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城市管理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地方分权浪潮的兴起,城市管理显得更加重要。城市管理是多行业和多角色参与的行为(Cheema,ed,1993) ,它不仅应当关注城市的经济基础,还应当关注环境、公众参与、公共服务和公平等内容(Devas & Radkodi,2000) 。城市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解决城市中最重要的问题以及形成关于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上。本书可以帮助那些研习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整个城市管理领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

本书的适用范围

这本《城市管理学》是一本适用于本科生或研究生初级教程教学的入门课本。本书的内容是为公共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所设计的。因此,各章的内容大多数以文字表述为主,几乎不涉及高深的数学方法。不过,由于本教材具有涉猎范围广泛并且特别强调本土化的特点,它还可以用于城市和区域经济、城市和区域规划、公共政策、土地管理、公共事业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教学。

内容与结构

城市管理学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应用学科,其知识体系还不十分成熟,对它的研究对象和学科范畴,存在着不同的研究范式。本书以城市竞争力管理为基础构建学科的知识框架,认为城市竞争力与竞争优势、创新能力、治理结构及关键资源密切相关。因此,城市竞争力管理强调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决策的科学性,推崇管理创新以及管理的集成化、柔性化和网络化。这一理念自始至终体现在全书的布局之中。

本书共八篇。第一篇介绍城市管理理论和一般性原理,并讨论了我们建立的新的分析框架。第二篇阐述了城市发展战略,重点围绕城市竞争优势讨论战略规划、优势重组、城市品牌和形象设计等方面的内容。第三篇转向分析城市治理结构,这部分重点阐述城市治理结构模式的变革、城市公共决策与政策的制定过程。第四、五、六、七篇是本书的分论,在这里,利用大量的篇幅详细地阐释了城市的经济、环境、社会和空间管理方面的内容。最后,第八篇是本书的结尾,关注了城市管理现代化问题,内容包括智慧城市建设、网格化管理,以及城市管理的变革与创新。

城市管理学

本书试图以最新的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相比而言,各部分内容摆脱了以往的一般性议论,更注重实用性和启发性。此外,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也一改传统的“分堆分块”的布局手法,而按照主题展开阐释。例如,有关城市产业规划与管理问题,分别在城市经济管理和城市空间管理部分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讨论。

本书的特色

本教材与众不同之处有三:一是围绕城市竞争力构建一个现代城市管理的理论框架。与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城市管理理念不同,现代城市管理本质上是对城市竞争力的管理。本书的内容安排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立场之上和框架之中的。二是从城市发展规律的角度看城市管理。有人说,城市管理学是研究“怎么办”(How) 的学问,因此不必知道“是什么”(What) 和“为什么”(Why) 。显然,这是一种谬误。试想对城市发展的内在机制——“What”和“Why”都不甚明了,怎么可能找到城市管理的出路或解决问题的办法——“How”呢。本书将“What”“Why”和“How”结合起来,从分析城市发展的趋势、规律中,找寻城市问题的解决方案。三是体系上力求完整,但在内容上不求面面俱到。即在保证城市竞争力管理的理论框架完整的情况下,对于城市管理问题的处理遵循“实用性”的原则。各部分内容的确定,大多着眼于我国城市管理面临的现实需求。

教师手册

本书的编排使那些具有经济学知识背景的教师能够很容易地接受。然而,对于其他专业背景的教师而言,由于书中广泛涉及金融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城市规划、社会保障、经济地理、环境经济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在讲授本书时可能需要做必要的知识更新和补充。当然,也可以采取更具灵活性的办法进行处理。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城市管理的基本准则及其特殊化处理方式。教师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向学生说明如何将城市管理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地方的管理实践中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中。

限于篇幅,本书没有提供相关的案例和参考资料。在日常教学中,建议多进行案例分析。只有当城市管理理论能运用于解释实际事件与政策时,它才是有用且令人感兴趣的。同时,为了让学生能以全新的角度看待并更好地理解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多向学生推荐一些参考文献或提供一些辅导材料,也是一种有益的做法。

本书没有提供相应的复习研讨题目,这给授课教师留下了较大的自由处置空间。教师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们面对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研究题目。可以把这些问题作为课后作业,也可以就此展开课堂讨论。

致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教不出真正的城市管理者。我国著名诗学大家顾随先生在谈论诗词时说到“三种功夫”:体认——体会——体验。体认是识,体会是悟,体验是行。对于城市管理的学习,也须用到此三种功夫。

在这三种功夫中,体认是第一步。即先要“识”——认知或学习。在这里,“学什么”是关键。那些笼而统之、泛泛而谈的套套逻辑,花拳绣腿也,自然派不上大用场。如果依此行事,非但难有所悟,更遑论践行,只能是纸上谈兵,得一个“讲”字。此外,广泛阅读也是“识”的重要途径。读书不能存有功利心——为取资格、得学位而读书。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善于阅读才能开茅塞、得新知、增学问、养灵性。如果一个人只是抱着“义务”的意识去读书,便不能了解读书的艺术,只能说“读过”,以增加谈资而已。现在,许多学生花大量精力在网上浏览,严格说来,这并不是读书,因为那些信息只是报告事情始末的读物,完全没有深思默想的价值。当然,网上也有城市管理方面的资源,但要抱着研究的态度去阅读,才能有所斩获。

第二步是“悟”,即体会。读书要读出味来。林语堂说过:“读书先知味。”即读书必须有所悟。城市管理既是知识,也是艺术,学习不可死嚼书本,食古不化。否则,你就容易被书本知识的世界禁锢,如同在一座围城里,逃不出去。所谓“悟”,也就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你可以在网上下载别人的东西,但别忘了“消化”与“吸收”。否则,消化不良,效果适得其反。

第三步的“体验”更为关键,体验就是试着去实践。在大学校园里,怎么去体验呢?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多接触社会,多做社会调查。生活在城市中,城市管理问题俯拾皆是,你只要善于观察、追究、主动向他人请教,长年累月,就会积累一定的经验。另外,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题的社会调研。

博大精深的城市管理领域为那些有志于此的学子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愿“劳谦君子有终吉”!本书反馈邮箱:wkservice@vip.163.com 。

冯云廷2013 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