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正式成立十周年。《全球传媒评论》为此特地奉上这期纪念专刊。
这次纪念专刊的第一个专题是“新闻与传播教育”。首篇为“范敬宜论新闻教育”。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庆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特别怀念已故的院长--敬爱的范敬宜先生。范敬宜先生于2002年担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首任院长,至2010年11月13日逝世,为清华无私奉献了8年,功劳卓著。范老生前为学院制定了“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办学方针,倡导并主持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课程。可以说,范敬宜的新闻思想奠定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办学理念。“范敬宜论新闻教育”精编了范敬宜院长在清华的讲话稿,以志纪念,本专题的特邀主编是尹鸿教授。
2010年12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进行了国际评估。国际知名学者组成的评估组对学院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充分肯定了学院将近10年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许多建议。在此发表的,是此次国际评估活动的组织者史安斌教授对评估活动的简要报告。
本专刊的第二个专题是“媒介伦理”. 2010年8月23日至28日,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功举办了一次以“媒介伦理与法治”为主题的理论与实践高端论坛。此次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主办,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牛津大学媒介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和美中教育基金会合办的论坛,邀请了十多位知名中国学者和来自亚、欧、美等地区的专家。本专题的论文便主要来自这次论坛。此论坛的组织者和本专题的特邀主编是陈昌凤教授。
传媒伦理学世界知名教授、《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的作者克里斯蒂安发表了“媒介伦理研究--热点议题及研究方法”。在文中,克里斯蒂安将媒介00全球传媒评论(院庆纪念专刊)00编者的话伦理的热点问题概括为六大类:社会公正、真实、非暴力、人格尊严、新道德理论和工具主义,其中“社会公正”和“新闻真实”被置于首要位置,对当今中国的现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桑德斯教授在“澄清新闻伦理学的根本问题”中也提出了相似的“建立道德的新闻学”的目标--致力于建设公正和可信赖的真实社会。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施密特先生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传媒伦理准则的观点,他引述的9项原则中,第一条就是:新闻业的首要责任是了解真相。英国教授马克·史蒂芬斯介绍了英国的媒介法与案例。年轻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者王辰瑶副教授则以鲜活的中国实例揭露了新闻造假的问题,提出了“为何先放弃伦理?”的尖锐话题,并分析了内地新闻从业者的伦理困境。
全球传媒的发展及其传播的动向历来是清华新闻传播学侧重研究的领域。在“全球传播研究”专栏收录了在美国学习的中国学者崔玺的“中美新闻主持人专业化的媒体再现--有关沃尔特·克朗凯特和罗京的报纸新闻报道比较研究”,不仅其内容非常有趣,其系统的比较研究方法也很有特点。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娜堡传播学院马万·克瑞迪和莎拉·穆拉的“超媒体空间与全球传播研究--以中东为例”探究了超媒体空间在2005年黎巴嫩和2009年伊朗的政治剧变中扮演的角色,归结为数字时代全球传播带来的变化。旅英高级讲师曹青对西方媒介中呈现的中国形象进行了细致的文化解析。彭侃的“美国政府的支持与好莱坞的全球扩张”详细介绍了美国好莱坞的全球扩张获得政府支持的背景。厦门大学陈嬿如教授则对网络时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认同的研究,提出了“全球脑,中国心”的概念。
新闻传播理论和历史的建设是我们坚守的宗旨。本次“新闻传播研究”专栏发表了5篇论文。王维佳博士在“劳动创造新闻”中分析了当代中国新闻生产中的劳动过程与劳动控制,这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两篇与新闻传播史相关的文章分别介绍了澳洲华文传媒(刘康杰)和中国古代印章(曹书乐)。另有一篇以实证研究方法进行的网络行为研究(李先知).
“全球传播论坛”一般也发表争鸣性的意见和讲坛上的论题。这期发表了澳门大学吴玫对中国媒体在构建软实力方面存在问题的批评。吴玫认为,中国的国际传播应有独立的立场、观点和信息,避免成为他国软实力的传声筒。显然,这是一个值得注意并亟须予以克服的倾向。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博士近年来在大众传播媒介上不断发表对中国问题的分析和建议,也推动了“中国模式”话题的传播。在郭镇之对郑永年的访谈中,他们讨论了中国现实、政治传播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郑永年先生主张认真总结“中国模式”的经验和问题。
王怡红、胡翼青主编的《中国传播学30年(1978-2008) 》是2010年出版的一本值得注意的书,对中国传播学的发展进行了相当全面的描述与总结。刘宪阁的书评点明了这本书的意义--“问题本身比学科归属更重要”.
从2012年起,《全球传媒评论》将改为每年一本,精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电子杂志季刊《全球传媒学刊》上的精彩论文,以印刷版本的形式与学界的读者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