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目录

 

目  录

     总序     (Ⅲ)

    

    前言     (Ⅴ)

    

     第一部分 哲  学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4)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的实践活动     (7)

    

    第一节 物质及其实在性     (7)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8)

    

    第三节 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9)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4)

    

    第一节 联系和发展     (14)

    

    第二节 三大规律     (15)

    

    第四章 实践、认识、真理     (22)

    

    第一节 认识论基本原理     (22)

    

    第二节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23)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24)

    

    第五章 唯物史观     (30)

    

    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0)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     (32)

    

    第三节 历史的创造者     (34)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导论     (4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4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2)

    

    第七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45)

    

    第一节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45)

    第二节 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45)

    

    第三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46)

    

    第八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56)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56)

    

    第二节 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67)

    

    第三节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72)

    

    第九章 资本的运行     (75)

    

    第一节 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75)

    

    第二节 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     (80)

    

    第三节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     (83)

    

    第十章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86)

    

    第一节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8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87)

    

    第三节 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91)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9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9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     (99)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     (101)

    

    第五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     (104)

    

    第十二章 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的发展     (107)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107)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108)

    

     第三部分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十三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13)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113)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14)

    

    第十四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意义     (118)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18)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123)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37)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     (142)

    

    第一节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4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43)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     (146)

    

    第一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     (146)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47)

    

    第十七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5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54)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60)

    

    第十八章 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166)

    

    第一节 有中国特色的经济     (166)

    

    第二节 有中国特色的政治     (167)

    

    第三节 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168)

    

    第十九章 中国的对内对外政策     (170)

    

    第一节 “一国两制”和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     (170)

    

    第二节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71)

    

     第四部分 法律常识

     第二十章 法理学     (177)

    

    第一节 法的概念、特征与作用     (177)

    

    第二节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78)

    

    第三节 法的制定     (179)

    

    第四节 法的实施     (179)

    

    第二十一章 宪 法     (184)

    

    第一节 宪法基本理论     (184)

    

    第二节 国家性质     (185)

    

    第三节 经济制度       (185)

    

    第四节 国家形式     (186)

    

    第五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86)

    

    第六节 国家机构     (187)

    

    第二十二章 行政法     (191)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     (191)

    

    第二节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192)

    

    第三节 行政行为概述     (193)

    

    第四节 抽象行政行为     (194)

    

    第五节 具体行政行为     (194)

    

    第六节 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     (198)

    

    第七节 行政程序     (198)

    

    第八节 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     (199)

    

    第九节 行政赔偿     (200)

    

    第十节 行政复议概述     (201)

    第十一节 行政诉讼     (204)    

    第二十三章 刑 法     (210)

    

    第一节 刑法的性质、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210)

    

    第二节 犯罪的本质和概念     (211)

    

    第三节 犯罪构成     (211)

    

    第四节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212)

    

    第五节 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212)

    

    第六节 共同犯罪     (212)

    

    第七节 单位犯罪     (213)

    

    第八节 刑罚的概念和目的     (213)

    

    第九节 刑罚的种类     (213)

    

    第十节 刑罚的具体运用     (214)

    

    第十一节 犯罪的种类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犯罪     (215)

    

    第二十四章 民 法     (222)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222)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223)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224)

    

    第四节 物权与所有权     (224)

    

   第五节 债权     (225)

    

    第六节 知识产权     (226)

    

    第七节 人身权     (227)

    

    第八节 财产继承权     (228)

    

    第九节 民事责任     (228)

    

    第十节 诉讼时效     (229)

    

     第五部分 行政管理与公务员制度常识

     第二十五章 政府职能     (237)

    

    第一节 政府职能及其转变     (237)

    

    第二节 政府职能体系     (238)

    

    第三节 政府职能转变     (240)

    

    第二十六章 中国政府机构及其改革     (243)

    

    第一节 政府机构概述     (243)

    

    第二节 政府机构设置的原则     (244)

    

    第三节 政府机构改革     (245)

    

    第四节 现行各级人民政府的架构     (246)

    

    第二十七章 国家公务员制度     (252)

    

    第一节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及其特色     (252)

    第二节 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务员队伍     (253)

    

    第三节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     (253)

    

    第二十八章 行政领导     (260)

    

    第一节 行政领导体制     (260)

    

    第二节 行政领导及其职务升降     (262)

    

    第二十九章 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与协调     (269)

    

    第一节 行政决策     (269)

    

    第二节 行政执行     (270)

    

    第三节 行政协调     (271)

    

    第四节 行政监督     (273)

    

     第六部分 公文写作与处理

     第三十章 写作基础知识     (279)

    

    第一节 主题与材料     (279)

    

    第二节 结构、表达方式与语言     (279)

    

    第三节 常用基本文体写作方法     (280)

    

    第三十一章 公文概述     (282)

    

    第一节 公文特点与功能     (282)

    

    第二节 公文的种类     (283)

    

    第三节 公文文体与结构     (283)

    

    第四节 公文的格式与稿本      (284)

    

    第三十二章 公文写作要则     (288)

    

    第一节 公文写作基本要求     (288)

    

    第二节 行文规则     (288)

    

    第三节 公文写作的语言运用     (289)

    

    第四节 公文写作程序     (290)

    

    第三十三章 常用公文的写作要点     (294)

    

    第一节 规范性公文的撰写     (294)

    

    第二节 决定、决议、通知、通报、批复、通告的撰写     (295)

    

    第三节 请示、报告的撰写     (296)

    

    第四节 函、会议纪要的撰写     (297)

    

    第三十四章 公文处理     (301)

    

    第一节 概述     (301)

    

    第二节 收文处理程序与方法     (301)

    

    第三节 发文处理程序与方法     (302)

    

    第四节 办毕公文的处理     (302)

     第七部分 人文常识

     第三十五章 解题技巧     (307)

    

    第三十六章 基本人文常识     (309)

    

     第八部分 科技常识

     第三十七章 基本科技常识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