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目录

目    录

第1章  数据与存储介质 1

1.1  数据 2

1.2  硬盘 2

1.2.1  硬盘品牌与厂商 2

1.2.2  温彻斯特硬盘 3

1.2.3  固态硬盘 3

1.2.4  硬盘规格 4

1.2.5  硬盘性能指标 10

1.2.6  IDE硬盘 12

1.2.7  SATA硬盘 13

1.2.8  SCSI硬盘 14

1.2.9  SCSI卡设置 21

1.2.10  USB接口 27

1.2.11  IEEE 1394接口 28

1.2.12  ZIF接口 28

1.2.13  CF接口 29

1.2.14  SAS接口 29

1.2.15  光纤接口 29

1.3  存储卡 30

1.3.1  CF卡 30

1.3.2  MMC卡 30

1.3.3  SD卡 31

1.3.4  Mini-SD卡 31

1.3.5  TF卡 31

1.3.6  XD卡 31

1.3.7  MS卡 32

第2章  数据恢复相关基础 33

2.1  计算机运行流程 34

2.1.1  基本概念 34

2.1.2  计算机的启动过程 35

2.2  数据读写单位 36

2.3  寻址方式 36

2.3.1  C/H/S三维寻址方式 36

2.3.2  LBA线性寻址方式 37

2.4 “数”之基础 38

2.4.1  数制 38

2.4.2  数制间的转换 39

2.4.3  字长与数值表示范围 45

2.4.4  二进制数的正负表示 46

2.4.5  二进制计算 46

2.4.6  数的存储格式 49

2.4.7  取整与取余运算 49

2.4.8  偏移量 50

2.5  字符表示法 50

2.5.1  ASCII字符集 50

2.5.2  Unicode字符集 53

2.6  Windows基础 53

2.6.1  分区概述 53

2.6.2  文件系统概述 54

2.6.3  Windows目录结构 54

2.7  数据恢复与存储安全常识 57

2.7.1  数据恢复概述 57

2.7.2  数据恢复的可能性 58

2.7.3  硬盘的正确使用 58

2.7.4  移动硬盘的正确使用 59

2.7.5  U盘的正确使用 59

2.7.6  光盘的正确使用 60

2.7.7  数据丢失后的现场保护 60

第3章  基础软件使用 62

3.1  磁盘检测软件 63

3.2  磁盘检测软件1:MHDD 63

3.3  磁盘检测软件2:HDDScan 76

3.4  磁盘检测软件3:Victoria 78

3.5  磁盘克隆软件 81

3.6  磁盘克隆软件1:DDCOPY 83

3.7  磁盘克隆软件2:HDCLONE 84

3.8  磁盘克隆软件3:Media Tools 92

第4章  Winhex软件的使用 98

4.1  Winhex简介 99

4.2  软件的获取与安装 99

4.3  软件使用 100

4.3.1  启动软件 100

4.3.2  打开对象 101

4.3.3  界面布局 102

4.3.4  工具栏详解 108

4.3.5  常规设置 117

4.3.6  重新获取卷快照 123

4.3.7  目录浏览器设置 124

4.3.8  克隆磁盘 124

4.3.9  创建磁盘镜象 127

4.3.10  回写磁盘镜像 128

4.3.11  右键定义选块 130

4.3.12  右键菜单之“撤销操作” 130

4.3.13  右键菜单之“剪切选块” 130

4.3.14  右键菜单之“拷贝选块” 131

4.3.15  右键菜单之“剪贴板数

据处理” 134

4.3.16  右键菜单之“移除选块” 136

4.3.17  右键菜单之“粘贴零字节” 136

4.3.18  右键菜单之“填充选块” 137

4.3.19  跳转到页 138

4.3.20  将文件解释为磁盘 138

4.3.21  调整选块选取位置 139

4.3.22  转到… 140

4.3.23  标记位置 141

4.3.24  位置管理器 141

4.3.25  分割文件 141

4.3.26  交叉拆分文件 142

4.3.27  连接文件 143

4.3.28  交叉合并文件 143

4.3.29  自动比较文件或磁盘 144

4.3.30  同步比较文件或磁盘 146

4.3.31  安全擦除文件 147

4.3.32  进制转换器 148

4.3.33  校验计算器 149

4.3.34  选择字符集 149

4.3.35  窗口管理 150

第5章  分区 153

5.1  初始化 154

5.1.1  磁盘显示“未初始化”的

原因 155

5.1.2  初始化磁盘 155

5.1.3 “初始化”的结果 156

5.2  主分区表 157

5.2.1  主分区表结构 157

5.2.2  创建主分区 161

5.2.3  主分区表实例分析 163

5.3  扩展分区与扩展分区表 165

5.3.1  扩展分区概述 166

5.3.2  创建扩展分区 166

5.3.3  创建逻辑分区 167

5.3.4  扩展分区表 168

5.3.5  扩展分区表实例分析 170

5.4  Winhex中有关分区的菜单项 171

第6章  FAT类文件系统 173

6.1  如何进行格式化 174

6.2  FAT12/16文件系统 175

6.2.1  整体布局 175

6.2.2  DBR扇区总述 176

6.2.3  DBR扇区数据结构 177

6.2.4  FAT12 DBR扇区实例 179

6.2.5  FAT16 DBR扇区实例 180

6.2.6  FAT表总述 182

6.2.7  FAT12的FAT表 186

6.2.8  FAT16的FAT表 187

6.2.9  根目录 188

6.2.10  短文件名目录项 189

6.2.11  长文件名目录项 193

6.2.12  卷标目录项 196

6.2.13  子目录与“. ”目录项、“..”

目录项 196

6.2.14  文件的建立 197

6.2.15  文件的读取 198

6.2.16  文件的删除 198

6.2.17  文件的复制、移动与剪切 200

6.3  FAT32文件系统 201

6.3.1  保留区总述 201

6.3.2  DBR扇区 202

6.3.3  FSINFO信息扇区 207

6.3.4  FAT表 208

6.3.5  根目录 208

6.3.6  短文件名目录项 209

6.3.7  FAT32下文件的删除 209

6.4  Winhex中有关FAT文件系统

的应用 210

6.4.1  目录浏览器 210

6.4.2  松弛空间 212

6.4.3  转到某FAT项 212

6.4.4  快捷菜单 213

第7章  NTFS文件系统 215

7.1  基本概念 216

7.2  NTFS总体布局 217

7.3  引导扇区 218

7.4  主文件表MFT 222

7.4.1  基本概述 222

7.4.2  Windows 2000的MFT项 222

7.4.3  Windows XP的MFT项 225

7.5  MFT属性 229

7.5.1  属性的结构 229

7.5.2  属性类型 233

7.5.3  0x10属性 234

7.5.4  0x20属性 237

7.5.5  0x30属性 237

7.5.6  0x40属性 239

7.5.7  0x60属性 240

7.5.8  0x70属性 240

7.5.9  0x80属性 241

7.5.10  0x90属性 243

7.5.11  0xA0属性 247

7.5.12  0xB0属性 249

7.5.13  0xC0属性 250

7.5.14  0x100属性 251

7.6  文件系统元文件 251

7.6.1  $MFT文件 251

7.6.2  $MFTMirr文件 252

7.6.3  $LogFile文件 253

7.6.4  $Volume文件 253

7.6.5  $AttrDef文件 254

7.6.6  $Root文件 255

7.6.7  $Bitmap文件 255

7.6.8  $Boot文件 255

7.6.9  $Secure文件 256

7.6.10  $UsnJrnl文件 257

7.6.11  $Quota文件 258

7.6.12  $ObjId文件 260

7.7  文件的建立与删除 260

7.8  Winhex中有关NTFS文件系统

的应用 261

7.8.1  目录浏览器 261

7.8.2  目录浏览器中的右键菜单 262

7.8.3  转到某MFT记录 262

7.8.4  快捷菜单 263

第8章  ExFAT文件系统 264

8.1  ExFAT特性 265

8.2  ExFAT布局结构 265

8.3  保留区 266

8.3.1  引导记录扇区 266

8.3.2  校验扇区 269

8.4  FAT表 270

8.5  簇位图 271

8.6  根目录 272

8.7  目录项 273

8.7.1  卷标目录项 274

8.7.2  簇位图目录项 275

8.7.3  大小写转换表目录项 276

8.7.4  0x85文件属性目录项 277

8.7.5  0xC0文件属性目录项 279

8.7.6  文件名目录项 281

8.7.7  卷GUID目录项 282

8.8  子目录 282

8.9  文件的建立与删除 283

第9章  分区表损坏后的恢复 284

9.1 “55AA”标志丢失 285

9.2  分区表的正确性 285

9.3  主分区表损坏后的恢复 286

9.3.1  无扩展分区 286

9.3.2  有扩展分区 287

9.3.3  只有扩展分区 295

9.4  误Ghost后的恢复 295

9.5  建立新的分区表 300

9.6  使用FinalData快速寻找分区 301

9.7  不要被巧合迷惑 303

9.8  将某个DBR当作分区起始处 304

9.9  使用软件恢复数据 305

9.9.1  使用FinalData恢复 305

9.9.2  使用R-Studio恢复 306

9.9.3  使用Winhex恢复 314

第10章  误格式化后的恢复 316

10.1  双击时显示“未格式化” 317

10.1.1  用备份DBR恢复主DBR 317

10.1.2  手工计算恢复DBR 318

10.2  格式化对磁盘的写入 329

10.2.1  建立FAT16文件系统 329

10.2.2  建立FAT32文件系统 330

10.2.3  建立NTFS文件系统 331

10.3  格式化后的可恢复性 331

10.3.1  FAT表丢失后的可恢复性 331

10.3.2  原FAT16重新格式化成

FAT16 334

10.3.3  原FAT32重新格式化成

FAT32 334

10.3.4  原FAT32格式化成NTFS 335

10.3.5  原NTFS重新格式化成

NTFS 336

10.3.6  原NTFS格式化成FAT32 336

10.4  格式化后的恢复 337

10.4.1  使用EasyRecovery恢复 338

10.4.2  使用R-Studio恢复 340

第11章  误删除后的恢复 345

11.1  FAT16下的删除 346

11.1.1  FAT16下文件的删除 346

11.1.2  FAT16下被删除文件的可恢

复性 347

11.1.3  FAT16下文件夹的删除 347

11.1.4  FAT16下被删除文件夹的可恢复性 348

11.2  FAT32下的删除 349

11.2.1  FAT32下文件的删除 349

11.2.2  FAT32下被删除文件的可恢

复性 350

11.2.3  FAT32下文件夹的删除 350

11.3  NTFS下的删除 351

11.4  误删除后的恢复 353

11.4.1  使用EasyRecovery恢复 353

11.4.2  使用FinalData恢复 355

11.4.3  使用Restorer2000恢复 358

11.4.4  使用R-Studio恢复 360

第12章  破解文件密码 362

12.1  破解Word文档密码 363

12.1.1  Word文档加设密码方法 363

12.1.2  使用Word Key破解Word

文档密码 364

12.1.3  使用Accent WORD Password Recovery破解Word文

档密码 367

12.2  破解Excel密码 371

12.2.1  Excel文档加设密码方法 372

12.2.2  使用Excel Key破解Excel

文档密码 373

12.2.3  使用Excel Recovery破解

Excel文档密码 373

12.3  破解PDF文档密码 377

12.3.1  PDF文档加设密码方法 377

12.3.2  使用Advanced PDF Password Recovery破解PDF文档密码

381

12.4  破解RAR压缩文件密码 383

12.4.1  创建密码保护的RAR文件

383

12.4.2  使用RAR Password Recovery破解RAR密码 386

12.4.3  使用RAR Password Unlocker破解RAR密码 387

12.5  破解Access数据库密码 388

12.5.1  为Access加设打开密码 388

12.5.2  使用Access密码破解器破解Access密码 389

12.6  破解PPT密码 389

12.6.1  为PPT文件加设打开密码 390

12.6.2  使用Advanced Office Password Recovery 破解PPT密码 390

12.7 破解Outlook邮件密码 392

12.7.1  为Outlook文件加设打开

密码 392

12.7.2  使用PstPassword破解Outlook文件密码 393

第13章  文件修复 395

13.1  Word修复 396

13.1.1  打开Word文档自动保存

功能 396

13.1.2  使用DocRepair修复损坏

的Word文档 396

13.1.3  使用FinalData修复损坏的

Word文档 398

13.1.4  使用Winhex查看损坏Word

文档文本 401

13.2  Excel修复 402

13.2.1  打开Excel自动保存功能 402

13.2.2  使用Advanced Excel Repair

修复Excel 403

13.2.3  使用ExcelFIX修复Excel 404

13.2.4  使用Recovery for Excel修

复Excel 409

13.3  使用Advanced PDF Repair修复PDF

文档 410

13.3.1  单一文件修复 411

13.3.2  批量文件修复 412

13.4  使用AccessFIX修复Access

数据库 413

13.4.1  单一文件修复 414

13.4.2  批量文件修复 414

13.5  使用Recovery for PowerPoint

修复PPT 415

第14章  邮件恢复 417

14.1  Outlook Express恢复 418

14.1.1  Outlook Express邮件文件夹

组成 418

14.1.2  Outlook Express邮件备份 419

14.1.3  Outlook Express备份导入 421

14.1.4  使用R-Studio恢复Outlook Express 423

14.1.5  使用R-Mail for Outlook Express恢复Outlook Express 426

14.1.6  使用OE-Mail Recovery恢复

Outlook Express 432

14.1.7  Outlook Express邮件的其他导

入问题 437

14.2  Outlook恢复 437

14.2.1  Outlook邮件备份 437

14.2.2  Outlook 邮件备份导入 439

14.2.3  使用Scanpst.exe修复损坏

的.pst文件 439

14.2.4  使用Recover My E-mail for 

Outlook恢复Outlook 441

14.2.5  使用OutlookFix恢复

Outlook 443

14.2.6  使用R-Mail for Outlook恢复Outlook 447

第15章  SQL Server数据库恢复 449

15.1  数据库基本操作 450

15.1.1  数据库的安装 450

15.1.2  启动与停止数据库服务 450

15.1.3  新建数据库 451

15.1.4  备份数据库 452

15.1.5  还原数据库 454

15.1.6  数据库的附加与分离 456

15.2  数据库恢复 458

15.2.1  使用MSSQLRecovery恢复

SQL数据库 458

15.2.2  使用Kernel Recovery for SQL-

Database恢复SQL数据库

462

第16章  动态磁盘 464

16.1  基本磁盘转换为动态磁盘 465

16.1.1  基本磁盘转换为动态磁盘 465

16.1.2  转换前与转换后的区别 466

16.2  LDM数据库 469

16.3  动态磁盘的使用 469

16.3.1  建立简单卷 470

16.3.2  建立跨区卷 471

16.3.3  扩展简单卷 472

16.3.4  建立带区卷 473

16.4  R-Studio对动态磁盘的支持 474

16.4.1  R-Studio中带区卷的重要参

数分析 475

16.4.2  R-Studio中跨区卷的重要参

数分析 476

16.4.3  使用R-Studio恢复跨区卷

数据 478

第17章  RAID基础知识 481

17.1  RAID的实现 482

17.1.1  软RAID 482

17.1.2  硬RAID 482

17.2  RAID级别分析 483

17.2.1  JBOD结构分析 483

17.2.2  JBOD磁盘缺失后的可

恢复性 484

17.2.3  RAID0结构分析 484

17.2.4  RAID0磁盘缺失后的可

恢复性 485

17.2.5  RAID1结构分析 485

17.2.6  RAID1磁盘缺失后的可

恢复性 486

17.2.7  RAID4结构分析 486

17.2.8  RAID4磁盘缺失后的可

恢复性 487

17.2.9  RAID5结构分析 488

17.2.10  RAID5磁盘缺失后的可

恢复性 492

17.2.11  RAID6结构分析 492

17.2.12  RAID6磁盘缺失后的可

恢复性 493

17.2.13  RAID1E结构分析 494

17.2.14  RAID1E磁盘缺失后的可

恢复性 495

17.2.15  RAID 5E结构分析 496

17.2.16  RAID 5E磁盘缺失后的

可恢复性 496

17.2.17  RAID 5EE结构分析 497

17.2.18  RAID 5EE磁盘缺失后的可

恢复性 497

17.2.19  HP内外双循环阵列结构

分析 498

17.2.20  HP内外双循环缺盘后的

可恢复性 498

第18章  RAID数据恢复 499

18.1  RAID信息分析方法 500

18.1.1  利用FAT表分析块大小 500

18.1.2  利用MFT记录号分析块

大小 501

18.1.3  利用FAT表分析数据块

顺序 503

18.1.4  利用MFT记录号分析数据

块顺序 504

18.1.5  利用FAT表寻找校验块 505

18.1.6  利用MFT寻找校验块 505

18.1.7  RAID5循环方向的判断 509

18.1.8  RAID5同步异步的判断 509

18.1.9  计算RAID5各个成员盘第

一个校验块的位置 510

18.2  使用Raid Reconstructor恢复

RAID 512

18.2.1  恢复RAID0 512

18.2.2  恢复RAID5 515

18.3  使用R-Studio恢复RAID 517

18.4  使用Winhex恢复RAID 521

第19章  实际工作恢复案例集锦 524

19.1  某文件保密软件分析 525

19.2  FAT32目录项发生移位后的恢复 529

19.3  修复坏道导致DBR及FAT1损坏后的

恢复 534

19.4  移动硬盘病毒破坏后的恢复 535

19.5  一次U盘无法正确识别的恢复 536

19.6  U盘根目录被覆盖后的重建 539

19.7  恢复HP L600服务器RAID5阵列

539

19.8  4块磁盘Windows 2000系统IBM

服务器RAID5恢复 547

19.9  在缺少两块成员盘的情况下分析

RAID5 555

  

??

??

??

??

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