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急需既精通现代金融知识,又能运用英语从事金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行业性专业外语证书考试制度,即全国金融英语证书考试(FECT)。随后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金融专业英语相关课程。显然,专业英语并不等同于一般大学里开设的基础英语,基础英语强调语言点和语言技巧的学习,而专业英语则着重于英语语境下的专业素质培养。换言之,基础英语教学生如何使用英语语言这门工具,而专业英语则要求学生利用英语语言这个工具增进其专业能力。基于这种定位,我们编写了这本《金融英语》教材,希望本书不仅能让学生知晓金融英语专业的基本词汇和术语,增强其专业文献阅读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英语语境下的专业素养——以国际视野理解和掌握金融学的学科体系和发展动态,从而为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全书共分为十章,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利息与利率、外汇与汇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中央银行、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政策。每章开始以结构图的方式勾勒出本章主体结构,使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一目了然; 然后以开放式小短文的形式引出主题,短文与本章内容密切相关; 正文部分每一小节之后有测试点对本节专业知识进行检测; 正文之后的阅读材料有助于拓展学生知识面; 最后有本章小结和需要掌握的专业词汇。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各章内容,每章配有多种类型的练习,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英译汉、汉译英以及问答题。
本书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 全面性。本书借鉴了货币银行学中文教材的结构体系,涵盖了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体系、货币供需与货币政策等基础概念与理论,用英语系统地阐述了金融理论与实务知识。
2. 清晰性。本书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全书按横纵两条线索组织内容: 横向线索是货币→信用→金融机构; 纵向线索是货币→货币的需求与供给→货币的均衡与失衡→货币政策。
3. 实用性。本书将金融理论与实务、知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使读者既能熟练掌握金融知识,又能提高其运用英语处理金融业务的能力。
4. 针对性。本书将语言学习与英语语境下的专业素质培养有机结合,针对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着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性思维模式的金融人才。
本书主编陶艳珍、顾艳辉长期从事金融英语教学,是省级双语示范课的主持人,又是全国金融英语证书考试(FECT)阅卷成员,有着十余年FECT考试培训与阅卷经历,在金融英语教学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编者希望利用教材编写这个机会将金融英语教学经验和成果呈现出来。教材选编结合近年来金融学专业英语实际发展,在内容上围绕专业要点、难点,架构有序,重点突出。编写团队合理分工,密切协作,数易其稿,努力做到编写宗旨一贯,行文风格一致。
具体编写分工是: 陶艳珍编写第一章、第三章、第八章和第九章; 顾艳辉编写第五~七章和第十章; 方江南、赵春红共同编写第二章; 王国勇、陈婷共同编写第四章。
本书既可以作为金融学专业英语教材,也可以作为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双语教材,还可以作为从事金融行业工作人员的英语工具书。此外,本书也可以作为全国金融英语证书考试(FECT)的参考用书。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许多相关书籍与教材,我们以书后所附参考文献的形式列出,并表示衷心感谢。
虽然我们倾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编写本书,但由于金融体系庞大复杂,发展日新月异,加之编者学识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与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