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目录

第1章 媒体发展史与数字媒体基础3

1.1 人类传播历史和传播媒介演化3

   1.1.1 身体语言和原始视觉符号传播阶段4

   1.1.2 口语传播阶段5

   1.1.3 手抄文字和图像符号传播阶段6

   1.1.4 印刷媒介传播阶段13

   1.1.5 电子媒介传播阶段17

   1.1.6 数字化媒体传播阶段22

1.2 媒介理论研究与数字媒体24

   1.2.1 拉斯韦尔的5W模式和香农-韦弗模式24

   1.2.2 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26

   1.2.3 英尼斯-麦克卢汉的媒介研究26

   1.2.4 梅罗维茨和利文森的媒介研究29

1.3 尼葛洛庞帝、马诺维奇论数字媒体30

1.4 数字媒体的概念和表现形态32

   1.4.1 媒介、媒体和大众传媒32

   1.4.2 数字媒体的含义及表现形态33目

录   1.4.3 数字媒体的基本特征35

   1.4.4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39

1.5 媒体发展历程大事记41

小结45

思考题47

第2章 数字媒体艺术本体论51

2.1 数字媒体艺术=媒体+科技+艺术51

2.2 数字媒体艺术的双重属性--艺术与服务55

2.3 数字媒体的表现形式--动态、静态与交互56

2.4 数字媒体艺术的多层次结构58

2.5 数字媒体的科学观和艺术观60

2.6 数字媒体艺术的传播与媒介62

2.7 数字媒体教育--工学与艺术的统一64

2.8 数字媒体艺术的核心特征66

   2.8.1 作品的参与性或互动性67

   2.8.2 可复制性和可编辑性69

   2.8.3 媒体集成性和综合性71目

录   2.8.4 数字媒体的商业娱乐性72

   2.8.5 数字媒体与后现代主义艺术 73

   2.8.6 网络传播性、沉浸性和虚拟性76

小结78

思考题79

第3章 数字媒体艺术美学论83

3.1 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 走向生活的美学之路83

   3.1.1 20世纪西方美学的变迁83

   3.1.2 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杜威的美学启示86

3.2 艺术和媒介: 本雅明与麦克卢汉的洞见之明90

3.3 博伊斯的时代宣言: 没有人不是艺术家92

3.4 卡尔·马克思: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94

3.5 托夫勒和尼葛洛庞帝: 信息和数字时代的预言95

3.6 通俗美学、大众文化和数字媒体98

3.7 20世纪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之路102

   3.7.1 机器的美学: 未来主义艺术103

   3.7.2 生活即艺术: 杜尚与达达主义105目

录   3.7.3 生活的回归: 约翰·凯奇与激浪艺术109

   3.7.4 安迪·沃霍尔和大众流行文化111

   3.7.5 波普艺术、拼贴艺术与通俗文化117

   3.7.6 科技与幻觉: 光效应艺术和动力艺术123

3.8 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和表现126

   3.8.1 波普艺术美学与数字媒体艺术126

   3.8.2 数字媒体艺术的“多样性”表现形态133

   3.8.3 数字媒体艺术美学研究的现实意义139

小结141

思考题142

第4章 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历史145

4.1 数学、科学与艺术的对立统一145

   4.1.1 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 创造性和真理性145

   4.1.2 智者的足迹: 科学与艺术的共同体验148

   4.1.3 简洁和逻辑严密性: 科学理论的美学150

   4.1.4 左脑和右脑: 抽象和形象思维的对立统一153

   4.1.5 数学与美术: 斐波纳契数列和黄金分割比157目

录   4.1.6 美术中的科学: 比例、透视、解剖和光影161

   4.1.7 分形几何学: 从数学到大自然美学的统一165

4.2 科学、艺术与技术的楷模: 达·芬奇的启示171

   4.2.1 达·芬奇: 科学和艺术的典范171

   4.2.2 达·芬奇艺术精神对新媒体设计师的启示176

   4.2.3 左脑画家埃舍尔的拓扑学艺术182

   4.2.4 数字信息化时代: 科学和艺术的殊途同归193

4.3 摄影和图片: 大众媒介艺术的开端196

   4.3.1 摄影术的诞生:  一个科技与媒介的奇迹197

   4.3.2 摄影术与绘画的兴衰200

   4.3.3 剪辑、合成与拼贴--摄影艺术语言的探索203

   4.3.4 达达派摄影和超现实主义摄影艺术206

   4.3.5 尤斯曼摄影作品中的“合成美学”210

   4.3.6 朗静山、陈复礼和单雄威的“集锦摄影”217

   4.3.7 数字摄影和PS美学: 从现实到荒诞之路222

4.4 动画和电影: 大众娱乐的艺术与技术226

   4.4.1 电影和动画的诞生历史追溯226

   4.4.2 数字合成技术改变电影美学232目

录   4.4.3 数字流媒体和新型观影模式236

   4.4.4 先锋电影、后现代电影与数字科技239

4.5 网络艺术面面观: 新媒体和艺术大众化244

   4.5.1 网络新媒体和艺术信息库244

   4.5.2 “共享、自由、平等、开放”的网络艺术247

   4.5.3 新媒体网络艺术特征面面观249

小结251

思考题252

第5章 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史255

5.1 20世纪60年代科技艺术的萌芽255

5.2 EAT和大阪世博会: 科技艺术的顶峰257

5.3 激光和全息艺术260

5.4 白南准和录像艺术发展溯源264

5.5 大众文化与后现代艺术的崛起270

5.6 计算机与艺术联姻的历史274

   5.6.1 20世纪60年代:数字艺术的启蒙时期276

   5.6.2 20世纪70年代:数字艺术的探索时期278目

录   5.6.3 20世纪80年代: 数字艺术的普及和兴旺时期279

   5.6.4 20世纪90年代: 数字媒体艺术的深入发展时期280

5.7 20世纪60年代: 计算机艺术的摇篮曲282

   5.7.1 “旋风”计算机与苏泽兰的“画板”282

   5.7.2 犹他大学--早期计算机图形学研究的摇篮285

   5.7.3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艺术家及其经典作品287

5.8 20世纪70年代: 数字艺术的成长之路298

   5.8.1 计算机图形技术的里程碑298

   5.8.2 大学实验室与CG前沿的基础理论研究302

   5.8.3 著名的CG电影特效商业公司305

   5.8.4 数字艺术家及经典作品309

5.9 20世纪80年代: 星火燎原的10年辉煌312

   5.9.1 CG电影特效的大本营: PDI和工业光魔(ILM)公司314

   5.9.2 后起之秀--皮克斯和蓝天工作室320

   5.9.3 Adobe公司与数字桌面出版系统的诞生324

   5.9.4 数字艺术家及经典作品328

5.10 20世纪90年代: 数字媒体艺术的大众盛宴335目

录   5.10.1 好莱坞10年数字电影编年史: 从《终结者2》到《恐龙》的历程335

    5.10.2 数字媒体艺术的普及与融合346

    5.10.3 数字艺术家及经典作品347

5.11 21世纪初的CG动画355

5.12 回顾和展望: 多元化的数字媒体艺术363

    5.12.1 数字艺术发展回顾: 三级跳跃成就梦想363

    5.12.2 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展望: 多元化的艺术创新367

5.13 中国数字媒体艺术的起步和发展371

小结384

思考题385

参考文献386

参考网站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