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编 者 的 话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术委员会和系务委员会经过充分的讨论,决定在全系范围内组织重新修订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一书,以进一步促进全系本科生课程的整合和优化,加强本科生课程与研究生课程的有机衔接。这是一项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涉及全系84门次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集合构建了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修订这套“大纲”的一个目的是为了协调和指导本科生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使任课教师了解全系本科生的教学情况,以便不断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协调课程之间的知识覆盖,使全系本科生课程设置及课程之间的知识连接更加合理、更加符合专业的发展要求; 另一个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全面了解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以帮助学生选课。

在系务委员会领导下,自动化系学术委员会专门成立了“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小组”,由陈茂银、柴跃廷、戴琼海、黄德先、彭黎辉、杨耕、姚丹亚、张学工、张长水、周彤老师组成,杨耕老师担任组长。参加课程大纲修订的老师有: 曹丽、陈峰、陈莉平、陈曦、程朋、戴琼海、董炜、范文慧、范玉顺、冯建江、耿华、胡坚明、黄德先、黄双喜、季向阳、李春文、李军、李清、李梢、李宛洲、李旭春、刘连臣、刘淑萍、刘义、陆耿、陆文凯、罗予频、吕文祥、彭黎辉、秦俭、任艳频、石宗英、宋士吉、汪小我、王春凤、王红、王焕钢、王京春、王凌、王书宁、王薇、吴热冰、谢旭东、谢震、熊智华、薛文轩、阎捷、杨佃福、杨耕、叶朝辉、叶昊、袁涛、张和明、张靖、张林宣、张涛、张学工、张毅、张长水、赵明国、赵千川、赵世敏、钟宜生、周杰、周彤、卓晴、邹红星。编写工作包括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整理以及大纲全稿的组织和修订。大纲的编写还得到了王雄、萧德云等资深教授的指导以及清华大学教务处的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编写和修订这套课程教学大纲犹如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尽管我们试图做得更好,但难免存在各种错误,还望同行及各界专家不吝批评指正。

2014年8月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出现了新的飞跃,也极大地推动了自动化学科的发展和变迁,自动化学科的专业教育教学更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为适应自动化学科发展和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近年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围绕着“创建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针和培养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与从事重点科学研究的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对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精品课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持续不懈地进行研究和改革。这套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动化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也反映了自动化系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各项工作之首的办学思想,这一点我认为十分难得。

本书内容涉及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本科生指导性教学计划以及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和实践与实验课程在内的84门次课程的详细教学大纲。这是本科生培养最基本的一个教学文件,也是进行教学质量管理、检查和评估的重要凭据,是保证本科生培养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

这套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中几个突出的构建思想值得一提。(1)体现“顶层设计、整体规划”的教学改革思路,从本科生培养的实际需要出发,搭建了专业课程框架,考虑了课程设置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课程之间的知识覆盖,兼顾了系统性和合理性。(2)重视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这是基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要有宽厚的理论思维训练的考虑。(3)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堂讨论、课程大作业、学期论文等,旨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4)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和归类,归纳出课程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以利教师教学和学生选课。总的说来,这套课程教学大纲构筑起一个相对科学的本科生培养框架,对本科生的培养及今后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目前,由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更拓宽了自动化专业的发展空间。要办好自动化专业,仅规划好课程设置还远远不够,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提高知识起点,增强教学柔性,加强基本理论、工程技能和专业素质的教育,真正培养出能适应国民经济需要的创新型自动化专业人才。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这次修订这套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其目的是为了推动本系的专业教学工作。和第1版相比,我们对培养方案做了一些调整,另外,淘汰了一些陈旧的课程和一些陈旧的内容,同时新开设了一些课程,也更新了一些课程的部分内容。其他院校同类专业可以借鉴,但不宜复制,各学校应该根据情况开设出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当然,我们还是希望它对自动化学科的发展和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写于清华大学

2014年8月