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易延友 主编 吴革 李轩 副主编
定价:59元
印次:1-1
ISBN:9787302517580
出版日期:2018.12.01
印刷日期:2019.01.08
图书责编:朱玉霞
图书分类:零售
本书秉承 “权衡法制、辨析法理、传播法学、弘扬法治” 的宗旨,以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案例分析为中心,力图汇聚法学研究者及法律从业者的智慧,解读大案要案,研析经典名案,引导公众对法治的关注,以案例记录中国法治改革与法治社会建设的斑斓历程。
易延友,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证据法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作为课程负责人承担证据法课程教学任务。教育背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英国华威大学法学硕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著有《刑事诉讼法》、《证据法的体系与精神》、《Understanding China’s Criminal Procedure》(英文教材)等多部专著。其中《刑事诉讼法》曾获清华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入选清华大学985三期名优教材支持计划;同时,项目负责人还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等权威期刊上发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中国范式》、《刑事强制措施的体系与完善》、《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以裁判事实的可接受性为中心》等多篇论文。
从商鞅变法到当代中国的法治改革,中华民族在法治进程中摸爬滚打,屡经磨难,终至今日。中国历史上从未有一个时代如现在这般重视法治。这是中国确立法治的黄金时代,是法律人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当然也是法律人挥洒人生的绝美舞台。 法律的生命不外乎逻辑和经验,而经验正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中。法治既要靠立法,更要靠司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法治是打官司打出来的,是立法者、司法者和全体国民共同努力创造出来的。法治大厦既由一个个伟大的法典来支撑,也由一个个伟大的案例来巩固。案例既是司法的基本单位,也是普通民众对法律最直接的感知,所有高深的法学理论都可以在现实案例中找到鲜活的对照。“群众对于学术无爱好心,其结果不特学术消沉而已,堕落民德为之尤巨”(傅斯年语),案例正是连接学术理论与普通民众的绝佳媒介。案例背后是一个个平等、鲜活、珍贵且让人无法忽视的个体,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将个体生命投入时代发展、历史嬗变的洪流,为了法律的尊严抑或只是为了生存,其结果或悲或喜、幸与不幸,个中当事人、代理律师、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都会有不同的解读。思想上的自由导致众声嘈杂,这并非坏事,但未经理性过滤的情感就是一眼浊泉,偏激与狂热、成见与功利主义导致的情感过度宣泄实为另一种暴力。因此,相比五花八门的媒体评论,专业的深度解读更有助于超越平庸、狭隘和偏见,减少误读与蒙蔽。 “唯治乱之机,系于人心敬肆(或振靡)之间”(梁漱溟语),学术从来不是遗世独立的孤高存在,案例背后也不只是冷冰冰的法条。天理与法理、人心与人生、秩序与自由、利益与正义等均汇聚其中。如何以个案促进法治,如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如何让法律人...
研究报告
刑事二审程序开庭审理范围实证研究张丹 /
“新”在何处?
——“新型独立合议庭”改判案件评析李钟可 /
环境侵权案件因果关系证明责任之实证思考
——基于司法实践视角陈建华 /
商业维权模式对实用新型专利侵权案件判决影响的实证分析
尤荣祥李思语孙章治蔡倩文 /
个案研析
论帮助自杀行为的刑事责任
——以刘祖枝案为切入张慧敏罗翔 /
人格权法视角下姓名的认定标准
——以“乔丹案”为例李国俊 /
“必须征得家属同意并签字”的合理性质疑
——以“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为切入点刘恒 /
案例法理
“法庭之友”及其对于专利司法审判的意义李小武 /
职务侵占罪与盗窃、诈骗罪的关系新论
——基于职务侵占罪的两个定罪量刑悖论展开蓝学友 /
论中止的判断与罪数的认定
——以入户轮奸为例许航 /
也论入户抢劫的限制解释邓哲 /
办案札记
周爱国故意毁坏财物案辩护记易延友 /
周爱国故意毁坏财物案二审辩护词易延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