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绪论1
实验理论部分5
第1章测量与误差5
1.1物理实验中的测量5
1.2物理实验中的误差10
1.3物理实验中的数据处理15
1.4工程数据处理及误差处理原则28
习题35
第2章观察与分析39
2.1观察是实验的基础39
2.2观察的方法和技巧41
2.3实验的分析44
第3章实验类型48
3.1物理实验的基本类型48
3.2科学实验的几个主要过程58
基础性实验部分64
实验一基本物理量的测量仪器64
实验二电气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73
实验三惠斯登电桥测电阻79
实验四分光仪的调整和三棱镜顶角的测量86
实验五衍射光栅93
实验六霍尔元件测量磁场99
实验七静电场描绘105
实验八用示波器观测交流信号的波形、电压和频率109
实验九交流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相位关系的研究118
实验十弹性模量的测定122
实验十一电位差计及其应用128
实验十二声速的测定134
设计性实验部分(力学)143
力学一耦合摆的研究143
力学二受迫振动145
力学三多普勒效应综合实验150
力学四利用旋转液体测定重力加速度及焦距152
力学五空气密度与气体普适常数的测定154
设计性实验部分(热学)159
热学一稳态法测量不良导体的导热系数159
热学二液体比汽化热的测量162
热学三高温水蒸气压的测量165
热学四热效应实验167
热学五固体线胀系数测定177
热学六空气比热容比的测定180
设计性实验部分(光学)183
光学一双光束干涉法测定钠光的波长183
光学二激光干涉测量平板玻璃的楔角190
光学三光电效应193
光学四用旋光仪测旋光性溶液的旋光率和浓度195
光学五迈克耳孙干涉仪199
光学六电光效应202
光学七用临界角法测量棱镜的折射率205
光学八可见光区的氢原子光谱208
光学九利用布儒斯特定律测量玻璃的折射率210
光学十棱镜色散关系的研究212
光学十一超声光栅测量声速216
设计性实验部分(电学)219
电学一RC串联电路的稳态过程研究219
电学二RC串联电路的暂态过程研究221
电学三RLC串联电路暂态过程的研究224
电学四方波的傅里叶分解与合成228
电学五半导体PN结的物理特性及弱电流测量234
电学六欧姆表的设计和组装239
电学七灵敏电流计的研究242
电学八温差电现象的研究245
电学九蔡氏非线性电路的混沌研究247
电学十电子束的电偏转研究250
电学十一电子衍射实验253
设计性实验部分(传感器)257
传感器一STM实验257
传感器二热辐射的研究263
传感器三计算机控制弦音计实验265
传感器四地球磁场的测定268
传感器五传感器光学综合实验271
传感器六传感器力学综合实验275
设计性实验部分(磁学)279
磁学一电子顺磁共振279
磁学二脉冲核磁共振281
磁学三巨磁阻效应287
磁学四磁阻效应290
磁学五铁磁材料居里温度的测定291
磁学六弯曲法测杨氏模量及霍尔位置传感器的定标295
磁学七观测变压器矽钢片的动态磁滞回线299
附录常用数据处理性方法及仪器介绍303
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303
附录二国际计量局《实验不确定度的规定: 建议书INC1(1980)》305
附录三不确定度的简化处理方法306
附录四数据测量中异常值的检验308
附录五数据处理规则要点309
附录六常用实验仪器介绍311
参考文献336第1章绪论1
1.1材料力学的任务及研究对象1
1.1.1强度刚度稳定性2
1.1.2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2
1.2变形固体及其基本假设3
1.2.1变形固体的变形性质3
1.2.2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3
1.3外力与内力4
1.3.1外力及其分类4
1.3.2内力与截面法4
1.4应力与应变5
1.4.1应力5
1.4.2应变6
1.5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7
思考题8
第2章轴向拉伸和压缩9
2.1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及工程实例9
2.2轴向拉压杆的内力轴力轴力图10
2.3轴向拉压杆的应力强度条件11
2.3.1横截面上的应力11
2.3.2斜截面上的应力12
2.3.3圣维南原理13
2.3.4强度条件15
2.4轴向拉压杆的变形胡克定律17
2.4.1轴向线应变胡克定律18
2.4.2横向线应变泊松比18
2.4.3叠加原理19
2.5轴向拉压杆的应变能比能22
2.5.1应变能比能22
2.5.2能量法求节点位移24
2.6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25
2.6.1试件尺寸试验设备25
2.6.2低碳钢拉伸时的力学性能26
2.6.3其他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28
2.6.4材料压缩时的力学性能29
2.7极限应力安全系数许用应力30
2.8简单拉压超静定问题30
2.8.1超静定的概念和一般解法30
2.8.2装配应力和温度应力33
2.9应力集中35
2.9.1应力集中的概念35
2.9.2应力集中对构件强度的影响36
思考题36
习题38
第3章剪切与挤压43
3.1剪切的概念及工程实例43
3.2剪切的实用计算44
3.3挤压的实用计算44
思考题49
习题49
第4章扭转1
4.1扭转的概念及工程实例1
4.2外力偶矩的计算扭矩和扭矩图52
4.2.1外力偶矩的计算52
4.2.2扭矩和扭矩图52
4.3薄壁圆筒的扭转剪切胡克定律54
4.3.1薄壁圆筒扭转的应力54
4.3.2切应力互等定理55
4.3.3剪切胡克定律55
4.4圆轴扭转的应力强度条件56
4.4.1圆轴扭转横截面上的应力56
4.4.2横截面的极惯性矩Ip与抗扭截面系数Wp计算58
4.4.3圆轴扭转的强度条件59
4.5圆轴扭转的变形刚度条件60
4.5.1圆轴扭转变形扭转角60
4.5.2圆轴扭转的刚度条件60
4.6简单超静定轴63
4.7圆轴扭转破坏的原因分析65
4.7.1圆轴扭转破坏现象危险点的受力65
4.7.2破坏原因分析66
4.8密圈螺旋弹簧的强度计算66
思考题67
习题69
第5章弯曲内力73
5.1弯曲的概念及工程实例73
5.2梁的剪力和弯矩74
5.3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剪力图和弯矩图77
5.4剪力、弯矩、载荷集度间的关系80
5.5叠加原理画弯矩图84
5.6平面刚架和曲杆的内力图85
5.6.1刚架内力85
5.6.2曲梁内力86
思考题87
习题88
第6章弯曲应力92
6.1纯弯曲时的正应力92
6.1.1矩形截面梁纯弯曲92
6.1.2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93
6.2弯曲正应力的强度条件96
6.3弯曲切应力强度条件99
6.3.1弯曲切应力99
6.3.2切应力强度条件103
6.4提高梁的弯曲强度的措施106
6.4.1梁的合理截面形状106
6.4.2梁的合理受力108
思考题109
习题111
第7章弯曲变形114
7.1基本概念及工程实例114
7.2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115
7.3积分法求弯曲变形挠曲线大致形状116
7.3.1积分法求弯曲变形116
7.3.2挠曲线大致形状119
7.4叠加法求弯曲变形120
7.4.1载荷叠加法120
7.4.2逐段分析求和法121
7.5超静定梁的解法123
7.6梁的刚度条件提高梁弯曲刚度的措施125
7.6.1梁的刚度条件125
7.6.2提高梁弯曲刚度的措施126
思考题127
习题128
第8章应力状态分析和强度理论131
8.1应力状态的概念131
8.1.1一点的应力状态131
8.1.2应力状态的研究方法131
8.1.3主应力和应力状态的分类133
8.2平面应力状态分析——解析法134
8.2.1任意斜截面上的应力134
8.2.2主应力与主平面135
8.2.3最大切应力136
8.3平面应力状态分析——图解法138
8.3.1应力圆方程138
8.3.2应力圆的绘制138
8.3.3应力圆与单元体之间的对应关系139
8.3.4利用图解法分析平面应力状态139
8.4三向应力状态分析140
8.5广义胡克定律142
8.6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144
8.7强度理论概述145
8.8关于断裂的强度理论146
8.8.1最大拉应力理论(第一强度理论)146
8.8.2最大拉应变理论(第二强度理论)146
8.9关于屈服的强度理论147
8.9.1最大切应力理论(第三强度理论)147
8.9.2畸变能密度理论(第四强度理论)148
思考题149
习题150
第9章组合变形154
9.1组合变形的概念及工程实例154
9.2斜弯曲155
9.2.1斜弯曲的概念155
9.2.2矩形截面斜弯曲梁的计算155
9.2.3圆形截面斜弯曲梁的计算157
9.3拉伸(压缩)与弯曲组合158
9.4偏心压缩截面核心161
9.4.1偏心压缩161
9.4.2截面核心162
9.5弯曲与扭转组合164
思考题167
习题169
第10章压杆稳定173
10.1压杆稳定性的概念173
10.2细长压杆的临界载荷175
10.2.1两端铰支175
10.2.2两端非铰支细长压杆的临界截荷177
10.3压杆的临界应力178
10.3.1临界应力178
10.3.2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179
10.3.3临界应力的经验公式179
10.4压杆的稳定计算183
10.4.1压杆稳定条件183
10.4.2折减系数法183
10.5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185
思考题186
习题186
第11章动载荷189
11.1动载荷与动应力189
11.2构件作等加速运动时的应力计算189
11.2.1构件作等加速直线运动时的应力计算189
11.2.2构件作等速转动时的应力计算191
11.3构件受冲击时的应力和变形的计算192
11.3.1自由落体冲击193
11.3.2水平冲击194
11.3.3提高构件抗冲击能力的措施197
11.4冲击韧性198
思考题199
习题200
附录A截面图形的几何性质202
A.1静矩形心坐标202
A.1.1静矩202
A.1.2形心坐标202
A.2惯性矩极惯性矩204
A.2.1惯性矩204
A.2.2极惯性矩204
A.2.3简单图形的惯性矩204
A.2.4组合截面的惯性矩206
A.3惯性积惯性半径206
A.4平行移轴定理207
A.5转轴公式主惯性矩209
思考题210
习题210
附录B梁的挠度与转角213
附录C型钢表215
部分习题答案228
参考文献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