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传统医学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同疾病抗争中我们的祖先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基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对疾病的认识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近现代生物学对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认识逐渐清晰,中医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理论体系在现代生物学理论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因而长期以来中医未被西方医学体系所接纳,进而有“不科学”之说。然而,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有大量的临床病症用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并不能取得好的疗效,还有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不能用现代生物学理论来解释。这些疾病常常用传统中医疗法治疗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这正是中医疗法能够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能够被广大患者接受和欢迎的原因。这在世界范围内有逐渐被接受的趋势,如现在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立法承认针灸在医疗中的地位。但这些国家将中医归属到辅助医学,这标志着中医不能进入主流医学的门槛。
现代生物学研究虽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但我们对人体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大的死角,尚需从另外的角度看人体; 同时应考虑传统中医理论如何与现代生物医学接轨,使中医研究能够很好地利用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和研究手段,这也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建立一个中西医共同的研究平台,而这一平台的基础是建立双方都能接受的基础理论。目前世界范围内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都把目标寄托在首先实现中医理论涉及最基础的物质部分——经络研究的突破。长期以来,国家对中医的基础研究极为重视,尤其是对其中的核心问题——经络的物质基础研究。对经络实质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提出了各种假说,但并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经络与穴位的实质结构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世界范围内尚无统一的认识,这就是目前经络研究的现状。
我们利用数字人技术在人体结缔组织聚集处进行标记和三维重建的过程中,发现传统的经络与穴位的描述与我们的重建结果密切吻合: 在人体四肢的肌间隔、躯体神经末梢汇集处、感觉神经分布密集的器官以及内脏的系膜等结缔组织密集处。将标记的阈值放宽就会出现更多的影像结构,如果将所有结缔组织全部标记,就会呈现一个完整的遍布全身的支架结构,该结构经过在尸体标本上验证,我们发现全身的结缔组织均与经络相关。基于我们的研究和文献对中医经络和穴位的记载,以及临床应用侧重性的综合理解和分析,我们对中医中的“经络”和“穴位”提出以下观点: ①全身的结缔组织支架是中医经络的基础; 穴位是在人体结缔组织聚集处进行行针操作(旋转、提插)时能够产生较强生物学信息(感觉神经信息、对局部细胞组织的牵拉刺激和损伤刺激信息)的部位。“穴位”与“非穴位”之间只有产生的信息量的不同(多少)而没有质的区别。换句话说,人体各部结缔组织都是穴位; ②刺激穴位与患病部位存在不同层面解剖学的相关性(局部结构、脊髓节段、神经通路、中枢分布等); ③针灸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机械刺激结缔组织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以起到对人体的功能调节(组织细胞的活性)和生命调节(组织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通过对人体结缔组织支架——经络进行发育生物学和生物进化的追本溯源,我们发现: 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由中胚层间充质分化成多个器官系统后所遗留的部分形成遍布全身的结缔组织筋膜支架; 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其与单胚层生物的细胞外基质、二胚层生物的中胶层、三胚层生物的间充质以及人体非特异性结缔组织为同源结构。人体非特异性结缔组织支架为已分化的组织细胞提供支持和支撑作用,并为这些功能组织细胞的修复再生提供细胞储备和生存环境。从动态的角度(机体是在不断的更新代谢中维持平衡和生存),提出了人体新的解剖学分科方法——人体结构适用于两系统理论,即人体是由已分化的功能细胞所构成的功能系统与尚未分化的全身非特异性结缔组织所构成的支持储备系统构成的。根据这一分科方法进一步提出一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筋膜学,即从两系统理论的角度研究两系统相互关系的学术领域。
筋膜学的提出不但能为中医基础的生物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也为现代医学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从而能够科学地解释众多传统疗法的作用机制; 也为一些疑难病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从而架起中西医研究的桥梁,充分发掘古代医学智慧与现代研究成果,共同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筋膜学的提出得益于现代科技手段的进步,关键性突破是近年提出的数字人技术。我们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数字化虚拟中国人的数据集构建与海量数据库系统”,利用所获得的人体数据进行经络影像结构的三维重建,实现了经络的解剖学层面的可视化,为新的功能系统和筋膜学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以往关于经络的研究虽然对经络的解剖学、组织学以及生理现象有所认识,但均过于局限,其结果是各执一词,互不兼容,学术界形容为“瞎子摸象”。数字人技术提供了一个从整体的高度研究人体经络的手段,它可以把全身的目标组织进行分割、标记和重建。具体到经络,我们是把全身的结缔组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和追本溯源,才提出了新的功能系统和筋膜学研究领域,揭开了蒙在经络这个复杂结构上的这层面纱。从方法学的角度,如果说以往的研究方法是“瞎子摸象”,那么数字人技术的应用就相当于将“象”先做成“模型”再来摸,这样“象”(经络)的结构就很清晰了。
同时,筋膜学的提出也得益于世界范围内近几十年对筋膜实质的不间断的研究和探索,如经络分布的解剖学研究、穴位局部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研究、经络的生理学反应、细胞信号通路的牵拉效应、针刺的损伤因子的释放和修复再生机制等。其中得出一个重要的共识是经络与穴位和人体的结缔组织关系密切。实际上前人几十年的研究为“筋膜学”的提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料,可以说他们已经做出了经络这个“拼图”的各个局部,我们只是用数字人手段将这些拼块拼合在一起,整个图案就显现出来。从科学思维的角度,我们研究人体结构不但要知道人体的现在时(状态),还要知道他的过去时(以前的状态),并设想推测它的将来时(进化趋势)。比如,在解剖学研究中最为人熟知的关于人体“阑尾”的研究,开始观察到阑尾时并不理解阑尾存在的意义,通过向低等动物追踪,发现在草食类动物的相同部位具有一个巨大的盲肠,通过进一步研究盲肠的功能,发现这类结构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发酵罐”,它内部存在的细菌能够将植物中不能被动物吸收利用的纤维素分解转化为能够被动物吸收利用的葡萄糖。同样的思维也体现在我们提出筋膜学的过程中,当我们参考前人的方法构建出与人体经络走行有密切相关的三维影像结构之后也对其充满困惑: 为何经络的走行与结缔组织的分布密切相关?而且随着阈值设定的放宽,可扩展到全身的结缔组织,从而构建出全身的结缔组织支架。把这个全身的支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并向低等动物追踪,一直追溯到原生单胚层生物,如此简单的单层细胞和内含的细胞外基质构成一个完整的生物,他们的功能构成就一目了然了。原来我们人体最基本的构成形式是以此作为基础进化成现在复杂的结构。人体的本质也是由这两个基本的功能系统构成的。
筋膜学的提出,开创了从以往二维研究模式向三维研究模式转化的先河,从结构和功能的两维模式升级到结构、功能、时空的三维模式,我们提出的时空轴即是生物进化中个体生物的寿命轴线,其研究的基础就是结缔组织构成的支持与储备系统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其结构和功能不断的完善,使得生物个体在完成各种生命活动的同时,不断地从支持与储备系统中获取新的细胞供应,通过增殖、分化,为各种功能细胞的消耗提供细胞源。结缔组织支架在神经和神经内分泌因子的调控下结缔组织中干细胞的分化速率得到有序的控制,从而使个体中的细胞储备能够供应更长的时间。
通过汲取发育生物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生物学的研究结果,结合我们在数字人研究过程中的最早提出了人体第十个功能系统的新学说——筋膜学。但这种分科方法尚未摆脱传统分科基于功能进行分科的模式。近年来我们从维持生命周期延长的角度提出将人体分为两大系统: 由未分化结缔组织支架在神经和免疫系统的参与下构成人体支持与储备系统; 被该支架支持和包绕的各种已分化功能细胞构成人体的功能系统。在这一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研究的科学问题和临床问题(包括针灸疗法的机制),以期为针灸疗法提供一个医学生物学的研究平台,并从功能系统的角度深入研究人体筋膜在人体整个生命过程中的作用。
筋膜学的基本内容: 在人体进化的过程中,人体全身的结缔组织构成人体的软性支架,其他器官系统的功能细胞以该支架为基础发挥正常功能,功能细胞的功能活动和生命活动(细胞更新)由支持系统提供支持(营养)和储备(干细胞)。人体全身的结缔组织构成机体的软性支架,形成有别于现有功能系统的新的功能系统——人体支持与储备系统。
任何一种学说的建立必须有大量的实验基础,我们恳切期望各位专家根据自身丰富的研究经验来理解有关筋膜学的新学说,并对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批评,以利于该学说的进一步完善。
作者201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