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诗人,被誉为“英国戏剧之父”、“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父亲曾任该镇镇长。莎士比亚幼年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并对戏剧、诗歌怀有浓厚的兴趣;13岁时因家道衰败被迫辍学,18岁结婚;约在1586年(或说1587年)前往伦敦谋生,先在剧院门前为贵族顾客看马,后逐渐成为剧院的杂役、演员、剧作家,最后成了剧院股东。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最杰出的诗人和剧作家,也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是举世公认的文学天才。他一生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等。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包括,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李尔王》、《哈姆雷特》、《奥瑟罗》、《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裘力斯·凯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屈拉》、《科利奥兰纳斯》、《特洛埃围城记》、《雅典的泰门》等,喜剧:《错中错》、《终成眷属》、《皆大欢喜》、《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一报还一报》、《暴风雨》、《驯悍记》、《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们》、《爱的徒劳》、《维洛那二绅士》、《提尔国王佩力克尔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约翰王》、《里查二世》、《里查三世》,十四行诗:《爱人的怨诉》、《鲁克丽丝失贞记》、《维纳斯和阿多尼斯》、《热情的朝圣者》、《凤凰和斑鸠》等。

几个世纪以来,莎士比亚的作品一直影响着世界各地读者的心灵,给世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戏剧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作品被译成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文字,他的剧本至今还在世界各地演出。1616年4月26日,莎士比亚在家乡的小镇去世,逝后被安葬在镇上的一个小教堂旁。每年来自世界各地数以千万计的人像朝圣一般去瞻仰他的墓地。在他生日的那天,每年都有许多国家的剧院在上演他的剧本纪    念他。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的许多作品至今依然畅销,对英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狄更斯出生在英国的朴茨茅斯市。因其父负债入狱,狄更斯于1824年被迫辍学。为了维持生计,狄更斯在一家皮鞋油作坊当学徒。一种蒙羞受辱、遭受抛弃的感觉萦绕了狄更斯的一生,这段经历可以在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找到。1824—1826年,狄更斯重新回到了学校。而在大多数时间里,他都是依靠自学。1827年,狄更斯开始在一家律师事务所供职,随后到报社成为一名采访议会的记者。这段经历使狄更斯熟悉了英国法律和政治体系的内幕,使他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物,并为日后的文学创作做好了素材和艺术方面的准备。1836年,狄更斯结集出版了他的系列描述伦敦生活的作品,定名《博兹特写集》,这使他获得初步成功。1937年,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这部作品发表以后,风行一时,畅销全国,成为了街谈巷议的资料,并使得他得以靠写作维持生活,并开始了著作生涯。

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还有许多中、短篇小说以及杂文、游记、戏剧、小品等。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艰难时世》、《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老古玩店》、《唐贝父子》和《远大前程》等。这些作品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包罗万象的社会图景,塑造出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因中风而去世,5天以后被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名人墓地。

在中国,莎士比亚和狄更斯都是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家,他们也是最早被介绍给中国读者的作家。目前,引进国内的莎士比亚和狄更斯的作品很多,而主要的出版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中文翻译版,另一种是英文原版。其中的英文原版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这主要是得益于中国人热衷于学习英文的大环境。从英文学习的角度来看,直接使用纯英文素材更有利于英语学习。考虑到对英文内容背景的了解有助于英文阅读,使用中文导读应该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也可以说是该类型书的第三种版本形式。采用中文导读而非中英文对照的方式进行编排,这样有利于国内读者摆脱对英文阅读依赖中文注释的习惯。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决定编译本书,并采用中文导读英文版的形式出版。在中文导读中,我们尽力使其贴近原作的精髓,也尽可能保留原作故事主线。我们希望能够编出为当代中国读者所喜爱的经典读本。读者在阅读英文故事之前,可以先阅读中文导读内容,这样有利于了解故事背景,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我们相信,该经典著作的引进对加强当代中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人文修养是非常有帮     助的。

本书主要内容由王勋、纪飞编译。参加本书故事素材搜集整理及编译工作的还有郑佳、赵雪、熊金玉、李丽秀、刘乃亚、熊红华、王婷婷、孟宪行、胡国平、李晓红、贡东兴、陈楠、邵舒丽、冯洁、王业伟、徐鑫、王晓旭、周丽萍、熊建国、徐平国、肖洁、王小红等。限于我们的科学、人文素养和英语水平,书中难免不当之处,衷心希望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II

III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