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99年间自美赴台,在树德科技大学建筑与古迹维护系任教至2006年。
有感于当时台湾地区古迹修护界科学基础与现代工程知识不足,乃以自身在美从事结构专业三十余年之经验,并参考英美等国相关领域研究著作与古迹修护实例,编纂讲义作为古迹修护学授课教材之用。本书内容主要乃据此教材再补充、整理、修正而成。
本书除可作为研修古迹维护或历史环境保育相关领域学子之修护学基本教材外,亦可作为各级地方政府推行古迹保护政策之工作指引,还可作为古迹修护专业人员执行修护计划时之施工规范,同时也能作为广大关心文化资产保护、有意深一层了解古迹维护之社会大众的入门参考资料。
这本教学讲义概分4章。第1章为导论,介绍从事古迹修护之基本观念。这些基本观念依序分为三个子题:为何要做古迹修护、要达成何种修护目标及如何进行古迹修护。它们是以当今欧美国家与国际文化资产守护组织所建立之具有普遍性共识之历史环境、保育原则与文化资产守护伦理为基础所撰写。任何古迹修护工程均须谨慎遵守这些基本观念,才有可能获得有效之修护结果。第2~4章分别介绍3种常见古迹构造方式,即木构造、砖构造与石构造之修护方法。在各章下再分数节陈述各种构造方式之概述、仪器检测技术、损坏评估与原因探讨、修护准则及工法、补强加固措施及构件更换方法与日常维护方法等,并在适当处佐以技术数据及插图予以说明。
本书能够编纂完成乃至付梓出版要感谢许多朋友的鼎力协助。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姮教授极力促成本书出版, 让这本书能够成为公元2000年来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活动,即北京清华大学与树德科技大学在古迹保护学方面合作上的成果。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刘畅教授的详尽阅稿、修改用词并投入巨大人力重新绘制插图,是让本书成为一部严谨出版品的重要因素。好友吴雪芳在讲义编纂过程从旁协助、打字校正、提供意见,付出许多关心。树德科技大学教授林硕彦在英国进修历史环境保育博士学位期间,拨冗为本书补充第1章内容与协助研拟全书架构,让本书内容与结构更臻完善。也要感谢树德科技大学校长朱元祥博士对作者在台任教期间的鼓励与支持。最后更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尽心与努力,让本书得以付梓问世与读者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