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本书介绍了与高电压有关的气体、固体、液体介质的放电过程、绝缘特性以及电场结构、大气条件等影响放电的因素;高电压下的绝缘特点、绝缘方法以及沿面放电;交直流高电压与冲击高电压的产生方法、原理、基本装置以及对交直流高电压与冲击高电压的测量;雷电冲击过电压与操作冲击过电压的产生与防护等基本内容。 本书是为高等学校“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编写的教材,也可用作相关课程的教学参考书,并可供电力行业、电工设备制造行业以及其他领域中的高电压工作者参考。

为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1989年清华大学电机系开始了拓宽专业口径的教学改革,将原电力系统、高压和电机3个专业合并成为一个宽口径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大专业。为此,1990年将原先仅对高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高电压绝缘”与“高电压试验技术”两门课程合并,推出了面向大专业全体学生的“电绝缘与测试技术”,关志成、陈昌渔编写了讲义。1994年进一步将“电力系统过电压”的有关内容也结合进来,改为“高电压工程”,梁曦东、关志成、陈昌渔于1995年编写了讲义,1998年、2002年对讲义又做了一些修订,至今已向10届学生授课。 以往的课程体系把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把高电压领域的内容划分为多门课程,都定位在专业课上,追求专业掌握程度,从而造成内容过细,占用大量课时的局面,难以满足面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领域的学生既掌握基本概念并了解新技术,又减少学时的需要。 清华大学电机系进行教学改革时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4个层次。公共基础课侧重于掌握数理化等基本内容;技术基础课侧重于掌握电类基本内容;专业基础课定位于掌握二级学科主要基础;专业课则要求掌握具体实用的技术内容。“高电压工程”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大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是学生掌握“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二级学科基础知识的主要渠道。另有若干门与高电压有关的专业课程供学生进一步选修。因此,本书力求把基本物理概念及物理过程介绍清楚,对新技术做适当介绍,对典型实用性数据进行必要的扩充,对电气设备设计及中间推导过程则大量删减,力求兼顾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两个方...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绪论1

第1章气体放电过程的分析8

1.1带电质点与气体放电8

1.1.1气体放电的主要形式8

1.1.2带电质点的产生9

1.1.3带电质点的消失11

1.2低气压下均匀电场自持放电的汤逊理论和巴申定律12

1.2.1汤逊理论12

1.2.2巴申定律与均匀电场击穿电压16

1.2.3汤逊放电理论的适用范围18

1.3高气压下均匀电场自持放电的流注理论19

1.3.1空间电荷对电场的畸变19

1.3.2流注的形成20

1.3.3均匀电场中的自持放电条件21

1.3.4流注理论对放电现象的解释22

1.4高气压下不均匀电场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23

1.4.1电场不均匀程度的划分23

1.4.2极不均匀电场气体的电晕放电23

1.4.3极不均匀场的极性效应与长间隙放电26

1.4.4稍不均匀电场的自持放电条件与极性效应31

第2章不同电压形式下空气的绝缘特性33

2.1持续作用电压下空气的绝缘特性33

2.1.1均匀电场中空气的绝缘特性33

2.1.2稍不均匀电场中空气的绝缘特性33

2.1.3极不均匀电场中空气的绝缘特性37

2.2雷电冲击电压下空气的绝缘特性39

2.2.1雷电冲击电压的形成与标准波形39

2.2.2放电时延44

2.2.350%放电电压45

2.2.4冲击系数与伏秒特性45

2.3操作冲击电压下空气的绝缘特性49

2.3.1操作冲击电压的形成与波形49

2.3.2操作冲击放电电压的特点50

2.4提高气体间隙击穿电压的措施52

2.4.1电极形状的改进53

2.4.2空间电荷的利用54...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