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前言
与第一版相比,本版最显著的改变是增加了“电话交际常识”一章,这是因为超视距的口语交际在交际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次有两章作了较大的变动:一是“倾听”改变了例文,新选用的例文更能反映倾听的特征,更能反映听与说的有机联系,便于组织教学;二是“赞扬批评与拒绝”中对赞扬、批评的基本知识部分进行了重组,更好地反映了二者的内在联系,克服了原版教材中存在的教学困难。再次是“问答”一章从“特殊能力训练篇”前移至“一般能力训练篇”,更确切地反映了问答教学在整个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地位。还有一个显著变化就是书名变动了一个字,将“口语”改为“口才”,因为许多人看了“实用口语训练教材”这个书名误以为这是一本外语教材。以前我们的母语教学只教读写不教听说,造成许多人不知道汉语也是应该有口语教学这一块的,所以,这种变动实在是无可奈何的。
其他还有一些变化和改正,但主要就是上面这些。
首版付印后,我和我的同事们又用它在多个专业中施教了四年。四年前,我在本书初版序言中说,“它能不能真正做到它想做到的五点(指一部实用口语教材应该具备的五个条件,见初版《前言》),我不敢妄断”。现在,我可以说,它所追求的五点基本上是做到了,如果坚持以训练为主线的话,它的教学效果是会相当好的。跟四年前相比,现在已出版的口才类训练教材不少了,但它仍有自己的优势:在教学训练和交际实践的操作层面上有着一线贯穿的理论,它将一般能力训练与特殊能力训练相结合,使单元训练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托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具有实战性和实效性也较强的训练体系。
顺便谈谈口语交际训练设计的综合性和具体性。在交际领域(如介绍、即席讲话、问答、辩论)层面上进行训练设计,是综合的训练设计,在更细的层面上进行训练设计,是具体的训练设计。具体的训练设计,有的(如情境把握训练、言语训练、思维训练)作为综合性训练的基础,是有意义的,但它不可能综合考虑交际中的目的、情境制约性,因此实战性差,对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的作用也不大。口语交际教学没有一定分量的综合性训练,教学效果是不会好的。这一观点,我在《语文教学不能不“一锅煮”》(见2000年2月23日《光明日报》)中有过系统阐述。
案例性教学设计都是综合性的,但它只能用于理解性和感受性的教学,不具备实战性。
新版教材仍然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如,谈判的课堂模拟训练设计实际上没有解决,因为谈判太依赖双方的客观情势(条件),任何客观条件的变化都会影响谈判,而我现在看来,这些条件是无法完全限定的。又如“教育说服与安慰”一章中,难度较大的训练也还只能主要用介绍和分析案例的方法来进行,因为这类交际的进行太依赖被转化者的主观因素——就是说,被转化者什么情况下应该转变思想和情绪是无法用客观标准来确定的。还有其他一些问题,都希望听到各方面的批评,更希望听到关于如何克服这些缺陷的意见和建议。
郭千水
2008年4月20日
VI
实用口才训练教程(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