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默里·罗斯巴德(Murray N. Rothbard)可谓著作等身,《银行的秘密》也许是其作品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部,毕竟此书已经绝版多年,这确实令人遗憾。因为这部作品在如何运用优美的经济理论客观准确地解释现实世界的制度起源、演变及其成效方面堪称典范。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制度经济学”。《银行的秘密》聚焦中央银行制度,以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美国的中央银行,简称“美联储”)的发展史作为考察对象。
在美国人的生活中,美联储的存在犹如日升月落般理所当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直至不久前的一段时期,人们对美联储的崇拜达到极致。经济学家、金融专家、公司CEO、华尔街的银行家、媒体评论员,乃至主街(Main Street)的小企业主和投资者们,谈论或评论美联储时都充满敬畏和虔诚。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及其继任者阿兰·格林斯潘被奉为神明,成为追赶时尚的媒体故事和各类传记中的主角。不过,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期高科技泡沫的破灭,美联储无所不能和反应敏捷的经济舵手形象开始失去光芒。肇始于2006年的次贷危机突然爆发,以及随后美联储对大型金融机构的匆忙救助和由此引发的滞胀,极大地动摇了人们对于美联储智慧和能力的信心。现在看来,罗斯巴德在本书中对美联储和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作出的犀利而敏锐的批判,真可谓一针见血。
在品读正文之前,让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本书坎坷的出版历程。这本书最初由理查森和斯奈德出版公司(Richardson & Snyder)于1983年出版,这是一家经营时间短暂、业绩平平的出版公司,大致同期出版的另一本书是《上帝的经纪人》,这是一本安东尼·戈罗诺维奇(Antoni Gronowicz)写的关于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生活的书,颇具争议。此书很快就被封了,这也导致了公司的解散。不久之后,后续成立的理查森和斯泰尔曼出版公司(Richardson & Steirman),出版了前苏联首脑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和平时代》,读者评价甚高,然而这次成功的出版仍然没能阻止公司的解散,该出版公司在1988年之后就销声匿迹了。
《银行的秘密》成为一本“孤儿书”(orphan book) 孤儿书,指那些找不到版权持有者且已经不再出版和销售的书籍。——译者注,除了出版时机不佳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首先,一些评论家尖锐地指出该书原版的审稿牵强附会、敷衍了事,作品质量低劣,这严重损毁了该书的形象。其次,该书的出版从某种意义上说“超越了时代”。在本书面世的1983年,沃尔克所主导的美联储为控制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两位数通货膨胀采取的措施初见成效。在20世纪80年代余下的时间里,物价涨幅一直维持在5%以内。20世纪90年代,以消费者价格指数衡量的通货膨胀率甚至进一步下降到2%—3%,格林斯潘主导的美联储和货币经济学家们得意洋洋地宣称:通货膨胀恶魔已被驱除,要谨防通货紧缩小妖登场。
虽然出版颇费周折,但是《银行的秘密》却在坊间成为了一本真正的经典书籍。在撰写前言的此时,亚马逊网站上有四个版本的《银行的秘密》在出售,价格从124.50美元到256.47美元不等。这些价格要比20世纪80年代发行的货币与银行学标准教科书的价格贵好多倍,甚至超过了这些教科书的最新版本的价格(由于学生们不得不购买,这些教科书的新版本价格飞涨)。这样的价格差很好地说明了罗斯巴德的书是与众不同的——无论是在内容上、风格上还是在结构上都不同于此类书籍的标准版本。
罗斯巴德的著作目标读者是那些对此学科有浓厚兴趣的人,而不是针对那些坐在所谓“研究型”大学的500人阶梯教室里只知道死啃书本的学生。本书中,尽管罗斯巴德主要以其特有的散文式笔调叙述,但对于主导现行货币制度运行的基础理论原理,其分析却不失缜密。实际上,这本书运用了大量图表和少量公式,但在阅读本书之前,我需要提醒的是,这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
从那些传统的货币与银行学教科书上,不幸的读者们只能读到一大堆陈腐的主流理论和模型。有些理论和模型不足为信,而大多数相互之间要么几乎没有系统联系,要么实质上相互冲突。从古典的数量论与货币主义的数量论、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到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这些理论相继登台亮相,但却乏善可陈。更糟糕的是,在教科书的最后几章,通常还要展示一下这些理论的大杂烩,同时罗列一系列乏味的、毫无关系的技术细节以及关于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历史事实。不幸的是,如果没有逻辑清晰的理论指导,稀里糊涂的读者可能会对这些事实感到茫然无措。学生们购买教科书要花费上百美金甚至更多,而得到的却是令人困惑、迷茫、难以消化的知识堆砌,让人欲哭无泪。
与传统教科书作者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罗斯巴德贴近和尊重他的读者并专注于科学研究,他在本书开头即清晰地提出了支配现代金融和货币体系运行的基本原理和法则。这些一般法则构成了一个健全的货币理论体系,该体系至少可追溯到16世纪萨拉曼卡学派(学院)的西班牙学者,最终由大量经济学家历经几个世纪、呕心沥血构建而成。作为20世纪下半叶该领域的主要权威,罗斯巴德用一种条理分明、循序渐进的方式详细阐述了上述体系的核心原理,语言平实易懂,并且省略了无关的细节。作为对文字逻辑分析的补充,他还在其中加入了图表以有效说明这些原理在不同制度环境下的运行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这本书是在25年前写就的,但罗斯巴德的理论却一点都没过时。原因在于:首先,在诸如经济理论、逻辑学和数学这类非实验的或者“先验的”科学中,知识的演进是稳定而又缓慢的。对体系完整的货币理论而言,它的很多基本原理19世纪时就已经很成熟了。在1912年出版的德文版《货币与信用理论》一书中,罗斯巴德的导师路德维希·冯·米塞斯运用价值和价格理论将这些原理整合成为现代货币与价格理论。罗斯巴德总结了米塞斯的理论体系,并对其进行了完善。其次,本书所分析的货币理论之树所以能保持常青,关键在于罗斯巴德本人作为20世纪后半叶通货学派传统中杰出的经济学家,为这一系统的理论框架的构建贡献良多。其中包括:为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下的货币供给度量提供适当的标准;区分货币需求的不同组成部分;完善供求分析框架并应用其研究货币价值;对存款银行业务和贷款银行业务进行明确划分;首次为法定货币如何在一系列政治干预下得以产生并替代商品货币给出合乎逻辑的、清晰的解释。以上这些以及其他的诸多创新展示了罗斯巴德天才般的智慧,而他在许多理论上的突破尚未被当代货币理论家充分认识,即便是奥地利学派亦未能完全领会其精髓。
罗斯巴德在本书的前11章介绍了货币与银行理论的基本原理,旨在引导读者揭开中央银行如何利用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创造货币,以及如何引起货币供给扩张和一般价格水平上涨的神秘面纱。但是罗斯巴德并未止步于此,在接下来的5章中,他进一步揭示了存在内生通货膨胀倾向的中央银行制度如何产生并对货币价值产生损害,在最极端的恶性通货膨胀情形下将对构成市场经济运行基础的货币体系本身造成严重破坏。
罗斯巴德对于美联储历史的分析不同于标准教科书,在后者看来,历史是肤浅和零碎的。美联储同所有中央银行一样,最初被设计成“最后贷款人”,在金融动荡的时候向陷入困境的银行提供“流动性”来阻止金融体系崩溃,从而维护公共利益,这种制度设计似乎理所当然。随后,美联储被赋予了又一项使命,维持“物价水平的稳定”,这是一项旨在使经济摆脱经济周期,从而避免长期经济衰退和失业的政策。经过传统教科书的灌输,我们能够了解到美联储如何以高超的技巧(尽管并非总有如此表现)应对货币和金融体系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冲击”,而每次这些冲击都几乎无一例外地被归咎于商业投资者、消费者或工薪阶层的不良消费习惯或者非理性预期。甚至在像经济大萧条这种罕见情形下,当美联储因决策不当而使情况更糟时,人们仍然认为,美联储的错误在于没有学会如何恰当地使用所谓的“货币政策工具”,这是对美联储在合法垄断信用纸币发行权时所运用的各种伎俩的一种文雅说法。然而,每次新的金融危机都刺激着美联储那些道貌岸然的政策制定者,用反复试错的方式向最优的货币政策靠拢,而所谓最优的货币政策,据称只是在20世纪90年代格林斯潘时期才偶然出现。
这些关于美联储的起源以及银行体系发展的观点在罗斯巴德看来是如此的浅薄而天真,相反,他巧妙地运用货币理论的耀眼光芒,穿透了笼罩在美联储运作方式之上的美丽光环和层层迷雾。他没有一一细数美联储应对危机中的表现,而是将其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揭示出在美联储的创建、发展和运行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某些个人的利欲熏心和意识形态动机。更值得一提的是,罗斯巴德没有欣然接受这一几乎所有人都深信不疑的观点:美联储的创立是为了防止市场力量失控引发经济冲击和市场失灵,以保护公共利益。相反,他提出一个深刻尖锐且令人深思的问题:“美联储到底代表着谁的利益?”换句话说,哪些人或者哪些团体会受益于美联储的创立以及它所采取的政策?罗斯巴德毫不隐讳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并深入探究了他们的隐秘动机和目的。
这是罗斯巴德这本书被忽视的又一个原因,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提出“谁是美联储的受益者”以及对美联储货币供应法定垄断权的质疑,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禁忌,一旦有人这样做,他可能就会被排斥并冠之以“阴谋论者”(conspiracy theorist)。奇怪的是,当有人提出加征关税或者实施名目繁多的政府监管问题时,似乎谁也不会觉得惊讶,自由市场经济学家们甚至因为在其通俗读物和学术著作中揭露这样的“寻租者”而赢得赞誉。因此,当芝加哥学派和公共选择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在解释ICC、CAB、FDA、FTC、FCC这些联邦监管机构的起源和政策制定时,指出监管机构已被监管对象的行业利益所控制,而当被问及为什么这种分析不能适用于美联储时,他们却讳莫如深,避之唯恐不及。实际上,罗斯巴德所做的,不过是把美联储描绘成一个限制进入并管制竞争的卡特尔组织,而且时刻准备着救助利润丰厚的银行业,从而保障其利润,并且让整个社会分担它的损失。罗斯巴德进一步指出,不仅仅是银行家,在任的政治家和他们所钟爱的选民及其他特殊利益群体都会从美联储创造货币的巨大权力中获益。这种权力通常为那些选票至上的政治家们所利用: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向货币持有者征税,从而增加那些能够从人为的低利率和直接的政府补贴中获利的特殊群体的利益。这些受益者包括:华尔街的金融机构、资本品制造商、军工复合体、建筑业和汽车业以及工会等等。
随着美国的住房贷款危机演变成蔓延美国和欧洲的全面金融危机,全球滞胀的幽灵渐行渐近,美联储的公信力和声誉随同美元的价值一起悄然蒸发。在首次出版25年后,这本书终于等到了合适的时机,以全新的版本见诸于世。
约瑟芬·T.赛拉诺
佩斯大学
200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