼 儿集体性科学探究活动;通过一些科学探究的设备,如放大镜、磁铁、天平、水杯等,吸引儿 童在区域活动中自主探索自然科学知识;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真实的植物、动物标本、种 子、挂图,引发儿童对生命科学知识的兴趣;户外活动中幼儿观察到花开花落、树叶生长枯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第一章 萎、蚂蚁搬家、蜗牛爬行等现象,都是开展科学教育的重要契机。除幼儿园外,在家庭中, 家长可以利用周末、寒暑假带幼儿走进科技馆、海洋馆,走入大自然,感知科学,获得科学 知识。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 2006年2月6日,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 标志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正式纳入了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为科 学教育的基础组成部分,无论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还是对儿童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的价 值。2021年6月,国务院又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纲要(2021—2035年)》。 (一)满足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前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会引发幼儿自发 自觉的科学探究,从日月星辰、刮风下雨、打雷闪电、开花结果到蚂蚁搬家、燕子筑巢,再到 物体沉浮、天平摆动,都会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好奇心是学前儿童学习科学 的原动力。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可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好问、好探索的天性,从小培养他们的科学 素养,从而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达尔文小时候的故事① 1815年夏季的一天,达尔文的母亲苏珊带着达尔文兄妹俩在花园里玩耍。孩子们采 了一些花儿,又去捕捉蝴蝶。苏珊则给刚栽上的几棵果树苗培土,她铲起一撮乌黑的泥 土,轻轻闻了闻,然后把它培在果树苗的树根旁。 母(“) 亲,我也要闻闻。达(”) 尔文兴高采烈地跑了过来,学着母亲的样子闻着乌黑的泥土。 突然,达尔文抬起头,好奇地望着母亲,问道:“母亲,您为什么要给树苗培土?” “我要树苗和你一样茁壮地成长。树苗离不开泥土,就像你离不开食物。” 就(“) 像我离不开母亲一样,是吗?” 苏珊会心一笑,说:“好好闻一闻,这是大自然的气息,是生命的气息呀! 别看这泥土 黑,它却是万物生长的基础。有了它,才有了郁郁葱葱的青草,才有了成群的牛羊,我们才 有了肉和奶;有了它,花朵才能开放,蜜蜂才会成群飞来,我们才能喝到香甜可口的蜂蜜; 有了它,才能长出燕麦和稻子,我们才有了粮食和面包。” “那么泥土里为什么长不出小猫和小狗呢?”达尔文开始刨根问底了。 苏珊笑着对达尔文说:“小猫和小狗是猫母亲、狗母亲生的,是不能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我(“) 和妹妹是您生的,您是姥姥生的,对吗?” ① 达尔文小时候的故事篇二[. tp:qboe.om/jay/723615.tml,- R/OL]h//www.abiciouh2017123.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对(“) 啊,所有的人都是他们的母亲生的。” 那(“) 么,嗯,最早的母亲是谁,她又是谁生的?” “听说最早的母亲是夏娃。不过,我只知道圣母玛丽亚,母(”) 亲用手指着远方的教堂对 儿子说,“就是教堂里那个圣母玛丽亚。可能夏娃和圣母玛丽亚都是上帝创造的。” “那上帝是谁创造的呢?” 亲(“) 爱的,世界上有很多事,对于我,对于你爸爸,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还是个谜。我 希望你长大以后自己去寻找答案,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年幼的达尔文把家里的花房、花园和门前大河两岸的绿色 世界当成了自己最早的课堂。他不但天生喜爱动物,还喜欢收集各种植物、贝壳和矿物的 标本。他时常独自坐在河边,静静地注视着水下的游鱼和缓缓流动的河水。 儿童时代的达尔文与自然的接触,激发了他对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科学的浓厚兴趣, 这为他后来的科学探究奠定了基础。 (二)促进学前儿童身体健康发育 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和水分是儿童成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元素。儿童通过观察播种 的种子生长,了解种子发芽成熟的过程;通过亲自采摘樱桃、草莓,花生、土豆,了解不同种 类植物的食用部位;通过组装太阳能发电小汽车,然后将其放置于阳光下,了解太阳能发 电的科学常识。在这些科学探究活动中,儿童不但获得了科学知识和科学经验,而且充分 接触了大自然,发展了自己的动作技能,锻炼了体格,因此可以说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助 于促进儿童身体健康发育。 (三)促进学前儿童认知思维能力的发展 脑科学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儿童神经系统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和丰富的 刺激对人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其生活, 来源于变化无穷的客观世界,能给儿童的大脑强烈的、丰富的、良性的刺激,促进大脑神经 细胞功能开发,使更多数量的脑细胞处于激活状态。① 科学活动为儿童创设了丰富的感 知环境,提供了感知操作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儿童获得了直观的感受和经验,随后他们 对这些经验进行比较、概括,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概括性的知识经验,认知思维能力也得 到进一步提升。因此有人提出科学教育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实验室”,它反映了儿童思维 实验的结果,又为新的思维实验提出了问题。幼儿科学认识演进的历程,就是幼儿思维发 展的轨迹。② (四 ) 有助于丰富儿童的情绪情感体验,促进儿童心理和个性品质的良性 发展 在进行科学实验、科学探究、种植养殖的过程中,儿童体验到了关爱、同情、喜悦、难过 ①兰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② 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