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Ⅲ
前言Ⅴ
第一部分 形式语义和程序验证
1PN机理论 蒋昌俊3
1.1并发现象的起源3
1.2并发系统的典型模型3
1.2.1Petri网3
1.2.2通信顺序进程4
1.2.3通信演算系统4
1.3三种模型的比较5
1.4PN机模型5
1.5PN机性质6
1.6PN机应用6
1.6.1在并行程序验证中的应用6
1.6.2在系统分解验证中的应用9
1.6.3在加工系统设计与验证中的应用11
参考文献13
2程序规范与程序验证 陈仪香15
2.1Hoare程序规范17
2.2Dijkstra规范20
2.3模型检验与计算树逻辑22
2.4计算树逻辑的语义26
2.5多Agents系统与多模态逻辑29
参考文献31
第二部分量 子 计 算
3量子计算理论: 综述 程伟 王珏37
3.1引言37
3.2量子自动机理论40
3.2.1量子有限自动机理论41
3.2.2量子下推自动机理论45
3.2.3量子图灵机理论48
3.3量子形式语言理论51
3.4量子可计算性理论54
3.4.1量子有限自动机的可判定性和不可判定性问题54
3.4.2突破Church-Turing论题的限制55
3.4.3讨论56
3.5量子计算复杂性理论57
3.5.1量子NP问题57
3.5.2量子时间复杂性类58
3.5.3量子空间复杂性类59
3.5.4其他量子计算复杂性问题59
3.5.5讨论60
3.6量子算法设计技术61
3.6.1量子随机游走61
3.6.2量子绝热进化62
3.6.3量子幅度放大63
3.6.4量子傅里叶变换64
3.6.5讨论65
参考文献65
4量子计算 朱洪 卜天明71
4.1背景71
4.2量子比特71
4.3简单量子门72
4.4量子算法73
4.4.1Shor的算法74
4.4.2Grover的算法74
4.4.3其他算法74
4.5量子复杂性75
4.6结论76
参考文献76
5两体量子纠缠纯态的相互转换 段润尧 冯元 应明生78
5.1引言78
5.1.1从经典相关谈起78
5.1.2量子纠缠的历史回顾79
5.1.3量子纠缠理论的概述80
5.1.4有限资源下的纠缠转换81
5.2预备知识82
5.2.1量子力学的基本要素82
5.2.2关于优超的一些基本结果84
5.3LOCC下的两体纠缠转换86
5.3.1LOCC下两体纠缠纯态的相互转换86
5.3.2任意两个两体纠缠纯态之间的确定转换88
5.3.3LOCC下纠缠转换的数学结构89
5.4纠缠辅助下的LOCC90
5.4.1量子催化现象90
5.4.2量子催化剂的存在性92
5.4.3纠缠辅助的LOCC的数学结构94
5.5多拷贝纠缠转换101
5.5.1多拷贝转换现象101
5.5.2多拷贝转换的判定103
5.5.3多拷贝转换机制的数学结构103
5.6纠缠辅助转换和多拷贝转换的关系107
5.6.1ELOCC与MLOCC的关系107
5.6.2纠缠转换与Renyi熵108
5.6.3概率情形的对偶110
5.7总结110
参考文献111
第三部分时空知识表示理论
6时空信息表示、推理和应用
刘大有 王生生 谢琦 胡鹤 欧阳继红 虞强源 孙吉贵 欧阳丹彤117
6.1引言 117
6.2时空交叉知识推理方法118
6.2.1逻辑方法119
6.2.2代数方法121
6.3多种空间关系的表示和综合125
6.3.1单一空间关系125
6.3.2综合空间关系127
6.4时空信息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粒度128
6.4.1空间和时间信息的不确定性128
6.4.2时空信息不确定性130
6.4.3时空粒度131
6.5时空本体132
6.5.1时空本体属性132
6.5.2时空本体研究134
6.6时空推理应用135
6.6.1地理信息系统135
6.6.2时空数据库136
6.7结论137
参考文献139
副报告: 关于RCC8推理复杂性的一个注记 李三江149
参考文献150
7空间知识的定性表示与推理 李三江 应明生152
7.1引言152
7.2区域连接演算155
7.3空间知识的离散和连续模型157
7.3.1空间知识的离散模型157
7.3.2空间知识的连续模型158
7.3.3范畴构造: 子结构与定向极限158
7.4RCC8复合表及其外延性159
7.4.1关系复合表159
7.4.2基于模型的关系复合表159
7.4.3基于理论的关系复合表161
7.4.4RCC8复合表161
7.4.5Egenhofer模型的外延性质164
7.5结语164
参考文献165
副报告: 区域连接演算RCC及应用 刘大有 王生生 胡鹤167
7′.1区域连接演算RCC167
7′.2RCC推理169
7′.2.1复合表推理169
7′.2.2连续变化推理169
7′.2.3约束满足推理170
7′.3RCC应用170
7′.4结语与展望172
参考文献173
第四部分定理证明和自动规划
8智能规划的研究和应用 姜云飞 吴康恒177
8.1引言177
8.1.1智能规划研究历史178
8.1.2智能规划与问题求解的区别180
8.2经典的智能规划181
8.2.1半序规划以及规划的求精181
8.2.2基于逻辑的规划方法184
8.2.3非层次规划方法184
8.2.4层次规划方法185
8.2.5规划问题复杂度186
8.3非经典的智能规划187
8.3.1图规划方法187
8.3.2基于启发式搜索的规划方法190
8.3.3基于逐步细化的分层规划方法192
8.3.4基于约束可满足的规划方法193
8.3.5基于模型检测的规划方法195
8.4基于资源约束的智能规划200
8.4.1基于资源约束的智能规划的发展200
8.4.2资源约束问题的求解方法201
8.5智能规划系统比赛212
8.5.1第1届规划大赛212
8.5.2第2届规划大赛213
8.5.3第3届规划大赛215
8.6智能规划的应用216
8.6.1航空航天中的应用216
8.6.2在机器人中的应用218
8.6.3在智能工厂中的应用218
8.6.4在商业中的应用219
8.7我们的研究进展220
8.7.1在领域约束规划方面220
8.7.2在规划识别方面228
8.7.3在网络信息集成方面228
8.7.4在时间表问题研究方面229
8.7.5在通信网络方面229
8.8结论230
参考文献230
附录234
副报告: 规划与学习 周志华239
参考文献240
9基于表演算的方法与技术 孙吉贵 吴瑕 刘全 冯莎莎241
9.1表方法的历史241
9.2基本的表方法242
9.3自由变量表243
9.4子句表245
9.5连接表246
9.5.1基本连接表246
9.5.2弱连接表247
9.5.3正规表247
9.5.4带选择函数的表248
9.5.5超表249
9.5.6带切和引理的表251
9.5.7决策图tableau(TDD)方法254
9.5.8翻译成整数规划的表方法256
9.6含等词的表方法256
9.6.1增加扩展规则的表方法256
9.6.2E合一259
9.6.3Superposition方法260
9.7非经典逻辑表方法262
9.7.1直觉逻辑表262
9.7.2模态逻辑表263
9.7.3多值逻辑表265
9.8非单调逻辑表方法266
9.8.1自认知逻辑表267
9.8.2缺省逻辑表267
9.8.3最小蕴涵表270
9.9表系统的实现和技术272
9.9.1表系统的实现272
9.9.2表技术273
9.9.2.1在知识和信息方面274
9.9.2.2在数据库方面276
9.9.2.3诊断方面277
9.9.2.4自然语言理解方面277
9.10结论276
参考文献277
10基于扩展规则的定理证明和知识编译 孙吉贵 林海284
10.1引言284
10.1.1定理证明284
10.1.2知识编译285
10.1.3本章主要工作286
10.2基于扩展规则的定理证明287
10.2.1扩展规则287
10.2.2命题逻辑中基于扩展规则的定理证明287
10.2.3用扩展规则作一阶逻辑定理证明292
10.2.4实验结果294
10.3基于扩展规则的知识编译295
10.3.1EPCCL理论295
10.3.2用扩展规则作知识编译297
10.3.3实验结果299
10.4相关工作比较300
10.4.1有向归结300
10.4.2知识编译的相关工作及比较301
10.5结语303
参考文献303
第五部分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
11一种新的基于概率的分类方法 王晖309
11.1引言309
11.2上下文概率310
11.3基于概率的分类313
11.4估计上下文概率314
11.5基于G的分类算法315
11.5.1用超元组解释邻域315
11.5.2算法316
11.5.3例子317
11.5.4实验评估318
11.6结语320
参考文献320
12多示例学习 周志华322
12.1引言322
12.2问题的提出323
12.3研究进展325
12.3.1可学习性325
12.3.2算法326
12.3.3应用329
12.3.4扩展331
12.4讨论333
参考文献334
副报告: 多示例学习 陈雁秋337
第六部分Agent技术
13移动Agent技术研究热点分析 刘大有 杨博 姜丽 张朝辉341
13.1引言341
13.2MAT关键技术的研究342
13.2.1体系结构342
13.2.2移动机制343
13.2.3规划344
13.2.4通信345
13.2.5程序设计语言347
13.2.6安全348
13.2.7容错351
13.2.8协作353
13.2.9移动Agent计算的理论研究354
13.2.10标准化358
13.3MAT应用的研究359
13.4MAT与其他技术的融合360
13.5结语362
参考文献362
副报告: 移动Agent技术的几个问题 张伟 石纯一367
14面向Agent的软件工程研究进展 张伟 石纯一370
14.1引言370
14.1.1面向Agent的软件工程370
14.1.2Agent组织372
14.1.3历史视角373
14.2AOSE中的形式化方法374
14.2.1系统规格说明374
14.2.2系统实现375
14.2.3系统验证375
14.3面向Agent的分析与设计376
14.3.1Gaia方法376
14.3.2KGR方法377
14.3.3Cassiopeia方法377
14.3.4SODA378
14.4面向对象方法的扩展378
14.4.1Agent UML378
14.4.2MaSE379
14.4.3设计模式380
14.4.4构件380
14.5Agent组织与AOSE381
14.5.1Agent组织研究进展381
14.5.2AOSE方法中的Agent组织384
14.6AOSE开发工具与开发平台385
14.6.1ZEUS385
14.6.2JADE385
14.6.3LEAP385
14.6.4AgenTool386
14.6.5JATLite386
14.6.6AgentBuilder386
14.7AOSE应用的有关问题389
14.7.1AOSE应用的陷阱389
14.7.2AOSE方法的评价问题390
14.8结语390
参考文献391
副报告: 关于“基于Agent的软件工程”的一点注记 金芝395
参考文献398
第七部分因特网和软件工程中的知识表示和处理
15语义Web与NKI 谢能付 曹存根 王海涛 丰强泽 司晋新401
15.1引言401
15.2语义Web402
15.2.1语义发展402
15.2.2语义Web的体系结构403
15.2.3元数据405
15.2.4XML405
15.2.5RDF(S)405
15.2.6OWL406
15.2.7本体407
15.3NKI服务框架以及工具408
15.3.1文本知识自动获取系统(OMKast)410
15.3.2本体知识工程环境(OKEE)411
15.3.3智能查询界面411
15.3.4基于多Agent的并行知识推理412
15.4从NKI研究讨论语义Web中存在的若干关键性问题412
15.4.1语义Web的内容从何而来413
15.4.2本体语言的标准化问题(统一性)413
15.4.3查询的语义理解413
15.4.4语义Web信息融合414
15.4.5语义Web中共享信息的不一致性414
15.4.6语义Web中的共享层次问题415
15.5结论415
参考文献416
16管理不一致的软件需求: 研究进展和展望 金芝 朱雪峰419
16.1引言419
16.2关于不一致需求: 概述420
16.2.1不一致的需求从何而来421
16.2.2软件系统的需求和需求描述421
16.2.3不一致的需求描述423
16.3不一致需求管理框架426
16.4概念重叠的检测427
16.4.1检测不一致429
16.4.2处理不一致441
16.4.3其他方面的问题443
16.5对不一致需求管理的进一步考虑443
16.6结语445
参考文献446
副报告: 关于需求不一致性 陆汝钤449
第八部分生命信息学
17图像纹理研究及其人工生命解决方案 许存禄 张铎 陈雁秋455
17.1前言455
17.2图像纹理分析455
17.3纹理描述方法457
17.4统计几何特征459
17.5统计地形特征461
17.6人工生命465
17.7人工生命模型的应用466
17.8人工爬虫模型467
17.9展望476
参考文献477
18真核生物启动子识别和模糊文法 陆汝钤 张少方481
18.1研究背景481
18.2启动子预测算法概述484
18.3基于已知模板的启动子识别算法486
18.4启动子识别的文法方法487
18.5启动子识别的模糊性489
18.6带属性的模糊基因文法496
参考文献503
附录504
19基因芯片数据分析综述 王飞508
19.1引言508
19.2基因芯片简介509
19.2.1cDNA芯片510
19.2.2寡核苷酸芯片511
19.3图像分析和数据提取513
19.4数据预处理515
19.4.1数据归一化516
19.4.2过滤520
19.5基因表达数据矩阵的分析520
19.5.1无指导分析521
19.5.2有指导分析525
19.6基因转录调控网络分析526
19.7时间序列数据分析528
19.8结语529
参考文献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