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魔力绕其间,能使花柱变塔尖,被投机的魔杖点燃,疯狂传遍了整个国家……——1791 年8 月31 日《纽约公报》打油诗《投机》
1. 寻找继承人
1853 年,财大气粗的银行家乔治· 皮博迪58 岁了,终日被风湿病折磨,预感来日无多,如何处理偌大家业成为一块心头病。皮博迪一生单身,没有子嗣,对几个合伙人也不满意,因此寻找合适的继承者人选就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皮博迪对继承人有四个要求:爱交际、有家室、有外贸经验,最后一点,美国人。
身在波士顿的詹姆斯· 毕比是皮博迪的生意伙伴,他很快从公司中选出了一名合伙人推荐给皮博迪,他就是朱尼厄斯· 斯潘塞· 摩根(J. S. 摩根)。
朱尼厄斯是一个神情严肃的中年美国人,有一副高大魁梧的好身板,早已成家业,生有一子。他与詹姆斯· 毕比合伙做进口批发生意已两年有余,虽然总是冷面孔,做起事来却一丝不苟,有条不紊,让人放心。
1853 年5 月,朱尼厄斯带领家人到伦敦拜访皮博迪,其中就包括他的儿子约翰· 皮尔庞特· 摩根(J. P. 摩根)。J. P. 摩根那时还是一个未经世事的青涩少年,对眼前那个满脸皱纹的老人感到“讨人喜欢却像烟雾一样影影绰绰”,此外就剩下贪婪的印象了。
J. P. 摩根的儿子,杰克· 皮尔庞特· 摩根(小J. P. 摩根)后来在人前追述了祖父与皮博迪会面时的情形。据他称,皮博迪对朱尼厄斯说,“你知道,我坚持不了多久,如果你来与我合伙,10 年后我退休,届时会把我的名字和一部分资金留给你作为你未来发展的开端,如果到那时你还未积攒起一笔可观的资本的话”。
后者回答说:“皮博迪先生,看样子这提议很好,不过,需要考虑的事情还很多,在查看您公司的账目,对公司业务和运作方式有了解之前,我不能给您答复。”这番回答不免令皮博迪对其另眼相看,要知道,在那个投机盛行的年代,如此冷静克制的商人可不多见。
据皮博迪提供的资料显示,乔治· 皮博迪公司资本总额45 万英镑,仅次于巴林兄弟和罗斯柴尔德家族。面对这样高规格的公司,任何人恐怕都不会无动于衷。朱尼厄斯看完账簿之后痛快地接受了邀请,在1854 年10 月成为皮博迪的合伙人,随后举家迁往伦敦,作为继承人考察录用。
无论皮博迪还是朱尼厄斯,都不会想到,因这次合伙开创的金融王朝将在未来超越老牌的罗斯柴尔德家族银行和巴林兄弟银行,担当起世界金融霸主的职责,呼风唤雨,不可一世。
合伙协议规定:公司买卖证券、从事外汇交易、并且经营银行信贷,代理铁轨用铁及其他商品。皮博迪承诺,每年支付给朱尼厄斯2 500 英镑,用作招待开销,但这笔钱究竟是否兑现始终是一个谜,而双方的合作并不愉快却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皮博迪和朱尼厄斯之间毫无亲密可言,朱尼厄斯对这个气量狭小的合伙人处处尊敬,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但还是被他奇怪的脾气搞得疲惫不堪。
随着皮博迪身体每况愈下,朱尼厄斯在1859 年获得皮博迪公司的控制权,
尽管在名义上前者仍是公司拥有者。五年之后的1864 年,协定期满,皮博迪退出公司。但令人大感意外的是,皮博迪并未按照当初许诺的那样留下资金和公司名称使用权,而是将名字与资金从合伙公司一并撤出。
皮博迪亲手销毁了一手创建的“金字招牌”。无奈之下,朱尼厄斯不得不建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J. S. 摩根公司,这就是摩根财团的基石,衍生日后名震一时的J. P. 摩根、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当然,这个金融帝国的雄起、辉煌与没落,已经是几代人之间的事情了。
2. 华尔街的前世今生
继续讲述摩根的故事之前,不妨将镜头回溯,去反顾这个首屈一指的金融财团崛起的时代大背景……
1653 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已经过去整整60 个年头,北美洲正沉浸在野蛮与文明的对抗中,到处充斥着抢夺、抗争和厮杀。从一开始,它就是各方势力互较高下的博弈场。
既得利益者总想穷尽一切手段,将外来者排斥在外,妄图把便宜占尽。如今,这片崭新的大陆被尖木桩和围篱分割成无数块土地。这自然是那些欧洲殖民者的主意。为了管理他们的黑人奴隶,阻挡印第安部落的骚扰以及其他殖民者的觊觎,高竖墙俨然成为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此时的纽约还算得上一处未经开垦的处女地,最繁荣的地方要数曼哈顿南端,有800 户居民,一座教堂,若干手工作坊、露天市场和简易围墙,身处哈德逊河口岸的天然优势使它成为世界上最优良的天然海港。荷兰统治者为此兴奋不已,在他们眼中,这个日渐繁华的口岸无异于北美贸易前站,战略地位之重要堪比首都阿姆斯特丹。1653 年的某一天,他们干脆把曼哈顿定居区定为新尼德兰省省府,命名为新阿姆斯特丹。要知道,20 多年前,他们从印第安酋长手中买下这块土地的时候,只用了价值60 荷兰盾的玻璃、布料,不过24 美元。
然而,这桩买卖如此划算,以至于居然激起了英国人的越俎代庖之意。
英国并非传统的海上强国,整个16 世纪,其海洋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野蛮抢劫和贩运奴隶。1588 年,英国击溃西班牙无敌舰队,在胜利鼓舞下开始海外扩张。进入17 世纪,抢占海外殖民地成为英国海军的最大任务,对于新阿姆斯特丹更是垂涎已久,毫不掩饰其企图心。
新阿姆斯特丹市市长彼得· 斯特文森对此忧心忡忡,这个军人出身的政客喜欢用军事化的眼光来审视一切。在他眼中,荷英大战不可避免,一年前两国在多佛海峡的擦枪走火只是英国佬寻衅滋事的借口,英国人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拦截荷兰商船,而是要取而代之,确立海上优势为其后争夺殖民地试探风向。这样看来,战略要冲的新阿姆斯特丹必将成为争夺目标。
果不其然,1653 年8 月,荷兰海军被英国击溃,荷兰人士气大减,海外移民草木皆兵。为防止英军从曼哈顿北部入侵,市长彼得动用所有财力、物力在城市北部修建了一道防护墙:西起哈德逊河畔,东至海岸线,将那条原本防御印第安部落的简易栅栏强化为4 米高的泥土木板墙。
事实很快证明,此举纯属多余——一年后,英国军舰从南面港口直接攻破新阿姆斯特丹。
为了向王室献礼,英国人以约克公爵的名字为由,把这片领地更名为新约克郡,也就是纽约。这时,摩根家族的祖先迈尔斯· 摩根已经在纽约东北部的波士顿定居了18 年,过着安逸的自耕农生活。
荷兰人丧失了对纽约城的统治权,他们的商业精神却在这块土地上保留下来,并且在英国人带来的自由市场理念的支撑下发扬光大,成为推动城市前进的不懈源泉。至于那道杞人忧天的木板墙,随着纽约城的扩大,逐渐成为阻挡城市扩张的藩篱,最终在45 年后被拆除。
不过,当年沿墙而成的那条狭长街道却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墙街(wallstreet),也就是华尔街。在当时,华尔街只是纽约众多街道中的一条,无甚特别。谁也想不到,这条不起眼的小街居然在此后大放异彩,那里发出的每一条指令,随时随刻影响着美国甚至世界的脉动。曾经一度,迈尔斯· 摩根的后人主宰了这条街道和它统治的世界。
3. 黑铁时代:奴隶中转站
作为荷兰曾经的殖民地,纽约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不安分的荷兰血统。很长时间内,整个北美洲都处于莫名骚动当中,但曼哈顿南端的那个小角却有足够大的魅力,把人们统统吸引过来。
这片土地原本并不出奇,荷兰人的到来释放了它的能量,使之不再平静。荷兰人是世界上最具投机意识和资本理念的民族,他们建立世界最早的股票交易制度,一直被沿用到今天。
17 世纪初,荷兰西印度公司从曼哈顿运回第一批货,整整赚了一倍,这条消息引发轰动效应,人们挈妇将雏,或孑然一身地赶来,将这里变成著名的机会场,被讨价还价和金钱叮当声覆盖。
有一次,一个法国传教士踏上曼哈顿的土地,立刻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这个只有数百人口的小镇的街道上,居然行走着操持20 多种语言的生意人,商会、作坊应有尽有,人们在市场里进行皮毛、面粉、奴隶交易,商船来往不绝,一幅风光旖旎的繁华场面。
实际上,纽约被称为新阿姆斯特丹的时候就已经是北美最大的贸易中转站了。荷兰人的圆肚商船把非洲黑人、西印度群岛的糖浆和朗姆酒运来,换走皮毛、面粉和烟草,在低买高卖的异地交易中赚钱赢利。
到英国统治时代,纽约港开始对商船征收关税,但巨大的利润还是刺激人们前来,个别商人甚至铤而走险进行走私。不管怎样,在贸易的带动下,纽约迅速繁荣起来,成为一座典型的商业城市。
1698 年,华尔街北面的围墙被拆掉,纽约人口已经接近5 000 人,大部分集居在曼哈顿岛南端。那时的华尔街人烟稀少,相当于现代城市的北环路,只有进行奴隶交易的时候才热闹起来:从非洲贩卖来的黑人在临近海岸的华尔街东段稍作停留,然后被运往南方的农业大省卡罗来纳或弗吉尼亚。
相当长的时间内,华尔街恪守本分地发挥奴隶中转站的职能,至于日后鼎
鼎有名的金融市场,不仅远未成形,甚至在整个曼哈顿岛都找不到一家银行。北美大陆上,通用货币是实物而非纸币,一串贝壳串珠似乎比一沓大钞更有价值。纽约的一个荷兰商人囤积贝壳串珠引发物价动荡,成为北美历史上首场金融操纵案,也算得上纽约金融史开端,当然,并不见得是一个好的开场。
就像所有美国早期城市一样,纽约在独立战争的炮火中化为灰烬。奇怪的是,当美国人在建国后建立他们自己的金融体系的时候,拥有悠久商业传统的纽约居然被弃之不顾。事实上,美国的第一家银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甚至中央银行都是在费城建立的。无论人口数量还是港口质量,这个位于特拉华河上游的内陆城市都比纽约更具优势,并且它还是合众国当时的首都。
纽约的命运其实是两种力量博弈的结果。以杰斐逊为首的政治家把包括债券在内的一切低买高卖行为视作不可宽恕的投机行为,极力反对财政部部长汉密尔顿提出的财务改革方案,他们甚至对汉密尔顿居住的纽约好感不多。双方激烈争论的结果是,汉密尔顿主张的偿债法得到通过,但作为交换,纽约失去了成为首都的机会。在杰斐逊主义者的眼中,这个拥有悠久投机传统的年轻城市根本不具备首都资质,倘若把其设定为金融中心,后果不堪设想。
出生于商人家庭的汉密尔顿对纽约有一种发自肺腑的好感,他从15 岁到纽约就被那种自由竞争的气质吸引,从此再未离开。很多人视其为纽约之父,正因为他的存在,华尔街从粗糙集市脱胎换骨为证券交易市场,纽约也得以保存并发扬城市精神,成为美国乃至世界金融中心。
美国独立后,战后重建如火如荼,华尔街很快涌现出众多新式建筑,包括汉密尔顿的官邸,纽约市政大厅和第二座三一教堂等等,俨然成为政治中心。1789 年4 月30 日,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 华盛顿在华尔街与宽街交接处的市政大厅宣誓就职,华尔街从此被美国人所熟知。
华盛顿就职的那栋建筑在40 多年后被拆除,建起海关大楼,对面的土地连同建筑物在100 多年后被摩根家族买下,建造了一栋两层角形建筑,便是今天高楼簇拥下毫不起眼的华尔街23 号。
不过,彼时的华尔街已不需要靠政治活动来提高名望,摩根财团正是这个转变的促成者和见证者。
4. 根深蒂固的投机传统
汉密尔顿的债券政策把跃跃欲试的华尔街和大张旗鼓的建设浪潮联系起来,两者从此建立了一种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资本与实业,支撑起令人意乱神迷的美国梦。
某种程度上,美国最终走向繁荣,正是依托于资本与实业的结合,在J. P. 摩根的辉煌时代,摩根财团通过企业并购的方式创建了美国钢铁公司、北方证券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等巨型企业,这些工业托拉斯在当时无人能敌,甚至在今天仍在影响着美国经济的运行。但是在美国建国之初,汉密尔顿的这番构想其实只是现实逼仄下的无奈之举,它的出现充满了太多投机因素。
独立战争期间,为支付巨额军费开支,联邦各州一面在国外大肆举债,一面在国内开动印钞机,不停地印制钞票。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债务攀升,货币贬值。美国建国后,货币紊乱、国库空虚,面临巨大财政压力,经济建设举步维艰。
汉密尔顿提出一套改革举措:以国家信誉为担保,发行新币,以固定比例兑换旧币,并允许州政府和银行发行债券、股票;同时规定,新债券只能由新币购买。这样一来,不仅统一了货币,还筹集到建设资金。政府再用新币购买债权人持有的旧国债,之前的债务压力便迎刃而解。
结果不到一年的时间,美国便摆脱了财政困难。意想不到的是,在债券带动下,金融市场也随之迅速繁荣起来。
费城仍然是合众国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这种状况直到几十年后才被改写。城市街道上股票交易所、银行、保险公司林立,美国国家银行在1791 年7 月发行的股票在一小时之内就被认购一空,盛况空前,人们由此相信大牛市到来了,就连欧洲的经纪人也不远万里赶来淘金。
相比之下,纽约如同一个愣头愣脑的乡下小子——那时还未有交易市场,为数众多的经纪人盘踞在华尔街东部靠近河岸的小客栈中,在咖啡馆进行债券交易,吵吵嚷嚷,毫无秩序。
人们并非对此无动于衷。实际上,围绕建立规则曾提出很多举措,奈何这个城市投机传统如此深入人心,以致所有措施不是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就是被人们质疑动机。这也许就是过分自由的代价。
几名成功的经纪人原本计划在华尔街22 号建立一个拍卖中心,用于债券交易,即证券交易所。但由于债券商各行其是,计划最终搁浅。牵头的几人随后联合20 多名同行签订了那项著名的《梧桐树协定》,很多人把其视为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前身,尽管后者在25 年后才成立。但是由于这个协议具有很强的排他性,被反对者视作内幕操作的交易场所,名声并不像传闻中那么好。
在某种程度上,大牛市不仅催生了华尔街的繁荣,也在无意中鼓舞了投机行为。
商人们肆无忌惮地玩弄花招,就像贝壳串珠事件那样令人憎恨。聪明的投机者隐藏得更深,他们喜欢躲在合法外衣下明目张胆地交易,开公司是最常用的伎俩。1800 年之前短短4 年时间,全美出现了335 家公司,业务几乎全部围绕工程建设,比如修建运河、高速公路和供水系统等。人们很难判断这些公司究竟是在诚心诚意地搞建设,还是徒有其名,打着幌子招摇撞骗。最极端的例子是,一家供水公司真正的生意居然是银行业务。
提到这个莫名其妙的银行,很多人一定会觉得匪夷所思,但它的出现并非偶然,并且在今后还将影响华尔街。
自从建立以来,纽约一直没有完善的供水系统。1796 年,几个商人说服市政官员由他们开办一家私立供水公司,向纽约市民供应饮用水的同时,还可以“从事其他任何资金交易或业务经营”。决议通过后,该公司急不可耐地组建了一所银行,而它声称的供水系统施工缓慢,建成后却不堪大用。
没过多久,该公司的供水管道弃之不用,反而是那家银行不仅生存下来,还成为华尔街上的一股强大势力。它曾经是全美最大的银行,换过几个名字,
其中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大通曼哈顿银行,后来与华尔街23 号分割出来的J. P. 摩根银行合并,就是今天的摩根大通银行。
5. 废黜中央银行
1825 年,伊利运河的水提前两年流进哈德逊河,这项饱受争议的工程打通了密西西比与纽约之间的通道,不仅带动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大繁荣。就像历史书中记载的那样:“许多纽约商人对从新泽西州到哈德逊一代的众多小矿山和铸铁厂非常感兴趣,他们为之提供资本和发工资的现金,而原料供应则从上游运来,产品运往本地和国外市场。”
结果仅凭借当年的税收,便足以偿还修建运河外借的债务,这进而促进运河概念的大受欢迎。仿佛一夜之间,美国的运河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它们不满足于在本土融资,纷纷跑到规模更大的伦敦金融市场,几乎所有运河公司发行的债权都能得到超额认购。
在这场空前宏大的运动中,并非所有的项目都如伊利运河那样出众。实际上,很多新生的运河公司完全不具备招股说明书标榜的那种能力,就像纽约那家供水公司一样,它们更在意从债券市场筹集到多少资金,对于实实在在的项目兴趣无多,即便有,也不能确保投资人利益。
在此起彼伏的热点概念支撑下,投资者还有很长的欢乐时光。运河狂热过后,西部土地开发和铁路建设盛行一时。从1829 年到1837 年,银行数量暴增一倍,发行的债券总值翻了3 倍还多。这期间,铁路证券成为华尔街金融市场的主要产品,先后有4 家铁路公司在交易所挂牌,伊利公司把欧洲投资者的资金源源不断地从伦敦送回美国,用于伊利铁路的建设。
随着金融业的繁荣,在华尔街从事证券买卖的人数迅速增多,交易量也随之攀升。1835 年6 月26 日,纽约股票交易所曾创下日交易量7 825 股的历史纪录。到1836 年的时候,有81 家公司的股票挂牌销售。华尔街已经拥有了固定的股票交易所,但大部分交易还是在大街上进行。
纽约逐渐展露出金融中心的迹象。华尔街一刻不停地释放着惊人能量,1835 年,一场毁灭性的大火也不能摧毁它,这让它看起来似乎不可战胜,就是在这场大火中,J. P. 摩根的祖父开办的保险公司因为坚持赔付声名鹊起,展示了金融在灾难面前的修复力量。然而,当杰克逊总统颁布新的财政计划的时候,华尔街乃至整个美国都被投机者拖入泥潭,大萧条来临了。
作为坚定的杰斐逊主义者,杰克逊总统对银行怀有深刻的怀疑。他不认为一个强大的中央银行可以给金融市场带来必要的稳定性,更无法容忍哪怕微不足道的投机,于是亲手取缔了美利坚合众国第二银行——当时的美国中央银行——这直接导致美国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缺少中央银行,恰恰给后来华尔街23 号的主人J. P. 摩根提供了媲美中央银行的机会。
1836 年,杰克逊决定遏制地产投机,发布了他的“硬币循环”政策,要求土地购买者必须使用金银币而非纸币支付。这项政令固然打击了投机活动,但也把美国带入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
接下来的一年,那些黄金储备不足却发行大量债券的银行因无力支付而纷纷破产:股市暴跌,运河概念迅速贬值;伦敦紧缩信贷,国外投资者不再愿意购买美国债券。美国金融市场坠入寒冬。再加上农业歉收,贸易逆差以及棉花价格下跌等因素,大恐慌扑面而来。从曼哈顿岛的华尔街到广袤的中部,再到美国西海岸,每一个州政府都开始发出破产者的叹息。
这时候,一个籍籍无名的弗吉尼亚券商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就是摩根财团的“开山鼻祖”乔治· 皮博迪。
6. 发迹于危难之间
人们始终相信摩根家族代表了美国金融业的轨迹,可如果追述美国金融业的历史,不仅比摩根家族源远流长得多,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讲清,至少避不开那个小气的巴尔的摩商人乔治· 皮博迪。
在人生的前半截,皮博迪并不是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甚至毫无闪光点可言。这个蓝眼睛、棕头发的商人长着一张苦难深重的脸。他只读过几年书,十几岁的时候父亲死了,不得不去卖苦力以养活母亲和6 个弟妹,直到在一位富裕合伙人的帮助下赚得第一桶金才改变了困窘命运。
1835 年,40 岁的皮博迪尝到成功的滋味。他有一副好口才,这不一定讨人欢喜,却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并且他非常爱国,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能力报效国家。当时金融危机如期而至,皮博迪的家乡马里兰州开始遭受破产威胁,由于不能按时支付利息,伦敦的资本家决定终止投资,这让马里兰州的官员们非常头疼,他们派遣皮博迪和另外3 名商人去英国谈判。
皮博迪的口才帮了他的大忙,当其他特派员心灰意冷地踏上归程之际,皮博迪却把心怀怨恨的伦敦银行家请上宴席,劝说他们提供新的贷款以帮助马里兰州度过危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旧的债务不被拖欠。结果,皮博迪带着筹集的800 万美元返回家乡,从此被刮目相看。
1837 年,当美国各州被破产阴霾笼罩时,皮博迪迁居伦敦,他在穆尔门街31 号开设了一个商号,充当起美国各州政府债券的经手人。乔治· 皮博迪公司只有一个红木柜台,一只保险箱和几张书桌。就是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乔治· 皮博迪进入了辉煌事业的创业期。
1837 年,美国的经济恐慌
皮博迪很快进入了一个由顶级银行家组成的圈子,其中成员包括巴林兄弟,罗斯柴尔德家族,据说他和后者关系非比寻常,前者也借他的关系购入美国债券。总而言之,这个圈子让皮博迪在伦敦金融界站住脚跟,他也吸收了那些伙伴的特色:只为各国政府、大公司和有钱人服务。这项商人银行的古老传统被乔治· 皮博迪发扬光大,进而成为后来的摩根财团的一项重要特质。
仿佛高高在上的金融贵族,皮博迪从不主动拉拢客户,而是安心地坐在公司柜台前等待国王、官员、贵族和富商登门。当然,普通人根本不可能与他交易,就像后来没有资格到摩根银行开户一样。
在伦敦,皮博迪一直坚持他的美国出身,这能够给他心理上带来征服式的快感。最初几年,皮博迪如鱼似水,靠承销美国各州债券成为伦敦政客和银行家的座上宾,不过,随着萧条的加重,拖欠利息的现象越来越多。到了所谓“饥饿的40 年代”,美国的一些州长干脆联合起来,公开声称不再支付利息和偿还债务,令美国债券信誉大减,也给身在伦敦的皮博迪带去无尽的烦恼。
皮博迪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每当在伦敦街头碰上美国债券持有者,他总是羞愧得无地自容。更让他伤心的是,马里兰州也加入赖账队伍,这个州超过半数的债券经皮博迪之手推销到欧洲。为敦促债务,皮博迪尽办法,甚至不惜铤而走险收买家乡的官员,最终才得偿所愿。恐怕就连皮博迪也没有想到,这些不受欢迎的债券成为他二次发迹的资本。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各州开始陆续支付利息,砸在皮博迪手中的贬值债券让他大赚一笔。并且在加州淘金热的刺激下,美国债券信誉得到恢复,重获欧洲投资者青睐,这让皮博迪个人名望迅速达到顶峰。
1851 年7 月4 日,皮博迪在奥尔马克大厅举办美国独立日宴会,84 岁的威灵顿公爵应邀出席,伦敦政商两界有头有脸的人物也悉数到场,给他带去空前的名誉。皮博迪懂得如何利用政治来造势,这个传统被继承者朱尼厄斯· 摩根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为摩根家族崛起的隐性因素。在之后的岁月,皮博迪成为美国商人的榜样。他经常带领美国同胞游伦敦,一周内宴请近百位美国人的传言更是令其形象生辉。毫无疑问,这个相貌平平的美国老头在向世人炫耀他的成功。但是在历史学家挑剔的眼中,乔治· 皮博迪从来都没有走出吝啬鬼的阴影。某种程度上,他在人前如此倚老卖老、张扬高调,其实是在掩饰那股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每当孑然一人,皮博迪总会不由自主地显露出谨小慎微的一面。他是一个工作狂,不停地积攒钱财。19 世纪50 年代,他积累了2 000 万美元的财富。他曾对中国的丝绸贸易产生兴趣,最终却将钱存了起来,理由是:为了安全起见,“即使是我自己的钱,我也必须小心谨慎”。
皮博迪的谨慎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为了等一辆一便士的出租车,这个年过50 的百万富翁甘愿在雨中哆嗦半个小时;他的年收入高达30 万美元,花费却不到百分之一,剩下的都存入私人账户;他曾命令助手将买午餐剩下的零钱积累到一定数额的时候悉数上缴。自从朱尼厄斯· 摩根入伙以后,乔治· 皮博迪的坏脾气有增无减,公司的生意也没什么起色,除了在19 世纪50 年代的铁路热中大赚,余下的日子都算不上好时光。1857 年,受新一轮经济危机影响,皮博迪公司一度传出破产谣言,后来又因投资不善在多个项目上损失惨重。晚年的乔治· 皮博迪似乎开窍,他疯狂地进行慈善捐助,尽管他承认“多少年来含辛茹苦历尽艰难,方积攒起这笔财富,要和这些钱分手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还是十分慷慨地把万贯家财散尽,甚至没有留给他的合伙人朱尼厄斯· 摩根任何赠与,J. S. 摩根公司可以说是自力更生。1869 年,一生小气的乔治· 皮博迪终于走完了人生路,他的遗体被运回美国安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英国人为他在伦敦交易所后面树立了一尊塑像。
如今,当人们走到寸土寸金的伦敦金融区,恐怕谁也不会想到,这就是那个奠定摩根家族百年基业的“局外人”。皮博迪去世后,合伙人朱尼厄斯· 摩根继承了他在伦敦的衣钵,并为新生
的J. S. 摩根公司注入崭新的气质。通过家族几代人的努力,风格迥异的摩根财团悄然布局,默默积蓄着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