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前言
为了更好地满足基于部分法律法规的修改和教学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对教材使用的新期待,本书在2010年6月出版的《新编经济法教程》的基础上修订而成,面向的读者是非法学专业尤其是经济类和工商管理类(以下简称经管类)专业的学生。
实践证明,法治是现代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市场经济良性发展需要科学的市场准入机制、规范而有序的市场运行所形成的良好的市场秩序、富有理性的宏观调控措施、健全的社会保障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这些需要的不断满足促使我国经济法律制度的日趋完善。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大有可为。作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掌握规范经济活动的法律法规——“经济法 ”,能够提高法律意识、正确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和解决工作及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事实上,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学好经济法课程的意义绝不仅限于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而应着眼于塑造一种新的角色——“懂法律的管理者”,并像“懂法律的管理者”一样在实践中不断践行合规意识和理念,不断增强法律风险的识别和防范意识、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和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学好经济法课程无疑有助于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长期以来,经济法一直是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各类经管类职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因而,这门课程颇受重视和欢迎。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法律基础知识薄弱、课程内容多、学时少、要求高等),很多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害怕”学习经济法课程,觉得课程内容枯燥、难懂、不会应用,以致严重影响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基于前述原因,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如面对新的学习主体和学习环境,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以实现该课程的价值。在这一背景下,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应积极应对这种变化。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经过调研与试验,我们认为,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应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和学生的职业规划来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
基于此,本书的特色鲜明。教材的内容体系有机融合了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法律知识,并且涵盖了经管类职业资格考试(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所涉及的经济法律知识,确保学生在校所学与就业所需紧密结合。教材在内容表述上,着重强调所讲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力求理论阐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同时,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每章后均附有适量的、设计科学的、突出案例教学和可操作性的复习思考题,促使学生在“学”和“做”的过程中提升运用法律思维分析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法律问题的素能。同时,在每章末设置了“问题讨论”栏目以促进研讨式互动教学活动的开展。
自2010年6月首次出版以来,本书的编写宗旨得到广大读者认同,本书亦深得全国众多院校一线教师的厚爱,连续多次加印。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善,许多重要的经济法律法规被修订,因此在坚持原有体例、风格等基础上,教材编写组对教材内容作了相应的调整,具体包括:①根据教学需要对全书的课后复习思考题进行适当调整,对部分习题予以删除或替换。②对发现的书中表述不准确之处进行了修改和完善。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等对本书相关章节作了更新或补充。
为了方便教学,本教材提供立体化动态教学服务解决方案,有丰富的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综合练习题和模拟试题(含习题答案)等资料(下载网址为http://www.tupwk.com.cn或http://www.tup.com.cn)。同时,本教材还提供与会计师资格考试、CPA考试、CTA考试、CPV考试、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考试相关的模拟试题和配套练习题(如有需要者,请直接与作者(ec5460@gmail.com)联系)。
本书的修订工作由国内十一所院校具有多年经济法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完成,具体分工(按各章先后为序)如下:第一章、第三章、第五章(第一节至第七节及复习思考题)由刘泽海(河南工业大学)撰写;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第四节及复习思考题)、第十五章由毛凤云(河南理工大学)撰写;第二章第三节由周玉利(湖南科技大学)撰写;第四章由陈彦晶(黑龙江大学)撰写;第五章第八节、第六章由刘沫茹(哈尔滨工程大学)撰写;第七章、第八章由孟旭(东北农业大学)撰写;第九、第十一章(第七节)由药恩情(中北大学)撰写;第十章由郭丹(哈尔滨工业大学)撰写;第十一章第三节、第六节由严婷(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撰写;第十二章由钟金(华东交通大学)撰写;第十三章由薛建兰(山西财经大学)撰写;第十一章(第一节、第二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十四章由王丽娜(河南理工大学)撰写。高战胜博士、刘沫茹博士、蒋军洲博士对部分稿件进行了审阅和修改;全书由刘泽海统稿。
在本书的修订过程中,全国众多院校一线教师热情参与并提出了很多意见;赵廉慧博士、周友军博士、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姜强博士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资料;同时本书参考了国内外大量书籍和资料,鉴于篇幅有限,笔者仅将主要参考文献附于书后,在此,谨向所有作者表示真诚的谢意。本书出版过程中,得到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多方指导,在此深表谢忱。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且时间仓促,书中内容的不足、欠妥甚至是错讹之处,敬祈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在下次修订时做到“从善如流”和“与时俱进”。
热忱欢迎读者通过 E-mail(ec5460@gmail.com)沟通交流。
刘泽海
2013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