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一、本书的定位和特色

本书作为《创业理论与实务丛书》之一,其目的是为创业者提供解决创业活动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由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创业者必须考虑法律对企业创业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只有通过对有关法律法规的正确掌握和运用,才能达到成功创业的预期目标。

基于这种写作目的,本书在内容组织和写作思路上,采取了以问题为导向、突出操作性、注重实用性的方针,突出与企业创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和规则的研究,并注重对创业者运用这些法律制度和规则的技巧和方法的探讨,让读者既能把握与创业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确立的基本制度和规则,又能紧密联系企业创业的实践加以正确运用。贯彻这一写作方针,形成了本书与一般法学教材不同的特色: 

在内容组织上,本书根据创业活动展开的逻辑顺序,依次对企业创业法制环境,创业活动知识产权保护,创业融资,新创企业组织形式选择和法律地位确立,投资者、经营者、员工权益的法律保护,新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制管理,新创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制管理,以及创业争议的法制管理等进行了细致的论述。

在各部分具体写作的思路上,弱化理论研讨,突出对相关法律制度和规则的阐释,并运用典型案例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解释、说明,通过实际案例和问题讨论的展开,帮助读者掌握制度和规则的具体运用。

二、使用说明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本书时,主要应注意从提高学生解决创业活动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的实际能力出发,处理好教学中法律制度和规则的掌握与典型案例和重点问题的讨论之间的关系。其中,掌握相关法律制度和规则是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的基础,启发和引导学生对相关法律制度和规则进行灵活运用是教学的目的。同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法律制度和规则的学习、案例的使用以及一些问题的讨论方式有以下建议:

1.对有关法律制度和规则的学习

创业活动涉及的法律制度和规则很多,本书只能选取与创业活动关系最密切的部分作重点研究,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的需要,补充教材没有涉及的法律制度和规则,但应尽量注意与教材内容的衔接和协调。另外,我国市场经济的立法尚处于过渡期,法律法规会时有变动,教师使用时应随时注意法律法规的变化,如因此出现与教材内容有出入时,请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给予说明并更正。

2.案例使用

本书的案例,有穿插在各章正文之中和放在各章正文之后的两种。穿插在文中的案例,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某一具体制度和规则;正文之后的案例,则是为学生铺垫一个现实的环境,并且附带有问题供延伸思考或讨论,主要是帮助学生用所学的法律规则来应对现实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补充相关的案例。

3.问题讨论

本书中安排的各类问题讨论,主要是帮助学生识别学习重点,以及引导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教师可将这些题目作为作业题目、辩论题目、课堂讨论题目、小组研究题目等使用。教师也可以根据对象的特点,以及自己的教学安排,自行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预习或复习时使用。

三、教学建议

《创业理论与实务丛书》可以作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和社会创业培训的教材,也可以供创业者、中小企业管理者等自学提高使用。本书的使用范围和读者对象,与《丛书》一致。在具体使用中,可以单独采用,也可以与《丛书》其他部分配合使用。

在教学时间方面,本书可按2个学分、2~3个学时安排课程进行学习。同时,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在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上有所侧重。

当教学对象为本科生时,建议对本书的内容作全面性的较为细致的讲述,并适当补充相关法学理论的内容,以帮助学生比较深入地掌握相关的法律制度和规则。并形成对企业法律体系的较完整的概念,同时突出对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的训练,鼓励学生联系《丛书》其他部分的内容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加深对本书内容的理解。

当教学对象为MBA学生和社会的创业者时,建议教师突出与企业创业实践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和规则的部分,同时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的案例,并增加对案例的分析研究,以及法律制度和规则实际操作的讨论和作业,例如让学生设计企业的合同管理制度等。

当创业者和中小企业管理者使用本书进行自学时,应当注意同时参考主要的相关法律法规,并联系自身的创业和管理实践中的实际案例进行思考,以加深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四、编著者和致谢

本书由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和四川省工商管理学院的教师为主的编写小组编著完成。编写小组由陈高林任主编,各章的执笔人分别为:第一章,陈高林;第二章,黄幼陵;第三章,曾勤文;第四章,蔡小于;第五章,陈高林;第六章,李仕民;第七章,唐丽蓉;第八章,吕建平。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阅和吸收了有关的书报、杂志。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对有关人员和单位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创业法制管理问题涉及到市场经济、创业管理和法律等多个领域,学科跨度较大,对这方面问题的研究具有较大的难度和较强的探索性。笔者虽然力图在相关法律知识和实务操作两方面都作了较好的阐述,但也难以达到十分完满。对本书存在的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读者、企业家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05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