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纹 样 根据樊锦诗、马世长、关友惠的《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分期》《莫高窟隋代石窟分期》 中所述,按照时代,把莫高窟北朝洞窟分为四期,隋代洞窟分为三期,以便将藻井图案分类 排比,并结合藻井与所在石窟的洞窟形制、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的关系,从中分析出藻井 纹样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变化,以及与石窟内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共存关系,探 求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1.1  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所在的覆斗形石窟分期 藻井图案是绘在覆斗形石窟顶部中央的装饰,将覆斗形石窟按朝代分期进行分类登 记。这些石窟中有资料可考的藻井均用下画线标出,如表1-1 和表1-2 所示。值得一提的 是,北凉时期272 窟藻井为穹庐式顶,这个形式较为特殊,也是莫高窟唯一一例。 表1-1  北朝时期石窟分期登记表 石窟分期时  代年  代窟  号覆斗顶石窟 第一期北凉 公元421 年至439 年 前后268 、272 、275 272 窟为穹庐式 第二期北魏中期 公元465 年至500 年 前后 259 、254 、251 、257 、 263 、260 、487 、265 第三期 北魏孝昌元年以前至 西魏大统十一年 公元525 年以前至 545 年前后 437 、435 、431 、248 、 249 、288 、285 、286 、 247 、246 285 、249 第四期 西魏大统十一年至隋 开皇四年 公元545 年至585 年 432 、461 、438 、439 、 440 、441 、430 、290 、 442 、294 、296 、297 、 299 、301 461 、438 、294 、 296 、297 、299 、 301 表1-2  隋代时期石窟分期登记表 石窟分期年  代窟  号覆斗形石窟 第一期 公元581 年至 589 年250 、266 、302 、303 、304 、305 、309 266 、304 、305 第二期 公元590 年至 612 年 253 、262 、274 、292 、293 、295 、312 、 315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 410 、411 、412 、413 、414 、416 、417 、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5 、 427 、433 、434 、436 4 0 3 、4 0 5 、4 0 6 、4 0 7 、 4 1 0 、4 1 1 、4 1 4 、4 2 0 、 421 、434 莲华覆海 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研究2 续表 石窟分期年  代窟  号覆斗形石窟 第三期 公元613 年至 唐初武德年间 5 6 、58 、5 9 、62 、6 3 、64 、2 4 4 、25 5 、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 283 、284 、298 、311 、313 、314 、317 、 318 、362 、379 、380 、383 、388 、389 、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 397 、398 、399 、400 、401 、426 、429 59 、63 、64 、244 、276 、 2 7 7 、2 7 9 、2 8 1 、2 8 3 、 3 1 1 、3 1 3 、3 1 4 、3 1 7 、 3 7 9 、3 8 0 、3 8 3 、3 8 6 、 3 8 8 、3 8 9 、3 9 0 、3 9 2 、 3 9 3 、3 9 4 、3 9 6 、3 9 7 、 398 、399 、400 、401 、426 通过以上北朝至隋代覆斗形石窟的分类整理,可以概括出以下两点。 (1)藻井的承载窟型。随着时间的推移,覆斗顶石窟不仅在数量上呈现递增的趋势, 而且在同时期所占比例与日俱增。 (2)可考的藻井图案也日益丰富,给予我们更多的研究素材。可以看出,藻井图案 这种艺术形式随着覆斗形石窟应运而生,呈现出从无到有,从起始探索到繁荣成熟的艺 术历程。 1.2  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装饰纹样分类 1.2.1  藻井忍冬装饰纹样类型分析 下面将依据忍冬纹主枝藤的左右分支回旋特征,将北朝、隋代忍冬装饰纹样划分为 6 个不同的型别。另外,依据忍冬纹枝藤中叶片的数量、曲折的形式、两叶的组合方式、叶 片的横纵排列、组织方式的变化,再划分为若干式别。 1.A 型 A 型指波状连续忍冬纹。其主要特征是以连续波状造型为基本骨架,或叶子排列 呈现波状,或波状枝藤两侧长出单叶。以下按照叶片排列和叶面特征划分为若干式,如 表1-3 所示。 表1-3  北朝至隋代忍冬纹A 型纹样式样表 式  别藻井窟号来  源附  图 Ⅰ 272 、285 自绘 Ⅱ 272 、296 自绘 Ⅲ 1 314 、383 自绘 2 398 、405 自绘 第1章 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纹样3 续表 式  别藻井窟号来  源附  图 Ⅳ 296 、313 、314 、394 、 397 、403 自绘 Ⅴ 1 305 、406 自绘 2 379 自绘 3 390 、420 自绘 Ⅰ式:以北凉272 窟藻井三重套斗中间边框忍冬纹、北魏末西魏初285 窟藻井三重 套斗外层边框忍冬纹为代表,其主要特征为忍冬叶单叶首尾相接呈连续波状。 Ⅱ式:以北凉272 窟藻井三重套斗外层边框忍冬纹、北周296 窟藻井三重套斗外 层边框忍冬纹为代表,其主要特征为两片忍冬叶背对为一组,组组首尾相接,呈现连续 波状。 Ⅲ式:主要特征为波状枝藤向左右两侧分出三叶忍冬叶。根据叶片的绘制形式,又 细分为Ⅲ1 式和Ⅲ2 式。其中,Ⅲ1 式为叶片平涂上色,以隋代314 窟藻井内框外围第二层 忍冬纹饰和383 窟藻井忍冬纹为代表;Ⅲ2 式为忍冬叶片外轮廓勾线,线条内部绘制忍冬 叶芯的形式,以隋代398 窟藻井边框忍冬纹饰和405 窟藻井边框忍冬纹饰为代表。 Ⅳ式:主要特征为波状枝藤线条流畅,式样大体同Ⅲ式,但是叶片为四叶忍冬叶。 忍冬叶的绘制方法均为叶片外围施色,叶芯用另一种颜色填色。北周296 窟藻井三 重套斗内框,隋代313 窟藻井忍冬纹,314 窟藻井方井外围第一层忍冬纹饰,394 窟、 397 窟、403 窟藻井忍冬纹饰代表了这种类型。 Ⅴ式:其枝藤主要特征同Ⅲ、Ⅳ式,不同的是为五叶忍冬叶。Ⅴ式又根据叶片的造 型语言细分为三种样式,Ⅴ1 式主要特征为五叶忍冬叶,其中叶端部外卷,枝藤与忍冬叶 片交界处绘制忍冬叶芽,以隋代305 窟藻井、406 窟藻井忍冬纹饰为代表;Ⅴ2 式主要 特征是五叶忍冬叶,叶端无卷曲,以隋代379 窟藻井忍冬边饰为代表;Ⅴ3 式主要特征 为五叶忍冬叶,叶片两端卷曲,叶片和枝蔓交界处无忍冬叶芽,以隋代390 、420 窟藻井忍冬 纹饰为代表。 如表1-4 所示,北朝一期藻井因为三重套斗结构的原因有三个边框,边框忍冬纹饰在 A 型的Ⅰ、Ⅱ式组合中出现。而在北朝三期,三重套斗边框忍冬纹饰统一以A 型的Ⅰ式中 出现。到北朝四期,藻井三重套斗边框出现了新式的A 型的Ⅲ式,但是外框依旧延续传统 的A 型的Ⅱ式忍冬纹饰。 莲华覆海 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研究4 表1-4  北朝至隋代忍冬纹A 型发展序列 式  别 北  朝隋  代 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一期二期三期 Ⅰ 272 窟中框285 窟 Ⅱ 272 窟白底外框296 窟外框 Ⅲ 1 314 窟、383 窟 2 405 窟398 窟 Ⅳ 296 窟内框403 窟313 窟中框、314 窟内 框、394 窟、397 窟 Ⅴ 1 305 窟406 窟 2 379 窟 3 420 窟390 窟 隋代的忍冬纹饰基本以A 型的Ⅲ、Ⅳ、Ⅴ式为主,北朝出现过的A 型的Ⅰ、Ⅱ式已不 见踪影。隋代一期藻井出现了A 型的Ⅴ1 式。隋代二期藻井均有绘制A 型的Ⅲ2、Ⅳ、Ⅴ1、 Ⅴ2 式的忍冬纹饰,体现了比隋代一期变化更加多样的忍冬纹饰类型和更多藻井使用这些 纹饰的趋势。隋代三期,除了A 型的Ⅰ、Ⅱ、Ⅴ1 式,其余忍冬纹饰类型均在藻井中绘制,甚 至组合绘制,而且数量达到这一时期最多,呈现出A 型忍冬纹创作十分繁荣的面貌。 2.B 型 B 型指环状忍冬纹。其主要特征为枝藤以环形为基本骨干,环状内部设置对称两组式 忍冬叶,按照枝藤、叶片形态特征和叶片组合方式,划分为以下两种式别,如表1-5 所示。 表1-5  北朝至隋代忍冬纹B 型纹样式样表 式  别藻井窟号来  源附  图 Ⅰ 272 自绘 Ⅱ 420 自绘 Ⅰ式:其主要特征为枝藤轮廓呈椭圆形环状,叶片为两组三叶忍冬叶,其中一组忍冬 叶呈V 字形,另一组忍冬叶叶脉相背并与V 形忍冬叶呈现咬合状态。这种形式的忍冬纹 以北凉272 窟藻井外框左侧忍冬纹饰为代表。 Ⅱ式:其枝藤轮廓呈圆形环状,叶片则是两组四叶忍冬叶,两组忍冬叶的组合形状 均呈现V 字形状态,这种类型的忍冬纹样以隋代420 窟藻井双层外框的最外侧边框忍冬 纹为代表。 如表1-6 所示,环形忍冬纹的结构和形式在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后基本没有变化,只是 第1章 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纹样5 环状的形制发生了一些变化,环状内部忍冬纹的摆放形式做了些许微调。 从环形忍冬纹在朝代的分期来看,本书搜集的资料案例并不常见,仅出现在北朝一期 和隋代二期,时代跨度较长但是并无规律可循。 表1-6  北朝至隋代忍冬纹B 型发展序列 式  别 北  朝隋  代 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一期二期三期 Ⅰ 272 窟外框 Ⅱ 420 窟三重套斗 双层边框外框 3.C 型 C 型指龟甲型忍冬纹。其主要特征是以龟甲型卷草纹为基本骨架,龟甲型内配置卷草 纹样和小花纹。这种类型的忍冬纹样以隋代407 窟藻井莲花外框龟甲型忍冬纹为代表,如 表1-7 所示。 表1-7  隋代忍冬纹样C 型 型  别藻井窟号来  源附  图 C 407 自绘 如表1-8 所示,龟甲型忍冬纹在研究资料当中仅有一例,可见这种类型的忍冬纹在藻 井里出现并不具有普遍性。 表1-8  隋代忍冬纹C 型发展序列 型别朝代 分  期 一期二期三期 C 隋代407 窟莲花方井外框 4.D 型 D 型指葫芦型忍冬纹。其主要特征为纹样横排连续,枝藤以葫芦型为基本骨架,其内侧 长出花朵,呈互相套叠状态,并按照叶面的形态特征,划分为以下两种式别,如表1-9 所示。 表1-9  北朝至隋代忍冬纹D 型纹式样表 式  别藻井窟号来  源附  图 Ⅰ 296 自绘 莲华覆海 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研究6 续表 式  别藻井窟号来  源附  图 Ⅱ 301 自绘 Ⅰ式:其主要特征为枝藤呈葫芦型,枝藤两端分别为三叶忍冬叶,忍冬叶片勾线填色 分为两种色块,葫芦形体之间相互套叠。此类型以北周296 窟藻井的三重套斗中框忍冬 纹饰为代表。 Ⅱ式:其枝藤结构同Ⅰ式,不同的是叶片为四叶忍冬叶,叶片平涂一色。此类型以隋 代301 窟藻井的三重套斗三重边框忍冬纹饰为代表。 如表1-10 所示的两种葫芦型忍冬纹样,它们的图案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由三叶变 为四叶,叶面内部有勾边填色,两种颜色变为单一的平涂色调,式样发展比较稳定。 表1-10  北朝至隋代忍冬纹D 型发展序列 式  别 北  朝隋  代 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一期二期三期 Ⅰ 296 窟三重 套斗中框 Ⅱ 301 窟三重边框 从朝代分期来看,两种式别的葫芦型忍冬纹分别出现在北朝四期的北周和隋代一期, 虽然跨越两个朝代但是时间段上比较集中,大致处于北朝末年和隋代初期,可见葫芦型忍 冬纹大致是这一时段的流行纹样。 5.E 型 E 型指三角对称型的忍冬纹。其主要特征是呈对称型的两枚忍冬叶为一组,或顶端 承托一枚单叶忍冬叶,整体造型为三角状态,并按照叶片的数量,划分为以下几种式别,如 表1-11 所示。 表1-11  北朝至隋代忍冬纹E 型纹样式样表 式  别藻井窟号来  源附  图 Ⅰ 1 373 、398 自绘 2 390 自绘 第1章 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纹样7 续表 式  别藻井窟号来  源附  图 Ⅱ 285 、305 、314 、386 、392 、 394 、401 、406 自绘 Ⅲ 311 、403 、407 、390 自绘 Ⅰ1+ Ⅰ2 407 自绘 Ⅰ1+ Ⅱ 392 、401 自绘 Ⅰ式:忍冬纹为三叶忍冬叶,根据叶片组合形式,再细分为Ⅰ1 式、Ⅰ2 式。Ⅰ1 式主要 特征为两片单叶忍冬叶为一组呈现对称式,顶端承托一枚单叶忍冬叶。这种类型的忍冬 纹以隋代373 窟藻井和398 窟藻井的双重三角帷幔为代表。Ⅰ2 式的主要特征为两片三叶 忍冬叶为一组,对称布置成三角造型,这种类型的忍冬纹以隋代390 窟藻井内侧帷幔中的 忍冬纹饰为代表。 Ⅱ式:忍冬纹为五叶忍冬叶,两片忍冬叶为一组,两组叠加,顶端承托一枚单叶忍冬 叶,整体造型呈三角状态。这种类型的忍冬纹以北朝285 窟藻井的四角中衬托宝莲花的 三角对称忍冬纹为代表。另外,隋代305 窟、314 窟、386 窟、392 窟、394 窟、401 窟、 406 窟藻井的内侧三角帷幔也绘制了忍冬纹,隋代397 窟藻井的双层三角帷幔也以五叶三 角对称忍冬纹为装饰。 Ⅲ式:忍冬纹为七叶忍冬叶,造型结构同Ⅰ1 式、Ⅱ式,这种忍冬纹以隋代311 窟、403 窟、 407 窟藻井内侧三角帷幔的忍冬纹和390 窟藻井的外侧三角帷幔的忍冬纹为代表。 除以上的式别以外,还有两个Ⅰ1 式相对排列且中间置小花的纹样组合,这种类型以 隋代407 窟藻井外侧三角帷幔内的纹样为代表。Ⅰ1 式和Ⅱ式忍冬纹相对排列的组合纹样, 以隋代392 窟、401 窟藻井的外侧三角帷幔的忍冬纹饰为代表。 莲华覆海 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研究8 如表1-12 所示,三角对称忍冬纹基本在三叶、五叶、七叶的规律中绘制,即使以组合形 式出现的类型也遵循这个叶片数目规律。偶尔出现的像390 窟藻井E 型Ⅰ2 式,也遵循了 三角对称的结构。 表1-12  北朝至隋代忍冬纹E 型发展序列 式 别 北  朝隋  代 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一期二期三期 Ⅰ 1 373 窟、398 窟双重帷幔 2 390 窟内侧帷幔 Ⅱ 285 窟藻 井四角 305 窟内侧 三角帷幔 406 窟内侧三 角帷幔 314 窟、386 窟、392 窟、 394 窟、401 窟内侧三角帷 幔,397 窟双重三角帷幔 Ⅲ 403 窟、407 窟内侧三角 帷幔 311 窟内侧三角帷幔,390 窟双重三角帷幔 Ⅰ1+ Ⅰ1 407 窟外侧三 角帷幔 Ⅰ1+ Ⅱ 392 窟、401 窟外侧三角帷幔 从朝代分期表格来看,三角对称忍冬纹除了绘制在北朝二期的285 窟藻井的四角之 外,其余皆出现在隋代。隋代一期出现一例,隋代二期出现三例,隋代三期达到数量巅峰。 三角对称忍冬纹绘制的位置大部分位于藻井的三角帷幔,E 型的Ⅰ、Ⅱ和Ⅲ这种基本式别 在内、外侧三角帷幔中均会用到,内侧用得较多,而组合形式的三角对称忍冬纹则以外侧 三角帷幔所用居多。 6.F 型 F 型指缠枝忍冬纹。其主要特征是以波状忍冬叶或波状忍冬缠枝为构架,波状忍冬缠 枝每一个分枝的枝头绘大莲花,或缠枝四角处绘化生童子或者火焰摩尼宝。此纹样绘于藻 井中心、大莲花周围,因此它存在于中心方井式藻井结构中。缠枝忍冬纹造型丰富,忍冬 叶有三叶、四叶、五叶不等,因此按照波状组成结构分为以下几种式别,如表1-13 所示。 表1-13  隋代忍冬纹F 型纹样式样表 式别藻井窟号来  源附  图 Ⅰ 311 、403 《敦煌历代精品藻井线描图集》 第1章 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纹样9 续表 式别藻井窟号来  源附  图 Ⅱ 314 《敦煌历代精品藻井100 图》 Ⅲ 383 、390 、392 、 397 、405 《敦煌历代精品藻井线描图集》 Ⅰ式:以忍冬叶首尾相接呈连续波状,形式同A 型的Ⅰ式。不同的是造型更加自由 流畅,叶片为一片或几片,在波状造型规律中的绘制更加具有表现力。这种类型的忍冬纹 以隋代311 窟、403 窟藻井为代表。 Ⅱ式:波状忍冬枝藤为主要构架,在枝藤上对称绘出叶片数量不等的忍冬叶,这种类 型的忍冬纹以隋代314 窟藻井为代表。 Ⅲ式:忍冬枝藤为波状,枝藤造型同A 型的Ⅲ、Ⅳ、Ⅴ式,同样在枝藤回转处有分枝。 不同之处是叶片数量不等的忍冬叶均混合绘制在F 型的Ⅲ式忍冬纹中,呈现丰富而又张 扬的绘画特征。这种风格的忍冬纹在隋代383 窟、390 窟、392 窟、397 窟、405 窟藻井 中均出现过。 如表1-14 所示,F 型忍冬纹同A 型忍冬纹发展脉络和枝藤结构大致相同,不同之处 是绘制位置在藻井中心的方框上,各种叶片数量的忍冬叶均绘制于其中。其特点是忍 冬叶组成更加丰富,绘画风格更加具有表现力。 表1-14  隋代忍冬纹F 型发展序列 式别朝代 分  期 一期二期三期 Ⅰ 403 窟311 窟 Ⅱ 隋代314 窟 Ⅲ 405 窟383 窟、390 窟、392 窟、397 窟 从朝代分期的表格来看,F 型忍冬纹仅存在于隋代,这与隋代才出现的中心方井式藻 井相契合。隋代二期出现两例,到三期数量达到顶峰。 莲华覆海 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研究10 1.2.2  藻井莲花纹装饰纹样类型分析 本书收集的莲花图案根据莲花瓣的重叠层数、纹样的不同组合方式,把莲花纹划分为 7 个不同的型别。另外,莲花瓣的形式富于变化,它们之间存在着继承和发展,本书根据莲 花瓣的形式变化,再划分为若干式别。 1.A 型 A 型指圆轮大莲花。其主要特征是黑白圆轮交错做底,在底色绘花瓣,依据不同形式 的花瓣和花瓣层数是否重叠,划分为两式,如表1-15 所示。 表1-15  北朝至隋代莲花纹A 型纹样式样表 式 别藻井窟号来  源附  图 Ⅰ 272 《敦煌历代精品藻井100 图》 Ⅱ 296 、301 、461 《敦煌历代精品藻井100 图》 Ⅰ式:其主要特征为外侧圆轮绘单层花瓣,每个莲花瓣中间绘分开两段式莲花瓣,线 条圆润舒畅,这种类型的莲花纹以北凉272 窟藻井为代表。 Ⅱ式:其主要特征为两圈圆轮上分别绘单层莲花瓣,排列上下两层构图而成,花瓣圆 润舒畅呈椭圆形状。这种类型的莲花纹以北朝296 窟、301 窟、461 窟藻井为代表。 如表1-16 所示的窟中,圆轮莲花由单层莲花花瓣演变为双层莲花花瓣,由花瓣内绘并 分开的两段式莲花瓣演变为椭圆形莲花瓣。 表1-16  北朝莲花纹A 型发展序列 式别朝代 分  期 一期二期三期四期 Ⅰ 北朝 272 窟 Ⅱ 301 窟、461 窟 第1章 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纹样11 从北朝分期表格可以看出,圆轮莲花纹出现在北朝第一期,在第四期出现了双层椭圆 瓣的莲花纹和更加简洁的花瓣形象。 2.B 型 B 型指卷瓣莲花纹。其主要特征是单层花瓣以逆时针呈现卷瓣内扣形态,莲花纹由两 层卷瓣构成,这种造型的莲花纹仅北魏末西魏初的285 窟藻井一例,如表1-17 所示。 表1-17  北朝莲花纹B 型纹样式样表 型  别藻井窟号来  源附  图 B 285 《敦煌历代精品藻井100 图》 如表1-18 所示,有资料可查的藻井案例中卷瓣莲花纹仅285 窟一例,它的形制虽然比较 特别,但是从北朝莲花纹样发展序列示意图来看,它属于北朝第三期的纹样。这种纹样穿插 在圆轮大莲花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衔接作用。它继承了北朝一期莲花花瓣写实风格特性,同 时为北朝第四期的双层莲花开拓了可能性。 表1-18  北朝莲花纹B 型发展序列示意图 型别朝代 分  期 一期二期三期四期 B 北朝285 窟 3.C 型 C 型指三层重叠莲花纹。其主要特征是单层造型花瓣接近椭圆状,花瓣排列紧密,由上 至下施色晕染,其莲花纹由三层单层莲花纹组成,这种莲花纹以隋代305 窟藻井为代表,如 表1-19 所示。 表1-19  隋代莲花纹C 型纹样式样表 型  别藻井窟号来  源附  图 C 305 自绘 莲华覆海 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研究12 如表1-20 所示,虽然隋代一期有资料可查的莲花纹C 型仅此一例,但是横向比较其 他类型的莲花纹样,此纹样是继承圆轮莲花纹后发展出的一种新形式,花瓣继承圆轮莲花 纹的椭圆形状,花瓣层数又增加一层。从隋代分期来看,时间上也显示了继承关系。 表1-20  隋代莲花纹C 型发展序列 型别朝代 分  期 一期二期三期 C 隋代305 窟 4.D 型 D 型指单层莲花纹。此型根据不同形式的莲花瓣,划分为四式,即Ⅰ~Ⅳ式,从略呈 圆形的莲花花瓣向细长形莲花花瓣转化。于是D 型单层莲花纹的分式过程中,显示出各 个时期莲花瓣完整的发展演变过程,如表1-21 所示。 表1-21  隋代莲花纹D 型纹样式样表 式  别藻井窟号来  源附  图 Ⅰ 313 、393 、403 自绘 Ⅱ 388 、392 自绘 Ⅲ 386 、401 自绘 Ⅳ 398 自绘 第1章 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纹样13 Ⅰ式:其主要特征为花瓣略微肥硕,花瓣顶部用色彩晕染呈桃心形色块,花瓣之间后 部衬花萼。这种类型的莲花纹以隋代313 窟、393 窟、403 窟藻井为代表。 Ⅱ式:其主要特征是花瓣接近圆形且形体宽大,顶部挑尖。花瓣色彩从顶部渐变晕 染,花瓣之间的底部衬托花萼。这种类型的莲花纹以隋代388 窟、392 窟藻井为代表。 Ⅲ式:其主要特征为花瓣呈椭圆形,顶部挑尖。花瓣之间的底部衬托花萼。这种类 型的莲花纹以隋代386 窟、401 窟藻井为代表。 Ⅳ式:其主要特征为花瓣细长,排列紧密且顶部挑尖。花瓣之间后部衬托花萼。这 种类型的莲花纹以隋代398 窟藻井为代表。 如表1-22 所示,在第二期开始出现圆瓣桃心晕染的莲花纹。单层型莲花纹在第三期 继承并发展了第二期的莲花纹,同时演变出更多的形式。 表1-22  隋代莲花纹D 型发展序列 式别朝代 分  期 一期二期三期 Ⅰ 403 窟313 窟、393 窟 Ⅱ 隋代 388 窟、392 窟 Ⅲ 386 窟、401 窟 Ⅳ 398 窟 5.E 型 E 型指双层重叠莲花纹。其主要特征是以莲花花瓣的形状变化为主,以莲花瓣组合方 式不同为辅,划分为两式,如表1-23 所示。双层重叠莲花纹实现了由双层圆瓣向双层密集 型长瓣的转换。 表1-23  隋代莲花纹E 型纹样式样表 式  别藻井窟号来  源附  图 Ⅰ 311 、314 、390 、394 、405 自绘 Ⅱ 379 自绘 莲华覆海 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研究14 Ⅰ式:单层造型花瓣形体宽大,呈圆形,顶部挑尖。花瓣色彩从顶部渐变晕染;花瓣 之间的底部衬托花萼,单层造型同D 型的Ⅱ式,由两层D 型的Ⅱ式单层莲花纹组合而成。 这种类型莲花纹以隋代311 窟、314 窟、390 窟、394 窟、405 窟藻井为代表。 Ⅱ式:单层造型花瓣形体细长,花瓣排列紧密且顶部挑尖。花瓣之间后部衬托花萼, 单层造型同D 型的Ⅳ式,由两层D 型的Ⅳ式单层莲花纹组成。这种莲花纹以隋代379 窟 藻井为代表。 如表1-24 所示,在第二期开始出现双层圆瓣的莲花纹,在第三期演变出更多双层重叠 莲花纹的形式。 表1-24  隋代莲花纹E 型发展序列示意图 式别朝代 分  期 一期二期三期 Ⅰ 405 窟311 窟、314 窟、390 窟、394 窟 Ⅱ 隋代 379 窟 6.F 型 F 型指三兔莲花纹。其主要特征是莲花中心绘有三兔纹样,根据花瓣形状的不同和层 数的不同,划分为以下三式,如表1-25 所示。 表1-25  隋代莲花纹F 型纹样式样表 式  别藻井窟号来  源附  图 Ⅰ 383 、397 《敦煌历代精品藻井100 图》 Ⅱ 406 、407 《敦煌历代精品藻井100 图》 Ⅲ 420 《敦煌历代精品藻井100 图》 第1章 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纹样15 Ⅰ式:莲花中心内部绘旋转三兔纹,花瓣造型同E 型的Ⅰ式。这种类型的莲花纹以 隋代383 窟、397 窟藻井为代表。 Ⅱ式:莲花中心内部绘旋转三兔纹,花瓣造型同E 型的Ⅱ式,这种类型的莲花纹以 隋代406 窟、407 窟藻井为代表。 Ⅲ式:莲花中心内部绘旋转三兔纹,花瓣造型为两层椭圆形状花瓣,花瓣类型同A 型 的Ⅱ式。这种类型的莲花纹以隋代420 窟藻井为代表。 三兔纹与不同花瓣样式和层数的莲花纹相结合,呈现新式的三兔莲花纹。 如表1-26 所示,在隋代二期,三兔纹样与多种形式的莲花花瓣组合;到了隋代三期, 花瓣的形状和花瓣层数基本固定,三兔莲花纹呈现出一种比较成熟和稳定的艺术面貌。 表1-26  隋代莲花纹F 型发展序列 式别朝代 分  期 一期二期三期 Ⅰ 383 窟、397 窟 Ⅱ 隋代406 窟、407 窟 Ⅲ 420 窟 1.2.3  藻井飞天纹装饰纹样类型分析 依据飞天纹式样实际职能的不同,将北朝、隋代飞天装饰纹样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类 别,第一类为菩萨装伎乐天,第二类为菩萨装供养天。而以飞天姿态与形态变化为依据再 划分为若干式别,如表1-27 所示。 1.A 型 A 型指菩萨装伎乐天的飞天纹式样。其主要特征是菩萨手拿乐器演奏,此种类型在 这一时期只有一例。其重要特征为飞天人物面貌清秀,身躯修长并富于曲线,头戴发髻冠, 上身袒露,颈戴项链,下着长裙,袒露双足,天衣飘带繁缛轻曳,姿态挺健飘逸,清倩窈窕。 这种类型的飞天纹式样以隋代401 窟藻井为代表。 2.B 型 B 型指菩萨装供养天的飞天纹式样。此类飞天佛像为散花、献花、捧香炉、供宝珠等姿 态。根据形态的变化,可分为以下三式。 Ⅰ式:此式飞天佛像的体型类似于Ⅱ式,面貌清瘦,身躯修长并富于曲线变化,其重 要特点为上身袒露,身着短裤,双足和足踝裸露,有臂钏,身披天衣,头部有圆形头光。这 种类型的飞天纹式样以北朝272 窟、296 窟藻井为代表。 Ⅱ式:此式飞天佛像的重要特征是面貌清瘦,身躯修长;有的头戴发髻冠,上身袒露, 颈戴项链;下着长裙,天衣飘带繁缛清曳,男女性别分明。这种类型的飞天纹式样以隋代 305 窟、407 窟藻井为代表。 莲华覆海 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研究16 表1-27  北朝至隋代飞天纹式样表 型别及式别藻井窟号来  源附  图 A 401 《敦煌历代精品藻井100 图》 B Ⅰ 272 、296 《敦煌历代精品藻井100 图》 Ⅱ 305 、407 《敦煌历代精品藻井100 图》 Ⅲ 420 《敦煌历代精品藻井100 图》 Ⅲ式:此式的飞天佛像上身袒露,天衣短曲,形体矮,下裙紧贴双腿,赤足,身上装饰 有项圈、腕钏,头部有圆形头光,身形有点折腰。这种类型的飞天纹式样以隋代420 窟藻 井为代表。 如表1-28 所示,B 型的I 式绘画偏西域风格,拙朴敦厚;B 型的Ⅱ式线条在Ⅰ式的 基础上更加流畅生动;B 型的Ⅲ式继承了以上两种类型的绘画风格,线条更加生动,动作 也更加趋于自然。A 型是这一时期最晚出现的一种飞天纹,虽然佛像的衣饰和发髻还存 留宗教和西域特色,但是绘画风格已经渐渐与中原的画风相融合,呈现出汉画特色。因此, 从以上表格的梳理中可以看出飞天纹的发展演变过程,呈现早期西域风格和中原绘画风 格逐渐融合的过程。 第1章 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纹样17 表1-28  北朝至隋代飞天纹A、B 型发展序列 型别及式别 北  朝隋  代 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一期二期三期 A 401 窟 B Ⅰ 272 窟296 窟 Ⅱ 305 窟407 窟 Ⅲ 420 窟 1.2.4  藻井其他装饰纹样类型分析 1.藻井火焰纹分析 根据火焰纹中火焰的细、宽等式样的不同特征,将北朝至隋代火焰纹划分为以下三个 不同的式别,如表1-29 所示。 表1-29  北朝至隋代火焰纹式样表 型别及式别藻井窟号来  源附  图 A 285 、296 《敦煌历代精品藻井线描图集》 B Ⅰ 272 、461 《敦煌历代精品藻井线描图集》 Ⅱ 406 《敦煌历代精品藻井线描图集》 C Ⅰ 380 《敦煌历代精品藻井线描图集》 Ⅱ 398 《敦煌历代精品藻井线描图集》 莲华覆海 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研究18 (1)A 型。该型指忍冬火焰纹。该类的纹饰形状呈三角形忍冬叶对称排布,忍冬火焰 下部呈C 状内卷。这种类型的火焰纹以北朝285 窟、296 窟藻井为代表。 (2)B 型。该型指带状火焰纹。这种纹饰的火焰形状呈现曲折的丝带状。此类型包 括两式。 Ⅰ式:其重要特征为曲折的丝带下面每个火苗均呈现压扁的C 字形。这种特征的火 焰纹以北朝272 窟、隋代461 窟藻井为代表。 Ⅱ式:其重要特征为曲折的线状火焰,这种特征的火焰纹以隋代406 窟藻井为代表。 (3)C 型。该型主要指宽带状火焰纹。因火苗宽度大,所以称为宽带状火焰纹。此类 型包括两式。 Ⅰ式:此式火焰像阔叶树叶子,而且火焰边为卷圆形,因而具有凌乱华丽的形象。这 种类型的火焰纹以隋代380 窟藻井为代表。 Ⅱ式:此式火焰纹式样类似于忍冬纹叶,此式可能由忍冬纹演变而来。这种类型的 火焰纹以隋代398 窟藻井为代表。 如表1-30 所示,北朝至隋代火焰纹由忍冬纹发展而来,绘画风格逐渐趋向于装饰及写 实特点更明显的火焰形象,火焰纹的火苗逐渐宽大,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结合云纹和忍冬纹 的形态,逐渐呈现一种更为凌乱华丽的绘画样貌。 表1-30  北朝至隋代火焰纹A、B、C 型发展序列 型别及式别 北  朝隋  代 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一期二期三期 A 285 窟296 窟 B Ⅰ 272 窟461 窟 Ⅱ 406 窟 C Ⅰ 380 窟 Ⅱ 398 窟 2.藻井联珠纹分析 根据联珠纹圈的圈数特征,将隋代联珠纹划分为以下四个不同的型别,如表1-31 所示。 表1-31  隋代联珠纹样式样表 型别藻井窟号来  源附  图 A 311 、313 、314 、379 、 386 、388 、392 、397 、 401 、403 、405 《敦煌历代精品藻井线描图集》 B 394 窟藻井中框联珠纹《敦煌历代精品藻井线描图集》 第1章 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纹样19 续表 型别藻井窟号来  源附  图 C 393 窟、406 窟藻井中 框和鳞片纹内的联珠纹 《敦煌历代精品藻井线描图集》 D 397 《敦煌历代精品藻井线描图集》 (1)A 型。该型指单圈圆圈联珠纹。此联珠纹为单个圆圈重复排列的形状,这种类 型的联珠纹在这一时期出现得最多,以311 窟、313 窟、314 窟、379 窟、386 窟、388 窟、 392 窟、397 窟、401 窟、403 窟、405 窟藻井的联珠纹为代表。 (2)B 型。该型指双圈圆圈联珠纹。此联珠纹为两个圆圈重叠排列的纹样,这种类型 的联珠纹以394 窟藻井四角联珠纹为代表。 (3)C 型。该型指三圈圆圈联珠纹。此联珠纹为三圈重叠排列而成的纹样,这种类型 的联珠纹以393 窟藻井和394 窟藻井中框联珠纹为代表。 (4)D 型。该型指四圈圆圈联珠纹。此联珠纹为四圈重叠排列而成的联珠纹样,这 种类型的联珠纹以397 窟藻井的联珠纹为代表。 如表1-32 所示,联珠纹在隋代出现并得到较好的发展。A 型单圈联珠纹从隋代二期 开始出现,并在隋代三期得到广泛的运用;同时隋代三期B、C、D 型联珠纹也丰富了联 珠纹的种类,使联珠纹呈现了更多样的发展面貌。 表1-32  隋代联珠纹A、B、C、D 型发展序列 型别朝代 分  期 一期二期三期 A 403 窟、405 窟311 窟、313 窟、314 窟、379 窟、386 窟、 388 窟、392 窟、397 窟、401 窟 B 隋代394 窟四角联珠纹 C 393 窟、394 窟中框联珠纹 D 397 窟 3.藻井鳞片纹分析 根据鳞片纹内部绘制纹样的内容特征,将北朝至隋代鳞片纹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型别。 另外,根据鳞片纹内绘制纹样的绘画方式、纹样的组合形式,再划分为若干式别,如表1-33 所示。 莲华覆海 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代藻井研究20 表1-33  北朝至隋代鳞片纹式样表 型别及式别藻井窟号来  源附  图 A 296 、301 、461 《敦煌历代精品藻井线 描图集》 B Ⅰ 3 0 5 窟、4 0 7 窟、 390 窟藻井内重鳞 片纹 《敦煌历代精品藻井线 描图集》 Ⅱ 390 窟藻井的外重鳞 片纹 《敦煌历代精品藻井线 描图集》 Ⅲ 397 、401 《敦煌历代精品藻井线 描图集》 Ⅳ 403 《敦煌历代精品藻井线 描图集》 C Ⅰ 420 《敦煌历代精品藻井 100 图》 Ⅱ 311 窟、380 窟、388 窟、392 窟、393 窟、 398 窟藻井内重鳞 片纹,以及405 窟、 406 窟 《敦煌历代精品藻井线 描图集》 Ⅲ 398 窟藻井外重鳞 片纹 《敦煌历代精品藻井线 描图集》 (1)A 型。该型指套叠着色无内饰鳞片纹。此鳞片纹的特征为素纹椭圆形的数层中 套叠鳞片,内无纹饰。这种类型以296 窟、301 窟、461 窟藻井的鳞片纹为代表。 (2)B 型。该型指内绘小花纹的鳞片纹。本书根据鳞片纹内绘制小花纹样的绘画 方式、纹样的组合形式划分为以下四式。 Ⅰ式:其主要特征为内部绘制半圆形小花纹,小花纹内部绘制一颗或者套叠宝珠作 为内心,有的小花纹外周还绘制一圈联珠纹作为点缀装饰。这种类型的鳞片纹以305 窟、 407 窟藻井鳞片纹,以及390 窟藻井内重鳞片纹为代表。 Ⅱ式:其主要特征为内部绘制一整个圆形小花纹,小花纹内部绘制一颗或者套叠宝 珠作为内心,小花纹外周还绘制一圈联珠纹作为点缀装饰。这种类型以390 窟藻井的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