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随着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运动”(NPM) 的发生及其在全球的蔓延,公共部门管理体制、机制和模式改革以一种不可阻挡之势在世界各国迅速展开,在此过程中,人事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的改革因其处在公共部门中的核心地位而首当其冲。公共部门人事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打破已有的束缚公共部门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发展的各种“瓶颈”,还人力资源载体——人以更充分的自主权、发展权和自由,使他们在工作中能获得更多尊严及被尊重感、成就感,实现人与岗、职责与权益的有机统一,以及实现组织与员工个人的共同发展。而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机制、模式和方法,强化人本管理理念,并将此理念与管理机制、模式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发挥激励机制在彰示人的价值中的功效与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公共部门的管理水平和实际绩效,从而推动公共部门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社会管理不断跃上新台阶。

本书是在赵秋成教授于2006 年和2008 年编著出版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础上经调整、修改完成的。在写作过程中,本书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近年来的一些相关研究和实践成果,这些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本书的材料和内容。与此同时,结合作者近几年来从事科研、教学及参与社会管理活动的体会,对前几年所编教材中存在的一些不完善之处甚至存在的错误观点和看法进行了修正,也许这种修正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然而,这却是从错误认识走向正确认识的必然过程。总体来看,虽然本书基本保持了2008 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面貌,但也删节和增添了一些新内容,如各部分中的新增内容和第10 章“公共部门人员聘用与人事关系管理”等。概观本书,我们认为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系统性。本书的系统性,一是体现在本书的章节安排上,它基本囊括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核心模块,而且各章节间紧密关联,环环相扣;二是体现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管理活动的自成体系方面,即本书编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如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人员培训、绩效管理等,都是自成封闭环路的子系统,这一点在国内大多数相关教材中并未得到充分体现。

第二,实用性。本书在组材和写作过程中,特别注意到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实际可操作性问题。因为我们认为,“管理”不仅仅是抽象的理念和理论,而且更应是具体、可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操作的活动,而这恰恰是“人力资源管理”被视做一种“实践活动”的原因所在。基于此,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力求使每一个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尽可能具有可操作性,进而指导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

本书的写作思路和大纲由赵秋成教授提出,经讨论后确定。各章写作的具体分工如下:赵秋成教授编写第1章、第4章、第8章和第10 章,杨秀凌副教授编写第3章、第6章、第7章和第9 章,曹静讲师编写第2章和第5章;最后由赵秋成教授统稿。

在本书策划过程中,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苗丽静教授做了大量工作;同时,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他们负责任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令我们肃然起敬,在此一并表示谢忱!

本书适合相关和相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包括MPA) 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作为公共部门人员特别是公务员的培训教材,而且还可作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者的学习和实践指导用书。

受水平限制,书中定有许多不妥和错误之处,恭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反馈邮箱:wkservice@vip.163.com 。

作者2013 年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