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2005年7月,《企业伦理学》一书第一版出版。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本书重印了6次。2007年,本书被列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得到同行和读者如此厚爱,感激、欣慰之余,本人深感责任重大。

近年来,企业伦理学教学与研究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2008年,无论对于国内还是国际,都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在我国,分众无线垃圾短信事件、东航返航事件、王石慈善捐赠事件、马明哲天价薪酬事件、百度竞价排名事件等,虽然并非都是丑闻,但无不引起公众广泛的讨论。而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使得本已不平常的一年变得更加非同一般。人们在震惊、愤怒、不安的同时,对企业及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的期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

在国际上,始于美国、影响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使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企业道德的必要性有了更清醒的认识。金融危机是由次贷危机引起的,而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用在美国抵押贷款业界摸爬滚打了14年之久的理查德·比特纳(Richard Bitner)的话那就是六个字: 贪婪、欺诈和无知。一则“美国纳斯达克董事会前主席伯纳德·麦道夫于2008年12月11日因涉嫌证券欺诈遭警方逮捕,检方指控麦道夫通过操纵对冲基金致使投资者损失超过500亿美元”的消息,为比特纳的观点作了极好的注解。

如果说给世界带来动荡不安的金融危机、给社会和利益相关者带来严重危害的商业丑闻以及引起争议的商业行为有什么积极意义的话,那就是,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仅仅靠自由市场制度、靠制度和监管,既不能保证企业活动是有效率的,更不能保证做到公平、公正;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了对企业应该对社会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应该有什么样的目标追求、应该怎样对待利益相关者、应该有怎样的企业管理制度等深层次问题的反思。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令人欣喜的积极变化: 国际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伦理的推动向权威性、全方位、深层次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正积极参与其中,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空前活跃,开展企业伦理学教学越来越成为国际工商管理教育界人士的共识,国际商学院联合会(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AACSB)在商学院要为毕业生提供知识和技能的规定中,第一条规定就是要提供履行伦理和法律责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在国内,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成为热门话题,并已经从要不要履行社会责任、履行什么社会责任向如何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转变,企业家及企业也纷纷行动起来,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的教学与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书的修订工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本书结构

本书由3部分组成: 

第1部分(第1~3章)是企业伦理学基础。

第1章是企业伦理学概论,主要回答企业伦理学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学习企业伦理学等问题。

第2章是企业社会责任,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引出企业道德责任,并从企业应该为使社会变得更美好作出贡献、企业对社会有巨大的影响力、市场机制有局限、法律存在不足、道德有独特的调节作用、企业是道德行为主体六个方面回答为什么企业应该履行道德责任的问题。因为,如果企业不需要履行道德责任,只要做到守法经营就可以了,那么讨论企业伦理就显得多余了。故在讨论企业伦理问题之前,有必要先论证企业履行道德责任的必要性。

第3章是企业道德推理。既然企业应该履行道德责任,那么,如何评价企业的目标、政策、决策、行为是否符合伦理要求,如何知道企业是否履行了道德责任,就变得很重要。本章主要阐述功利主义、权利论、公正论、关怀论、美德论、企业伦理原则与规范,借助于这些伦理学理论、原则和规范,可以对企业的目标、政策、决策、行为进行伦理评价。

第2部分(第4~8章)是企业经营中的伦理问题。

这一部分是企业伦理学概念、理论在企业经营中的具体应用。第4~8章分别讨论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环境保护、国际经营中的伦理问题和伦理要求,并进行伦理评价。

第3部分(第9、10章)是企业道德建设。

我们关心企业伦理,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想了解企业为什么有道德责任,也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评价企业伦理问题的理论与方法,还因为我们希望提升企业道德。

第9章从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伦理内涵、道德对管理的促进作用、基于卓越道德的竞争优势三个方面及中国、日本、美国优秀企业的成功实践阐述道德与利益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从战略慈善、战略企业社会责任角度论述道德与利益相结合的途径。

第10章从组织外部环境、企业及个人三个层次讨论影响组织中个人道德选择的因素及企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每章都有一则“前车之鉴”、一则“实践中的伦理”、“情景题”和“案例”,以及大量的思考题。

前车之鉴

“前车之鉴”是企业伦理学领域中有影响的、值得记取的经验教训。

实践中的伦理

事实上,在企业道德实践中不只是经验教训,也有堪称榜样的行为,“实践中的伦理”列举的就是这种值得赞赏的行为。“实践中的伦理”没有也不可能对某个人或某个企业作完整的评价,只是介绍某种具体的实践。

情景题

“情景题”描述了现实中发生的具体情景,每个情景都包含伦理决策问题。

案例

本书所有案例都是本土的,且大多数是近年来发生的与伦理相关的有较大影响的事件。

思考题

为了便于检验学习效果和深化理解,本书每章末尾安排了较多的思考题。思考题分为三类: 一是属于复习性的题目; 二是属于探讨性的题目,一般不可能在书本上直接找到答案,主要供个人深入思考或课堂讨论所用; 三是微型案例。

第二版所作的主要修改

为了让使用过第一版的教师、学生及其他读者更方便地了解本书的结构和内容,对本书所作的主要修改简要说明如下: 

(1) 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加了“环境保护中的伦理问题”一章(本书第7章); 

(2) 取消了“道德与管理”一章,其中部分内容整合到了本书第9章中; 

(3) 对第一版保留下来的各章作了程度不同的修改,其中,第1章、第2章、第5章、第6章、第9章、第10章修改幅度较大。

第1章增加了道德行为与非道德行为、广泛性道德要求与先进性道德要求,修改了“企业伦理学的任务”和“学习企业伦理学的意义”,删除了“伦理缄默”,原“企业道德行为主体”一节归入本书第3章。

第2章增加了国际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代表性的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企业社会责任的三个基本问题,强化了对企业道德责任的论证,明确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附录SA8000放在本书第5章(因为它主要是员工权益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标准)。

第3章增加了道德推理的必要性,原“企业决策的伦理分析”一节移到本书第10章。

第4章删除了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

第5章按照招聘选拔中的伦理问题、薪酬设计中的伦理问题、劳资关系中的伦理问题、工作安全中的伦理问题重新设计了章的构成,增加了同工同酬、利益冲突,修改了高管薪酬、劳动关系、人员流动等,删除了工会、职业道德等内容。

第6章按照会计与伦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会计活动中的伦理问题这一新的结构展开讨论,增加了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发布的职业道德、管理会计师协会发布的道德行为准则、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职业道德、企业财务中的伦理问题、咨询中的伦理问题等内容。

第9章删除了不道德经营与经营业绩和企业道德实力论,新增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以及战略慈善、战略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

第10章新增了企业道德文化建设、个人道德修养等内容。

(4) 保留了第一版中六则“前车之鉴”,新增了四则:“齐二药”事件、欧典地板、吉化“11·13”特大爆炸事故、安然公司的文化。

(5) 保留了第一版中六则“实践中的伦理”,新增了四则: 松下的企业伦理观、安泰的环境保护之道、中土集团与坦桑尼亚供水工程、溢达集团。

(6) 每章新增了情景题。

(7) 保留了第一版中的两则案例,新增了其余八则案例,分别是巨人网游、东航返航事件、百度竞价排名、天价薪酬、银广厦事件、太湖蓝藻、王石捐赠引起的争议、三鹿奶粉等,这些案例与现实的联系更密切,也更富有启迪作用。

在本书的修订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朱贻庭教授、吴新文博士、张兴福博士等对本书的修订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2007年12月,来自全国60余所院校的70多名专家学者会聚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就MBA企业伦理学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自身的教学实践,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建议,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深受鼓舞并从同行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上千名听过我的课的本科生、MBA学生、EMBA学生和DBA课程研修班学员对知识的渴望、对现实问题的困惑和讨论问题时的真知灼见,不仅是我修订工作的动力也给我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和方向。

近年来,我有机会与德国企业伦理网络主要负责人Josef Wieland教授,国际企业、经济、伦理学会前会长美国圣母大学Georges Enderle教授,圣母大学全球伦理化经营研究中心联合主任Petrick Murphy教授,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企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John Hooker教授,国际企业、经济、伦理学会首任会长、美国堪萨斯大学Richard T. De George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HenriClaude de Bettignies教授等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受益匪浅。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李俊、齐方媛、张一鹤、黄宇婷等硕士生分别参与了第5章、第6章和部分案例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刘志彬老师给予了我一如既往的信任、鼓励与支持。

借此机会,对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人,对使用第一版教材的同行和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对于书中的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周祖城

2009年4月20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