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部和原国家教委分别在1984年、1985年和1992年下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和《文献检索课基本要求》,明确地指出文献检索课程的重要意义。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文献检索课程越来越关注数字资源的获取、分析与利用,并被高职院校、高等院校列为由具体学院或图书馆授课的必修课,该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意识,以及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对于研究生而言,文献的检索、分析和利用能力将直接影响其日后的科研质量。本书所包括的理论、实践案例有助于学生谙熟信息检索、分析与利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从而为日后的学习和研究生活夯实必要的信息技术检索基础。
本书在吸取国内外文献及信息的检索、分析和利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文献的检索、分析和利用内容综合为八堂课,分别是研究的基础——文献综述、佐证想法的基础之基础——文献检索的基本理论、冲浪网络资源——主要网络检索工具的检索方法及技巧、打开文库的大门——主要文献检索工具的检索方式及技巧、应对堆压而至的信息——文献管理的方法与工具、阅读质量考验关——文献阅读与记录之道、智慧累积激扬文字——文献成果的整理与撰写、摘取核心期刊“橄榄枝”——研究成果的投稿与发表。
经过几年的课程实践,笔者认为课程内容不能太满,最理想的效果是当堂知识当堂理解,因此,在课程内容尽量保持理论完整的前提下应注重实践和分享经验; 在实践环节中,机房比多媒体教学环境要优越,因此可以从完全在多媒体环境授课过渡为在多媒体环境讲授理论,在机房实践,到最后的完全在机房授课,学生边听边练习; 理解知识的最好方法是体验式学习,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课程内容的顺序,尽量做到任务驱动,所有小任务集合完成大任务。
笔者试图在本书中体现这种思路与想法,因此采用第一人称进行书写,每堂课都包括课前准备、上课实录、课后作业、反思与辅导4个环节,将知识、案例、练习、学生常见问题及解答等都融合进来,增加了可读性和趣味性,既便于教师上课,也便于学生自学使用。
虽然研究生未必必须撰写综述,但是在开题和毕业论文中都少不了文章综述的环节,以文献综述的相关内容作为第一堂课,就开始了“任务驱动”。之后通过让学生填写问卷,让他们反思自己在撰写文献综述中还有哪些不足,进而顺势正序地讲述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基本工具、整理与分析、撰写与发表等内容。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张琢教授、解月光教授和周东岱教授的鼓励和宝贵建议。书中节选了刘晶、李兰菲、王树、姚继锋、杨帆、赵桐、詹亚坤等多位同学的作业,这些案例使本书更为生动和具体。孙中芳同学为讲课内容录了音,并完成了部分章节的初始内容的整理。阚功稳、刘妍同学进行了细致的校稿。在此,笔者对以上人员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由于认知和学识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恳请各位前辈、同人及广大读者不吝赐教,以使笔者能够不断改进和提高。
王伟,钟绍春
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