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空中交通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管理空域,制定飞行规则和程序,提供通信导航监视、航行情报、航空气象服务。实施空中交通管制,是保障整个航空运输系统安全、高效和有序运转的调度中枢。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是一个集现代化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自动化技术等自然科学和管制人员人为因素等人文科学于一体的复杂系统。

中国民航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伴随着我国航空运输业的发展而诞生和成长,经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缓慢发展和七八十年代的再创业,90年代以后逐渐步入全面快速的“成长期”。

1. 本书的内容结构

本书较全面地概括了空中交通管理理论的相关知识点,共分为10章。根据空中交通管理的内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各章节之间的关系及布局如图0.1所示。

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概要地介绍了空中交通管理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并对国外典型国家的空中交通管理体制进行了介绍; 详细介绍了我国管制机构的设置以及空中交通管理工作所需的一些相关设施; 最后,结合我国空中交通管理的发展趋势,介绍了新一代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第2章针对空中交通管理三块内容之一——空域管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主要围绕着空域的结构和划分介绍我国空域的发展现状,同时对我国如何进行空域管理进行了阐述。

第3章针对空中交通管理三块内容之一——空中交通流量管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主要介绍了流量管理的概念和内容、我国的流量管理机构设置,以及国外典型国家的流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重点介绍流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第4章针对空中交通管理三块内容之一——空中交通服务中的两个组成部分(航行情报服务和告警服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中4.1节航行情报服务主要介绍在空中交通管理工作中关系非常密切的航行通告、航图和民航飞行动态固定电报(格式及其使用); 4.2节告警服务和搜寻援救,主要介绍告警服务的含义及其职责范围,三种不同等级的紧急情况,以及告警发生后管制员的工作程序,并且特别介绍了机载防撞系统告警的使用。

从第5章开始,重点介绍空中交通服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空中交通管制服务。

第5章介绍了空中交通管制的一些基本规则,也是接下来几章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目视和仪表飞行规则、管制间隔标准、缩小垂直间隔、高度表拨正和过渡高度等内容。

第6章机场管制服务,主要介绍机场管制工作中有关的基础知识,包括: 机场管制塔台的职能、工作范围、基本要求; 机场地面助航设施; 机场最低运行标准; 跑道的选择和使用。重点介绍机场管制的程序与标准,从飞机在地面上的活动开始一直到飞机离开管制范围,包括地面管制、起飞管制、着陆管制、机场起落航线飞行的管制、多架航空器同时起飞着陆的管制。

第7章以程序管制作为阐述的重点,围绕进近(终端)管制和区域管制的管制职责及管制工作程序展开,内容包括飞行进程单和飞行计划。重点介绍了离场管制、航路管制和进场管制的工作程序及工作内容。

第8章雷达管制服务,主要内容包括雷达管制规定、二次监视雷达应答机使用和高度确认、雷达管制最低间隔、雷达识别、雷达引导、雷达管制移交、进近雷达管制、雷达在机场管制和情报服务中的使用等。这部分也是本书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最后,第9章和第10章就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的一些特殊情况进行了介绍。

第9章介绍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特情处置,包括复杂气象条件下的管制、空中交通管制特情处置的基本要求,重点介绍14种不同特情的处置。

第10章介绍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发生的事故、差错和调查,介绍了事故及事故征候、空中交通管制严重差错和空中交通管制差错的概念、调查的组织和程序、空中交通事件的报告程序等内容。

2. 本书特点

(1) 内容全面。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最新的《中国民航空中交通管理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行业标准》、《航空器机场运行最低标准》以及已经出版的同类型的相关教材,汲取了当前出版的所有空中交通管理相关书籍的优点,内容全而新,能满足教学和实际工作的需要。

(2) 结构新颖。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经过多次调整,在接纳了各个专家学者以及行业内专业人员的建议和意见后形成了现在的章节结构。以一次完整的飞行作为主线,读者在阅读时,既可以扮演一名飞行员,也可以扮演一名管制员,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空中交通管制的知识。

(3) 通俗易懂。本书作为飞行技术专业和空中交通管制专业的专业课程用书,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各个专业的特点,对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都做了详细的介绍。

本书的全部章节均由谢进一进行统筹规划,由系列教材编写委员会进行审稿。具体执笔如下: 前言、第1~4章由谢进一编写,第5~10章由谢进一、石丽娜共同编写。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汪泓教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运输(飞行)学院院长丁兴国、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运输(飞行)学院副院长郝勇教授、常务副院长徐宝纲教授对书中部分章节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很多业内外人士的观点、书籍和文章,在此谨向他们表示真诚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编者201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